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贤春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唯一号: 130630020230004213
人物姓名: 黄贤春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0738.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08
卒年: 1991
籍贯: 莆田城厢坑边(英龙街)

传略

黄贤春,莆田城厢坑边(英龙街)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民国24年(1935年),贤春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能系统掌握中西音乐理论基础,兼通管弦乐器,成绩斐然。 回莆后,他曾在省立第十中学(莆田一中前身)任教。抗战军兴,城区中学内迁山区。贤春留城,深人民间,协助音乐界、戏剧界人士开展抗日宣传。40年代初,他受聘在私立涵江中学任教,兼任涵江艺术社音乐组负责人,一边教学,一边从事抗日宣传。他曾带领涵江艺术社同仁配合莆田圣路加医院的文艺队到仙游各地作抗日义卖演出;又曾应涵江哆后村音乐爱好者的遨请,每晚去为他们指导乐曲演奏。他的工作不轻,但却乐此不疲。 贤春是莆仙最早引进广东乐曲的音乐工作者,又是第一个把莆仙民间音乐“尺工谱”翻成简谱的人。40年代,他把人们喜闻乐听的莆仙戏曲《吊丧》的“尺工谱”用简谱规范记录起来,编印成册,取名《粱山伯与祝英台》,在城涵发行。他还创造性地用京胡“衣工调”(7:3弦,1=bB调)拉莆仙戏曲,令人听来,音色酷似唢呐,却更纯美柔滴。这种拉法,被莆仙戏剧团、“十音”师傅、老艺人广泛采用。后来,他又教“十音”师傅从历史上惯用的G调加D调发展到bB调,进而扩展为C调,使民间乐曲的调子越来越丰富多采。 历史上莆仙戏曲只弹全木单弦琴,贤春最先把单弦改为双弦,进而改为三弦。拓宽了音域,弹法多样了,单弦木琴的面目为之一新。贤春还创造了以三弦木琴为主,融会琵琶,以及西洋的提琴、吉他的指法与和声来弹奏莆仙戏曲,别具琴声韵味,深得知音的称可。 50年代,贤春既是莆田六中的音乐教师,又是涵中文艺队的指导教师。当时莆田六中的音乐课名闻全县,培养出不少音乐人才。 贤春工书法,他的字矫健多姿,迹近板桥体,令人爱慕。 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再度受到冲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才得到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和原薪。1991年,贤春病逝,终年83岁。遗作《莆仙戏的音乐》一书,凡万余言(与陈长城合作),被1985年马来西亚太平兴安会馆出版的《兴化文献续编》所转载。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