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唯一号: 130634020230002013
专题名称: 结婚
其他名称: 成人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30000007/001
起始页: 099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结婚俗称“成人”,取儿女长大成人之意。结婚日称“成人日”,成人日前要做好许多准备工作,有许多礼仪习俗。 物色二种人物 一是“能嫂”,二是“送房兄”。“能嫂”即喜娘,伴娘。旧时婚姻,男女素未见面,新娘初到男家,需要能嫂伴在身边传话、指导礼仪,故应选老于世故、谙诸礼俗、口舌灵便、善于应变的中年妇女担任。选用“送房兄”这一习俗则是古代掠婚风俗留下的痕迹。古代婚姻,男方常用暴力把女的掠夺过来,因怕被女方抢回,故需请一批青壮年守夜,年代久远,这批人就演变为帮人家结婚之忙的“送房兄”,他们以闹房(俗称“送房”)为中心,前后做了不少工作,故主人对他们招待备至,敬称他们为“送房兄”。 接受贺礼 婚前一天,亲戚朋友送喜仪贺礼有钱币、贺樟、镜屏、红烛、鞭炮等。如在结婚日送贺礼则有失礼之嫌;过了婚期送贺礼,更被认为是不吉利之举。但在山区因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多在结婚日送贺礼兼赴当天午时婚宴。主人收受贺礼时,要请贺客吃面或回送4个“梅花饼”,面邀或另行送红贴约请贺客参加喜宴。 布置洞房、婚筵 洞房俗称“新妇房”,门楣挂米筛麻袋和一条男裤。挂米筛麻袋代表天罗地网,为驱除邪祟。挂男裤,为要新妇将来对丈夫服从。洞房内挂条染红猪腿,因俗忌新婚之夜“白虎”占床,故以猪腿禳压之,祈免灾祸。房中除设崭新眠床、橱柜、桌椅外,壁上挂“麒麟送子”或“孔雀开屏”画轴镜屏,床前悬挂“百子红座灯”一对,“送房料”(撒帐、双孩儿等用物)例由姐夫或姑丈或送房兄备办。婚筵设在厅堂上,门楣挂横长幅红绸,贴大红婚联,厅堂内外挂满贺幛。 绡头、挂表轴、安床 婚期前一天,晚上(俗称“上头暝),新郎新娘要分别在家举行绡头(俗称“上头”)仪式。新郎理发、沐浴,穿上“上头衣裤”(白色大领衫和白色本地裤,这副衣裤婚后收藏,等到本人临终时再穿上),待到事先择定的吉时,请福寿双全、夫妻健在的长者为新郎梳头,然后束发加冠(戴上插金花五蕊的礼帽),送房兄唱赞:“今早‘上头’喜匆匆,东来紫气满华堂;朱陈二姓谐连理,新郎新妇振家风”。凌晨,悬挂表轴于厅堂壁上。表轴俗称“表德”,四尺长两尺宽,分左、中、右三行书写;左行写新郎的原名和字三个字(如“光大字”);中行写上新郎的表德字,一般为二个字,斗大,意义与原名相谐,多取吉利字眼(如“祖德”两大字);右行写上新郎在同族同辈中的排行(如“行十六”)。挂表轴时,放鞭炮,送房兄赞:“挂起表德真及时,金鸡报喜迎佳期,亲朋戚友来贺喜,一举成名天下知。”与此同时,新娘也在娘家刮脸梳妆,束发加笄成髻,等待男方迎亲。接下男家要用铜钱垫洞房里眠床的四个脚,俗称“安床”,取夫妻恩爱平安吉利、共同劳动、发财致富之意。安床时赞:“眠床垫上太平钱,岁岁平安福来临,一对鸳鸯交颈睡,夫妻恩爱百年亲。” 敬神请客 成人日早晨,新郎由男傧相(俗称“大爷”)作陪,先到村内宫社烧香敬神,再到各处请客赴婚宴。 迎亲 迎亲在古代“六礼”中称“亲迎”。是日下午(如新娘家路远可前为上午或到早晨),男家雇红轿,由媒人和女伴,携带礼物去接新娘。俗叫“新妇轿”,轿顶饰有四条龙,故亦称“銮驾轿”。传说是唐代莆田出个江梅妃,赐家乡女子出嫁均可用銮驾轿。,披围红绸,以示吉祥。轿门上挂一块肉,亦禳“白虎”之俗。凡新娘坐红轿到男家的,以示明媒正娶。新娘用红帕(俗称“新妇罩”)罩住头面,带着“新娘妈”象由“能嫂”引导,哭别父母,被抬往婆家。传说“新娘妈”是莆田古时一位爱护女子收养弃女的黄氏妈的化身,闺女以她为保护神,以一支红著为骨,灯笼座为座,用红头绳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红纸衣裤、头面、四肢,扎成一善良妇女形状。旧时莆田女子出嫁,都要带她到夫家奉祀,祈求保护、平安度日轿后面跟着媒人,抬嫁妆的人,在轿前一路喜气洋洋;到了婆家门口,男家的公姑、妯娌、大人、小孩均暂回避,俗叫“避冲”,冀日后一家和睦相处。花轿在鼓乐、鞭炮声中停在厅堂之前,由新郎解开轿门,能嫂扶新娘上厅堂。 “撒帐”、“送孩儿” 新娘下轿后,送房兄将妆奁中的蚊帐挂到洞房的眠床上,并以红枣、瓜仔、花生等果品,向蚊帐的四角撤去,俗叫“撤帐”,取多子多福之意撤帐时赞:“撒帐东西南北方,百无禁忌姜太公;桂子兰孙联科甲,荣华富贵喜苍苍。”黄昏时,送房兄又行“送孩儿”节目,送房兄分别手持龙凤灯、百子炮、双喜花烛和一对白瓷“孩儿仔”、果盒等由婚筵附近的土地庙开始,列队鼓乐放炮送入洞房,由新郎新娘接这对“孩儿仔“安放帐内板架上。由捧果盒的唱赞:“今夜大家‘送孩儿’,新郎新娘笑微微,燕尔新婚鱼得水,早生贵子耀门楣”。 拜堂、告祖 新郎、新娘由能嫂作礼仪指导,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交拜,饮交杯酒,行合卺大礼。之后,又端出猪头、猪腿、鸡鸭、蛋、面等祭告祖先,俗称“告祖”。新郎带着新娘叩拜祖宗后,又逐一跪拜全家各位尊长(后改为屈右膝行礼),受拜人回以“红包”,俗称“答拜”。经过上述礼仪,新郎新娘才双双进入洞房。此时,又有抢“新妇罩”、抢新郎礼帽的“闹剧”。 宴客、闹洞房 在拜堂、告祖后,宴请贺客。厅堂左上第一桌面对大门的座位是首席大位,俗称“横头位”,为新郎母舅座位其余座次,请乡里年高望重长者就座。如母舅姗姗来迟,须一请再请,要他来后才能开宴。全席一般为12道菜,上第六道菜时,由“大爷”陪同新郎新娘向众宾敬酒。最后2道菜是甜软粿和甜花生汤,表示新婚甜如蜜,幸福到老。等到首席那桌吃完起坐时,才能放鞭炮宣告散席,由新郎及其长辈恭候大门口送客。之后,送房兄为首拥入新房闹洞房。第一个节目是“做出灯”,俗称“抱出灯”。主持这个节目的是新郎的表兄弟但也可请送房兄代劳,由表兄弟或送房兄主持发令,新郎抱起新娘,新娘举双手,取床前悬挂的两盏“百子灯”互换挂好后,才能把新娘放下。送房兄又赞:“洞房花烛小神仙,一对凤灯挂两边,东西交换入门喜,一刻千金乐少年”。“灯”谐“丁”音,出灯表示出丁,取早生男丁之意;接下是“送孩儿”、“做经文”,(所谓做经文,即古代新婚戏妇之俗)。送房兄事先准备一些妙趣横生的节目,此时用来导演,让新郎新忍受作主角“逢场作戏”,夫妻对话,动作多带戏谑、挑逗的内容,故意制造闹趣为难新婚夫妇,多由“能嫂”解围圆场。一直闹到更深夜阑,雄鸡初唱时才结束,放鞭炮,送房兄唱赞“喊四句”毕,大家退出洞房,将房门掩上,俗叫“掩门”,这四句是:“大家齐出门,双手掩房门。洞房初会面,夫妻情情意绵。”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