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魁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唯一号: 130630020230002686
人物姓名: 黄文魁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30000004/001
起始页: 0882.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28
卒年: 1982
籍贯: 莆田市涵江区

传略

黄文魁,霞徐街(今涵东街道办事处霞徐居委会)人,生于民国17年(1928年)。民国36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 文魁在大学三年级时,选“合成氯霉素”作为研究课题。经过努力探索,终于研究出合成氯霉素中间体的新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生产。1951年,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同年11月,《解放日报》发表报道,介绍他的制作氯霉素的方法,“比美国方法所用的原料便宜一半”。由于科研成绩突出,文魁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1952年,文魁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配合朱子清教授进行贝母生物碱的研究。1955年,调到兰州大学工作。同年,他测出了贝母生物碱的“变形甾体骨架”。这项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化学界的赞誉,并获得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1956年,文魁创用新法,将国际上合成磺杂环化合物的四步反应简化为一步。10年间,合成30多种磺杂环化合物,获得甘肃省和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 1969~1970年,虽工作条件困难,文魁仍为农药和口服避孕药的合成试制工作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三尖杉酯类生物碱具有抗癌活性,但原植物的这种含量甚微,亟需人工合成。1972年,文魁率领合成组成员进行这一生物碱的化学合成研究。1973年5月,他们首次人工合成了脱氧三尖杉酯碱,临床经验,证明该产品毒性低,疗效好。不久,他们又合成几种三尖杉酯碱,其中4种是世界首次或首批合成。这项成就又得到甘肃省和全国科学大会奖励。后来,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78年,文魁应卢嘉锡教授的邀请,共同进行固氮酶活性中心模拟化合物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模拟物结晶,测验表明该晶体具有把氮转化为氨的催化活性。这项研究得到1979年中国科学院和福建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0年,他参加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固氮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赞赏。 1981年,文魁访问美国,在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波士顿大学、克特灵研究所作学术报告,并在康奈尔大学参加人工合成两种“昆虫信息激素”和“冬蛾激素”的研究,在短期内就获得成功。美国科学院梅因瓦尔院士十分称赞,并表示要和他继续合作。 1982年7月,文魁从美国返回兰州。同年12月,他应邀赴广州参加学术活动,因所乘客机在广州白云机场失事,不幸遇难。终年54岁。 文魁大学毕业后的31年,一直从事有机物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任甘肃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有机合成研究室主任等职,并完成了30多项天然有机和有机合成的研究课题,其中4项达国际先进水平。撰写60余篇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和《化学学报》。其间,曾兼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化学学报》和《化学通报》编委、甘肃省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79年和1982年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甘肃省劳动模范。 文魁殉职10年后的1993年12月,兰州大学为了永远缅怀这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华”,在兰山林场建立“黄文魁纪念碑”。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专题

教师
职位
理事
职位
副理事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