洪朝选撰林一阳墓志铭、墓表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144
颗粒名称: 洪朝选撰林一阳墓志铭、墓表文
分类号: K81
页数: 9
页码: 157-1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林一阳是明朝官员,与洪朝选交情深厚。其三个儿子林一初、林一新和林一阳均登科第,称为“三凤齐鸣”。父母亲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教育和熏陶。林一阳为学以居敬穷理为宗,书法遒劲壮伟。
关键词: 漳浦县 林一阳 墓志铭

内容

万历五年(1577年),林一阳逝世,时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后为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为撰行状,林一阳儿子林用汲(字德溥,号肖庵)持行状到同安县请归休在家的刑部左侍郎洪朝选,为其父撰墓志铭。洪朝选,字汝尹、舜臣,号芳洲、静庵,同安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历官太仆寺少卿、操江佥都御史、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刑部左侍郎。隆庆间,以忤上司意,辞官归休。洪朝选任操江佥都御史时,林一阳在山东任济南府通判,负责漕运,革除不合理的粮例,廉洁奉公,深为洪朝选赏识,欲向朝廷推荐其贤能,但遭漕运都御史所忌,未能推荐,虽然如此,洪朝选与林一阳结下深厚的友谊。
  林一阳(1507~1577),字复夫,号复庵,本县乌石三风厅社(今旧镇镇浯江村三凤厅)人。嘉靖十三年(1534年),与堂弟林策(后为进士)同科中式举人,随即迁家县城居住,并多科参加会试。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会试落第(堂侄林士章于该科探花及第),授山东济南府通判,结识同乡洪朝选。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以漕运超过期限,被调任南直隶凤阳府霍丘知县。在霍丘任上,均庸调,严保甲,申礼教,民俗丕变,为政宽猛得宜,人怀其德,犹畏其威,深受督学御史耿定向的器重。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升唐府审理正,因有疾病,未能赴任,辞官归家。
  万历七年(1579年),耿定向任都御史,巡抚福建,得知林一阳己逝世,十分婉惜,至漳州,令县勒石,为题其墓道:“明霍丘良令林君之墓道”。称“良令”,这是巡抚耿定向对林一阳的高度评价。因侍郎洪朝选与林一阳交情最深,耿定向委托其撰《明霍丘良令林君墓表文》。一个死者由同一个官员撰《墓志铭》与《墓表文》,这是极为少见。这两篇文章俱载于《洪芳洲文集》,详见附文(一)、(二)。
  科举时代,同胞三兄弟俱登科第,称为“三凤齐鸣”。乌石的“三凤”俗称“大举、二举、三进士”,兄林一初,字遂夫,号玉山,定居后埔边,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岁贡登顺天举人;弟林一新,字跻夫,号南江,定居桥头圩,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联捷进士,官至云南佥事,聚三科甲于一门,誉满闽粤。
  “三凤”所以能“齐鸣”,应归功于父母亲的殷切教诲与薰陶。祖父林震,字敦整,号恒庵,乌石八世六房公。性情宽和,处事完确,例蒙荣寿冠带;父亲林黼,字廷果,号海崖,是乌石六房公林震的长子。为人忠厚,性情峭直,家虽贫,胸怀大志,勤奋求学,年轻时,读书紫薇山,与从兄弟林泉(丹峰之父)等同窗共砚,互相切磋,大家都赞许他对古人的旨意领会最深,然而,他却未能取得功名。后来,三个儿子都长大了,他就“刻意延师,减膳以供,累岁不倦”,节衣缩食地培养他们。他在对儿子严加督课时提出一些问题,与他们进行辩难,人们称他是:“三苏之老泉”,即宋朝苏轼(东坡)、苏辙之父苏洵。他还提出:求学要力求上进,登高望远,更上一层楼,不受前人思想框框的限制,要敢于突破。他的《题“孔子登东山图”以示儿》诗写道:“才到东山峤,还看鲁国小。及到泰山时,又知天下渺。人生徒自卑,未见登高妙。若能如孔登,便与孔相肖。”大胆地提出与圣人孔子相匹比,这在封建时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三凤”的母亲程氏,祖籍浙江开化县,宋朝状元程麒的后裔。祖父程孟于,浙江经魁(举人),明正统间来漳浦任教谕,因而定居在漳浦。他任教谕时“课生徒,稠贫士,一时人士多所成就”。德高望重,《漳浦县志》特地为他立传。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修兴教寺,程孟于与县丞周郁、主簿王象、训导萧翰各捐大石柱一支,名刻柱上,至今尚存于新建兴教寺内。父程贵,成化十九年(1483年)举人,名列于《重建东溪先生高公祠记》石碑上。程氏是程贵的第三个女儿,自幼知书识礼,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出嫁后,十分贤慧,担负起长媳的重任;对三个儿子勤于教督,谆谆善诱,当丈夫与儿子们争辩问题不决时,最后都由她裁断。儿子长成后,“即令从师远游,脱簪珥以资其费。命子择志同而贤者,迎于家,日相与磨砻,薰育其德业”(见《乌石宗谱·太安人程氏内传》)。使儿子们能有良师益友,使其获更多更深的知识。传说,她行嫁途中,遇丧葬队伍,突然,绑棺材的绳子断了,她不慌不忙叫停轿,从柜中取出布匹给丧家绑棺材。遇此种事能泰然处之,人们都钦佩她大家闺秀的风度。后来,三个儿子“三凤齐鸣”,所以就有“新滥旧,大举、二举、三进士”的俗谚留传下来。一女,嫁给鉴湖陈考(贵州参议陈奂孙),外孙陈公相,字子显,号鉴塘,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官至广西副使。林一初三兄弟正由于父母的辛勤培养,才能够一时“三凤齐鸣”。
  林一阳为学以居敬穷理为宗,坚持程朱正学,他认为“道至程朱有何不尽,何须别立教门。”他处世格言:“惟敬可以胜怠,惟勤可以补拙,惟俭可以助廉”。这是他平生得力之所在。他善书法,尤善大书,笔法“遒劲壮伟,有朱晦庵、陈白沙笔意。”成为一代名家,载入《书学史》。万历五年(1577年)卒于家,终年七十一岁。祀理学乡贤,侍郎洪朝选为其撰墓志铭、墓表文,赞扬他的政绩与操行。他的著作有《论学口义》、《复庵诗文集》,并写《重修威惠庙记》等,他的笔墨真迹有题运头土楼的“庆云楼”石匾额和为“贞义妈”墓碑题字。并列名于县城西湖《漳浦县复西湖记》碑。
  附录:
  附文(一)
  明文林郎、霍邱县知县、复庵林君墓志铭
  洪朝选
  公讳一阳,字复夫,别号复庵。生有颖质,书过目輙成诵。自幼端重,不效群儿嬉戏。垂髫充邑庠弟子员,与其兄乡贡士玉山一初、弟云南佥事南江一新同学。一初雄辩,公徐解以理,每兄弟夜读时,相与商榷疑义,论难辩诘,一初多屈服,而于公之说多从焉。已而,兄弟三人先后各登科第去,公举嘉靖甲午乡试,已未会试下第,以一初、一新相继论没,始就铨,授山东济南府通判。
  济南省郡,而通判职督储,山东粮故有京库,银有宣府、河间、登州、临清,仓粮有漕粮,凡仓库银粮,民自领运解,漕粮则通判主部运。旧例,粮十余万石至德州交兑,所属三十州邑粮长千余户,户敛银三两,计裒银三千余两,馈督储官,督储官受之以为常。上粮时米石粗粝掺和勿问也,而州邑亦有折下程银兑粮,有垫席,输将竣事,二十五厂芦席俱从督储官给卖,岁为银不下二三百两。公于督储,洗手奉职,门无敢通私馈者,下程席银悉散之,公费无锱铢入私帑。计公在任四岁,所部凡万余金,而米石任手撮可粒炊也。职事之外,曾委修府学,自捐俸金七十两,以佐其费,见于《重修府学记》。曾委赈饥,为粥以食饿者,而处覈有方,下不能欺,活者甚众。又尝以岁荒,粮户流离转徙不能输,甚至卖妻鬻女,无以为生,议处无碍公银,及藉各户赀畜,召贾人为市,而酌其直之中,以时入焉,为之代输。由是,上下交称誉,贤声轶诸郡。
  甲子,坐漕粮后期,累调霍邱知县。霍故剧邑,衣冠鲜少,而省祭、吏农、刀笔之辈多至四五百,每与县官抗礼,请託稍不遂,輙构飞语中伤,连二令,相继败去。公至邑,示民以仁义忠信,建学阁,平摇役,旌善抑贪,正乡饮酒礼,立保甲法,乡约社规,先后以次施行,而律己持身,一如济南时也。士民爱戴如父母,吏农、省祭之辈自此始肃然知敛畏,抗礼之风遂绝。是时,提学御史耿君定向雅知公,素为余言公牧民教士事甚悉,一时,同事诸部,使者耿君,人人为公扬。余既得操江代,因荐公于朝,而漕运都御史不悦公。会有媒孽者,丙寅,升唐府审理正去,公亦不以为愠。适有疾,告致仕。公虽去而霍人思之不忘,为之立生祠以祀者,凡六七处,士民相率追送,或至三百余里而后返。万历甲戍,距丙寅八稔矣,犹勒碑刻石,求兵部侍郎吴皋喻公时之文,以志其遗思。其坐济南调也,故事,漕粮后期者罚,不盈数者调。公以愆期,调非其负,公论亦为之称屈云。
  公自少则慨然有志于圣贤之学,尚书朴溪潘公璜(应为“潢”)为督学,取郡邑有志行士子,充五经书院作养,公预其列,潘公深器重之。居家,目不视非礼之色,口不出傲言,耳不听淫声,步趋举止,悉中仪则,见者知其为庄士。宗人化之,每吉事、令节、宴会,具席而已,不敢作乐也。有不善,相戒勿令公之知。事亲曲尽孝敬,居亲丧,三年未尝入私室。在官当职谨条章,守格令,凡历一郡一邑,其行事无不可与天知、对人言者。致仕回家,日与太仆少卿淡庵朱君天球、乡友陈君某、施君某,相与讲明古人义理之学。见后学有志向者,倒履迎接,客罢退休,对案默坐,家人窃视之,端拱如对严宾,绝无一毫怠惰之气,常曰:“惟敬可以胜怠,惟勤可以补拙,惟俭可以助廉”。盖公平日所用功者,亦其得力处也。虽未尝聚徒立门户,有来问学者,必尽诚告之。至于是内非外,喜空恶实,忽略躁率,贪希捷径,空谈浮靡,不入于玄妙高虚则流于猖狂恣肆者,必力辨其非是。书札酬答,往复再三,其所称引以告学者,则惟由经书以见道,身体而力行之,无他奇语也。家故无贏,闻有丧不举者,輙捐财助之。乡人有争,率因公而解释者甚多.今山东道御史心宇房君寰,令漳浦时,不妄接士夫,独与公及朱君厚,岁时造门质问,及闻公讣,遣人自京师为文以祭,有“孝友和介,于世无忤,乡人信公,如蓍如蔡”。之语,其为名流所尊信如此。
  曾祖某;祖某;父黼,封户部主事。兄弟三人:一初举嘉靖某科顺天乡试;一新举嘉靖某科乡试,登丁未进士,官至云南佥事;公其仲也。世为漳浦人,居乌石,至公始迁入邑城,享年七十有一。临终端坐,整冠束发,无一语愦乱。配黄氏,有贤德。子一,德溥(名用汲,字德溥),邑庠生,敦厚谨饬,克嗣家学。女二,适某某。孙男二,某某,孙女几,皆幼。
  公善大书,道劲壮伟,尝为予书精舍、墓匾,见者以为得晦庵、白沙笔法,摹榻不已。所著有《论学口义》、《书札》、《诗文》等编藏于家。
  德溥将以某月某日葬公于龙迹山之原,以朱君状来请铭,葬期铭墓,公遗命也。铭曰:大易进德,忠信是基。又云居业,立诚修辞。孔圣所谨,庸言与行。虚则为伪,矫则为病。云何未学,纷纷口竞。素履缺焉,高谈性命。允也林君,忠信笃敬。屋漏不欺,匹夫可胜。姱节微行,自家达里。清操厚泽,自乡达仕。岂其一命,斯文无福;岂其中寿,斯民不禄。铭以质幽,亦明之告。
  〔相关链接〕
  耿定向,字子衡、在伦,号天台、楚侗,湖北黄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历官南直隶督学御史、都御史巡抚福建、刑部左侍郎。
  喻时,字中甫、子乾,号吴皋,河南光州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时任兵部左侍郎。
  潘潢,字荐叔,号朴溪,南直隶徽州婺源人(今属江西),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时任督学御史,后官至户部尚书。
  朱天球,字君玉,号肖若、淡庵,漳浦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
  房寰,字中伯,号心宇,浙江德清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万历元年(1573年)任漳浦知县,万历五年(1577年),升山东道御史。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紫阳,徽州婺源人(今属江西),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曾任漳州知州。善书法,为后代尊崇。
  陈献章,字公甫,号白沙,广东新会人。正统十二年(1447年)举人,不授职,为著名理学家,善书法,山居时毛笔不够用,束茅代笔,时称“茅笔字”。
  附文(二)
  明霍邱良令林君墓表
  洪朝选
  君讳一阳,字复夫,漳州漳浦人。其仕为霍邱,以调迁也,曰“良令”,都御史楚侗耿公所表也。
  霍邱赤县,而文物不显,独吏农、省祭至四五百辈,持令长短与抗礼,连败二令。君至,班肃而后入,屏侧而后坐,抗礼之风遂绝。士子无明师,虽讽占毕业,举业卒懵然津涯,罔知攸涉。君为指授训释,导以作文矩镬,未期年,文风稍振,田生既霑,遂为知名士。邑民敦朴,而附镇开顺阻山出矿,椎理、盗夺、鼓铸之奸,视它邑为多,君为晓谕诏告,所以本业保身之道甚悉,氓俗遂变。徭征高下纤钜例传籍,前令受赀濡手,由此册役不相应,氓破家亡产相随属,君立变其法,按籍赀与氓,调令相得,氓以大苏。其他建学阁,行乡约保甲法,正乡饮酒礼,厘私秤,积公廥,先后举行,邑人相谓,数十年未见有令如君者。会迁王官去,既去,而邑人思之不忘,为之立生祠之祠君者六七区,逮万历甲戌,去君迁官丙寅八稔矣,犹求名公文以志其碑。
  既归,杜门扫轨,不通交游之籍,不预宴嬉之会,虽居阛阓中,有司罕识其面,独与太僕少卿朱君淡庵游,而与一二学子辈谈说义理学问。宗人习其行,淫放侈僻之事,不待禁而绝。乡人有不善,畏君知,多自改。君自少即慨然有志于圣贤之学,望古人,行古道,惟恐不及。家故儒者,君又喜儒学,举止步趋,一准于仪,则其仕其归,莫不以古道。官七品,任两官,四壁萧然。君故儒生也,由是,部使者绝无知君,君亦不求人知。家居十余年,长吏高君之风,式君问者,仅今山东道御史、旧令房君寰一人而已。
  始,君为霍邱,而都御史耿公为督学使者,江南北辅郡畿邑守令以百余计,其高者厉螽锐,其下者饰供帐,巧趋媚,公悉不喜,独称君治行。而故事,使者不复命,不得荐人。君罢归,耿公独刺心,君下世之二年,耿公来为吾省都御史,下车出教下漳州,曰其行县勒石,题林君之墓道云:“明霍邱良令林君之墓”。有司以礼致祠,而以表墓之文委予,且覈其行实上督学宪臣,令祀之乡贤。县刻石请文上行谊督学宪臣,入祠贤祠具如教。于是,君在事循良之绩,与夫君乡靖重之操,一旦见褒显云。
  予尝观宋时欧阳修之论吏治,以富医、贫医,不能愈人病、能愈人病为况,其言深切曲中。又尝读我朝崔公铣之论吏有五,杨公一清之论吏有三,一何与欧阳子之论符也,岂非明治体、达国论士哉!又尝怪汉世去古未远,风俗宜醇厚,而贡禹在当时已有居官,而致富者为雄杰处家,而得利者为豪隽之言,亦何怪于今之靡靡也。然国家既有黜陟之典以计吏治,又有崇祀之科以覈乡贤,令举措得其人,吏治宜兴,士行宜惇,顾如君者,以循良见黜于世,而没身之后,乃见褒显,并其君乡之行而录焉。士苟愿为君子,其毋徒取快于一时之耳目,求悦于庸人孺子之口,以俟百年之公论,后世之圣贤哉!然则耿公之为兹举,非徒风属一时之贤守令,其殆淑人心、回世道之大机也。
  君之家居行履,与其始仕卒葬,已具余志,不复著。
  〔相关链接〕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集》、《新五代史》等。
  崔铣,字子钟,号后渠,河南安阳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二甲第一名,称传胪,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
  杨一清,字应宁,号邃庵、石淙,云南安宁人。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预机务,继而任首辅。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三十一辑的情况。其中包括特色产业、历史回顾、委员风采、巾帼英姿、人物春秋、群团组织、史海钩沉、庙宇宫观、佳作欣赏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林一阳
相关人物
耿定向
相关人物
喻时
相关人物
潘潢
相关人物
朱天球
相关人物
房寰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陈献章
相关人物
欧阳修
相关人物
崔铣
相关人物
杨一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