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山区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唯一号: 130634020230000481
专题名称: 仙游县山区耕作制度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198.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山区 1952~1958年,逐年扩大麦—稻种植面积,发展双季稻,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大跃进”期间,因晚季种植迟熟,纯晚品种“青森本”遇秋寒危害几乎绝收。60年代调整稳定麦—稻及双季稻,发展豆—稻,试种示范油(油菜)—稻、肥(绿肥)—稻轮作的耕作制。70年代,全面推广“三改三化”。早稻有了矮杆早熟品种,晚稻采用“倒种春”,山区双季稻发展到占耕地面积的50%~80%。由于气候、品种等因素制约,1971年,连作晚稻绝收4000多亩。1977年后,山区普通推广豆—稻—绿肥(紫云英)两年五熟轮作制,耕地复种指数达170~180。1978年以后,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大小麦和双季晚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豆—稻(杂优)、油—稻(杂优)扩大。1981年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连年丰收。除了个别低山区外,山区全面恢复了只种单季稻(杂优)的耕作制度。1986年起,利用冬闲田种蘑菇、野外袋栽香菇、黑木耳等在山区迅速发展。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