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里巷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唯一号: 130634020220000063
专题名称: 东里巷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24/002
起始页: 0063.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东里巷 亦称“东黄里”,位于英惠社东北偏,周边与后埭、赤柱、前埭、东城墙为邻。地盘大,小巷道多如网。邑人有“东黄淈,能入不能出”之谚。《八闽通志》称:“其地旧号延福里。唐黄滔有《延福里居诗》。”亦云:唐时有“稼村”之称,黄公度有号“知稼翁”。黄仲昭《稼村聚族》诗句云: 伊昔吾宗知稼翁,文章气节称人雄。卜筑稼村三百载,参天乔木青茏苍。 宋代,始呼此地为“东里”。如宋《莆阳比事》云:“东里黄,唐御史滔之后,状元公度、郡倅泳之族。”明清时期以“东黄巷”名载入郡志《里图》,巷内聚居为黄姓,故名,隶属东厢。入民国,改称“东里巷”,隶属城北乡英惠铺。 1949年后,仍称“东里巷”,隶属英龙街。“文革”期间,曾一度与英惠巷合并改名为“工业路”,随英龙街街名更改而隶属“红星街”。1980年以后复旧名“东里巷”。 英惠社右侧循东,过赤柱巷,旧时这里有入巷隘门,砖砌门柱今尚存。入隘门便是东黄巷地了。隘门内的巷道中埋有一块圆形青石,里民称“石月”;迤东二十来步至岔口拐道处,墙壁上嵌有一块形如鱼状瘦石,相对巷西路面的“石月”,称此为“鲤鱼拜月”。而此地因地形隆如鳌,故俗称“鳌峰顶”。 鳌峰顶西南侧有水井,这里旧有一座林氏祠堂曰“世德祠”。“鲤鱼拜月”折而东南有小巷通“衖尾”,巷旁有黄氏御史房祠堂曰“牧伯祠”(一说“尚义祠”);还有一口古井曰“鳄鱼井”,为东里古迹。其巷东接东西向的小巷称“后衖”。旧时“衖尾”南有小巷道可通南之“科埕”,后被堵。 鳌峰顶折而北二十来步,巷东有隘门,门顶设“观音楼”,供奉观音菩萨。据说,洗马埕东“壁立门”观音楼被拆后迁建于此,此地称为“石门里”。这里错居着黄氏状元房、御史房族众。 石门里迤北,巷道北端置一壁台小屋供奉“泗州文佛”,故称其地为“佛公”。按,泗洲文佛,法号僧伽。谥号泗洲菩萨、泗洲大士、泗洲大圣、泗洲佛祖,西域碎叶城人。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入大唐凉州传授佛法;龙朔元年(661)在江苏泗洲城传经弘法,为民治病、祈雨治水、点化痴男怨女。景龙二年(708),唐中宗迎请僧伽大师为京城长安荐福寺主持,并封为国师。景龙四年(1710)三月二日于荐福寺端坐圆寂。唐中宗令以国礼葬之,并在荐福寺起塔,漆身供奉大师肉身。五月,令百官为僧伽送行:百官送至都门,士庶送至灞水,僧尼送至骊山,由特使将僧伽大师坐化之身送归泗州普照王寺,建塔供养。为迎接大圣遗体入城,从城西南角新开一个门,并以鲜花铺地,故称此门为香花门。后来,唐宪宗又追封僧伽为“证圣大师”。到五代时,周世宗取泗州,赐僧伽“大圣僧伽和尚”称号,下令“天下凡造精庐,必立伽真相”。“泗州大圣”名号由此而来。僧伽被视为观音的化身和爱情保护神,为全国所崇奉,成为民间信仰之一。清施鸿保《闽杂记》云:“福省城中街巷间,多供泗洲文佛,或作小龛,或凿壁为龛。有供像者,有供牌位者,亦有但凿四字壁上以奉者,犹吾乡之奉观音大士也。” 旧时,莆田城内不少街巷路口置有“泗州文佛”石像,或“石敢当”石刻,寓保佑平安之意。而至“文革”期间,泗洲文佛石像多被捣毁,如今石像数量、香火已大不如从前,其信仰也随之衰落。 佛公西侧有东西向小巷,巷口南侧地称“旧厝里”。巷内聚居黄氏“贡元房”族众。《莆阳黄氏通书》云:黄滔玄孙黄陟,生六子。元丰戊午(1078),三子黄懋字彦强与兄愿弟邈同为乡荐。陟以三子贵特恩授大理寺评事。黄懋而下称“贡元房”。入小巷,中有为黄绩、黄仲元父子置立的“父子名贤”木坊。 黄绩,字德远,号独不慎。绩弃举子业而立志求道,虽为一介布衣而以德行为乡先生30年,郡辟充涵江书院山长,著有《四书遗说》等。绩之次子仲元,字善甫,自号四如,咸淳七年(1271)登进士第,除国子监簿,不赴。宋亡,改名渊,字天叟,号韵乡老人。理学名儒,著述甚富,有《黄四如文集》行世。绩与仲元父子均为宋末元初兴化著名理学家。 过木坊有祠曰“贡元祠”,为贡元房族祠。旧时祠前有大埕,地曰“顶埕”,相对东池头埕而称。埕前有池。今均废毁。 佛公东侧小巷通黄滔祠,亦称“黄氏大宗祠”,创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黄滔祠今为城内仅存最完好的祠堂古建筑,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见“黄滔祠”条) 黄滔祠前有埕,埕前为池,以故,其地称“池头埕”。 黄滔祠前右侧建有三祠,自东至西曰:载德祠(提学四房祠)、提学祠(黄仲昭祠堂)、韶州祠(延寿房祠)。前两祠坐北朝南,而韶州祠大门朝西小巷道。 韶州祠西有南北向小巷通北“三无厅”,黄氏各房族众错居这里。入巷数十步,巷道中置有木坊曰“济美”。弘治志:“济美坊,成化十年,御史某为黄氏礼曹郎中庆、检讨寿生、知县子嘉、御史深、评事仲昭立。”济美坊北为“三无厅”,坐北朝南。其祠为束鹿知县黄子嘉祠堂。黄子嘉,名遯,号三无。父寿生。可见,三无厅是以子嘉号得名。宣德中子嘉以孝行举,官束鹿知县,授六品俸。三无厅前置有大埕。大埕东、西各有一祠,祠名失记。 三无厅北建有“世魁祠”。弘治志载:东黄巷,“景泰二年,兴化知府张澜为永乐戊子应天府乡试第一人黄寿生及孙正统辛酉本布政司乡试第二人深”立有“世魁坊”。据此,世魁祠或为黄寿生房族祠堂。 黄寿生,字行中,号东里,司户房黄恕后裔(弘治志:滔十五世孙)。永乐六年(1408)应天乡试第一(解元),按,弘治志载:洪武三十二年(1399,建文元年)中式,侍亲家居35年,革除,缴还公据复学。永乐四年(1406)充贡,是年应天府乡试第一人。九年(1411)登进士第,选翰林庶吉士,预修《性理大全》。书成,授检讨。寿生贯通经史百氏,尤邃《诗经》,莆之《诗》学,以为初祖,学者称“东里先生”。有《东里集》。《莆风清籁集·兰陔诗话》云:“东里洪武末举乡荐,以亲老乞归,除名。亲殁,始充贡,入太学,领解登第。曾孙乾亨、玄孙如金俱解元,人传为科目盛事。东里粹于经学,教授生徒,多所成就。陈会元中、徐进士资用,皆其门下士也。”寿生子子嘉,生子二:深、仲昭。 黄深,字仲渊,正统六年(1441)第二名举人,景泰二年(1451)登进士第,官至云南道监察御史。黄氏司户房自黄深而下称为“御史房”。深子乾亨,字汝亨,一字汝夏,成化十年(1474)第一名举人(解元),成化十一年(1475)登进士第。同年,巡按御史郑昱为解元黄寿生并曾孙解元乾亨立“解元绳武坊”。乾亨官授行人司行人,奉命为副使,出使满刺加,死于海祸,朝廷遣官谕祭,赠行人司副。仲昭子乾刚亦随同行,同罹难。乾亨子如金,字希武,弘治十七年(1504)乡试第一人(解元),十八年(1505),与从弟希英同登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广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如金弟希雍,正德二年(1507)举人,历成都府绵州知州,苏州府同知。 黄仲昭,名黄潜,以字行,号未轩,又号退岩居士。天顺三年(1459)举人,成化二年(1466)登进士第,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四年(1468),以谏元夕烟火事,与章懋、庄昶上《谏元宵赋烟火诗疏》。宪宗怒,俱被廷杖、贬官,时称“三君子”。仲昭谪湘潭知府,迁南京大理寺右评事。乞休。黄氏耆老云:相传仲昭被廷杖,伤口流血不止,其擦血用纸装有80箱,致仕后同人归籍。仲昭家居17年,编纂《八闽通志》87卷,是福建有总志之始;与邑人四川右布政使周瑛合修《兴化府志》。孝宗朝复出,起江西提学佥事,寻致仕。有《未轩集》入《四库全书总目》。黄氏司户房自仲昭而下称为“提学房”。 黄仲昭致政归,在(华亭)下皋筑有别墅,构亭面对九龙山,处在千林紫翠间。《未轩集》卷11《咏俱乐亭匾小序》云:取邵子“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句,自号别墅曰“俱乐亭”仲昭居此耕读、著述17年。有《下皋什咏》诗数首,有句云: 十亩山田种稻梁,茄秧新乞自邻乡。虽无钟鼎供游燕,且免红尘清谒忙。 性癖情知与世殊,只应归卧故山庐。山中亦有经纶事,朝课耕桑夕校书。 世魁祠西北偏有“黄巷宫”,祀妈祖。这里有小巷可通北大路“喜雨宫”。三无厅和黄巷宫在这一带成为人们最熟悉的地方。 黄巷宫创建时间不可考。然自明洪武扩城后,后埭街成为出入城的通衢,黄氏若由龙坡社前喜雨宫出入东黄里,交通更便捷。喜雨宫东侧至东黄里小巷也称“黄巷”。由此居里之宫得以“黄巷宫”称呼。《兴化郡城记》曰,“黄巷宫”即为“黄巷隘”属境。其巷北临后埭街,巷南“东里”环居黄氏家族。明代兴化府在后埭街立有彰表黄氏科第牌坊:正统三年(1438),知府余灵为户郎主事黄〓立“恩荣坊”;还有为弘治甲子举人黄如金等立“翔云坊”。这些坊表立于黄巷门前,以荣耀黄氏家族。 三无厅周边有多座黄氏祠堂,因年事久远,且1949年后均被拆建为莆田县通用机械厂,多佚祠名又无迹可寻,而今难以详述。民国中期,黄氏家族曾利用这些祠堂创办“江夏小学”,旋改名“东里小学”,其后又改为公立“英龙小学”。“文革”期间并入麟峰小学。 世魁祠东,这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垣故居;而济美坊西侧,为莆田革命老前辈黄国璋故居。(详见“黄维垣故居”“黄国璋故居”条) 黄滔祠左折而东数十步为状元黄公度祠堂,俗称“状元祠”,这里环居黄氏状元房族众;状元祠迤东便是明嘉靖工部侍郎黄廷用居第即“冬官旧第”。(详见“黄公度状元祠”“冬官旧第”条) 冬官旧第前有大埕,其地因称“洗马埕”。洗马埕迤东,巷头置有隘门曰“壁立门”,门顶建为牌楼,祀观世音,故俗称“观音楼”。壁立门东,相对“元枢殿”,亦称“上帝庙”。1949年后被拆除,其址建为莆田县纸厂。 状元祠东折而南,有小巷通南“圆通阁”,其巷俗称“后衖”。南北走向。自巷北循南数十步,西侧又有小巷,亦俗称“后衖”,东西走向。巷东之南侧旧有黄氏御史房祠堂,曰“维馨祠”。今被拆改为民房。后巷西绕至北与鳌峰顶即“鲤鱼拜月”相接壤,此段小巷曰“衖尾”。 过维馨祠,循南之西侧有一大门坦,俗称“大门里”。宅内居者是大户人家,且建有一祠堂,废圮,不知祠名。大门里斜对巷东侧稍南,有古井曰“福泉井”,为东里古迹。又南,有东西向巷道,东自后衖西抵前埭巷,今亦称“英惠巷”。巷里聚居者多为黄氏司户房暨御史房、提学房族众。 其巷西北侧,旧居者为戴氏家族。戴氏其先居维新里塘东。明隆庆元年(1567)举人、成都府眉州知州戴洪谟徙迁于此。其孙戴士衡,字章尹,号如平,万历十三年(1585)举人,十七年(1589)登进士第,授南昌府新建知县,以治行擢吏科给事中。赠太仆少卿。戴宅内建有戴士衡祠堂。乾隆志:“给事中赠少卿戴士衡祠堂,在前埭。”戴宅居顶科埕,西邻前埭巷;西北偏邻前埭林氏大宗祠。而后,戴氏不知何故,将这里的产业卖与林氏和黄姓人。戴氏旧居第大门有匾额,曰“名谏议第”,匾书字大有尺方。 戴氏居宅斜对巷南为黄氏居第。主人为黄弼侯,字士松,号十梅居士,清末秀才。宅第坐南朝北,五间厢前后二进中夹大天井,两旁为闬头。门前有大埕,曰“科埕”。旧时主厝西筑有小花园,居第相对巷北有“学厅”。第后建黄氏“少彭黄公祠”,今拆建为市建公司宿舍楼。科埕两侧设有隘门。 科埕出东隘门,其巷地称“下埕”,亦称“科下”;东邻地称“旧厝里”,今古屋尚存,仍住黄氏人。旧厝里斜对巷之南侧有黄氏“都运黄公祠”,即提学房黄希英祠堂。坐北朝南。黄希英,字国宾,一作如英,提学佥事黄仲昭孙。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十八年(1505)登进士第,历官至长芦盐运使。故有都运官职的祠名。1949年后,祠堂为莆田县粮站使用。希英弟希韶,名如箎,号次塘,嘉靖元年(1522)举人,官常州府通判。希韶弟希濩,名如琴,号三塘,弘治十七年(1504)举人,官至南雄府保昌知县;以子懋官封吏部郎中,赠南京户部左侍郎。懋官字君辩,号霖原,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十七年(1538)登进士第,官至南京户部侍部,死于兵变。 都运祠斜对巷之南侧为“司户祠”,坐南朝北。《莆阳黄氏通书》云:黄滔玄孙(弘治志称:滔六世孙)大理寺评事黄陟的长子黄恕,字几道,宋元丰乙丑(1085)特奏名,官南剑州司户参军。黄恕而下称“司户房”,司户祠故名。 宋湖民《南禅室集》有文云:“昔年春节,予过东里黄弼侯士松家品茗,有人来摧其赴祖祠会馔,疑而问之,黄谓其族此例自明沿行至今,言之甚长,因检家藏画像《族谱》见示,始悉其族祖祠设宴之原委。黄仲昭未轩公之侄乾亨(黄深子)官行人,奉使册封满刺加,取道归别母,瞻恋泣下,谓兹行海天万里,乃无骨肉相依。未轩闻而悲之,即命其子乾刚(希英父)与偕行。舟至羊屿遇风而坏,乾亨、乾刚同溺。而乾刚先为善水者救登岸,见其兄不起,不忍独生,即自投水死;既而乾亨被救,不见其弟,遂同殉焉!天伦大义,颠沛弗离。自是两房祠祭,必以福胙治宴相邀,志孝友之谊于弗替也。”(宋湖民《南禅室集》之《莆田掌故见录》) 都运祠后(北)偏东,巷中又置有隘门,外门额石刻匾书“天马来青”四大字,黄希英书。据此,都运祠创建时间是建置隘门之后的事,或后人将“天马来青”石碣置于隘门之额。今“天马来青”石刻移置于“黄滔祠”前碑廊。其碑廊亦有一块“天马西来”石刻,为黄懋官字霖原所书,不知原置何处。宴门东过巷,相对“圆通阁”尼庵,旧时,庵内主持人为温州人,众人不呼其法号而呼“温州”。庵后原是城墙后为福厦路,今改称“八二一路”。 明成化十五年(1479),诏旌黄子厚妻林氏贞节,而在东黄立有“旌节坊”。 东里巷,巷道深深,七折八弯如棋盘,黄滔子孙世居这里。其族科第崛于唐末,兴于宋,盛于明。唐末迁始祖黄滔始登进士即活跃在政坛。宋中叶再有登第者。自此科第连连,簪缨继世。明一代有“科四十二,甲十九”之誉,为莆中望族。黄氏为巩固和增强宗族凝聚力,自元时即建宗族祠堂即黄氏大宗祠,而后几百年间复建有族祠、房祠、房支祠、家庙等多座祭祀场所。然经历史沧桑,只有大宗祠即黄滔祠坚持至今,余祠包括庙宇、牌坊、文物古迹几废毁尽。而黄氏子孙根深叶茂,瓜瓞绵绵,人俊辈出,至今仍为大姓人家。 古时,东里居之黄氏,则有他姓错杂其间。据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所载,宋时就有薛、张、王、宋等姓氏聚居这里。 东黄薛,“左史元弼之后。自凤槫移居”。 东黄张,“梅守熊之后,自腾高口移居”。郡志载其族科第如:张熊,乾道八年(1172)进士,梅州太守。其子埜,绍熙四年(1193)进士:麓,宝庆二年(1226)进士。张熊兄羔,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终官宣教郎、信丰知县。其从子品,淳熙五年(1178)进士,儒林郎,梅州佥判。 东里王,“莆田令保隆之后,给事晞亮之族”。王梦源《耕原王氏族谱大纲纪》云:大理寺评事公讳保隆,初为莆田令。生三子。长法曹公讳仁晔,居东里,为东里始祖也。其族科第志载有仁晔的曾孙王焯,元丰五年(1082)进士,官至建州司理参军。焯从孙洪,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循州教授。焯曾孙由,乾道五年(1169)进士,官授绍兴府教授。由弟申,庆元二年(1196)特奏名。仁晔玄孙楫,绍圣四年(1097)进士,官至信州上饶县令。 东黄里地盘大,黄氏自唐末始聚居于此,蔚为莆中望族。然自宋以来亦有他姓徙居这里,可是,这些杂姓繁衍缓慢,或因竞争不过终出局,至今唯黄氏仍是东里主人也。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