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城厢区春节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唯一号:
130634020230001184
专题名称:
城厢区春节习俗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0664.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初一早人家是日鸡鸣即起床,家长具衣冠于大门外拜“户神”,鸣鞭炮开大门。院子厅堂内外已于除夕打扫干净,大年初一这一天例不动箕帚。厅上灯烛辉煌,主妇已人厨煮好线面,用瓷瓯分盛好,供大厅神明、祖宗。之后,把这素面集中加热,拌上去年炸豆腐余下的熟花生油和鸡汁、肉汁,按全家人口每人一碗分好(许多人家往往多出一碗,预祝“添丁”),先在瓷碗底放上一撮炒好的油绿色芥蓝菜,然后加上线面,碗面再以黑色的香菇、黄色的金针菜、白色的笋片、绿色的豌豆荚、金色的炸豆腐以及猪肝、鸡丝、腿片(如有吃素的当然不能用以上荤料)等各4片分布于碗面四个角落对称地铺满之后,又在其中央部位放上一撮焙熟的紫菜,再散放十几粒油炸花生粒。 在初一至初五这“五日岁”内,凡有亲戚、朋友到家来的,这一年第一次的款待按礼数是要煮“点心”的。有些不是那么亲密的朋友出于对主人的礼貌,只是举箸在碗角翻开点心面,挖点线面底下的芥蓝菜出来,象征吃到碗底完了,表示感谢。在客人告辞时,主人要送给每人一双福桔。 各大姓皆有宗祠,是日男丁在家的都要到宗祠去,分辈份长幼行团拜礼。房长则按上年底止新出生男丁登记的丁份,每丁分红桔一双,百子桔一支(百子桔是用红漆箸一支,系上一条长约二尺的红线,线上分节穿挂着红枣、荔枝干、桂圆、花生荚、柏叶、金桔等)。 禁忌:吃线面不要先喝面汤,否则,这一年出外会碰上阴雨。 拜年五日岁中,除初二为“探亡日”不能串门外,到亲戚朋友家必具衣冠,拜贺新年。必到授业师家,必到岳父母家。 过初二莆俗初二为“探亡日”,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廿九日晚上倭寇攻陷莆田城,大肆掳掠屠杀,历60余天,以腥秽不可居,乃退出盘踞平海卫城,至二月初一日退尽。逃到城外的各家及其亲友于初二日纷纷回城,清扫房屋,办理丧事,举行吊祭,一连忙了多天,这一年城区人民没法过年。第二年为了纪念这个惨痛事件,定以正月初二日为“探亡日”,初四晚补过年,初五日早上再过个“初一早”,总的叫“做大岁”。以此初二禁止串门,遇岳父母丧事未满百日的,已出嫁的女儿这天要办祭礼偕女婿回家到灵前哭祭、叫做“过初二”。 初三迎年亦称“接神”。旧俗人家厅堂厨房奉祀神和灶公,说是每年十二月廿三日晚上都要上天庭报告这一家人表现的好坏,到新年初三晚上才回到原来岗位。因此这天家家要备礼接神,礼品是用红桔4只做果盒、白酒3杯、3个碟子分盛的红〓、炸豆腐、炒芥蓝菜以及香烛大银。 做大岁初四晚上合家再来一次过年聚餐,一切和除夕晚餐同样热闹。初五早上象初一早一样吃线面。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