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古城文献街下务巷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唯一号: 130634020220000008
专题名称: 兴化古城文献街下务巷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24/001
起始页: 0086.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即顶务巷跨过东大路,南侧巷道便是。同为南北向,北接顶务巷南抵文庙路(后称会仙巷)。巷头西侧,居家为宋氏,乃城东双池宋族之后。据说该宅原是林润故宅之绣楼后花园,后卖与宋家。 宋宅南即是明御史林润故居,曰 “都宪第”。林润后裔有民国国民党莆田县党部书记长,砺青中学、中山中学校董林剑华家族居此。林剑华之女即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兰英。(详见 “下务巷林润都宪第 ”条)林润居第南,旧有 “名山行宫”,奉祀陈、胡二仙,衬祀黄孔应帅爷。建于何时,今不可考。按,名山宫在壶山东麓的前张村,顶务巷郑氏祖籍前张(今新度镇善乡村),郑宅内建有 “帅爷宫”,以黄帅爷为保护神,情有可原,而下务巷亦建名山行宫,不知何缘?陈道了《鼎建函三堂始末记》云:函三堂未建时,庚子(1900)午节后,始与设在下务巷的名山行宫 “合炉共冶”。民国《莆阳明德集》云:函三堂郭嗣周、郑鸿湘、陈唐彬、方智家等,“自光绪间,发起于下务巷名山行宫,学悟本之道,修身养性,开莆仙三教联合会。至民国4年,乃迁于府学前,新筑祠宇,塑三一教主、黄都帅爷、陈胡二仙诸金身”。依此看,下务巷名山宫或融入三一教。 嘉靖倭乱后,下务巷建有 “戚公祠”,奉祀抗倭英雄戚继光,后圮废。 下务巷头东侧,居为庄氏,未知何出。庄宅南为阮氏家族居住这里,这一支阮氏与顶务巷阮氏同出,为驿前街阮巷(今称马巷)即宋大理寺评事节度推官阮程之后。阮氏迁此距今100多年。阮氏居宅东为吴氏家族,此支吴姓和居于下务巷南之吴氏,均为唐屯田员外郎吴祭之后,与衙后吴台家族同出,民国时期由黄石水南迁居于此。吴家南居为王姓人。 阮氏居宅南有小巷曰 “桂林里”。巷东为旧府学,可通柴坊里。古时中式举人称 “折桂”,因巷近府学,巷里遍植桂花,故名。这里多居龚氏家族,为南宋丞相龚茂良后裔,即属宋《莆田比事》所称的 “驿前龚”。桂林里巷口之南侧建有龚氏祠堂,龚祠相向巷西也居有龚氏族众。 依郡志《科目》所载,明代居住下务巷李氏,是科第世族。景泰四年(1453)有举人李珏,字元珪,官芜湖县学教谕。珏子天民,字朝征,弘治二年(1489)举人,官雷州徐闻县学教谕,迁王府伴读。珏侄濬,成化二十二年(1486)举人,迁应天府学教授,升府通判。子孚先,字绍周,弘治十七年(1504)举人,官黄州府蕲州知州。孚先子长盛,字宗裕,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惠州府博罗知县。弟日新,嘉靖二十二年(1543)举人,官叙州府高州知州。 宋熙宁九年(1076)状元徐铎即有后裔徙居务巷。永乐十八年(1420)举人徐存书,即是务巷人。景泰四年(1453)举人黄士学,也是 “务巷人”。可见,在明代也有黄氏居于务巷。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