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水利工程 抗御洪涝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359
颗粒名称: 大兴水利工程 抗御洪涝灾害
分类号: TV8
页数: 8
页码: 147-154
摘要: “六九”洪水以后,面对多处被破坏的水利工程和倒塌的房屋、冲毁的桥梁、公路等设施,市委领导下定决心,动员全市人民,克服困难,把被洪水破坏的防洪堤和其他水毁工程重新修建起来,而且要求扩大工程规模,提高抗灾能力。为防范洪水再次袭击,各单位响应党委号召,集中力量,掀起兴修防洪工程的热潮。当时日夜轮流突击,把被冲溃的南岸土堤,改移到南山寺后面至下庄的路口。市区石堤也争分夺秒抢修毁损的堤基,并加速水陆兼程载运石料,保证建堤砌石的需要。一场奋战南北岸防洪工程的建设高潮,在灾后又火热地开展起来。在石堤建设期间,沿江群众都给予大力的支持,出现许多感人的佳话。医院也组织医护人员日夜巡诊在各个工地为民工敷伤治病。
关键词: 漳州 水利工程 洪涝灾害

内容

“六九”洪水以后,面对多处被破坏的水利工程和倒塌的房屋、冲毁的桥梁、公路等设施,市委领导下定决心,动员全市人民,克服困难,把被洪水破坏的防洪堤和其他水毁工程重新修建起来,而且要求扩大工程规模,提高抗灾能力。为防范洪水再次袭击,各单位响应党委号召,集中力量,掀起兴修防洪工程的热潮。当时日夜轮流突击,把被冲溃的南岸土堤,改移到南山寺后面至下庄的路口。市区石堤也争分夺秒抢修毁损的堤基,并加速水陆兼程载运石料,保证建堤砌石的需要。一场奋战南北岸防洪工程的建设高潮,在灾后又火热地开展起来。
  由于南北两岸土石堤相继动工,战线较长,工程量又很大,根据当时的气象情况及工程设计任务,施工只能紧,不能延误,工作是很艰巨的。各单位干部群众在市委带领下,克服盛夏高温和雨季施工的难度,迎难而上,全市投入劳动的人数达到总劳力的90%以上。其中,工交系统和财贸系统及市郊公社还先后派2000多名年青力壮的劳力,以民兵组织的形式,背起行装,驻到远离市区约20公里的万松关和江东粪箕湖两个石料场,配合惠安来的打石工,开辟石料和搬石装车运往漳州工地。在突击期间,驻军部队也派出大批军车支援抢运石料和建材物资,加快工程进度。在石堤建设期间,沿江群众都给予大力的支持,出现许多感人的佳话。洋老洲、汀观道、竹巷下、草寮尾一带的居民,为保证石堤建设用地的需要,都积极主动地搬迁房屋让地建堤。有很多居民将家中的石板、石块等石料捐献出来建堤,共有600多立方米。不少老人带着儿童经常到工地帮忙敲碎石子。医院也组织医护人员日夜巡诊在各个工地为民工敷伤治病。为加快建堤进度,各施工单位还开展比、学、赶、帮的劳动竞赛,全线处处呈现争挑重担和加速车辆快装快卸的热烈劳动气氛。
  1961年漳州扩大郊区,西溪防洪堤上扩大至天宝公社的墨溪村,与靖城防洪堤交界的文昌塔;下延长至市郊公社下洲的桂林村,与龙海县步文防洪堤接壤,增加18公里。这样,工程量更大,需投放劳力也更多。各堤段在市委统一领导下,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采取专业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形式,发动非受益队出动劳力支援受益队,突击防洪工程建设,从而保证按期完成工程任务,达到设计技术质量要求。
  经过一年多紧张的施工,战胜了无数的困难,终于在1961年8月完成西溪的漳州河段6条防洪堤,总长21.262公里(其中石堤2.17公里)的任务,上接南靖、下连龙海,成为一条雄伟壮观屹立江边的一一九龙江西溪防洪大堤。同时,在北溪还建成一条保护漳州空军机场等军事设施和北大门的吴浦防洪堤(长0.22公里)。至此,西溪南北岸防洪堤全线连为一体,保护着沿江城镇、村庄和数万亩的耕地安全。
  在防洪堤建成后仅一个多月,即1961年9月13日又发生了大洪水,西溪河道水位高涨,洪峰水位超过中山桥水文站警戒线4.06米,仅低于“六九”特大洪水0.23米,洪峰流量4160立方米/秒。洪水波浪涌及洪堤顶,木船浮靠堤旁,搁块木板就可以走上堤面。这样大的洪水,且水势汹急,新建成的防洪堤,首次经受严峻的考验。在这紧要关头,干部群众纷纷携带工具奔赴各条堤段,抗洪护堤。当看到防洪堤挡住高涨的洪水,惊涛骇浪漫过中山桥、东新桥,顺江奔流而过,辛勤劳动建成的防洪堤发挥效益,大家心情都很激动,在堤岸上欢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以庆祝首次抗洪的胜利。
  “六九”洪灾的第二年,经过“九一三”大洪水的考验,防洪堤发挥了抗洪的作用,取得很好的效益。但是,从抗洪情况看,新建的防洪堤还是存在不少的隐患问题,如堤身的高度、厚度还不够,抗洪能力仍较低;堤基多处有渗水漏水和堤段滑坡等严重问题;堤防配套设施跟不上等。再是河障多,河道行洪区范围内,有大量房屋、围墙等建筑物和堆积物;江心洲和滩地种植大量的高杆作物;中山桥和东新桥两条古桥的桥址,河道狭窄,桥面都偏底低,桥墩粗又密等,都严重地阻碍行洪的流速,造成洪水难泄,涨水快、退水慢。受灾时间长,将影响防洪堤的安全,而且也带来防洪堤内的内涝问题。因防洪堤建成后,把外江水与内江水分隔开,暴雨时,外江水位提高,内江涝水就难排出,造成内涝灾害。这次“九一三”大洪水,外江水位停留在警戒线上达10天之久,内江水被堵难排,也受淹10天,农作物和鱼塘都损失很严重。
  为提高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解决低洼地带的内涝灾害。在上级党委和政府关心下拨出大量资金、物资及技术力量的支持下,市委坚持不懈地把治水工程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发动多方力量,长期地开展下去。
  一、加固、扩建西溪防洪工程,提高抗洪能力。
  (一)重点加固保护漳州市区的重要堤段,及分期分批扩建天宝防洪堤。对漳州重要堤段全线进行加高培厚和常年性的压灌红土泥浆,以保堤身的坚实性;以科技措施做好堤基截水防渗和抛石护坡及扩大内外平台等加固工程;防洪堤全线安装照明及通讯线路等设施,以利抗洪护堤和及时传递汛情讯息;拓通防洪堤全线的抗洪抢险道路,保证汛期车辆通行及应急需要;石堤各闸门由人工操作全部改为电动启闭,以加快操作及安全管理等。
  (二)加强河道堤防管理 治理堤障河障
  建堤后,市政府先后颁发河道堤防管理的有关法规及设立防洪堤管理处专职机构,负责各堤段的维修养护和管理工作。同时成立受益区的社队、单位代表会,共同制定维护防洪堤安全的乡规民约及承担的义务等。并成立“防洪堤修建指挥部”、“防洪堤清障指挥部”,整治影响防洪堤安全的建筑物、堆放物和种植农作物等堤障;大面积地清除河道里沙洲、滩地种植的毛竹、果树、甘蔗等高杆作物,又拆迁行洪区的房屋、围墙等建筑物和基建材料堆放等的河障,其中也包括1985年拆迁具有千年历史水乡的中山巷(俗称待御巷)及附在桥上的房屋110户500多人口,同时清挖宅基洲土5万多立方米;又拓宽改建中山桥三个桥孔,长57米;清浚牛圩旧巷道等。增加过水断面360平方米,有利行洪流速加快,和降低壅水,实测可以减少壅水0.12米-0.16米。
  (三)建设“南一”水库,减少西溪洪灾。
  南一水库,建于西溪支流船场溪上游奎洋乡的下埔村附近。控制流域面积522平方公里。设计库容1.58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同时具有发电、灌溉和供水等功能的大型水库。它是治理九龙江的骨干工程,对减轻西溪洪水灾害起了关键作用。省、专(地、市)历任领导都十分重视南一水库的建设,数次带领有关部门的领导,深入实地考察论证,并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汇报,积极争取列入基本建设计划,并得到国家计委和水电部等领导的支持,使历经30年反复论证的南一水库,终于在1988年2月10日破土动工,顺利地完成建设项目,于1994年由工程指挥部移交南一水库管理局。
  南一水库建成后,明显地发挥防洪作用,它可削减洪峰680940立方米/秒。使市区防洪堤达到5100立方米/秒标准的基础上,能够抗御“六九”这样的特大洪水。通过南一水库的削峰,可以降低沿江洪水位,有利于排涝。1995年,遇到4号台风,西溪上游普降暴雨200-300毫米,南一水库
  拦蓄4154万立方米。入库的1280立方米/秒的洪蜂流量,全部滞留库内,错开花山溪(平和)洪峰,使漳州中山桥站洪峰的水位降低1.40米,南靖城关没有受淹,大量减轻南靖和西溪下游的洪灾损失。
  (四)兴修加固北溪社队防洪堤
  北溪水系的地理结构略异于西溪,发生大洪水的次数相对比较少,灾情比较轻。所以,建国以前,沿江几乎没有防洪堤。建国以后,农村通过土地改革和进入合作化,壮大了集体力量,开展了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生产活动。从浦林至浦南各村,开始建设防洪堤,至1960年共建成9条堤段,总长4公里多,但防洪能力标准低,多数被“六九”特大洪水冲跨或残缺不全。灾后,在市委的重视下,从资金和物资给予适当补助和水利部门在技术上给予指导支持,社队间采取自力更生和相互支援,重新掀起大干防洪堤高潮。很快修复毁损的堤段,并扩建新的堤段,至1980年建成的防洪堤共18条,分布南北两岸,总长12.3公里,多年来经历上百次中、小洪水的考验,发挥了抗洪效益,取得安全渡汛,保护了农业生产的成果。
  二,排除内涝灾害 保护农业稳产增收
  我市(区)地处九龙江下游,是“漳州平原”的组成部分。沿江地势较低,一般海拔10米左右。土地平坦、肥沃,河道港道相通,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农业耕作条件较好,盛产粮、果、菜、鱼等作物。古有“闽南粮谷”和“水果之乡”的美称。但因地势低洼,常受洪涝灾害威胁,好地不能好收成,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治涝保丰收是漳州一项重要的工作之一。
  这些涝片主要分布在西溪:天宝的大水港、五里沙;城郊的瑞京、下洲桂林。分布在北溪有:浦林、诗朋、溪园等一带,总面积约2万亩。形成内涝的原因除地势低洼外,主要是流域内森林资源和原生植被受人为的破坏,引起上游及沿江山地水土流失,造成江河淤沙,河床抬高,阻住内河排水入溪,滞留成涝的。加上建成防洪堤,把洪水与涝水隔开,单靠涵洞、水闸排涝,闸口受阻则加重涝灾危害。1959年底开始大干防洪堤时,市委已做好同步兴建排涝工程的准备工作。在1961年8月防洪堤竣工,10月就投建西区瑞京电力排涝站,控制集雨面积13.6平方公里,1962年8月竣工后使上墩、西洋坪、瑞京等村耕地3000多亩,减轻涝灾,年年农业丰收,又扩大了港道、池塘养鱼业的发展。再是1962年1月又投入大批人力、物力和资金,大规模地兴建天宝大水港电力排涝、灌溉工程。当时建设规模是我省第一座的中型电力排灌工程。集雨面积109平方公里,设计排涝面积1.2万亩(包括靖城0.42万亩)。1975年秋天又动工开挖天宝中型排涝明渠,长14.28公里,截引天宝山山洪,直接流入九龙江西溪,减少电力排涝的负担,又提高了排涝能力,使涝区粮食作物获得增产增收。此外,同时又建成灌溉系统,主渠道总长61公里多,经4级抽水,灌溉天宝、石亭、城郊等社队耕地2万多亩。使昔日“天水留不住、江水不上山”的石亭、北斗,实现西水北调、江水上山的愿望,旱地作物获得大幅度的增产增收。1970年起,各社队在建成防洪堤后,都积极地投建排涝工程,装机容量在100千瓦以上的有天宝公社的珠里和后园两村的排涝站;还有北溪的浦林、诗朋、溪园等村建成的排涝站,排涝面积达4000多亩,使常年受涝的粮田、果地、蔗园等减轻涝灾损失,得到稳产高产。1991年建成东区排污排涝工程,站址在西溪北岸芝山镇下洲的桂林自然村,受益面积4000亩,该涝区是前锋、群勇、下洲、诗浦、土白、市尾等村的蔬菜种植区,是本市淡水鱼主要的养殖区,为供应市区的“菜篮子”工程。由于地势低,又靠近浦头港和西溪,每遇大雨,因河床港道淤积难排,引起污水横流,蔬菜、鱼类受污染浸烂、损失很严重。该工程建成后,平时可利用水闸排浦头港污水,涝时通过电力排涝,取得很好效益。
  经过两岸人民40多年艰苦奋斗,九龙江下游的防洪堤已经能够抗御较大洪水,成为漳州平原防洪的屏障。其中保护漳州市区的康山土堤、下洲土堤、南岸土堤和市区石堤4条重要堤段,从1961年建成以来,经过持续整修加固,以及积极开展整治河障、堤障,已大大提高抗洪能力,经历过数十次洪水考验,其中有6次洪水水位超过中山桥水文站警戒线4米以上,洪峰流量超过3000立方米/秒的较大洪水都安然无恙,使漳州市区自“六九”灾害以后,已45年安全渡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建设腾飞发展。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金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