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古城府大道街金桥巷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唯一号: 130634020220000041
专题名称: 兴化古城府大道街金桥巷
其他名称: 留桥;刘桥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24/001
起始页: 0234.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亦称“留桥”“刘桥”。古时,南自义井街折北过咸益女中,迤北至观音井,复折而东抵仓后巷为界。在宋时其巷名见《莆阳比事》,以“留桥”称之,建隆二年(961)莆田知县留居道后裔迁此,故名。至明代弘治志以“刘桥”巷名入志《里图》。朱维斡《莆田县简志》云:宣德五年(1430),刘武登进十第,官至广东提学佥事。武由奉国里析居城左金桥,刘桥因此得名。乾隆志《里图》复宋旧名 “留桥巷”,隶属左厢。 而明清时期自大道街即文峰宫右折而东抵咸益女中,弘治志、乾隆志《里图》均称其巷为“塔寺后巷”,因巷位于凤山塔寺之后,故名。 入民国,留桥巷、塔寺后巷合称为“金桥巷”,因塔寺后巷东之南侧有“金桥书社”而得名,境属城东乡金桥铺。而以金桥书社、咸益女中为界,南至东大路称“下金桥巷”,以北的留桥巷和塔寺后巷合称为 “上金桥巷”。 上金桥巷道曲折,范围大。以旧咸益女中即今实验幼儿园为界,一是向西至大道即旧塔寺后巷;一是由咸益女中循北至观音井,折而东抵仓边巷;一是由观音井折而西复折而北至坊巷。由于小巷多而曲折,并互为交叉,或各自有名,今人统称为 “金桥里”。 1949年后,仍沿旧名;而至 “文革”期间,合上、下金桥巷改名为 “团结巷”;1980年以后复旧名为 “金桥巷”,仍分为上、下金桥巷,分别隶属文献居委会和凤山居委会。 自大道街南即刘桥口入巷,巷道边有观音井。20世纪50年代,亭拆。据耆老云,时设在塔寺后巷的城关派出所拆其亭屋,以其木瓦盖建监房之用。今井尚存,水以洗涤之用。 刘桥口入巷,该巷古称“塔寺后巷”。巷内聚居文峰陈氏家族,这里旧有陈氏“三祠一坊”即尚书祠、肇庆祠、大夫祠和光裕坊。三祠早已拆毁,而今尚存的光裕木坊,额匾已佚,坊表亦破损不堪。(详见“文峰陈氏三祠一坊”条)巷里聚居陈氏外,亦居住有郑姓大户人家。 塔寺后巷自西循东过光裕坊,北侧有小巷曰“太史巷”。南北向,北通坊巷。太史巷南口斜对旧文献小学,校区设在塔寺里,而校门临塔寺后巷。 文献小学东为福建医学院副校长陈国熙居宅。陈国熙父乃元,为近代民主革命者,民国时期曾一度代理福建省政府主席职务。(详见“陈乃元故居”条) 塔寺后巷东端拐弯处,巷东侧旧为“咸益女中”。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莆田女子中学”。1958年改为“莆田第九中学”,今为荔城区实验幼儿园。(详见“咸益女中”条) 咸益女中斜对大门坦内为郑氏家族居宅。明成化元年(1465)郑氏出举人郑廉,字一能,扬州府清军同知。弘治志称:郑廉是为“塔寺后人,孟良之侄孙”。宅外也有郑氏居于临巷,门联曰:“夹漈家声大,南湖世泽长。”当为郑庄派下、宋史学家郑樵族裔。郑宅内外所居郑姓,或出为同族,不知孰是。 朱维斡《莆田县简志》:“山斋(郑岳)父朴庵,工诗善琴,挈家僦居城金桥,其后山斋又迁和美巷。”据此,郑岳家族居住金桥巷时间不长,其后裔即迁和美巷等地繁衍。而郑岳居于上金桥里或下金桥巷,《简志》未叙其详,姑且录于此。 咸益女中右,迤北抵观音井。其井面盖有六角石,石凿二目,邑人称“井套”。上覆有亭,祀观音,故称“观音井”。井亭拆于20世纪50年代,井水仍用。 自观音井折而东出巷,与井头街、仓边巷、仓后巷会合。旧时,邑人称此巷为“上金桥里”。巷中段北侧有清巡抚彭鹏居第。清道光前,彭氏将居第断卖与吴、黄姓人;之后,吴、黄氏又将部分业产转卖与柯、李姓人。彭鹏居第今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见“彭鹏居第”条) 观音井西有小巷,迤西与太史巷相接壤;转折而北拐弯处(今新桥巷29号)有一座大门坦面东朝巷,门额题为“树屏书屋”,清末进士邑人治如(张琴)书。门内居宅坐北向南。据说是一位呼王干侯者死于海关任上,时用安家费所建,为20世纪30年代砖木建筑。通面阔14.4米、进深13米,建筑面积187.2平方米,由院门、围墙、上下两层主屋组成西洋式单进建筑。今列为莆田市近现代优秀建筑予以保护。树屏书屋折而北通坊巷。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