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区元宵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唯一号: 130634020230001185
专题名称: 城厢区元宵习俗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066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正月十五夜古代称为上元节,民间称元宵为“上元祈福”的节日,里社举行行傩绕境。莆田风俗各处里社元宵都有固定的日子,自正月十一日晚起排至十九日晚止,城中二十四铺里社城外乡村各宫社都非常热闹。元宵形式大体包括里社行傩和城内元宵两种。 里社行傩自正月十二日晚至十八日晚,莆田称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3晚为元宵心,较大的社元宵都在这3个晚上,城外乡村元宵有行傩队伍抬神像绕境,还有跳棕轿、圈灯活动。棕轿是用竹制的像只椅子的小轿架,上边饰些棕片,里背贴有神号的纸条,其前后装条竹竿象征轿杆。用2人前后抬着,另一人持旗子先导,连续多架棕轿,在锣鼓声中奋勇跳过熊熊燃烧的薪草堆。另一种棕轿只是围着火堆奔跑,摆成种种花样的叫做“摆棕轿”。圈灯是由每户一人举一条灯架(一支2米多长的椽皮),上面装立有6或8盏纸灯笼,内点蜡烛。接连起来走在田间小道上,宛然千尺火龙,很是壮观。 城内各里社,行傩队伍只用大灯、头灯(白灯笼写红字——当福首家的姓)、牌灯(匾方式框灯架),福首捧着“社炉”(锡制约1尺高、方形或圆开的香炉,深约10公分,以下为手柄,像“至”字形,背插金花红布)到各户门首,户主持香迎拜并焚烧金纸,叫做“献纸”,有的户主接社炉进入厅堂,厅上摆上丰盛礼品,由道士进行一场念经醮典,叫做“接行傩”,户主要捧出“行傩仔”(小吃点心如花生仁、菜丸、粉条等)招待大家每人一瓯。之后,烧“火盆柴”(用柴火劈成箸状大小,按当年平年12双,闰年13双计),燃鞭炮送社炉过另一家去。 行傩绕境回社后,再整仪仗出来举行“封路”,巡视本境所辖境界,到路口(在乡村还要在交界处钉上木桩路界,邻村如认为有越界占地的事,每因而引起纠纷)而返,元宵活动才告结束。随后还有“请社妈”活动,即由一个妇女捧着“社妈”(木雕1尺多高的女神像,多为站立抱带婴儿或在哺乳)到各家各户,供妇女“请花”(她备有许多鲜花,白的象征男的,红的象征女的,由请花的妇女意愿请一朵簪于髻上,请花的妇女须给这位请社妈的妇女“红包”和红〓、红桔、线面)。因她要走遍每一户去,户数多的社境,社妈要等到第二天上午才能回宫。 城内许多大社如长寿、龙坡、兴泰等社元宵都是在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3晚按地段分别举行,如长寿社分后街、庙前、衙后,英惠社是按林、黄、郑3姓各1晚。很特别的是集福社,明代以前在城外东北方向的枋尾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扩建北河城墙,把它的社境部分圈入城内,后来在城墙边另建一个集福社。两社在同一个晚上过元宵,城内的居民那晚上也办了礼品到城墙上望着枋尾祖社遥拜,至今有个俗谚“寄托枋尾元宵”。 明代,城中各户在元宵节前沿街区处横穿街道构筑松棚,每棚燃灯8盏或6盏,自十三日至十九日止。清代以来,自十一日晚至十九日晚,逐步形成弄龙、弄狮和妆春架等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元宵之夜,大街上弄龙、弄狮锣鼓之声此起彼伏,观众前后拥挤,通宵达旦。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