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历代景观的千年古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806
颗粒名称: 荟萃历代景观的千年古街
分类号: K928.5
页数: 7
页码: 29-35
摘要: 台湾路中段旧称府前街。因横贯于府衙之前而得名,亦称府口街。其前是文庙、府学,东可直达子城东门,西设卫衙官署,自唐宋以来是官吏进出漳城的必由之路。千年来,古街目睹历代王朝的兴亡更迭,人间生灵的悲欢离合。随着城市商业经济萌生发展,在错落有致的官邸和豪宅之间,陆续出现一些临街商铺、作坊,逐渐由疏散而密集,虽然原有的庙祠、表坊杂错其间,但因处于城区中心地带,商贾往来频繁而逐渐发展为繁华的商埠闹市,从而成为集文武官衙、商铺作坊、民俗风情为一路的黄金地段。沿路每一座牌坊,每一处旧地名,甚至每一爿老招牌,都包含有一个个牵人魂魄的故事。台湾路东段旧称雨伞街、祟仁庙街。台湾路与香港路接壤处旧称双门顶。
关键词: 漳州市 芗城区 史事钩沉

内容

台湾路中段旧称府前街(延安南路至芳华南路)。因横贯于府衙之前而得名,亦称府口街。其前是文庙、府学,东可直达子城东门,西设卫衙官署,自唐宋以来是官吏进出漳城的必由之路。千年来,古街目睹历代王朝的兴亡更迭,人间生灵的悲欢离合。随着城市商业经济萌生发展,在错落有致的官邸和豪宅之间,陆续出现一些临街商铺、作坊,逐渐由疏散而密集,虽然原有的庙祠、表坊杂错其间,但因处于城区中心地带,商贾往来频繁而逐渐发展为繁华的商埠闹市,从而成为集文武官衙、商铺作坊、民俗风情为一路的黄金地段。沿路每一座牌坊,每一处旧地名,甚至每一爿老招牌,都包含有一个个牵人魂魄的故事。
  台湾路东段旧称雨伞街、祟仁庙街(北京路至延安南路)。当时该地段遍布纸伞手工作坊而成名,又因崇仁庙座落于此地段,也称为崇仁庙街。路东头横跨的濠沟是子城东护城濠,沟开凿于宋咸平二年(999年),已有千年历史,至今仍在发挥排泄城区污水的功能,1988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沿濠跨筑的若干石桥梁,大都保存原始建造构件,也是十分宝贵的古城文物。崇仁庙址在今台湾路与共和路丁字口,坐北朝南,面对旧府路(今共和路)和“五星聚奎”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为诊所,后为卫生院,现为延安社区居委会。“五星聚奎”坊位于台湾路与共和路岔口,坊为南北朝向,明末为尚书朱天球、林士章、戴耀,侍郎卢维正、石应岳立。此五人多为漳浦人,都是文思过人之英才俊杰。朱天球字君玉,年仅二十岁时,嘉靖戊戌(1538年)就考取进士,成为一大美谈,为官后常常直言无讳,因而屡起屡落,官至南京工部尚书,著有《湛园文稿》传世;林士章字德斐,嘉靖己未(1559年)进士廷试第三名,即“探花”,当年旌表的“探花”坊现存香港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戴耀,字德辉,一字凤岐,于明隆庆戊辰(1568年)登进士,与其他四人不同的是,戴一生戎马,总督两广十多年,是智勇双全的戍边儒将,官至大司马;卢维正字司典,于隆庆戊辰(1568年)登进士榜,官至工部右侍郎,在户部代总督仓场事时得罪权贵,上书辞官,回家乡与朱天球等挚友结社于梁山之麓,吟诗唱和,著有《醒后集》若干卷,卒赠户部尚书。石坊在民国8年市政拓路工程中拆去大半,仅剩西侧一小间宽,柱、枋、斗、拱及盖檐、翘脊尚保存完好。只是残件嵌入民宅墙体,如不留意辨认,往往会视而不见。
  台湾路西段旧称卫口街(芳华南路至青年路)。因漳州卫衙设于该地段而得名。漳州卫衙,明洪武三年(1370年)设立于今台湾路西段。卫是当时的军事指挥机关,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卫署前原建有谯楼,宋守方铨,元令李兰孙,明指挥杨隆先后重建。楼高八丈,宽十二丈六尺,匾题“漳南胜概”,楼于嘉靖年间被郡守詹莹拆毁。卫衙后来迁往东铺街,卫衙房产转售入民间手中,但“卫口街”名称却一直保留下来。卫口街上有“卫口巷”,即今华南一、二巷,(现称芳华里原本也是卫内巷之一部分),二巷相隔四间店面,这四间店面的方位正是卫衙旧址,二巷实际上是卫衙照壁双侧的辕门。现仍有人将这二小巷称为卫巷。
  在卫口街今遗存一石坊残件,石坊名称“两台秉宪六代承恩”,牌坊东西朝向,明末为洪氏祖孙六代官宦而立。六代顺序是:洪明(官封御史)、洪异(参议)、洪日瑞(知府)、洪公谐(知府)、洪文馨(按察使佥事)、洪时蕃(兵备道副使)。原在该牌坊之傍还有一“柱史”坊,专为洪异而立,清末时已废。“
  两台秉宪六代承恩”坊于民国8年拓直道路工程中被拆去过半,仅剩南侧一小间宽,石柱及脊吻、翘檐、斗拱、枋梁等构件雄壮高大,不难想象当年整座碑坊的巍峨之貌。
  洪异,字大同,龙溪人,弘治乙卯(1495年)举人。初任崇德县知县,为官有政绩,曾擒获海盗巨贼,后提拔为广东参议。年七十归乡里府口街家居养老,在其住宅傍建太保庙,该庙址在天益寿药店对面,庙祀太保,后又增设洪异祠。民国8年,因拓建芳华南路,太保庙及洪宅被拆除,于是太保庙随洪异后裔迁址南郊田趾村,田趾村有一称为“府口角”的小地名,即由此而来。
  洪异为人温和而公正,“未尝以家事干有司”,本地官民都很尊重他。其孙洪公谐,嘉靖甲辰(1544年)进士,官至金华知府;玄孙洪时藩,万历丁未(1607年)进士,官至浙江佥事。洪氏家族当年可谓一大望族,如今洪氏后裔散居海内外,只有部分居于城区虾仔巷、文川里和南郊的洪坑、洪塘、田趾等几处。
  台湾路与香港路接壤处旧称双门顶。宋代福建路钤司署设于此,钤司署外门是一对高大石门:左称“崇仁”门;右叫“怀恩”门,因此该地点俗称双门顶。蔡襄曾于宋天圣八年(1030年)任钤司署军事判官,并留下手迹三十三字:“乾德六年(968年)三月十二日建景祐元年(1034年)岁次甲戌九月丁亥(1037年)朔月十九乙巳重换蔡襄书”。蔡襄因营造泉州洛阳桥而名闻天下,在漳任官期间,也屡有建树。他任福建转运使时,力争为兴、泉、漳三地减免“军丁口”税额的半数,还在大义渡至漳州郡城官道两旁种植松树,长达七百里,百姓编歌谣传颂他的功绩。后来,漳州郡民在双门内修建“蔡端明祠”,纪念才德双全的蔡襄。朱熹于绍熙元年(1190年)任漳州知州时多次礼谒祠堂,并著文作颂。祠文写道:“惟公忠信,著自朝中。筮仕之初,尝曲此郡。岁时虽久,称思未忘。厥有遗祠,英灵如在。熹虽不敏,实仰高风。泣事之初,敬修礼谒。”双门内设有鼓楼,安置报更计时用的铜壶漏箭,用来记录时辰。后钤司署迁往城东,永乐年间重修,前有亭,匾曰“漳南壮观”。明代曾在双门左右分建“宣诏亭”和“颁春亭”。双门及亭早己销迹无踪,但民间仍称该处为“双门顶”。
  台湾路与香港路丁字路口原有一钟公祠,明正德年间建,祀知府钟湘。钟湘,字用秀,弘治壬戌(1492年)进士,正德十一年(1513年)任漳州知府。为官清正施仁政,赈济无数灾民,卒于任,漳郡人士立祠纪念。钟公祠曾因火灾烧毁,祟桢间知府施邦耀重建,清末民初圯废,改为民宅。
  台湾路现有小巷8条,由西向东依次为华南一巷、二巷(旧称卫内巷),漳南道巷,徐厝巷,罗厝巷,梧桐巷,杨厝巷,四合巷。
  漳南道巷位于台湾路西段,因漳南道衙而得名。漳南道官署设于明朝,隶属于监司,设分巡、分守、巡海三大道员,弹压郡县。成化六年(1470年)汀、漳、潮、赣诸处盗贼出没,始设分守漳南道,驻上杭,辖汀、漳二郡,遥制赣州。嘉靖九年(1530年)以漳州沿海海盗肆虐成患而移署漳州,行政长官称为“分巡、分守漳南道”和“巡海道”。衙署边的一小巷由此得名漳南道巷,该巷于民国八年拓建芳华横路时截为南北二段,二巷仍共称原名并延用至今。
  徐厝巷在台湾路中段,巷内有徐氏家庙,始建于明代,是一座二进古式平房,前进一厅抱四房,为四方徐氏后裔旅经漳州的落脚点,二进一厅抱二房,是供奉徐氏先人的祠堂。徐氏开漳祖徐国海,于唐总章二年(669年)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先落脚于南靖雁塔乡屯垦,就此在漳州大地繁衍后代,明代徐氏族人在府前街建家庙,其所在的巷道便取名“徐厝巷”。徐氏家庙文革时毁坏,现改为新式楼房,1986年至1997年间,台湾桃园县的徐氏后裔先后分三批回南靖雁塔村寻根祭祖,也都到漳州台湾路徐厝巷家庙祭拜先灵。
  罗厝巷位于台湾路中段,因有富商罗氏世居于此而名。罗氏在府前街经商,家业富甲一方,因后继者经营不善,家道至民国初期走向衰落,但通往其宅院的小巷一直保留原名。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江焕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洪异
相关人物
府前街
相关地名
卫口街
相关地名
漳南道巷
相关地名
罗厝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