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报社、通讯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731
颗粒名称: (三)报社、通讯社
分类号: D267
页数: 3
页码: 109-112
摘要: 漳州有报社9家、石码1家,共10家。办报的性质是依据发行人的政治色彩而定的,他们都有政治背景,是党派斗争的舆论工具。经费来源一靠广告、启事费收入,二靠募捐,三是报资收入,个别是党派或团体补贴。还有设在石码的《九龙报》。《儿童新报》,是中间派,以儿童为对象的小报。这10家报社,《儿童新报》和《济世报》在解放前数月已停办。至于私办报社,解放后均自行停办。进城前,据掌握的材料市区共有通讯社3家,接管时只有华声通讯社1家,设于现青年路规模较大,有机器、电台等、设备较齐全,社长张帆,据说是属宪兵系统的。其他两家附设于《闽南新报社》,在1949年初已经停办了。
关键词: 漳州 报社 通讯社

内容

漳州有报社9家、石码1家,共10家。办报的性质是依据发行人的政治色彩而定的,他们都有政治背景,是党派斗争的舆论工具。经费来源一靠广告、启事费收入,二靠募捐,三是报资收入,个别是党派或团体补贴。
  公办报社有6家:《闽南新报》,社长黄清淮,国民党机关报,该报为军统所控制,国际国内新闻的来源是收自“中央社”布发的稿件。《神州日报》,原是《大刀报》,社长陈毓光,系三青团主办的团报。《正报》,系国民党龙溪县党部机关报。《南报》,是国民党南靖县党部的党报,由中统操纵,《明光报》,龙溪县农会机关报。还有设在石码的《九龙报》。私办报社4家:《侨报》,虽以私人名义创办,实系华侨公会所办的。《济世报》,是医药报纸。《芗波报》,是中间路线和黄色报纸。《儿童新报》,是中间派,以儿童为对象的小报。
  这10家报社,《儿童新报》和《济世报》在解放前数月已停办。其余8家,除《闽南新报》、《神州日报》、《侨报》、《九龙报》等4家外,大多数报社因经济困难,时出时停,处于半停刊的状态。规模较大者是《闽南新报》,它有资财、设备、电台和印刷厂。其余报社多是“剪刀报”,他们说办报三件宝:“剪刀、红笔和香糊”。有的是“竹杠报”,就是依靠敲诈勒索钱财来维持报社工作人员的生活。报社人员互相勾结,专写所谓“揭露性”的报道,以造谣诽谤的内容,向被揭露者勒索财物;有的专找富商殷户的“桃色新闻”,以索取黄金白银。这些报纸主要由《闽南新报》社和古宋印刷厂承印。
  接管上述报社,是以闽南地委主办的《前哨报》人员为骨干,并吸收了由游击队出来的吴一苇、朱汝安、徐茵、杨涛、庄剑华等10多人为编辑和采访人员。当时经文教部研究,决定公办报社全部接管合并于原《闽南新报》社旧址(即现青年路《闽南日报》社印刷厂),报社命名为《漳州电讯》,并组成该报社的领导班子:社长高明轩、编辑主任朱汝安、经理许良枫、副经理周墨西。1949年9月27日出版第一张报纸。至于私办报社,解放后均自行停办。
  进城前,据掌握的材料市区共有通讯社3家,接管时只有华声通讯社1家,设于现青年路(现漳州市制药厂宿舍)规模较大,有机器、电台等、设备较齐全,社长张帆,据说是属宪兵系统的。其他两家附设于《闽南新报社》,在1949年初已经停办了。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文收录团结战斗克敌制胜、保林会师、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坚持地下斗争迎接漳州解放、记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的活动、漳州战斗、回忆从龙岩到港尾的战斗生活、以胜利的火花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纪实、横扫千里战芗江、我们来自安溪游击区、平和县的解放、接管和党政建设、漳浦解放前后的日子、有关云霄县和平解放的一些情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罗晶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