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给力,助推华安茶产业腾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505
颗粒名称: 宣传给力,助推华安茶产业腾飞
分类号: F326.1
页数: 9
页码: 13-21
摘要: 总结和分析宣传工作在华安山区特色产业——茶 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宣传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概括起来,宣传工作应该也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才能有效地助推地方特色经济的大发展。在宣传造势上下功夫,带动茶产业规模发展、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在信息质量上下功夫,完善茶产业信息服务。在举办茶事上下功夫,提升华安铁观音知名度。在品牌宣传上下功夫,推动茶产业壮大发展。在弘扬茶文化上下功夫,增强茶产业发展活力。
关键词: 华安县 茶叶种植 宣传

内容

2000年以来,华安县委、县政府持续实施“兴茶富民”战略,把铁观音茶叶作为富民的新支柱产业,带领全县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走出一条山区小县特有茶兴民富的小康之路。
  目前,华安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8%,其中铁观音占到90%以上;产值达16亿元;全县现有茶叶初制加工厂10000多家,精制加工企业100多家,茶叶加工、营销龙头企业30多家。2010年,华安县相继获得全国首个国家级铁观音茶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华安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等五项荣誉。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突出“一县一品”。华安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确定了华安铁观音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项目,进一步凸显茶产业在华安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和重要地位。
  华安茶产业的迅速崛起和腾飞,离不开县委、县政府持续的决策力,有力的工作措施,也凝聚着宣传工作的丰硕成果。应该说,正是宣传给力,华安茶产业才插上腾飞的翅膀。本文旨在总结和分析宣传工作在华安山区特色产业——茶
  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宣传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概括起来,宣传工作应该也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才能有效地助推地方特色经济的大发展。
  一、在宣传造势上下功夫,带动茶产业规模发展
  宣传部门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全县推广种植铁观音茶叶的决策部署,制定工作方案,编写宣传单,悬挂宣传标语,组织宣传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群众,通过科普画报、宣传栏、宣传海报等形式向农民宣传种茶、制茶效益好,镇、村两级党员干部包村包户宣传,有些基层干部率先垂范,在自家土地上开荒种茶,用实际行动向村民宣传。积极发动本地媒体记者,在媒体上及时报道有关茶叶生产动态新闻,为茶产业发展宣传造势。广大农民在全县党员干部的发动下,掀起了种茶新高潮。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及宣传部门的大力推动和积极引导,仅仅十来年,华安茶产业就迅速发展成为具有16万亩规模的农业特色产业,确了作为华安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地位。
  二、在宣传导向上下功夫,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开发,走生态产业之路,这是华安茶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摆在宣传干部面前一项重要任务。
  强化生态意识宣传教育。引导茶农科学管理,生态建园。印发、宣传茶产业发展规划,宣传“谁开发谁保护,谁破
  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制度;按照“头戴‘帽’——山顶留有涵水林,脚穿‘鞋’——山脚种植固沙带,身披‘衣’——茶园间种护坡带”的生态模式科学开发,宣传推动生态茶园和茶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
  强化无公害宣传教育。引导茶农、茶企重视茶叶的卫生质量安全问题,通过宣传推广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无公害生产技术和“三品”认证等。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联合茶产业办等其他部门宣传推广建立万亩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生产茶叶,鼓励茶农、茶企建设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和申报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与工商、质监、卫生、农业等其他部门联合出文,推广宣传茶叶无公害生产标准,在主产区对农药销售实行严格管理,堵住源头,禁止茶农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920”等生长激素。2010年,华安铁观音在省市各级检测机构的30多次食品卫生抽检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被省政府确定为放心茶,无农残茶。
  强化“有机茶”宣传教育。引导茶农、茶企按照国际通用的有机茶标准组织生产,推广生物和物理控制病虫害技术,引导茶农改变施肥习惯,鼓励以施用农家肥、有机肥、茶叶专用肥为主。2010年6月份,我县被农业部列为第九批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现已在全县4个乡镇27个村4.8万亩的茶叶绿色食品基地,建立了质量可追溯、投入品管理等七大体系,并顺利通过市级专家的初审;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新技术,其中,以鱼腾酮和苦参碱为主的生物防治,面积达5万亩,以黄(蓝)板和太阳能杀虫
  灯为主的物理防治,面积达2万亩。
  帮助茶企申报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0环保体系、HACCP食品安全认证体系等认证。截止2010年,全县通过QS认证的茶叶企业22家,无公害茶叶基地认证2家,绿色食品认证10家,有机茶认证企业1家——漳州“光照人”有机茶,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的茶企。
  强化科技培训和推广。联合县农办、农业局、职校、乡镇文技校举办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聘请国家、省、市茶叶专家教授作现场指导、讲授专业知识;结合申报全国首个“绿色食品铁观音原料生产基地县”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基层文化宣传队伍建设等,参与组织举办茶叶加工、营销知识培训150多期,培训农民达15000多人次。积极协助宣传推广“空调制茶”、“五季茶”、“四改一轮作”等新技术,突破了以往“看天制茶”的瓶颈,进一步提升华安茶叶品质及效益,形成了华安茶叶鲜、香的特色。引导茶农推广种植新品种——茗科一号(金观音)。
  三、在信息质量上下功夫,完善茶产业信息服务
  信息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致关重要,从茶叶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每一环节无不与信息密切相关,信息的内容更是从天气状况到市场行情,无所不包。宣传部门积极发挥自身职业优势,为广大茶农提供茶叶生产、销售等各方面信息,做好茶农的信息员。
  利用信息服务生产。组织电视台、广播台、气象台、农业局、茶叶产业办等相关单位,及时预报与茶叶生产有关的气
  象和病虫害信息,在各乡、镇、村街道或显眼地带通过设置LED显示屏进行滚动播放,并把这些信息用短信发送到每个茶农手机中,为茶农的生产活动提供及时、准确、到位的信息服务,增强茶农在台风、暴雨、霜冻、干旱等灾害性天气中抗灾自救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利用网络拓展市场。建立“华安县茶叶信息网”,定点发布我县茶叶生产及经营的动态和相关信息,并与国内知名的茶叶网站链接,为广大茶农、茶企提供茶叶产、供、销及科学管理的准确信息。帮助茶农、茶企在淘宝网上申请建立网店,推动营销网络建设,到目前,已有上百户茶企、茶农拥有网络茶叶店。
  利用专营店占领市场。引导本县茶农、茶商到外地省、市开设铁观音专营店,大力宣传国内外茶叶市场营销状况,为茶企提供全国各地茶叶产、供、销信息,有针对性发布华安铁观音的市场供需情况。截至2010年到县外开办华安铁观音专卖店有563家,其中到省外有126家,华安茶叶营销网络已遍布山东、广东、上海等全国19个省区。
  四、在举办茶事上下功夫,提升华安铁观音知名度。
  “斗茶会”、茶王赛、博览会等茶事活动是最能展现一个地方茶叶的品质特色,也最能提升茶叶知名度。我们巧用这一载体,组织广大茶农、茶企积极参与,极大地提升了华安铁观音的知名度。
  敢上“擂台”比高低。近年来,我们积极组织茶农、茶企参加全国各种较大型的茶事活动上百次。2010年,华安茶
  企在全国各项茶赛中荣获好评:“茶字典”等茶企参加沈阳名优产品博览会,“华夏有茗”等茶企参加武夷山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仙岭峰”等10家茶企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名茶评选活动,有5家企业获得优质奖,“仙岭峰”、“哈龙峰”分获金、银奖;“佳香源”等8家知名茶企业参加中国绿色食品2010上海博览会,签订订单2100多万元,荣获博览会优秀组织奖、优秀展位设计奖、畅销产品奖;“雅之道”等10家茶企到北京参加2010全国区域优势农产品展销会暨福建华安铁观音项目投资推介会,签订订单1200多万元。
  组织“斗茶”竞风采。组织开展县内茶王赛、“斗茶”会,这是提高华安铁观音影响力、凝聚力的有效途径。组织全县广大茶农、茶企,举办第三届“天福杯”华安铁观音茶王邀请赛、仙都镇第二届秋冬季茶王赛、高车乡“红狮杯”茶王赛、湖林乡第二届秋冬季铁观音茶王赛等一系列茶事活动,评选出茶王等系列奖项。截止2010年,全县共举办茶王赛事25场,促进茶农之间交流学习,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在茶农中掀起“比、学、赶、超”的竞技氛围。
  巧借媒体打名气。组织大批记者对赛事活动、茶王、制茶能手进行采访,在本地媒体上宣传报道,积极向省市级媒体、报刊、网络供稿,进一步提升华安铁观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在品牌宣传上下功夫,推动茶产业壮大发展
  在市场上,各种茶叶品牌林林总总,前有安溪铁观音已
  遍布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后有天福茶庄以上千家连锁店占领各大中城市,今天更有上千种不同品牌的茶叶纷纷抢占着国内各地市场。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华安铁观音如何求生存、求发展。华安宣传部门勇挑重担,不畏困难,巧用“三借”作为茶叶市场的敲门砖,为华安铁观音拼抢出一片天地。
  借标志铸品牌。成功注册“华安铁观音”品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积极引导各茶企在“华安铁观音”的统一名称下,使用不同的注册商标,进一步扩大了华安铁观音的知名度,维护产品信誉度。
  借赛事造品牌。从2000年以来,组织茶农、茶企200多次参与国内外各类茶届赛事活动,并以其独特品质屡获殊荣,打响了品牌。其中:1999年荣获全国第三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00年荣获首届“闽茶杯”名茶奖和第二届国际名优茶评比金奖;2004年9月荣获中国(福建)国际茶博会“茶王赛”2个银奖、5个优质奖;同年11月包揽了漳州“新城杯”茶王赛铁观音“茶王”和金、银全部奖项;2007年在首届中国海峡两岸茶博会海峡两岸名茶暨明星企业评选中,荣获名茶明星企业2家;2008年5月在中国(澳门)国际茶业博览会,“哈龙峰”“仙宇”等8家企业被评为“最受港澳茶客欢迎中国茶叶品牌”;2009年在中国茗茶评比中“佳香源”茶叶获得特别金奖,在中国绿色食品2009烟台博览会上获金奖1个、畅销产品奖2个,在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哈龙峰”牌铁观音获特等奖。
  借商标推品牌。商标是商品立足市场、开拓市场的最有
  效载体,华安宣传部门一开始就紧抓这一市场的“入场券”,倾注大量人力、物力打造华安茶叶商标,积极引导茶农、茶企设计、注册、申领、使用商标。到目前全县拥有茶叶类注册商标100个,其中全国驰名商标1个,福建省著名商标6个,福建省名牌农产品8个,漳州市知名商标12个;2家茶叶企业获得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获得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六、在弘扬茶文化上下功夫,增强茶产业发展活力。
  在经济多样化的今天,文化成为一种新兴而强大的生产力。对茶产业来说,文化影响更为显著,可以比喻为茶产业的灵魂,是茶产业发展的软实力。大打文化牌已成为茶界的普遍行为,茶产业的市场竞争更成为文化的竞争。
  挖掘潜质整合茶文化。进一步挖掘整合华安茶文化、土楼文化、华安玉文化、高山族民俗文化、畲族民俗文化等资源,把华安铁观音茶文化揉合到“绿色之旅、经典之旅、发现之旅”的旅游文化当中。
  打造载体弘扬茶文化。协助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福建华安)茶文化节暨华安铁观音交易会,邀请央视拍摄华安茶文化专题片,编印茶文化主题宣传画册,编排一批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歌舞、小品节目、茶艺表演,参与省市一些大型文艺活动,组织县文联及其作协、摄协、画协、书协等民间艺术团体开展以铁观音茶产业发展为主题的文艺创作。
  引导茶企业文化建设。近年来,在大力培育茶叶龙头企业的同时,重视对茶企业文化建设的引导,帮助各茶企建立
  企业制度,特别是引导各茶企业在人才引进使用培训、职工文化生活、企业品牌宣传推介、企业形象设计打造、市场营销拓展等方面下功夫,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也使我县茶企不断发展壮大。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县委、县政府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及时调整转变粗放型的茶产业发展模式。宣传部门更是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投入到宣传推动工作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助推茶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茶叶新产品,拓展延伸产业链;二是发展壮大华安茶文化产业,组织建立茶文化研究所,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加大茶文化研究力度,举办大型茶事活动,提升茶文化品位;三是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并推出“赏华安玉、游二宜楼、品华安茶”旅游专线,促进华安文化产业发展。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本书分八部分: 第一部分话茶论道; 第二部分茶史回眸; 第三部分兴茶富民; 第四部分茶香两岸; 第五部分放声茶歌; 第六部分茶技茶艺; 第七部分茗茶巡展; 第八部分茶榜题名。

阅读

相关人物

曾果生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华安县委
相关机构
县政府
相关机构
漳州市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
广东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沈阳
相关地名
华安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
武夷山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