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一个小学生的所历所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763
颗粒名称: 抗战时期一个小学生的所历所见
分类号: G455
页数: 7
页码: 87-93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在抗战时期,学校和学生们的经历。学生们在晨呼队中高唱抗日歌曲,进行防空演习,躲避日机轰炸,甚至停学成为见习农民。
关键词: 抗战 学校 防空演习

内容

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序幕拉开了。这一年我刚七岁,父亲送我到西街三房巷张隆古先生办的私塾念“四书五经”。刚念过《论语》,《中庸》、《孟子》三本书,私塾便停办了,原因是政府为适应抗日形势,通令各地开办国民学校,禁办私塾。我便转到武营中心小学,插读二年级。这已是一九三八年了。
  入学不久,学校成立“晨呼队”,除一年级外,各级男女生都得参加。每天早晨天未亮,我顶着凛冽的寒风,先到古井头葛婶店前,用二个铜片买一碗糖粥吃,再到学校集中,然后由老师带队,出校门从西街、府前街,转到北街、麦市街,沿街高唱抗日歌曲,“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雄壮嘹亮的歌声、满腔的热血激情,驱散人们身上的寒气。晨呼队的后面跟着县长吕思义,吕手持“动葛”(手杖),沿街敲门撞户,喊老百姓起床,几乎天天如此,妇女背地里多叫他“神经县长”。晨呼队最后到兴教广场参加升旗。升旗后回家早餐,餐后再入学上课。
  那时,学生还有一项特殊的课外活动内容,就是“防空演习”。学校划定班级疏散地点,“乱钟”一响,师生马上离校跑到指定地点隐蔽防空。我们班原指定隐蔽点在礼拜堂前龙眼围内,数次演习都去那里。农历四月廿五日那天,我们听到县府大钟紧敲声及学校的乱钟,急忙冲出学校后门,抬头看见飞得很低的日机,已在礼拜堂方向的上空,我急转身向高厝巷,一口气跑到城边桃仔园(现北市场蔬菜公司),突然听到恐怖刺耳的飞机呼啸声,急忙按演习时老师讲的,俯卧地上,掩耳张口。“轰轰轰”一连串的炸弹爆炸声,声声震动着大地,也震动着我的身心。我身边有些妇女,紧紧捂着孩子的嘴巴,怕哭声引来飞机,口中叼念着,天公保佑,佛祖保庇,炸弹不要落在这里。好不容易在心惊胆战中挨到飞机走了,警报解除了,才急忙回家,看到家中一切依旧,方能开口说话。这时,街上传开了,炸弹炸在礼拜堂前龙眼围左右,炸死了蔡发祥、蔡恢等数人,死者四肢五脏悬挂树梢、檐口,惨不忍睹。以后钟声一响,我便从高厝巷往北门兜方向跑。那时的飞机是螺旋桨的,飞不快,轰炸还要打围找目标,因此,飞机飞到头上立即卧倒地上,飞机一过身,立即拔腿再走,经常走三、四里路到羊寮(今朝阳)、楼仔顶村。
  当时,“防空哨”设在鸡笼山(现气象台),警报器用挂在县府前东侧钟楼上的大铜钟。防空哨一接敌机犯境情报,立即电告敲钟者,敲钟者立即赶到钟楼,登楼撞钟。连续紧接撞钟为敌机入境警报;如慢慢地一声一声则是解除警报。后来,可能因钟楼延缓时间,改用一部金属手摇“警螺”(汽笛)以代替大钟。
  城内居民一听到警报,便急奔城外疏散或躲进防空洞、防空壕。那年七月廿九日(俗为“尾中元”),日机投弹炸在市场(现旧文化馆)东侧防空壕(今新华书店第二门市部),几个人堵死在里边。自此很多人不敢躲入防空洞。
  这一年,日机犯境非常频繁,有时一天要走避数次。学校只好采取疏散上课,我们班到王顶蔡俊德校长家上课,也曾到西门外大树下(现城关粮站)上课。城里居民也改变生活方式,天朦朦亮就吃早餐,太阳未出时就出城躲日机。中午就地野炊,穷困之家午餐只好免了。黄昏后庆幸一天平安过去,才陆续回家。
  县府后衙(现宾馆)几株大榕树上栖着几千只乌鸦,曾有乌鸦半夜“反巢”隔日敌机犯境情况,群众将乌鸦当“预警器”。七月上旬,乌鸦夜夜反巢,居民搞得失魂落魄,日夜不宁,既不能安居,更无法乐业。我父亲是手艺工人,他上半辈子有二怕,一怕日本飞机;一怕抓壮丁。警报一响,他面如土色,连跑也跑不动,只好在家宅后龙眼树下挖一条防空壕。在城内、躲防空壕也是担惊受怕,父亲便到城郊附近农村去联系住房,准备搬到农村中去。
  农历九月初六、初七两天,日机连续轰炸县城数处,每次都有居民被炸得血肉横飞。城内居民纷纷搬到农乡亲友家。家长也不敢让子女去上学。武营中心小学也搬到霞潭村,我们全家搬到罗北考湖村。起初,每天跟着堂兄走三、四里路到霞潭去上学。不多久,学校没学生上课,老师也走了。堂兄到东门他外婆家,我也停学了。
  在考湖村,父亲断了手艺营生,就租了一些土地,我们成了见习农民。见习农民种地比正式农民还讲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摘绿豆。父亲说,太阳出来一晒,豆英就爆裂,因此,采绿豆就得在大阳出来前。中午,农民都回家休息,父亲要我跟他留在地里锄草,说中午阳光强,锄掉的草不易复苏。我还常跟祖父进城卖蕃薯,两担蕃薯可卖一百多个铜镭,吃一碗“水面”5镭,祖孙吃后,再把家里的肥料挑到农村地里。当地农民说我们生产的作物不比他们少。但我的学业却荒废了。一九四〇年空袭减少了,祖父母先回家,不久,全家回城。学校复课了,我也复学。
  吕思义县长走了,学校不再搞晨呼了。但小学生还得接受军训。军训很正规,每个学生要做一套黑布中山装,黑学生帽,束腰皮带,高年级同学要打绑腿。女生一律剪短发。学校利用劳作课,中年级每人做一把木大刀,油漆后系上红布带。高年级每人做一支木驳壳枪。西街顶陈克昌先生任学校军事训练教官。体育老师教舞大刀,陈教官教步兵操,教打野战。有一次,高年级同学到野外操演野战,曾鼎同学被土制手榴弹炸得血流满脸,用担架抬回校。
  武营中心小学不少老师是进步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教学生唱抗日歌曲,演“文明戏”(话剧),绘宣传抗日画。蔡俊德、郑秀贞夫妇、蔡启昌、林清秀夫妇、曾敏英、张淡月、许其和等老师,还有校外的柯汉扬、蔡维汉、邱珍五等先生组织的“抗敌剧团”,经常下乡演“文明戏”宣传抗日,高年级不少同学跟着剧团下乡,充当配角或跑龙套。有一次,我和戴壬癸同学被曾敏英老师叫上台凑个群众角色。兴教广场的戏台原是露天的,为了演文明戏宜传抗日,县政府拨款盖瓦顶大戏台,连带左右两大房间,演戏时作化妆室、休息室。平时则作我们的教室。
  抗战时期,我们小学生不但自己要读书,还要当民众夜校的小先生。我被分配在县府内县堂(现历史博物馆)识字班当先生,还有同班女同学教唱抗日歌曲。每天晚餐后,手提小油灯挨家挨户叫学员上学,学员多是中青年妇女。
  小学生参加的会竟多不胜数。全县在兴教广场开“一元献机抗日”大会,我们全校都去参加,有些同学在家长支持下,上台献金戒指、银圆,有各界人士、妇女上台献首饰、钞票,我们在台下鼓掌、唱抗日歌曲。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在县幼儿园后大路边),我们同学每人献几个铜镭放在碑基底下。每星期一是“纪念周”例会,我们必须穿着整齐的校服,列队到兴教广场唱抗日歌曲,听县长训话。
  当时的老师很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记得有一年儿童节,每个同学分到一份礼物,有糖果、饼干,还有一节果蔗。蔡校长手拿甘蔗问大家:同学们,这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回答:是甘蔗。校长笑着说:不,这是用来打日本飞机的高射炮……。在五年级时,学校举办美术展览,老师要求学生画有抗日内容的图画。我和王乾三、叶集锋,从学校图书室借来很多张“日寇暴行图”,我们每人临摹了好几张参加展览,老师还表扬我们。
  后来,敌机侵犯骚扰减少了,社会上涌起抓汉奸、抓壮丁潮流。老师告诉我们,汉奸装成乞丐、小贩、难民,到处向水井投毒,学生要协助政府抓汉奸,随时随地注意可疑的人。社会上也传得人心惶惶,公共场所的水井都要加盖上锁。肃奸成为一个新运动,文明戏演“抓汉奸”,街头标语、漫画也都是肃奸内容的。有一次,兴教广场演“文明戏”,归侨,修脚踏车的乌番师傅,客串扮汉奸黄秋岳,“黄犯”五花大绑,背插斩标,身后左右站立两名持枪法警。“黄犯”用潮曲清唱通敌叛国的罪状,由城关民乐演奏手们伴奏。曲完执行枪决,“啪”一声,“黄犯”从台上栽下台来,观众人心大快,“消灭汉奸”,“枪毙卖国贼”!喊声响彻云霄。有一次,我们正在上课,忽然听到要枪决“资敌犯”胡百虎,大家丢下课本跑到街上观看。
  社会上到处在抽壮丁,按规定,三抽二,二抽一,单丁缓役,但有钱人尽管兄弟多,可以用钱雇壮丁,当官的怕中签的壮丁逃跑,保内壮丁抓阄,一中签马上像犯人一样被缚起来押关在联保办事处(后改乡镇公所),家属三餐去送饭。接兵部队一期接着一期来接收。接兵部队在城关一些祠堂设“新兵招待所”,实是关壮丁的牢狱。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的父兄被抓丁,家无劳力,不得不失学。当兵上前线抗击日寇,原是国民应尽义务,理应踊跃应征,为何要用绳子缚,铁丝捆,发现逃跑,不是当场击毙,就抓回活活打死?那一年署假,武菅中心小学被接兵部队“借”去关壮丁。有一天,我们几个同学路过窗下,突然听见内边惨叫声,便停足往内窥视,见二个壮丁赤裸身子被按在石板上,当官的指挥其他壮丁逐个用扁挑轮打,终于打得不叫不动了。我家隔巷刘祠堂,也是关壮丁的地方,经常在半夜听见惨叫声,天刚亮就可看见荷枪的士兵,押着壮丁抬着裹草席的尸体出城去。还有一次,关在兴教寺的壮丁,集体逃跑,当官的下令用机关枪扫射,打死十余人,横尸榕树下。这些现象老百姓看在眼里,更觉得当壮丁的可怕。
  国民党政府只管抽壮丁,不管壮丁家里生活如何,妻孥子女死活如何,壮丁抓到“招待所”,吃不饱,穿不暖,动辄遭受毒打,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往上送时,每人牢牢捆缚,还用铁丝扎成一串,拉屎撒尿还要挨枪托、皮鞭毒打。用这种手段抓来的兵怎能打仗,怎能不跑呢?当然,自愿去当兵的人也有。我同班一位姓李的同学,在家庭得不到温暖,未到16岁去“卖壮丁”(顶替他人入伍,价钱约2至3担花生油)。六年级一位姓洪的同学,顶替其胞兄入伍,未经什么训练就被押送到安徽,补入前线部队,参加九华山会战,队伍打散了,他靠着这小学文化知识,孤身千里跑回漳浦,考上漳浦中学。1944年,政府派人到学校招募“远征军”,说是要到缅甸、印度参加盟军抗日,还招“华安军”等,学校不少同学报名参加。只有这样当兵才免受“新兵招待所”虐待,且受光荣欢送。
  我们小学毕业那年,潮汕地区被日本侵占,大批难民逃到闽南,来漳浦的为数更多。不久,全县突然发生瘟疫(霍乱),死亡数千人。我们班里同学就死了三男一女,这可以说是间接死于战乱。
  上了初中不久,形势又趋紧张,二、三年级同学疏散到石榴崎溪一带上课,我们一年级则是上早,晚课,每人自备一盏小油灯,每天两头摸黑去上学,好在此况时间不长。
  一九四五年七月的一天,忽传占据厦门的日军数百名,从海澄港尾登陆向漳浦而来。消息传开全城震动,居民纷纷离家疏散出城,学校也宣布停课,学生随家庭疏散。我们与邻居几户疏散到罗山大埔村。那一夜,约11点钟,突然来了一股“追击”日寇的国军七十五师,有数名“便衣”会说本地话。把我们几家驱赶集中在一间房屋内,抢去了我们很多东西。“便衣”又叫十几个妇女帮他们把抓来的鸡鸭宰剥烧煮。天亮了他们要走了,我问其中一人:你们追日本怎么追到这里?那人说,我们是从文周岭过来的。我明白了,日寇流窜是走佛昙、赤湖、旧镇、城关的大路,国军是走湖西、赤土、万安、文周岭、罗北弯弯曲曲山路,这条路线距大路约二、三十华里。完全可避免与日军遭遇。
  日军窜入城内抓去一些老百姓当挑夫,即离城往盘陀方向而去。次日我们回家,听说日军过盘陀时被盟军飞机炸死一些人马。挑夫有的乘机选出日军魔掌,回了家,有的被日军打死,有的被盟国飞机炸死。
  中国有句古话:“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民。”战乱是何等可怕可悲可恨,和平是何等可贵。要得到和平,国家就必须加强现代化建设,否则落后就要挨打。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本书记述了有关漳浦县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人物、政协委员风采、抗日记事、抗战时期学生生活、文物的发现和保护、研究以及金浦风情的内容的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高聿占
责任者
张隆古
相关人物
吕思义
相关人物
蔡发祥
相关人物
蔡俊德
相关人物
陈克昌
相关人物
郑秀贞
相关人物
蔡启昌
相关人物
林清秀
相关人物
曾敏英
相关人物
张淡月
相关人物
许其和
相关人物
柯汉扬
相关人物
蔡维汉
相关人物
邱珍
相关人物
王乾
相关人物
叶集锋
相关人物
黄秋岳
相关人物
胡百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武营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武菅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漳浦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钟楼区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霞潭村
相关地名
考湖村
相关地名
盖瓦顶
相关地名
大路边镇
相关地名
城关区
相关地名
兴教寺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九华山
相关地名
缅甸
相关地名
印度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罗山县
相关地名
赤湖镇
相关地名
旧镇镇
相关地名
湖西乡
相关地名
万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