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区(原漳州市)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述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061
颗粒名称: 芗城区(原漳州市)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述要
分类号: TS57
页数: 5
页码: 13-17
摘要: 芗城区的手工业,具有悠久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漳州就是一个繁荣的手工业城市,丝织业颇为发达,造船业更甚。民国时期,漳州市区原是龙溪县城关,基本是以手工业为主半农村性质的城市手工业行业分布极广,门类有50余项,从事手工业生产有1670户;产品除供应本市外,有近1/3产品供龙岩、晋江、厦门等地。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扶持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在生产上普遍存在着:家长制、师徒制、雇佣制;其资本小,行业思想突出,两极分化大。
关键词: 芗城区 手工业

内容

芗城区(原漳州市,下同)的手工业,具有悠久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漳州就是一个繁荣的手工业城市,丝织业颇为发达,造船业更甚。民国时期,漳州市区原是龙溪县城关,基本是以手工业为主半农村性质的城市手工业行业分布极广,门类有50余项,从事手工业生产有1670户;产品除供应本市外,有近1/3产品供龙岩、晋江、厦门等地。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扶持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据统计:1952年全市手工业共有1735户,从业5313人,资金77.98万元,占全市从事工商业总户数的69.1%,从业人数的67%,资金占40%,总产值达800万元,占全市工农业生产总值90%左右;1953年手工业生产总产值上升到1141万元。但在生产上普遍存在着:家长制、师徒制、雇佣制;其资本小,行业思想突出,两极分化大。另方面,手工业者又是劳动者,可以组织起来所以对手工业改造主要是:改造它的家长制、师徒制、雇佣制的封建剥削关系,使他们成为按劳分配平等合作的关系;改变原来的个体生产为集体生产,从而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把近似古代式的手工作坊改变为半机械化生产,从而把手工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服务于国计民生。
  在组织过程中一般都历经以下几个程序:
  第一:调查研究,掌握各行业供销情况、资金、从业户数。、人数等,培养行业中威信较高的人为骨干,参加筹备。
  第二:确定组织形式,坚持自愿联合的原则,按行业生产情况和业务情况而定。
  第三:通过充分讨论、民主评定,妥善处理股金、工具、工资等问题。
  第四:确定盈余分配和公积金积累。
  第五:订立各项规章制度。
  第六成:成立领导机导、选举理、监事会根据以上情况,漳州市从1952年开始,着手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改造过程大体历程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2年12月开始,为了弄清手工业面貌,以指导手工业生产发展,明确方向,市委抽调13名干部组成生产工作队,在手工业行业中进行重点调查,并初步组织起铁业生产合作社和竹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1日,根据本市情况,制定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章程》2月,又相继组建了壳灰、裁缝和农具3个生产合作社。
  第二阶段:从1953年秋,在摸清情况与组建合作社基础上,根据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精神,于1954年春开始全面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当年2月,从各部门抽调66名干部组成3个工作组,第一组为竹器、造船、木箱、面线、藤椅;第二组为铁业、扁担、纱线、麻索、打棕;第三组为家俬、缝纫、雨伞、皮鞋。开始大规模的对手工业的改造。
  第三阶段:从1954年2月至4月,开展广泛宣传总路线,说清手工业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对手工业改造的内容、组织形式、章程、方针政策等实质性问题。
  4月至9月,对铁业、家俬、造船、皮革、面线、麻索、缝纫等行业组建7个生产供销社,并对扁挑、木箱、雨伞、藤器、打线等组建5个生产合作小组。
  10月至12月,进行改选代表、理监事会;订立制度,调整工资和劳动组织。
  从以上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事实可以看出,由于改造而变革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正确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使各合作社(组)员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新组织起来的合作社(组)是新生事物,生产管理经验缺乏,普遍出现了质量低、成本高、浪费大为此,1955年,对手工业改造工作转入了搞好以生产为中心的经营管理市委决定在全市手工业生产社(组)范围内开展以“增产节约、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使各社(组)的生产逐步走入正轨。然而,在这个刚刚培育起来的新的生产规式向好的方向发展时,在领导思想上却产生了急躁冒进的情绪,再加上当时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使原来的对手工业改造“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发生了变化1955年夏季以后,对手工业改造速度大大加快1955年全年新建18个生产合作社、10个生产供销社、24个生产小组,有2232个社(组)员至此,全市共有26个生产合作社、10个生产供销社、24个生产小组、3060个社(组)员,占全市手工业从业人数50.2%至1956年,手工业发展到121个生产社(组),从业人数6697人至此,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是史无前例的新兴事业,是历史性的变革当时漳州手工业行业多,从业人员多,遍布城乡,但各行业内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劳动工具落后,资金短缺,劳动生产率展,技术差、分极分化等问题,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速,因此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改造后,迅低改变了手工业的落后状态,生产逐年增加1952年全市手工业产值为956万元(人民币),比1950年提高15%;1955年产值达到1095万元,又比1952年提高了15%左右同时,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扩大了公共积累,公益、福利事业大大发展起来,社员的工资增加了,生活改善了,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设施也迅速建立起来。
  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和我国的国情的认识还不深刻、不全面,以致给改造工作带来了一些缺点和偏差首先是,改造速度过快从1953年制定的党的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提出,要用大约是十五年左右完成“三大改造”,1955年夏季以前,改造步伐也基本上按要求逐步前进,但是从1955年夏季以后,改造速度大大加快,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还应该用12年左右才能完成的任务,这就发生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其次是,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超越了当时的国情再次是强调要实行计划经济和计划生产,并建立了一整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格地限制了价值规律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偏差和错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从历史发展和社会改革方面看,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工作上的偏差和失误是前进中的困难正由于有这些经验与教训,更可激励人们向新的目标努力,取得更新更高的好成绩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市文史记载,其中包括龙溪接管团进漳纪实、芗城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概况、芗城区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述要、蓄水灌溉保农业种植养殖促发展、农村科技教育的崛起、董坑村科教兴农纪实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金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