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区婚嫁礼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唯一号: 130634020230001222
专题名称: 城厢区婚嫁礼俗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067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一)旧俗 旧时,境内婚嫁大多由父母包办,虽城镇与郊区有些区别,如郊区一般由父母包办,县城除读书人和个别经商人外,大多数仍由父母包办,且都要遵守一些传统的礼俗。 说媒儿女长大后,父母托媒人代儿女物色对象,媒人为了赚到媒礼,千方百计“玉成其事”。男女双方没有见面就谈亲,常酿成婚姻悲剧。 相亲父母托媒人说亲后,又代儿女登门相亲,相亲后吃下对方煮的红蛋,就算初步中意。 送庚帖双方家庭中意后,通过媒人互赠红绸庚帖,然后各自请算命先生推算八字有无冲克,卜断结合的吉凶。 订聘断过八字后,如双方满意,就商定聘金、嫁妆,然后择选吉日“贺订”。这天,男方家邀请同族中许多女人,身着红色衣裳,手里持着伞,带上聘金及部分金银首饰,送到女方家,女方家要宴请“贺订”人员,并把男方家带来的糕饼分给同族的人、邻居、朋友,借以告诉别人,女儿已许配人家了。 择日俗称“看日子”,男方家把择选的结婚佳期转告女方,女方准备嫁妆。临嫁前,亲人为出嫁的姑娘赠送衣饰、红花、香粉等,以示祝贺,俗称“捧花粉”。 出嫁女儿出嫁须穿红妆,头戴“新妇罩”(红色幔布),由“能嫂”陪伴告别父母(父母去世的,应该哭别,以示孝道),带着“新娘妈”上轿而坐。轿门用红头绳松系住,用红封条封住,挂一块染红猪肉。中途不能下轿解手,以防“白虎”伤害。新娘忌见星星,红轿须在日落星现之前抬到夫家。 迎亲婚期到时,男方家送去猪腿、线面、红〓、白糕等札品,交齐未交足的聘金,女方把新娘打扮一新,坐上花轿,抬往男家。花轿到达前,男方家所有亲人都要避开,防止冲克,灶里的火也要扑灭,以免新娘见火日后火气大。一切备当,燃放鞭炮,新娘由“能嫂”扶进新房。 结婚俗称“成人”。这天子夜时分,厅堂挂起新郎“表轴”,并由两位“命好”的男女给新娘、新郎“梳头”,俗称“象头”,尔后人们离去。当日上午,新娘、新郎在厅堂上由“能嫂”作礼仪指导,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夫妻互拜,饮交杯酒,行合〓礼。再去敬拜本家长辈人,受拜人回敬以“红包”,最后共进洞房,洞房门楣上挂兰布,并系上刺草一丛,肉一块,以防妖邪入门。当天中午饭、晚饭都要办喜宴,喜筵上,娘舅被尊为“上宾”,坐上首席,俗称“横头位”。筵间,新郎、新娘频频向客人敬酒、分喜糖。 闹洞房晚筵结束后,“送房兄”带入涌进洞房,导演“送孩儿”、“做经文”、“送房”等闹剧,直至更深夜阑,有的甚至闹到第二天雄鸡唱晓才歇。 转马也称“请女婿”。婚后第二天,新娘偕同新郎坐轿返娘家,拜见娘家长辈亲友,娘家设午宴款待。当天下午,新婚夫妇双双回家,并带回雌、雄鸡两只及红纸封腰的甘蔗两棵,因古时要骑马,故称为“转马”。 (二)新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倡婚姻自由,颁布《婚姻法》,保护男女在婚姻上的合法权益,禁止买卖和干涉婚姻自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婚嫁习俗有所变化,大部分青年男女先恋爱后结婚,实行晚婚,还提倡婚前体检,并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书。从50年代起,新娘就不再坐花轿,而是撑红伞步行到男家。到80年代后,以车代轿,接新娘的小车还要装饰一番。城区婚宴多在酒家举行,郊区还在男方家里举办。90年代后,在妇联、青年团、工会等部门的倡导下,有的青年男女举行文明婚礼,双方合照(女方要穿上时髦的婚纱),互增纪念物,以茶话会代替婚宴。此外,旅游结婚和集体婚礼也渐受一些年青人欢迎。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