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区居住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唯一号: 130634020230001218
专题名称: 城厢区居住生活习俗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0673.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1949年以前,城厢区除街道为单层成排构筑外,民宅多为同族聚居房屋,有三间厢、四目厅、五间厢、七间厢、九间厢等。 “三间厢”为一厅两房,“四目厅”为一厅四房,“五间厢”为一厅八房,就是在“四目厅”左右两侧再盖“一竖”小厅,“七间厢”则是在小厅外两侧再盖“一竖”小厅,俗称“重小厅”,若在小厅外围再盖的,就叫“九间厢”、“十间厢”等。旧时在五间厢、七间厢等房屋的小厅下,隔一小甬道再建两座对称的横向房子,称为护厝。能盖护厝的多为富豪人家。因城厢区历代为县、府所在地,所以旧时官家或豪户,在此建府第的不少,府第多为几进内套天井的大厝,大门口铺有石埕,门旁有门房,后为后拱堂,两旁为护厝,俗称几座厝,建几十间乃至一百多间。如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府第,就建在城厢长寿街庙前,共有五进九架,大小房屋一百多间,号称“百廿间大厝”。 旧时建房原料多为土木砖石结构,即石基、土墙、瓦顶。清代以前的府第和富室大厝,多为木框架结构,墙壁以芦苇杆为骨架,涂上泥浆再粉刷石灰墙壁。街道的房屋也有用杉木做柱,木板作墙,房顶为瓦片。房屋墙壁先涂上沙土秧草浆,再用石灰粉刷“括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住宅多为2层。80年代起,城区进行旧城改造,按市区规划,僻出几条主要街道,有文献路、学园路、胜利路、区府路等,街道两旁建立高层楼房,底层为店面,上面为套房。其余居民住宅也因地制宜建筑新颖别致的套房。乡村住房也一改旧式“三间厢”、“四目厅”,改建为3层以上的套房。建筑材料也多使用钢筋水泥,墙体材料多用空心砖,乡村用机砖。地基设置比较牢固,凡重要建筑场地还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进行抗震防震措施。同时,房屋装饰也越来越新颖美观,层次也越来越高档。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