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接管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728
颗粒名称: 三、接管情况
分类号: D267
页数: 4
页码: 109-112
摘要: (一)中学方面:公立中学4所,除龙溪县立第二初中设在石码,由龙溪县负责接管外,在城区的三所公立中学归文教部接管。接管工作与中心任务相结合:在接管期间组织宣传队、歌咏队、秧歌队、腰鼓队等,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祝宣传活动。接着进行了反对银元投机买卖的宣传,开展漳厦战役庆功大会,发动劳军活动等。各校师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同时,从活动中发现培养积极分子,为接管工作在思想上组织上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这些违法行为都及时追回。龙溪师范在解放前学潮中开除的12名学生、逮捕3人,全都返校复学。至于影剧院3家、书店11家,均系私人经营,仅加强领导和管理,未予接收。中华戏院巳停业。
关键词: 漳州 接管 情况

内容

(一)中学方面:公立中学4所,除龙溪县立第二初中设在石码,由龙溪县负责接管外,在城区的三所公立中学归文教部接管。我们的做法:
  (1)接管工作与中心任务相结合:在接管期间组织宣传队、歌咏队、秧歌队、腰鼓队等,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祝宣传活动。接着进行了反对银元投机买卖的宣传,开展漳厦战役庆功大会,发动劳军活动等。各校师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政治活动。通过这些宣传活动教育了群众,也教育了自己,使他们对人民政府、人民军队有了认识,建立了感情。同时,从活动中发现培养积极分子,为接管工作在思想上组织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2)建立生活指导委员会、组织学生会:以生活指导委员会替代了过去反动的训导制度,使教职员生参与民主管理,自己管自己。学生会则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
  (3)动员接收,组织清点:号召教职员生自愿报名参加清点工作,根据人员分为财产家俱、图书仪器、经济账目、文件档案等组。在清点过程中我们抓了这些做法:(甲)、清点与整理结合:如图书仪器、财产家俱,从紊乱中整理出排列条理化,清点人员从编号、贴标、查对、登册一次完成。(乙)校内与校外结合:有些财物私人借用或拿回家用,通过清点,借用公物的送还了,拿回家用的归公了。(丙)接收与管理结合;接收人员与学校的管理人员配合,边接收,边清点,边移交学校管理。(丁)总结公布与解决遗留问题相结合:清查结果总结公布,有的人伪造印信,假用学生会名义私自运走大米1300斤,有的学校把学生剩余伙食费1139元、大米3万斤,私自分掉。对这些违法行为都及时追回。龙溪师范在解放前学潮中开除的12名学生、逮捕3人,全都返校复学。
  (二)小学方面:我们在市区接管了中心小学:崇安第一、第二,丹霞第一、第二、第三和文衡小学共6所;国民学校:仁德、北塔、南薰、崇威、卫华、旧桥、良斌、霞浦第一和第二、桥南、江滨,以及育英幼儿园。
  小学接管工作由于面广而分散,人手又少,我们采取集中宣布,分别办理,重点抽查的办法。9月28日召集市区公私立小学的校长、教务主任,在崇安第一中心小学(即现西桥中心小学)开会,由阮位东同志宣读军管会第一、二号命令,文教部长罗晶同志讲话,而后宣布公立小学开始接管,私立小学应接受文教部领导,各校应在3天内编造经费收支财产清册、教职员名册、各班级学生名册等材料上报文教部。最后管子明同志谈了关于课本修改的意见。
  (三)报社、通讯社:漳州有报社9家、石码1家,共10家。办报的性质是依据发行人的政治色彩而定的,他们都有政治背景,是党派斗争的舆论工具。经费来源一靠广告、启事费收入,二靠募捐,三是报资收入,个别是党派或团体补贴。
  公办报社有6家:《闽南新报》,社长黄清淮,国民党机关报,该报为军统所控制,国际国内新闻的来源是收自“中央社”布发的稿件。《神州日报》,原是《大刀报》,社长陈毓光,系三青团主办的团报。《正报》,系国民党龙溪县党部机关报。《南报》,是国民党南靖县党部的党报,由中统操纵,《明光报》,龙溪县农会机关报。还有设在石码的《九龙报》。私办报社4家:《侨报》,虽以私人名义创办,实系华侨公会所办的。《济世报》,是医药报纸。《芗波报》,是中间路线和黄色报纸。《儿童新报》,是中间派,以儿童为对象的小报。
  这10家报社,《儿童新报》和《济世报》在解放前数月已停办。其余8家,除《闽南新报》、《神州日报》、《侨报》、《九龙报》等4家外,大多数报社因经济困难,时出时停,处于半停刊的状态。规模较大者是《闽南新报》,它有资财、设备、电台和印刷厂。其余报社多是“剪刀报”,他们说办报三件宝:“剪刀、红笔和香糊”。有的是“竹杠报”,就是依靠敲诈勒索钱财来维持报社工作人员的生活。报社人员互相勾结,专写所谓“揭露性”的报道,以造谣诽谤的内容,向被揭露者勒索财物;有的专找富商殷户的“桃色新闻”,以索取黄金白银。这些报纸主要由《闽南新报》社和古宋印刷厂承印。
  接管上述报社,是以闽南地委主办的《前哨报》人员为骨干,并吸收了由游击队出来的吴一苇、朱汝安、徐茵、杨涛、庄剑华等10多人为编辑和采访人员。当时经文教部研究,决定公办报社全部接管合并于原《闽南新报》社旧址(即现青年路《闽南日报》社印刷厂),报社命名为《漳州电讯》,并组成该报社的领导班子:社长高明轩、编辑主任朱汝安、经理许良枫、副经理周墨西。1949年9月27日出版第一张报纸。至于私办报社,解放后均自行停办。
  进城前,据掌握的材料市区共有通讯社3家,接管时只有华声通讯社1家,设于现青年路(现漳州市制药厂宿舍)规模较大,有机器、电台等、设备较齐全,社长张帆,据说是属宪兵系统的。其他两家附设于《闽南新报社》,在1949年初巳经停办了。
  (四)社会教育:我们接管了公立龙溪县民众教育馆和公园各1座,人员4人。至于影剧院3家、书店11家,均系私人经营,仅加强领导和管理,未予接收。解放初期,戏院照常营业的有光明戏院、梨园戏院,共有职员8人、工友18人。中华戏院巳停业。公办医院有龙溪县医院,1938年创办,1940年改名中心医院,1948年改名闽南医院,地址现时代大酒家旧址。青年医院系三青团所办的,院址现木偶剧团所在地,1948年停办。以上两家医院于1949年10月派王国琛进驻接管同时合并办人民医院。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文收录团结战斗克敌制胜、保林会师、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坚持地下斗争迎接漳州解放、记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的活动、漳州战斗、回忆从龙岩到港尾的战斗生活、以胜利的火花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纪实、横扫千里战芗江、我们来自安溪游击区、平和县的解放、接管和党政建设、漳浦解放前后的日子、有关云霄县和平解放的一些情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罗晶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