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围垦工程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唯一号: 130634020230000302
专题名称: 后海围垦工程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500.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后海垦区面积2020公顷(30300亩),简称“303”工程,是莆田市至今最大的围垦工程,也是福建省排名第二的围垦工程。后海围垦海堤东起埭头镇潘宅村尾厝山,西至北高镇冲沁村龟山。围垦主要有184米长的海堤堵口,1623米长的海堤加高培厚、防渗、排涝闸修复及新建纳潮闸4个部分。1991年3月21日工程开工,工程总投资2974万元,投劳107万工日,土石方68万立方米,主体工程于1992年10月底竣工。海堤总长2457米,平均高度9.5米,堵口堤高33.5米,可开发垦田面积1066.67公顷,水产养殖面积933.33公顷。11月13日,莆田县举行后海围垦工程竣工庆典大会。 1992年12月,莆田县成立后海围垦管理局。翌年1月转入垦区综合开发。莆田县人民政府为了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从垦区滩地中划出686.93公顷,按照后海前期工程投工、征地以及续建期间生产损失等项目,分配给埭头、北高、东峤三镇,其中:埭头475.33公顷,北高173.93公顷,东峤37.67公顷。垦区分两部分,其中:农业种植区1120公顷,由埭头、北高、东峤三镇组织开发;水产养殖区900公顷,由莆田县后海围垦管理局负责开发。 农业种植区1993年,营造防护林111.93公顷,其中沿农业区四周滩岸造19.36千米长、10米宽的农田防护林基干林带19.33公顷;农田防护林网辅林带99条85.66公顷;17.36千米长、14米宽的垦区道路防护林6.93公顷。1994年,农垦滩地可耕地面积达80%,种植大麦、小麦、花生、大豆、番薯等农作物。1995年4月,垦区第一期综合开发通过国家、省、市、县农业开发办联合验收合格,形成了沟、桥、闸、水、电、路等配套的综合基础设施。共有与东圳渠道相连的引水渠2条17千米;排洪渠道8条17.7千米,排蓄水干沟17条1463千米,蓄水干沟12条27.5千米、支沟154条84.15千米、斗沟2800条280千米;进场主公路3条15.3千米,机耕路16条25.52千米,田间板车路154条88.32千米;公路石拱桥4座,桥闸42座,涵洞1座;变压器2台350千伏安,低压供电线路6千米。是年,浙江棉农在垦区试种棉花获得成功,每公顷产棉花825千克,当年创效益1980万元。至1997年,种植棉花达400公顷。1998年,种植区发展蔬菜、芦荟等高优农业,形成规模。农垦低滩位进行结构调整开发水产养殖池166.67公顷,农垦区面积为953.33公顷,年总产值1200万元。 水产养殖区该区由533.33公顷淹没区和366.67公顷养殖池组成。533.33公顷淹没区于1993年4月由莆田市长海渔业公司(个体联合体)租赁经营五年,1996年10月签订合同续租至2003年4月。淹没区综合养殖鱼、虾、蟹、贝类,开发网箱养鱼1000口,牡吊养33.33公顷,拦网养殖大黄鱼、日本对虾66.67公顷。1996年,西区滩地开发建成养殖池266.67公顷。是年10月,东区滩地实行转让开发,建对虾池100公顷。同年,水产区总产值4000万元。1998年起,农垦低滩地改造成养殖池166.67公顷,水产区面积增至1066.67公顷。1999年起,养殖池采取立体混养的模式,养殖虾、贝、蟹、鱼等名优品种,育苗室繁育了部分虾、蟹、鱼苗种自供自给垦区养殖。垦区水产集生产、科研、示范于一体,是莆田市养殖面积最集中、养殖名优品种最多、养殖单产最高的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功能区。2002年,水产区水产品总产量9405吨,总产值1.66亿元。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