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区曾是一面“卫生红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38
颗粒名称: 芗城区曾是一面“卫生红旗”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建国初期,原漳州市的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得好,实现“六无”城市,荣获全省的一面“卫生红旗”。当时,我在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就知情者手记如下:。事件发生后,龙溪专署立即发出反细菌战的紧急通知。检验结论是带有多种致病菌。地市党委、政府紧急召开声势浩大的群众大会,声讨美帝发动细菌战争的罪行,部署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仅4月16日至20日五天中,便清理垃圾55050担,清理水沟80条,灭蚊蝇236两,捕鼠7750只。同时还对城乡居民和来往旅客进行一次鼠疫疫苗预防注射。自此,一个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迅速兴起。对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书记亲自抓,各级领导处处带头。
关键词: 漳州 文史资料 卫生红旗

内容

建国初期,原漳州市(今芗城区)的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得好,实现“六无”城市,荣获全省的一面“卫生红旗”。当时,我在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就知情者手记如下:
  反对美蒋细菌战 开展除“四害”运动
  解放前,漳州(芗城)卫生状况十分恶劣,瘟疫连年不断。仅1938年至1947年的十年间,城区发生鼠疫、霍乱、天花、脑膜炎等烈性流行传染病七、八次,每次死亡人数多者上千,少者数百。有些地段,瘟疫过后,十室九空,百姓谈疫色变。建国初期,虽然百废待兴,但人民政府把搞好卫生、预防疾病、保护人民健康,作为最重视的事业之一抓起来,加强城区卫生管理,发动群众大搞卫生,着手进行各种预防接种。
  1952年春,侵朝的美帝为了挽救在朝鲜战场上的败局,悍然出动了飞机侵入我国丹东、抚顺等地,灭绝人性地投掷细菌武器,撒下大量带菌昆虫,对我国发动大规模的细菌战争。当时,遁逃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为了配合美帝的侵朝战争,也在我省53个县(市)多次投下带菌昆虫和可类物品。当年4月15日夜,敌机在浦南镇(原龙溪县第六区)九龙江北溪西岸的松洲、鳌浦和东岸的扶遥关帝庙一带投下细菌弹,大量白肚蝇、蚊子和跳蚤爬出弹体,散留在田野、村庄的地面、屋顶、树上。事件发生后,龙溪专署立即发出反细菌战的紧急通知。第六军分区卫生处马上从区训队抽调18名学员,组成防疫队,由康、宋二军医带领下乡;龙溪专署卫生科派出防空救护大队东北中队第一机动队队长陈作仁等多人下去;漳州市(芗城区)卫生科派卫协会东南分会副组长林友仁和一批医务人员,分别携带药品、器材赶赴现场,会同龙溪县第六区公所、浦南卫生所同志,共同发动和组织当地开业医师和群众,戴上口罩,扎上袖口裤脚,携带蝇拍、扫帚、树枝等工具和DTT、666、喷雾器等药械,分片包干打扑、喷杀带毒的蚊蝇,并给予集中焚烧;驻军防疫人员挨家挨户进行室内和环境药物消毒,防止疫情蔓延发生;军分区、专署卫生科还火急派人,专程赶送空投昆虫标本到省里检验。检验结论是带有多种致病菌。群众对敌人投掷细菌弹,表示无比的愤怒。地市党委、政府紧急召开声势浩大的群众大会,声讨美帝发动细菌战争的罪行,部署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全市上下闻风而动,各机关团体、街道居委会,组织千部、群众清除垃圾,清理死角,疏通水沟,扑打苍蝇、蚊子,捕、毒老鼠。仅4月16日至20日五天中,便清理垃圾55050担,清理水沟80条,灭蚊蝇236两,捕鼠7750只。同时还对城乡居民和来往旅客进行一次鼠疫疫苗预防注射。自此,一个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迅速兴起。
  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因为反对细菌战,从而掀起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并且广泛、深入和有组织地开展起来。从1952年到1954年,该市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机构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1953年2月,成立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取代了原来的临时机构——防疫委员会指挥部。爱国卫生运动有了领导机构,使组织活动都逐步走上经常化和正规化。各机关团体、街道居委会也相应成立爱国卫生组织,负责本单位(辖区)的卫生工作。1956年,还成立市防疫站,加强防疫工作的技术指导;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也加强活动,带领各分会会员(包括开业医师)做好社会卫生服务工作。当年,开业医师300多人,组成一支为漳州市开展“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骨干和技术力量;各个居委会组织卫生督导队,负责辖区内经常性的卫生督导;各行各业(特别是饮食服务行业)还建立卫生管理员、宣传员队伍,由防疫站培训上岗,进行宣传管理;各中小学在加强对学生卫生知识教育同时,还经常组织师生上街宣传,各小学校还成立儿童团卫生劝导队,上街对行人进行宣传劝导。从1954年起,每年春节都在中山公园举办卫生知识宣传和“除四害、讲卫生”成果展览,在群众中扩大影响,使爱国卫生运动深入人心。
  在原漳州市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全市上下一心,老少参与,搞得轰轰烈烈,又是扎扎实实,真正形成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各级领导带头大搞卫生,各行各业、各机关、各学校都动员起来,大搞卫生,大除“四害”,清理垃圾,进攻死角,清除水沟,消灭蚊蝇孽生地,家家户户有积水的瓶瓶罐罐,也深入进行清理。这么一来,市区环境卫生大大改善,“四害”密度大大降低,人民的卫生意识也有明显提高,卫生习惯逐步养成,乱倒、乱丢、乱吐的人少了,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人多了。1954年,喜庆建国五周年时,芗城的爱国卫生运动已经取得显著成绩。
  1955至1959年,芗城的爱国卫生运动继续深入发展,主要抓了六件事:一、进一步开展卫生知识、公德意识的宣传教育;二、继续完善和健全组织机构;三、加大管理力度,完善爱国卫生规章制度和法规建设;四、改善城市硬件设施,加强卫生治本;五、进一步发动群众,不失时机地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突击运动;六、经常评比检查,开展竞赛,进行比、学、赶、帮,树立典型,推动全面。
  实践说明,进行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卫生科学知识和社会公德水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卫生治本措施。当年,由于党政领导重视,领导带头,有会必讲,引起群众重视,加上各部门各行业结合实际,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教育,采取壁画、墙报、街头剧、图片、实物展览,街道干部、督导队、小学生劝导队上街上门劝导宣传,有效地提高了市民卫生意识,从而增强群众大搞卫生的自觉性。那时期,成立四个街道卫生消毒站,建立除“四害”专业队伍,大大加强“四害”孽生地的控制力度;建立督导队35队,队员1300多人,健全督导员制度;各行各业还建立卫生管理员、宣传员制度,组织培训,提高水平。经培训上岗服务的有3000多人;在各个地段,由各医院、联合诊所、卫生院派出地段医务人员共35人,分别参予市区35个居委会除“四害”和卫生防疫工作。在爱国卫生运动中,也重视卫生管理,先后出台有关城市卫生管理条例、管理办法等18个,使卫生管理工作有了法规依据。那时候,地方财力相当薄弱,市(今区)政府拨出专款,投入资金,组织人力,对全城公厕进行全面维修,又发动群众清理市区内千年来未清理的环城河,排除污水积淤,且从洋老洲尾引进江水,自流冲洗环城河。春节前,结合民间“扫尘”习惯,组织群众开展冬季卫生突击运动;过了春节进入春季,发动群众灭蚊、灭蝇、灭鼠,夏秋季既抓灭蚊灭蝇,又抓预防乙脑、肠道传染病,秋冬季主要是灭鼠和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等。为了推动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坚持始终,在全市系统之间、单位之间、科室之间,街道、居委会甚至家家户户之间,经常地开展检查评比和竞赛活动,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向纵深发展。
  基本实现“六无” 一面“卫生红旗”
  50年代,党中央、毛主席多次发出指示,号召“动员起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反对敌人细菌战争”,“讲究卫生,消灭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省、地、市每次召开党代会或举行人大会、扩干会,都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对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书记亲自抓,各级领导处处带头。当时的市委书记康仲吉同志,带领全市人民除“四害”,大搞卫生,改变漳州卫生面貌,给全市人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由于党委重视,领导带头,全民动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彻底消灭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以蚊子为传播媒介而肆虐闽南几十年的疟疾发病率也大幅度下降,新感染病人几乎绝迹;市区“四害”的密度很低,大街小巷整洁有序,居民的卫生意识、社会公德水准明显提高,居民家庭都制订“卫生公约”,人人遵守和践履,居民区卫生状况大大改善,出现很多“六面无尘”(墙壁、天花板、地坂等)、窗明几净的清洁户、最清洁户。1956年经省评定,原漳州市基本实现“三无”(蚊、跳蚤、臭虫),荣获省“卫生先进地区”称号。
  1956年,中央公布农业发展纲要,提出十二年内实现“四无”的要求。福建省党代会提出五年内实现“四无省”、“千斤省”。漳州人民在市委领导下,又掀起除“四害”、讲卫生高潮,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四害”密度一降再降,卫生状况不断改善。1958年元月2日,省委新年广播大会后,漳州城区又向“四害”发起猛攻,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彻底清除卫生死角,有效地控制“四害”孽生繁殖。在这场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中,1000多名卫生督导队员、300多位卫协会会员、700多位卫生模范、积极分子和除“四害”突击手以及人数众多的儿童卫生劝导队分别出动,劝导群众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宣传群众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以“讲卫生为光荣、不卫生为耻辱”成为社会风尚。大搞卫生运动中,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检查评比方法,通过认真的检查,公正的评比,不但树立典型样板,而且推动后进赶先进。1958年2月,全市区经过逐街逐户的认真检查,有90%居民户达到“最清洁户”标准,蚊、蝇、鼠、跳蚤、臭虫在整个市区几乎绝迹。广发牛肉店、标准饭店、汉记饭店胆敢挂出海报,朗口说“顾客若在本店打到一只苍蝇者,吃(饭)不要钱..”全城大街小巷、公共场所也没污没秽,干干净净,偶有过路行人乱丢乱吐者,随时都会被人们制止。说明卫生工作已经深入人心,讲卫生、爱清洁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要求。
  1958年3月15日,福建省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观摩大会在漳州举行,闭幕时宣布:漳州市为全省第一个基本实现“六无”的卫生城市。1959年1月6日,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漳举行除“四害”、讲卫生先进单位授奖大会,原漳州市荣获国务院和全国爱卫会奖状,成为福建省的一面“卫生红旗”。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除害灭病人长寿、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太平之风”吹八闽、仙塘乡搞土改的那段日子、明珠返浦老人欢等2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韩学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