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厦铁路华安段修建记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一缉》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29
颗粒名称: 鹰厦铁路华安段修建记盛
分类号: F530.3
页数: 4
页码: 21-2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华安县为支援鹰厦铁路建设,组织了大规模的支前工作,包括成立支前委员会、动员民工和物资供应等。
关键词: 华安县 鹰厦铁路 铁路修建

内容

1953年,我国全面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鹰厦铁路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之中,从江西省的鹰潭到我省的厦门岛,全长694公里。它从岗峦起伏的漳平县芦芝乡小杞村(k541)进入华安县境,沿着曲折蜿蜒的九龙江河谷向东延伸,至丰山乡碧溪村(k630)出邑,贯穿华安南北,长达89公里〔注〕,结束了华安没有铁路、公路的历史。
  1955年4月18日,华安县成立了支前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委员会由县委书记杜进智、县长张亚挞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遂开展了为修建鹰厦铁路的筹备工作。接着,铁路测勘队第一次来到华安。他们背着行囊、测量仪器,从山麓到峰颠,从岩壁到陡坡,餐风宿露、跋涉在丛山密林中。10月下旬,鹰厦铁路华安工区全线动工了。数以万计的民工、铁道兵部队从祖国各地来到华安,华安县也动员组织民工606人,参加筑路建设,在华丰区下坂村设立民工大队部。支前运动也在全县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一时间,铁路工地沿线布满了新建的营房、仓库、草棚、住宅,沉寂的群山沸腾起来了。
  铁道兵8505部队带着庞大的机械设备也来到华安山城,把政治部设在华丰。他们是筑路的主力,配合支前民工,担负了移山填谷,修路架桥的艰巨工程。为了民工(包括外县民工)的生活方便,1955年11月,县供销社成立修建鹰厦铁路“物资供应站”并在铁路沿线设丰山、沙建、利水、鹅山、黄枣、新圩、仙溪、罗溪、华丰、绵良、西陂、大杞12个物资供应站,22个门市部,负责修建鹰夏铁路的物资和生活用品供应。同时,龙溪、海澄、长泰、南靖、平和、诏安、漳浦等县供应社也抽调人员百余名支援我县,加强供应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华安支行还分别在银塘、利水、鹅山、仙溪、罗溪、大杞等处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华安支行分理处,办理军人、民工汇款和储蓄工作。县邮电局于1955年5月,在沙建设立邮电支局,在新圩设立邮电所,并在鹅山、利水、仙溪、罗溪、西陂、大杞等地设立邮政服务站,为鹰厦铁路的施建工程服务,保证邮件畅通。
  在鹰厦铁路全线工程修建的同时,首先修筑了为铁路修建服务的运输线。1955年12月底,从漳平通往华安的54公里长的简易公路随即建成通车,华丰松坂头成为汽车渡口。次年2月,从华丰到新圩(距新圩1公里的枪空)的25公里长的公路也通车了,又从漳(州)、(长)泰公路的丰山碧溪村(当时有浦南九龙江公路木桥,1960年桥毁)辟一支线到潭口。从此,满载着筑路器材和各种物资、生活用品的汽车穿行如梭,来往不绝,奔驰于各施工地点。8月,仙都区政府动员群众一千多名,连夜挑运粮食到西陂,供应修筑铁路的民工,并为民工捐集冬衣一千多件。
  华安县公安局也投入力量,保卫鹰厦铁路施工安全。
  1955年11月7日,在华丰区银和村发生一起火烧山,烧火面积达500亩,铁路沿线指示标24支(每支距离10公尺),电线杆一支也被烧毁,使铁路施工造成很大困难。县公安局及时处理了肇事者,并于11月22日提出了《关于新建鹰厦铁路保卫工作意见》。12月5日,贯彻了省公安厅铁路保卫工作会议精神,认识到修建鹰厦铁路对保卫世界和平、巩固海防以及对我县开辟山区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大意义,制订出保卫铁路工作意见,加强铁路沿线乡镇的社会治安管理,组织三个工作组(政法干部121人)分头到铁路沿线乡镇开展工作。12月13日,县公安局在铁路沿线、落后乡、复杂集镇、山区结合部等21个重点乡,组织了197人的搜捕大军,统一行动搜捕了各类反革命分子、刑事犯罪分子38名,缴获电话听筒一个,修理电话机工具一副,汽油一桶,刀、矛28支,土枪3支,步枪2支等,扫除了抢修鹰厦铁路的障碍,保卫铁路修建安全进行。
  1956年11月2日,铁路铺轨到华丰。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敲锣打鼓,鞭炮震天,欢迎铺轨大军。人们首次看到火车,兴高采烈地载歌载舞,给铺轨列车结彩,为铺轨大军送上热茶。12月底,鹰厦铁路在华安境内线全线铺轨胜利完成。铁路线贯穿县境南北长89公里,县内设华安、溪南坂、潭口三个火车站;建罗溪、黄枣、高层大桥三座,中桥6座,小桥21座,鹅山、黄枣、仙溪隧道3个,大小洞165个。共经过三个区18个乡43个自然村,征用土地1300多亩,房屋300多间。据统计,华安全县为支援鹰厦铁路建设投工30多万个劳动日,运输粮食等物资4千多万斤,还涌现出支前模范36人。
  1957年夏,临时客运的列车开始办理业务,每天上下午各一班,同年冬天正式举办客货运输。从此,列车满载货物和旅客,南来北往,为人民造福。铁路的修通,为我县交通运输带来极大的方便。往年经往漳州、厦门、闽南各地的旅客,不仅饱尝爬山越岭、旅途跋涉之苦,还得浪费不少时间。而今,乘上火车三、五个钟头便到了。多少白发苍苍的老太婆、老大爷第一次乘火车到漳州、厦门等城市游览观赏,为这辈子能到过繁华城市观光而兴奋,感谢中国共产党。人们对当今交通的方便说成“漳厦就在门口。”
  铁路线不仅为人们外出旅游、工作带来方便,还为华安的土特产打开了销路,搞活了地方经济。华安盛产的粮食、木材、柑桔、柚子、香蕉、石墨、钨沙等源源外运,通过火车运销国内外市场。又从外地运进各种工业品、建设物资、生活用品、食盐、化肥、农药,促进了华安与外地的物资、文化交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于1965年6月、1974年11月和1978年8月,又先后建成西陂、金山桥、利水三个火车站,及k588、(绵良)、k611(沙建)、k626(玉兰寨顶)三个工地停靠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附注

注:1982年7月出版的《华安县地名录》中的《华安县概况》一文和《华安文史资料》第一辑《华安地理概况》一文均记载“鹰厦铁路贯穿县境南北长102公里”,系1956年修建铁路时的数字。因1956年8月,仙都区所辖的涵口、大杞、小杞等地划归漳平县管辖(均系铁路线),故华安县境内铁路线长实际应以89公里为准,特此说明。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一缉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一缉》

本辑刊登了20篇有关华安建设的文章。涉及华安商业、粮食机构、实验小学、广播事业、消防工作、学前教育、造纸厂等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杨金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