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后溪村莆仙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唯一号:
130634020230000967
专题名称:
后溪村莆仙戏
其他名称:
兴化戏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326.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莆仙戏,俗称兴化戏。明、清时期,戏班是“八仙子弟班”,仅8名演职员,往往是一人扮演几个角色,且演戏多在宫庙进行。 民国中期,境内莆仙戏演出红火。民间经常择日演戏。宫社开光、社神生辰、乡村庆典,甚至富裕人家迎婚嫁娶,常请戏班唱戏,多则三、四日,少则一、二日。 1950年初,境内公演莆仙戏庆祝新中国诞生。台前中间插一排“枪担”(一种两头尖的扁担),上系2条细绳,男女观众分列两侧看戏,秩序井然。1952年后,莆仙戏常在祠堂广场上演,四周用竹篷围起,留2—3个进出口,各有2名民兵把守,群众凭票入场看戏。后来,顶街阮红冇大埕也围上围墙,成为另一处露天戏场。1958年前,莆仙戏轮流在广场和红冇大埕上演。1958年后,郊尾影剧院落成,莆仙戏多在影剧院上演,露天戏场停止使用。 50年代,文艺工作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传统的莆仙剧目,经过加工整理,剔除封建性糟粕,发扬民主性精华,推陈出新,戏剧市场日渐繁荣。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严禁上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古装戏,只准上演“高、大、全”的革命样板戏,戏剧市场显得单调而冷清。1978年,郊尾公社文工团复办,民间剧团开始组建,《逼上梁山》等优秀古装戏复演,戏剧市场重现生机,一溪之隔的阮庄大队,也组建剧团,排练演出,莆仙戏再次成为境内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1990年后,至灵宫、后溪村村部边先后兴建露天戏台。2000至2007年,在露天戏台和部分自然村广场,每年都举办20多场次莆仙戏公演。2007年后,莆仙戏曲电影每年在各村落巡回放映。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