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电影导演汤晓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七缉》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109
颗粒名称: 著名电影导演汤晓丹
分类号: J811.1
页数: 8
页码: 29-3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汤晓丹是一位献身于中国电影事业的著名导演,他导演了多部反映革命斗争和现实生活的影片,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气息。他的艺术创作充满良心和严谨,也关注故乡和年轻一代的成长。
关键词: 汤晓丹 电影导演 爱国主义

内容

我国著名电影导演汤晓丹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跟着人民时代的步伐,献身于人民电影事业,五十多年如一日。他导演四十余部电影,为中国电影的民族化、革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多次被评为厂、局、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影协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他的艰苦奋斗的生平,谨严笃实的工作作风,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都值得人们崇尚和学习,对于有志于文学艺术的青年人更具有良好的启迪作用。
  现在根据手头掌握的有关资料,特为介绍如下。
  (一)家世渊源
  汤晓丹是福建省华安县云山村人。华安于一九二八年建县,在此以前是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所以有些资料写汤是漳州人。
  汤氏的开漳始祖汤智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原任典军,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丙戍(公元六八六年)从陈元光入闽,平畲族苗自成、雷万兴之变有功,受封竭忠辅国将军,驻兵漳州柳营江东,遂居家在玉山乌〓坑。汤智妻子杨端肃,受封曹郡夫人。其后裔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己未(公元一〇七九年)迁居在龙溪县二
  十五都宜昭乡云山社(现华安县仙都公社云山大队)八图三甲,户名“汤宗秀”。
  按汤氏在华安家族分居在云山大队、岭埔大队和下林大队的田头、社尾坂两生产队、湖林大队的后宁、小村两生产队。由云山分居长泰坂里一户、分居龙岩雁石万安里一户。汤氏小宗分衍在长汀和宁化。闽赣接境,汤氏由河南南迁,必经赣入闽。而江西临川又和福建宁化相距不远,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系临川人,当是固始汤氏家族南迁一支的后裔。
  (二)云山一瞥
  汤晓丹离别故乡已五十五年,虽然足迹半中国,驰名海内外,现在定居上海,儿孙绕膝,而眷怀桑梓,至今还念念不忘,然则云山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云山古名“云岭”是个偏僻山乡,土瘠民贫,过去封建势力浓厚,迫得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外谋生,有的远走南洋,终身不返。汤氏祖八评事有诗描写说:
  “云岭崔巍插白云,长松芳树弄余曛,
  西风满目红尘起,几度中宵访鹿门。”
  《云岭都汤家族谱序》称,其祖不干名利,因猎至云峰,有会心处,时方乱,遂卜筑安居。其猎处“难母岫”现在岭埔大队。
  由此看来,当时的云山虽地处荒僻,却也山清水秀,可以过隐遁生活。
  解放以后,云山有了很大变化,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提高,一九八一年,大队人口二千三百七十八,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产粮九百一十五斤。大队还建有水电站、林场等。
  (三)艰苦的童年
  汤晓丹生于一九一〇年四月一日(农历二月二十二日)。家境清寒,父亲汤祥纯在晓丹孩提时候就到南洋经营小商养家,后因经商失败,回归故乡,不久逝世。母亲林氏,是个裁缝,她有一台手摇缝纫机,经常为人做衣服,补贴家用。她抚养四个孩子,长子晓丹,幼名春水,二子隆成,三子育才及长女某,缺衣少食,度日维艰。他小时在乡里族人所办的小学读书,学名叫汤泽民,聪敏好学,成绩优异,得到族人器重。十五岁,族人资助他到集美农林专科学校肄业,从此他离开了故乡的山山水水,走向波澜壮阔的五湖四海,逐渐成长为勇于寻求真理,勇于政治斗争的青少年。
  (四)校园里的风云
  集美农林学校在一九二五年建立,校址在天马山。它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集美创办的学校之一。陈嘉庚先生从一九一三年创办集美小学起,到一九二七年,先后办起了集美幼儿园、男小、女小、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科、女师、农林、国学专门,幼师等学校,使原来默默无闻的集美渔村,成为名扬国内外的集美学村。汤泽民(汤晓丹在校名字)朝夕涵泳于其间,学识思想都起了极大的飞跃。他酷爱美术,除了专心听课,广泛阅读文艺书刊外,还时常向报章杂志投寄画稿。
  那时是国共第一次合作讨伐北洋军阀时期,国共两党都在集美学校进行组织活动,革命风气非常浓厚,同时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害怕中国革命成功,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越来越紧,一九二八年一手泡制了济南惨案。日军开进济南城,大肆奸淫掳掠,屠杀中国军民五千余人,引起我国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反帝运动如火如萘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汤泽民激于爱国热情,常与进步同学赖羽朋等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活动。
  集美学校地处厦门对岸,得风气之先,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可是当时远在天马山麓的农林学校当局反对青年学生有左倾思想。大概是翌年吧,在汤泽民随赖羽朋等贴了“反动”标语后,不过几天,就把他和二位同学一齐开除了。
  家乡的族人在报上看到被开除的学生名单,有汤泽民的名字,就赫然大怒,把一切资助都取消了。汤的母亲只好哭哭啼啼地赶到厦门把儿子接回家。
  一九二九年,他十九岁,带了母亲变卖所有财物得来的一笔路费只身投入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十里洋场——上海,从此他改名汤晓丹,度过几十年的寓居生活,用徒手奋战的精神,逐步登上了电影艺术的高峰。
  (五)漫长曲折的艺术道路
  汤晓丹到了上海以后,举目无亲,走投无路,只好以卖文卖画维生,后来他认识了天一影片公司美工师沈西苓,凭他的介绍,自带干粮,到摄影棚以无酬劳动来学艺,在沈自编自导影片《女性的呐喊》中学习美工。至一九三二年任该公司美工师。当时他还结识了电影界知名人士苏怡、司徒慧敏,由是对电影艺术的造诣大有增进。越年,适逢天一电影公司拍制《白金龙》粤剧片,担任导演的人病了,老板看出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叫他当美工外兼作导演。他刻苦工作,两月完成,影片运到南洋放映,引起广大华侨观众的轰动,他一下子成为著名导演。从此他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把电影作为终身事业。接着他又导演了《飞絮》和《飘零》两部影片,反映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小市民生活。一九三四年香港电影界慕汤之名聘他到香港拍故事片。他相继受香港大观、南粤、南洋等几家影片公司之聘,导演过《翻天覆地》、《时势造英雄》、《金屋十二钗》、《嫦娥奔月》、《最后关头》、《小广东》、《上海火线后》、《民族的吼声》等十五部影片,受到港澳、南洋等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三十年代中国正处在抗战前后,国难当头,救亡图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呼声。他所导演的爱国影片,激发了不愿做奴隶的同胞的爱国热情,起到唤醒民众的积极作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日寇想叫他出卖民族气节,导演所谓《香港攻略》的纪录片,来炫耀日本皇军的“武运长久”,显示东方法西斯强盗杀人不眨眼的威风,然而汤晓丹却不愿屈膝投降,毅然抛弃一切,改名换姓,乔装难民,甩开了血迹斑斑的魔窟。一九四三年回到桂林,同年转到重庆,得到进步文化工作者的关怀,并亲聆周恩来同志的教诲。在重庆期间,为中国电影制片厂导演了反特片《警魂歌》。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日本签定无条件投降书,我国抗战获得最后胜利。不久,汤晓丹也回到上海从事旧业,在国泰、中央等影片公司拍摄了一系列揭露当时丑恶现实的影片,例如《天堂春梦》、《苏凤记》、《万象回春》、《失去的爱情》等等。
  解放后,他满怀激情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专心致志于新中国的人民电影事业。从一九五〇年至一九六五年,导演了《胜利重逢》、《南征北战》(与成荫合导)、《渡江侦察记》、《怒海轻骑》(与王滨合导)、《沙漠里的战斗》、《不夜城》、《卧龙湖》、《钢铁世家》、《红日》、《水手长的故事》等十部故事片和《英雄交响曲》、《东风劲吹》等大型纪录片。影片大部取材于革命战争和现实生活。其中《渡江侦察记》曾于一九五六年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在“文革”中,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诬蔑他所导演的《不夜城》为资产阶级树碑立传,谩骂《红日》为蒋军将领摇旗呐喊,把他打成电影界的“反动权威”送进“牛棚”。从此他中断了艺术创作。至一九七五年才从“牛棚”释放出来,在一个摄制组“控制使用”当顾问。在被冲击时,他对党的信仰和拥护仍然毫不动摇。他经常教育儿子,大儿沐黎(当时在上海牛奶公司的一个奶牛场劳动),二儿沐海要听党的话,努力上进,锻炼自己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四人帮”倒台后,他得到平反,更奋发革命热情,奔走天南地北,相继导演了《难忘的战斗》、《祖国啊,母亲!》、《傲蕾·一兰》和《南昌起义》等影片。其中《傲》、《南》两片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一九八二年,他导演《廖仲恺》历史故事片,于一九八三年拍摄成功,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和日本放映,受到国内外观众好评。今年(一九八四年)他已七十四岁,荣获第四届金鸡奖最佳导演称号。
  最近他还准备执导《布衣老帅》、《淝水大战》等影片。
  (六)艺术创作的良心和手法
  综观汤晓丹所导演的影片,尤其是解放后的影片,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精神和让会主义路线,充分反映历次社会变革的现实,写出铿锵灿烂的时代篇章。影片题材大都是革命和战争,场面伟大,气魄磅礴,结构谨严,意义深刻。为要忠实反映这一时代,他秉着艺术创作的良心,阅读了许多历史著作,研究了许多历史文物,对影片里的人物造型、化妆、服装、道具,都细心加以考究。如拍摄《傲蕾·一兰》时,他把列宾的油画《扎波罗什人》钉在墙上,朝夕揣摩。他还和年轻人一道四下黑龙江,履冰踏雪,观察实境,总计行程达四万余公里。又如导演《廖仲恺》时,他仆仆风尘,奔走于上海与广州之间,翻阅许多历史资料,学习研究廖仲恺的遗著,拜访辛亥革命老人和廖仲恺的亲属,仔细研究剧本(由鲁彦周写稿,夏衍修改)并到实地看外景,事事从严要求,一丝不苟,博得中央领导称誉为“宝刀不老”。他现正担任《肖尔布拉克》维语“硷水泉”的艺术顾问,虽已七十四高龄,今年春还不辞劳苦到过新疆,跋涉边远地区,七月份,他还到薪疆拍外景,真是老当益壮。
  汤晓丹说:“我拍的影片尽管题材、风格、时代、人物都不尽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提倡爱国主义。”
  (七)幸福的家庭生活
  汤晓丹的家住在上海。妻子蓝为洁,是个电影、电视界工作多年的剪辑技师。长子沐黎,在英国留学,研究绘画,他在“文革”中的作品《针刺麻醉》、《春雨》都在全国性画展展出。出国后他的作品《霸王别姬》,技巧更加成熟,获得我国艺术界人士的美评。次子沐海,在联邦德国留学,研究音乐,成绩优良,被誉为“音乐界王子”他是七十五岁世界著名指挥卡拉扬的得意门生,去年七月在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大师班毕业,取得联邦德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最高学历文凭。
  大媳妇柳华,主持家务;二媳妇树青,新疆军区歌舞团舞蹈演员。小孙女汤芸,聪明活泼,爱好绘画。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艺术之家,过着和睦、幸福,充满朝气的生活。
  (八)关怀故乡和年轻的一代
  汤晓丹离开云山已经五十五年,总没有机会返归故里一行。他非常留恋故乡的一草一木。他说:“我儿时的故里,虽是穷乡僻壤,但也山清水秀。我要是不为生活所迫,也不致远走他乡。”他又说:“我虽然五十多年没回故乡了,但我时刻记挂着家乡的一切。我自己虽不能直接为家乡的建设出力,但我把希望寄托在故乡的青少年身上,愿他们能把建设家乡的担子挑起来。”
  汤晓丹出身贫苦家庭,无所依傍,而发愤自学,登上电影艺木的高峰,他是青年学习的榜样。他深深关怀于故乡青少年的成长。他说:“学习是青少年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一定要抓紧。旧社会剥夺了我学习的权利,我只能在谋生中学习。现在新中国为青少年们创造了越来越好的学习条件。我希望故乡的青少年珍惜它,勤奋功读,尽可能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

附注

主要参考资料 ①汤晓丹《童年的故乡》(《福建画报》一九八三年第六期,又黄洽责《作者简介》) ②《云岭都汤家族谱序》 ③《中国艺术家辞典》第一辑 ④江迅《汤晓丹一家》 ⑤陈景卿《金鸡啼鸣晓丹心》(《厦门日报》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⑥陈毛弟《为祖国发愤学习》(《福建日报》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七缉

《华安文史資料第七缉》

华安文史资料 第七缉介绍了以《人物志》为主,所列人物都属现代人物,至国民党军政人员传记所述事迹。

阅读

相关人物

云云
责任者
汤晓丹
相关人物
汤智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雷万兴
相关人物
杨端肃
相关人物
曹郡
相关人物
汤宗秀
相关人物
汤显祖
相关人物
崔巍
相关人物
余曛
相关人物
汤祥纯
相关人物
晓丹
相关人物
汤泽民
相关人物
陈嘉庚
相关人物
赖羽朋
相关人物
沈西苓
相关人物
沈自编
相关人物
苏怡
相关人物
司徒慧敏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王滨
相关人物
江青
相关人物
沐黎
相关人物
沐海
相关人物
廖仲恺
相关人物
鲁彦周
相关人物
夏衍
相关人物
蓝为洁
相关人物
柳华
相关人物
树青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上海市政协
相关机构
中国文联
相关机构
昭乡云山社
相关机构
岭埔大队
相关机构
湖林大队
相关机构
集美小学
相关机构
集美幼儿园
相关机构
集美学村
相关机构
天一影片公司
相关机构
上海牛奶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云山村
相关地名
漳州府
相关地名
龙溪县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固始县
相关地名
玉山县
相关地名
长汀县
相关地名
宁化县
相关地名
临川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云岭乡
相关地名
南洋镇
相关地名
集美区
相关地名
天马山镇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南粤
相关地名
港澳
相关地名
桂林市
相关地名
重庆市
相关地名
黑龙江省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