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茂饼店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唯一号: 130631020210000007
机构名称: 复茂饼店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01/001
起始页: 0307.pdf
行业类型: 批发和零售业
地址: 仙游县
前置机构: 复茂碗店
后置机构: 复茂饼店
起始时间: 清末
结束时间: 至今

机构描述

复茂饼店前身为复茂碗店,创办于清末。复茂碗店的创始人为德化商人颜孝多。颜家世代烧瓷,但因交通不便,生意一般,便到仙游县城创办了复茂碗店,推销德化瓷器。 但碗店季节性比较强,平时生意惨淡,便兼营糕饼生意。 民国八年(1919年),颜孝多大侄儿颜思显从德化来仙游帮忙伯父做生意。颜思显脑子灵活,办事利索,是一个做生意的好材料。民国十三年(1924年),颜思显到涵江租房开店,经营德化瓷器,仍取店名“复茂”,兼营糕饼,制作一些花生扑、牛皮糖、贡糖等出售,生意日益发展。当时涵江饼店很多,竞争激烈,但大多是制作猪头尾耳、寿桃、光饼之类的面食饼,没有人做馅饼。 于是,复茂店从德化老家雇了一名糕饼师傅,专门制作绿豆馅饼。由于“复茂绿豆饼”用料考究,质量上乘,在涵江非常畅销,生意扩大后“碗店”便与糕饼店分开经营,由颜思显专门负责经营“复茂”饼店。 复茂绿豆饼以鲜嫩、酥松、香软而著名,馅料用上等绿豆,经浸泡去皮,捣烂后加入各种佐料制成,口感好,风味独特。不但平民百姓喜欢,而且过往商旅、农夫苦力都很爱吃,甚至商家富户、社会名流也纷纷购买。但好景不长,民国十六年(1927年),莆仙境内霍乱流行,颜思显染疫身亡。此后,复茂饼店便由老二颜思桐经营。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九路军败退路过涵江时,一名广东兵传授广东糕饼制作技术给复茂店。于是,复茂店又增加了新的糕饼品种,生意蒸蒸日上。生意发展之后,复茂店缺乏人手,三弟颜志鸿便辍学回家,到涵江共同经营饼店。 复茂饼店善于学习借鉴国外的糕饼经验,不断推出新产品,如饼干、面包(时称罗池包)、生日蛋糕等西式糕点,引进了外国糕饼制作技术。当时涵江天主堂美国厨师与复茂老板来往密切,颜志鸿通过天主堂修女蒲师母代购外国香油精和发酵粉,添加到糕饼之中,使糕饼具有各种香味。 同时,修女蒲师母还传授了西点和面包制作技术,使复茂店糕饼品种不断增多,生意越做越好。 复茂店善于技术创新,开始只是用传统的糕饼制作工作台,每台10多人,手工操作,约有20多人。后来又研制了窑式烤炉,采用烘烤技术制作糕饼,产量迅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应该说,烤炉技术的发明对莆田糕饼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30年代初,复茂饼店生意十分兴隆,产品以绿豆饼为大宗,日产量约3000个,还有面包、饼干、生日蛋糕和肉饼、水晶饼、万字糕等多个品种,成为涵江首家中西糕点并重的名牌饼店。于是,复茂店开始创办连锁店,先在涵江创办了三个连锁店。 由于同乡郭诚猷进入复茂店之后,勤劳肯干,几年如一日,为复茂店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感谢郭诚猷对复茂店的贡献,颜志鸿鼓励他自立门户,在莆田城里东大路创办了一家分店,仍用“复茂”招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郭诚猷秉承老“复茂”的宗旨,诚信经营,童叟无欺,薄利多销,成为城里有口皆碑的名店。 抗战胜利后,台湾和东南亚各国的糖果进入莆仙市场,这些糖果形状各异、包装华丽,深受欢迎,但价格昂贵。于是,复茂店就自己动手制作糖果。开始只是生产硬糖,掺入一些进口香油素,制成菠萝、薄荷、柠檬、奶油、可可、巧克力等不同香味的硬糖。还设计了精美的包装纸,进行过蜡处理,以保证糖果质量。后来又推出了软糖、半硬糖、牛乳糖等几十个品种,由于复茂店生产的糖果包装精细、物美价廉,十分畅销。 复茂饼店经营有方,懂得利用广告效应,天天在店面柜台上摆着几十个圆口大玻璃瓶,瓶内放满了各种糕饼和各色糖果,到店里购买糕饼和糖果的顾客络绎不绝。特别是外地商贩,一次批发好几麻袋的糕点糖果,产品供不应求。但为了保证质量,维持声誉,复茂饼店生产的糕饼糖果有数量限制,每天都有计划地生产,造成产品的紧缺感。同时,复茂饼店诚信经营,从不以次充好,在百姓中有良好的声誉,成为莆田的老字号,至今长盛不衰。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