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美豆饼行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唯一号: 130631020210000003
机构名称: 通美豆饼行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01/001
起始页: 0305.pdf
行业类型: 批发和零售业
地址: 涵江宫下
前置机构: 通美豆饼店
后置机构: 和丰豆饼公司
起始时间: 清末
结束时间: 1922年

机构描述

通美豆饼行,简称通美行。通美行创办于清末,创始人为莆田阔口商人陈油泉、陈湖泉、陈济泉三兄弟。陈家兄弟早期在莆田阔口老家经营豆饼店,生意扩大后将豆饼店搬往黄石集镇。 民国时期,涵江商埠繁荣,客商云集,陈家兄弟于民国二十三年(1924年)将黄石豆饼店迁往涵江宫下。为了扩大生意,兄弟各自分开经营,老大陈油泉继续经营黄石的豆饼店,老二陈湖泉在涵江创设“泉美”号,老三陈济泉也在涵江创办“通美”号,均经营豆饼生意。由于陈家兄弟吃苦耐劳,诚信经营,没几年就发迹了。于是,老二陈湖泉便将豆饼店迁往厦门经营,仍然取名为“泉美”商号。 “泉美”号搬走之后,莆田的客户全部留给老三陈济泉,通美行业务迅速扩大,成为涵江境内最大的豆饼批发商,福清、惠安、永春、德化、长乐、永泰等县商人都到通美行批发,年销售豆饼近百万块。同时,为了扩大生意,通美行又承包了“德义理士商行”的3艘轮船,进行海上运输,以保证货源供应。出港时运载蔗糖、桂圆干等土特产,返回时运载豆饼和日用百货,两头赢利。通美行号还在上海开设了“联美”商行,兼营面粉生意。民国十年(1921年),通美行联合泉美行等58家豆饼商,成立了“和丰豆饼公司”,企图垄断莆田豆饼市场,后遭学生、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强烈抗议,于翌年解散。20世纪20年代期间,通美行还独家代理美国德古士公司的煤油和德国产的肥田粉,生意越做越大。 通美行经营谨慎,管理严密,加上代销洋货获利颇丰,迅速发展成为民国时期莆田商界的巨富。20世纪30年代初,通美行在涵江楼下街购买了20亩地,建设一幢楼房,十字厅八开间的四层洋楼是当时涵江最高的楼房。同时,通美行还建造了栈房25栋,命名为“镜湖里”,俗称“东方二十五坎”,是当时莆田境内最大的商业仓库。但因楼房高目标大,多次遭日机轰炸,通美行损失惨重。 20世纪20年代末,通美行还涉足金融、电力和文化产业等。先在涵江繁华闹市开办了“发美”汇兑局和角票局,发行纸币,陈济泉担任涵江实业银行董事长。之后,通美行又投资实业,合股筹建火电厂,后遭日军轰炸,火电厂迁往永安。1931年,通美行又投资2万元大洋在涵江宫口兴建了莆田境内第一家电影院,500个座位。但因投资大,收益少,无利可图,加上厦门沦陷后影片来源中断,涵江电影院随即歇业。 通美行老板虽然家资巨富,仍然勤俭持家,即使是生意兴隆和鼎盛时期,家眷仍然在家种粮、种菜,保持农民本色。通美行老板事业有成之后,积极支持家乡公益事业,民国二十四年(1933年),通美行在涵江前林捐建了东洲桥和西洲桥,东洲桥长12米、宽2.6米,西洲桥长10米、宽3米,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通美行又在涵江田尾捐建了“含光堂”,是当时涵江最大的土地庙。通美行老板陈济泉晚年看破红尘,于1948年在华亭龟山寺出家。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