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国防 建设海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699
颗粒名称: 保卫国防 建设海疆
其他题名: 记漳浦古雷下垵女民兵
分类号: D443
页数: 10
页码: 25-34
摘要: 本文讲述了福建下垵村的女民兵排在保卫海防、建设海疆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上取得的成就。她们在艰苦的环境下担负海防岗哨执勤任务,同时积极参与海疆建设,为村庄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女民兵们通过勤奋学习和刻苦训练,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军事技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下垵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女民兵们的坚韧不拔、奉献精神也成为了村庄的一道风景。
关键词: 女民兵排 海防建设 海疆建设

内容

下垵村的女民兵排名声响亮,掷地有声。1965年5月建排后,20多年来,她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为保卫海岛,建设海岛,做了许多工作,党和人民给予很高的荣誉,曾多次出席省、地、县和福州军区、省军区、军分区民兵先代会,受到各种奖励十七次。1969年,第二任排长林珍玉应邀到北京参加建国20周年国庆观礼,1973年又光荣参加“中国妇女代表团”到朝鲜访问,一班长周雪凤被选为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早期入排的女民兵有6人入党,64人入团,4人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一)女民兵排崛起
  下垵地处半岛前沿突出部,形势险要。1965年,作为海防对敌斗争的前哨阵地,为配合解放军坚守海疆,村党支部响应毛主席“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在岛上建立武装基干民兵排。由于男劳力要出海捕鱼,就组织起一个女民兵排,担负海防岗哨执勤任务。
  要建立女民兵排的消息,引起村里姑娘们一阵骚动,人人都想当一个“飒爽英姿五尺枪”的女民兵,报名的人差一点踩破了党支部的门槛。面对如此众多的姑娘,村领导左挑右挑,挑出20人,林荣花当了排长。
  20多年来、前后有七任任排长,她们是:林荣花、林珍玉、林菜花、林阿鲜、林美英、陈碧霞、林碧珍。女民兵最多时50人。
  女人扛枪当民兵站岗放哨,在岛上是件新鲜事。有人吹冷风:“女人会拿枪,鸡毛会上天”,别有用心的人则恶毒咒骂:“女人拿枪是道士摇铃,铃摇得越响,孩子死得越多。”企图以此挑拔群众的不满。听到这些议论,有的家长也反对女儿当民兵,怕别人笑话。
  针对这种情况,村党支部认识到光给女民兵发枪不还行,还得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她们的头脑,有勇气顶住这些歪风。党支部对她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支部书记陈铁雅给大家讲村史,驻军连指导员讲革命斗争史,贫农老大娘林豆粒讲家史,并且发动大家回去问自已的家史。排里开忆苦思甜会时,极大地激发了姑娘们的阶级觉悟,进一步明确了为谁扛枪为谁放哨站岗。林阿理入排时兴高采烈,由于母亲反对,有一阶段也曾情绪波动。通过忆苦思甜,听到解放前父亲给渔霸干活,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哥哥为逃避抓壮丁流落他乡患病去世等悲惨情景,她痛哭流涕,表示一定要当好民兵,紧握枪杆子,与敌人作斗争。
  岛上那时有一连解放军,女民兵排建立后就搞军民联防。姑娘们白天劳动,晚上集中在一起,负责一个内哨二个外哨的执勤。一个哨位三个人,处处按高标准严要求向解放军看齐,有情况紧急集合只要2~3分钟,部队也夸她们行动迅速。
  当时小股敌人活动很猖狂,福建、广东沿海常有武装特务从海上潜入,女民兵提高警惕,从不放松一个疑点,有次轮到林苏英、黄阿尾值勤,换岗时摸黑不打手电,不小心摸到一个猪棚,差点摔在里面;又有一次站到下半夜,发现海边一堆黑乎乎的东西好象在动,她们悄悄摸过去,原来是礁石的影子,一场虚惊。
  1968年,有条广东船满载烧碱等物资,因触礁撞破了,女民兵闻讯赶去帮忙,七手八脚,很快就把一袋袋烧碱都搬到岸上,没受多少损失,船上人千恩万谢,感激不尽,物地送来感谢信和锦旗。对岸东山岛有次有人驾船到岛上偷红菜,被女民兵发现。对方有五六人,人多势众,可姑娘们不怕,勇敢地跳到对方船上硬是收起船上的浆,顺潮水把小偷押到大队。几十年风风雨雨,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怎么样也讲不完。
  当民兵完全尽义务。村里穷,晚上站岗放哨,整个排只发一斤多大米煮稀饭当点心,没办法,女民兵常常从家里拿东西来充饥。
  自从岛上建立起女民兵排,社会治安没有发生过任何情况,真正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过去对女民兵抱怀疑态度的人,也竖起大拇指,夸奖她们干得好。女民兵最听党的话,党支部布置的任务,不管是战备、还是生产劳动,样样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不愧为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好民兵队伍。
  (二)建设海疆
  下垵村的女民兵不但守卫海疆,而且积极建设海疆。1966年,40名渔家女在排长林荣花的带领下,开始在寸草不长的沙滩和乱石堆的荒山上植树。岛上人祖祖辈辈不种树,尽管烧的柴是那么缺,可那山坡、那秃岭,还是没人去光顾,现在女民兵要种什么防风林,那可又是一件新鲜事,大家睁大眼睛看她们究竟怎样干。
  县林业局派2名干部来指导,手把手地教,女民兵一面用塑料袋作营养胚培植树种树苗,一面上山挖穴。排里规定早晨5点集合,自带工具、点心。姑娘们天不亮就起床,还没到集合时间,就统统到齐了。她们扛枪举旗跑步上山,一路上还唱歌喊口号。
  树穴深一尺,长宽也是一尺、第一天大家干得高兴,休息时间还进行训练,到晚上手臂痛得不得了。第二天,坚硬的土质把手掌虎口震裂,鲜血汨汨地流出来,她们用手帕包一下,照样挥锄舞锹坚持着干,感动得村里人都说:“我们不能把什么事都推给女民兵,我们也有两只手!”。第一年她们带头种树,给全村人做出榜样,第二年党支部发动全村人一起来干,很快25公里的海岸上,种起了一排又一排防风林,三千多亩木麻黄、黑松、相思树,郁郁葱葱,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整齐的绿装。这时,女民兵又勇敢地跨出了一大步,在三面临海的古雷头山上的石缝里,开垦出30亩农地,种上了杂粮。
  1970年,为了加快山区建设的步伐,党支部决定:抽调人马参加离下垵村70公里的顶马山区的开发,在那里建立一个后方生产基地。这个任务交给了女民兵排。姑娘们要做到岛上执勤与开发山区两不误,把一个排分成两半,一半留在岛上,一半远征顶马山。这时又有人吹冷风,说什么“种几亩田,不如多撒几下网”,“这些丫头不懂事,有棉被不盖,偏偏要到大山里去喂老虎!”女民兵不信邪,背上背包,全副武装,雄纠纠气昂昂拉练到顶马山区。
  一场与大自然的搏斗又开始了。
  渔家姑娘从小在海边长大,很少种地,更没有种过水稻。到山区后,困难接踵而来,那时正值夏收夏种大忙,又遇到连续几天的滂沱大雨,山上成群结队的蚊子和烂泥田里密密麻麻的蚂蟥,咬得大家满头满脸红点点,两脚溃烂。是不是打退堂鼓?排长林珍玉组织大家重温毛主席著作《愚公移山》,姑娘们说:“愚公这么大年纪还能移山,我们还不能种田?”“世上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风雨为我们洗战衣,为革命夺粮志不移!”多么铿锵有力的语言!
  她们铁了心要学种田,决心迎着困难上。住房不够,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没有床铺,睡在地板上;不会做农活,虚心向老农学习。为了尽早学会插秧,林阿鲜下田时跟着老农走,收工后用青草当秧苗学着插……。就这样边学边干,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斗,第一季收谷子7万多斤。当一袋袋粮食运到村里时,整个下垵沸腾了,人们第一次吃到自己种的大米,兴奋地说:“时代不同了,妇女真的半边天!”
  第二年早季受灾,她们决心把早季受灾的损失晚季夺回来,斗志越战越强,小病坚持不下火线,排长林荣花带头大干苦干,为了抢季节、争时间,白天奋战,夜晚提灯继续干。
  一晃就是三年,她们的辛勤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顶马山区一片兴旺气象。145亩山垄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田,建起两栋房屋,两个晒谷场,添置一台拖拉机、三台打谷机,还养了成群的猪、羊、鸡、鸭等家畜家禽。并且新开垦出30多亩山园,种上地瓜、甘蔗、凤梨、荔枝等经济作物,满山一片青翠喜人景象。三年中共收稻谷50多万斤,地瓜3万多斤。
  这个基地一直经营到1982年才收回。
  山区战胜了,她们又向大海冲刺。古雷半岛全长25公里,中间最窄的一段只有100米,她象一支利剑插向大海的心脏,也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海湾,有上千亩内海海面。
  1971年,党支部领导留在岛上的女民兵在内海养殖海带。
  在大海里搞养殖,又是件新鲜事!下垵人祖祖辈辈打鱼过日子,大海里有捕不完捞不尽的海产,哪用自己去养?姑娘们说:“别的地方可以搞养殖,我们为什么不行?不会,可以学嘛!”经过刻苦钻研,她们掌握了养海带的技术。为了争取多产海带,风里来,雨里去,吃尽了苦头。1972年冬季的一天,风平浪静的内海突然刮起了九级台风,风大浪急,海带场上发生拔桩现象,眼看20亩海带就要被海浪卷走。在这关键时刻,讯号响了,全排女民兵紧急集合,她们架着小船,迎着狂风大浪,和男劳力一起奋力抢救。
  突然,一个巨浪腾起,一条小船打翻了,林阿鲜等三个女民兵掉到了海里,很快大家把她们救了起来。排长林珍玉看她们面色苍白,全身发抖,劝她们回去休息,可谁也不肯走,坚持和大家一起战斗到最后。
  内海养海带投入少,收益大,一亩海带可以收30担,从1971年到1973年,一共养殖200多亩,为集体增加收入20多万元,不但巩固和发展了集体经济,也增加了社员收入。
  (三)守卫海疆
  下垵女民兵以中国妇女特有的坚韧不拔的意志,赢得了全岛人民的信任和尊重。她们对工作的执着和追求,使大家感动不己。
  林苏英家住古雷头小村,是这个自然村唯一的女武装基干民兵。哨所离小村1.5公里,要穿过丛林、海滩,还要翻过几道山岗。从1965年建排至1971年夏天,整整6个年头,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一天来回六趟,准时上哨,从没有迟到过一次。1971年苏英被保送地区卫校学习,妹妹兰英接班,她以姐姐的模范行动鞭策自己,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准时上岗。
  副排长薛阿晓是排里第一代老民兵,为了工作,曾三次推迟婚期,有一回她的未婚夫从外地请假回来准备结婚,那时她正在后方基地带领大家春耕,家里和大队几次打电话叫她回来,她认为工作走不开,在电话里说服未婚夫,又一次推迟婚期。
  有一次构筑工事后各自回家,突然接到上级紧急集合的命令,讯号发出后,在家里吃饭和在地里劳动的民兵,听到讯号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从四面八方奔赴哨所,拿起武器,迅速向山上阵地集合,只用8分钟时间,就进入预定的战斗位置。
  女民兵都是铁姑娘,干活出大力,训练流大汗。一班副班长林荫花,在越野训练中,由于体力较差跟不上。她不怕苦不怕累,自觉抓紧空余时间练跑步、爬山,增强体力。经过一段时间刻苦锻炼,终于不掉队了。
  为了落实战备措施,女民兵和村里群众一起挖了三条长达512米的地道、1465米长的战壕和156个防空洞,把下垵构成一个能打能防的前哨阵地。这么多的工作量,磨损了多少把洋镐和锄头,又带走了她们多少青春年华!
  (四)勤学苦练
  时代在前进,科学日益发达。姑娘们懂得:要掌握现代化的军事科学,一定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知识。可她们都没有文化,读过小学五年级的林荣花算文化最高,入排时己经都还给教师了。
  党支部了解她们的困惑,十分重视。在驻岛部队的帮助下,岛上办起了政治夜校,女民兵在那里学文化、学政治,非常勤奋,早晨出操训练中间休息时还用树枝在沙滩上写字。很快,不少人从目不识丁成为能读书看报的“女秀才”,还学会听和讲普通话。排长林珍玉一口普通话十分流利,出门、开会、参观,谁也看不出她是个只读过小学三年级的渔家姑娘。
  驻岛部队教她们学习军事科学知识,让她们掌握各种常规武器。姑娘们入了迷。废寝忘食地苦练。学不会就一次次反复练,不达目地,誓不罢休,为练打靶,大家手臂都酸了,痛得抬不起来,还是继续练。有人打不好,伤心得眼泪掉了下来,下决心要赶上去。老民兵林碰头练打靶开始时常“剃光头”,她刻苦钻研,虚心请教,终于在实弹射击时打出优秀成绩。
  1977年入伍的新民兵林玉英,射击训练时心里发慌,加上臂力不足,两手直发抖,她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刻苦磨练,增强臂力,纠正了动作,在一次实弹射击中,取得了九发九中的优秀成绩,受到同志好评。
  几年来,通过军事训练、军民合练和经常性的野营拉练,基本上掌握了射击、投弹、刺杀、爆破、队列、反小股等战斗技术,还学会包扎,成立了一个战地包扎班班以上干部能记熟多种简单通讯联络信号、记号。以及班、排作战指挥本领。
  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消息,对女民兵鼓舞很大,从实战的需要出发,她们也都学会了游泳。
  下垵从来是男人下海,女人理家务,没人游泳,连穿短裤出门也不行。如今要学游泳,村里人看不惯,自己也不好意思。海边人多,就到偏僻地方去游。20个人很快都学会了,有的还能负重10公斤,畅游二千米,博得围观的人阵阵掌声。学会了游泳,大家很高兴,特别是林阿鲜,那次翻船亏得有人救,否则真要送命,现在学会游泳,就不怕了。
  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大大提高了军事技术素质,为了参加省、市军民大比武和省民兵选拔赛,抽出13人到县武装部、地区分别训练半个月。训练时全副武装,威武英俊,人人看了夸奖。因人数过多,要淘汰2个,再三动员,可谁也不肯下去。
  到省里比赛时与五斗山耕山队在一起,由于场地不合适,射击成绩不理想,投弹、跑步比较好,还参加过省民兵运动会。
  1976年驻军部队撤出,就靠女民兵值勤。现在岛上有个派出所,还有缉私队。
  (五)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
  火红的木棉花开了又谢,春去秋来,一转眼,20多年过去了,下垵村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中奋勇崛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下村充分利用海湾里的上千亩海面的优势,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养殖海带及套养扇贝,很快摆脱了贫困。现在全村有海带1200亩,扇贝1000亩,翡翠贻贝500亩,这三项再加上捕捞业和其他副业,年收入一千多万元,全村283户1308人,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那3200亩林业这笔巨大财富,还没有计算在内。
  下垵村富起来了,家家盖起了宽敞的新房,彩电、冰箱那是小意思,银行存款都达到五位数。但人们并没有忘记那不太遥运的过去,也没有忘记这里一代又一代女民兵的丰功伟绩。
  当海峡两岸对峙时,她们顶风冒雨站岗放哨,悍卫海防。现在两岸出现祥和气氛以后,她们还在站岗放哨,建设海疆;一班岗也不脱。每逢节假日,全村人都在休息,她们在站岗;村里放电影、演戏、她们宁可放弃娱乐,照样坚持值勤。她们永运是掷地有声的下垵村女民兵,一代又一代,接过前辈的枪,紧握枪杆子!
  下垵的昨天有害涩,也有欢乐,下垵的今天到处洋溢着幸福和富裕,下垵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不久的将来,这儿要开发一个深水港,海岛最突出部已矗立起一座国际航标。下垵村前程无量,下垵的女民兵永远都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第十三辑

《漳浦文史資料第十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三辑收录了关于漳浦县妇女社会地位转变、投身革命的漳浦妇女、下垵女民兵、在外地工作的漳浦女英、台北的两位文学科学姊妹卢慧贞和卢慧兰等内容。此外,还包括金浦晚霞、教育、乡(镇)村春秋、政协委员风采、民间艺术、文物古迹等方面的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高秀菊
责任者
林珍玉
相关人物
周雪凤
相关人物
林荣花
相关人物
林菜花
相关人物
林阿鲜
相关人物
林美英
相关人物
陈碧霞
相关人物
林碧珍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陈铁雅
相关人物
林豆粒
相关人物
林阿理
相关人物
林苏英
相关人物
黄阿尾
相关人物
薛阿晓
相关人物
林荫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下垵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