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江春霖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73
人物姓名:
江春霖
人物异名:
字:仲默;号:杏村;晚号:梅阳山人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365.pdf
出生年:
1855年
卒年:
1918年
籍贯:
兴化府莆田县
亲属:
江林希
传略
江春霖(1855-1918),字仲默,号杏村,晚号梅阳山人,兴化府莆田县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授翰林庶吉士,后为道御史。他不畏威势,直言敢谏,以累章弹劾亲贵权臣贪赃枉法、祸国殃民恶行,“直声震天下”,被誉为“有清御史第一人”。[1] 苦学自奋 志在谏官 清咸丰五年(1855),江春霖生于梅阳(今涵江萩芦镇)书香之家。祖辈儒生,父林希濂为清同治朝举人。春霖少时聪颖超常,操行纯朴诚实,气度英拔。后进郡城兴安书院读书,齑粥自给,励志力学,三年未尝回家。尝作《言志对》,以主客对话形式阐发居官志节,借以警戒老辈。[2]自白为官,若内朝则欲为谏官,外朝则欲为县令。当谏官的用意是:“天下事之不系职司者,惟宰相行之,而谏官言之。宰相知无不为,谏官知无不言,官职虽卑,任同宰相。吾儒志在天下,不为谏官将安为?”欲为县令,是因为“县令为民父母,不得其人,民受其殃。窃谓国势之盛衰,系乎民心之向背;民心之向背,视乎县令之贤否。仆之愿为县令,为民即为国,为一方亦即为天下也”。[3] 春霖又对当谏官、县令的志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曰:“士君子见用于时,其居言路也,有去就,争之荐矣。争之,其言不用,官可去,身可舍,而公论是非必不可泯(灭),遑暇计及取忌乎?虽县令之职,不获乎上,民不得治,然亦内存爱民之心,外不失事上之礼而已。若夫逢职容悦以媚上台,忘生平之所守,沽不虞之虚誉,亦所不屑为也。”“居官皆存所志,天下安往而不治哉!”长辈闻之,无不视为大器。[4] 江春霖所对,既是一名少年书生对老辈的忠告,自己心志的表白,亦是其入仕后忠实践行的居官宗旨。他成为一代名御史,绝非偶然。 江春霖弱冠之年,补为府学生员。苦学自奋,六应岁试,五冠其曹[5],深得历届学使赏识。 清光绪十七年(1891),江春霖乡试中举。二十年,应会试。考试中外出便溺间,试卷被人恶意用指沾墨涂污,墨壶亦不翼而飞,于是急于修补污卷,终以末名险登进士第。后光绪帝破格钦点为庶吉士,进入清要之地翰林院。春霖郡府进学列在案末,乡试中末名学人,钦点庶吉士亦居殿位,故莆阳士林称之“三殿军”,视为荣幸。[6] 三年后,江春霖庶吉士结业,授翰林检讨。春霖在翰苑,关注时局,常与同僚谈论时事,倾吐胸臆,曰:“志不在美官,得为御史,尽言责,素愿足矣。”[7]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起义,春霖南归,二年后归朝。历任武英殿篡修、国史馆协修、国史馆协修撰处行走等职。 时朝廷下令考选御史,正是江春霖心仪之职。朝中权臣忌惮春霖入选,暗中嘱考试官黜落之。春霖素以书法瘦硬著称,京师皆知,考试官尤易辨认。江春霖为防万一,于试前数月便练习悬腕书字,尽改本来笔色。发榜名列第一名,记名御史,权臣相顾失色。有人笑问春霖曰:“公为正人,亦为伪耶?”春霖笑曰:“吾欲达吾目的,不得不小施骗术。且字体虽变,字则吾所作也,何伪之有!”[8] 指佞触邪 不避威权 清光绪三十年(1904),江春霖补江南道监察御史。[9]不久,掌新疆道。历署辽沈、河南、四川等道监察御史。 江春霖在都察院任上,忠实履行监察御史职能,指佞触邪,纠弊绳违,参劾不避威权,论事无所回避。六年间上疏近七十件,涉及时政要务、国计民生、朝廷吏治等,为国担忧,为民解困。 江春霖首先论劾本院长官、都御史陆宝忠“久冒烟禁,不宜为台长。”词甚切直,闻者无不震惊,不过是其小试牛刀,初露锋芒而已。 治国之道,在于得人。江春霖十分关注朝廷吏治。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他针对“改革官制,廓清积弊”的谕旨,疏列现行官制之弊,包括兼差(兼职过多)、偏枯(俸禄不均)、迁调(迁调无据)、保举(荐举不严)、分发(分配宽松)、冗滥(冗员充斥)、考察(考核草率)、名例(罚例过宽)、仪注(拘礼虚应)、习俗(吏风腐化)等十二大项,痛言冗滥之害,指出:“去病治其本,除弊必究其端。”(《改官制敬陈管见疏》)[10]力求从源头上消除官制之弊。 江春霖更为关注都察院的改制。他先后八疏,专题对改革御史制度的重要方面提出建议,驳斥削弱御史官职能,追求权利,堵塞言路的错误倾向。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上《拟科道员缺不宜议裁疏》,指出,“都察院为风纪所系,中外百官之耳目。己则不廉,何以禁人之贪;己则不俭,何以禁人之奢?”翌月,上《奏请修改都察院章程疏》,列举阻塞言路五条弊病,防止摒弃鲠直之士而不用,奔竞权势,树立党援,方正不容,谄谀竞进不止的局面。同日所上《奏议御史升转科道,不宜由都御史拟定正陪片》,提出防止御史台堂官擅权、情面请托用人之弊;《奏请御史俸满,勿拘旧例截取片》,提请对秩满御史,不宜拘泥于旧例一律外调,以维持御史台敢言之气。一个月后,再上《奏请提议修改都察院新章疏》,列举六条修改意见,包括给事中不宜拟定正陪;河南道不宜改为公署;具文(向上呈文)不宜轻易删除;各御史不宜分任责成;研究所不宜由堂调查;清流品不宜仍分满、汉等。旨在抑制御史台堂官擅权谋利,不惜损害御史台公正执言的行为,真正做到“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江春霖在御史台,关注民生疾苦,为民请命。多次上疏揭露多处官府,勾结豪强,欺掠小民恶行。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上疏参劾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今属江西吉安)官员贪横相护,诬良为匪,纵兵杀人案,拟请缓征旧欠,核减票钱,惩贪安民。三十三年八月,疏请敕令闽浙总督勘察福州南台大火灾,提议重建店房时,务各宽留街道,设立砖墙,避免延烧之患。九月,奏请禁止山东典铺奸商,贿官霸市,违例取息,任意盘剥行为。 清光绪三十八年(1912)八月,参劾广西屯田管带(军官)袁明,霸占民田,诬民为匪,非刑斃命与强奸民女等恶行,提请按律惩办殃民的营官兵勇,稍遂民意。同时参劾驻广西武宣峒岭墟营勇,纵淫肆掠,骚扰地方行径,提请追究凶手,按以军法,以保护民生,严肃军政。 江春霖在御史台,还连年三疏为莆田民众请命。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奏劾莆田县田赋不均,详报失实,提请敕令闽浙总督彻究参办,以戒将来,并对贫富赋负不均,量为增减。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再次奏参莆田县官吏,玩视民瘼,违抗诏旨行为,限期清理田赋,提请谕饬闽浙总督将钱粮定价,出示勒碑,永禁加派;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鉴于莆田田赋不均一案久拖不决,三年未得回复,江春霖认为,朝廷若不将共同作弊之官吏参办,不足以儆刁玩而保孱(弱)良。遂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再次上疏奏劾莆田县官吏通同作弊田赋行径。愤然指出,“一事如此,万事可知;一邑如此,天下可知。”提请综核名实,信赏必罚。谕旨饬将通同作弊之官吏先行参办,一面遴员署补县缺,限期清理,毋许藉词推诿。不独莆田一方生灵免受积弊,亦有助于带动全国整饬姑息从事的腐败吏风。江春霖对此案一经过问,紧追不放,务求成效,反映其昂扬斗志与务实作风。 参劾亲臣 直声大震 江春霖在御史台,最引人注目之举,是对朝廷亲贵枢臣袁世凯,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和戴洵、戴涛二郡王的参劾。由于三疏均言人所不言,由此“直声震天下“。 光绪末年,国内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日益高涨,清廷不得不以“预备立宪”安抚人心,稳定政局。时任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的北洋军阀袁世凯,与清廷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朋比为奸,揽权纳贿,结党营私,势倾人主。江春霖察其奸迹,每比之于曹操,认为袁氏权宠太盛,遗忧君国。袁氏生日时,厚赏寿物,恩礼逾常,大小臣工,献颂贡谀,登门拜寿者以百千计,庆亲王奕劻去爵署名为祝。江春霖自感备位谏垣,不能沉默。毅然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上《劾军机大臣袁世凯权势太重疏》,列款论劾袁氏交通亲贵、把持台谏、引进私属、纠结疆臣、遥执兵柄、阴收士心、归过圣朝、潜市外国(指卖国外交)、僭滥军赏、破坏选法、骤贵骄子、远庇同宗等权势太重的十二条事实。 江春霖指出,自古权奸窃弄,始未尝不以忠顺结主知,洎乎威名日盛,疑忌交乘,骑虎既已难下,跋扈遂至不臣。吉利之所在,势之所趋,而一时衔恩进款之士,又相与翼佐而拥戴之。圣人所为,谨防其渐也。 江御史疏曰:“臣何敢遽指世凯为奸邪,第(但)就臣列款观之,其心即使无他,而其迹要难共谅。历考史第(册)所载,权臣大者贻忧君国,小者祸及身家,其以权宠太盛,灭族破家者,何可胜道(难以尽言),则不独为国家计,宜少截抑(抵制),即欲使世凯子孙长守富贵,亦不可无善处之道也。臣起家寒素,既绝党援,并无恩怨,只以时局阽危(面临危险),恐致焦头烂额之伤,不得不献曲突徙薪之策。昔东汉二袁四世三公,一败涂地。国既不振,家亦遂亡,以彼例此,尤为至近。缕缕血诚,无任激切。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 时袁世凯权势熏灼,人皆莫敢触及。独江春霖批鳞捋须,斥邪论奸,袁世凯亦为之震慑,以至上朝相遇,避身而过。该疏被留中不报,江春霖本拟再上,因逢孝钦皇后(即慈禧太后)寿诞而暂罢手。 一个月后,光绪帝病逝。宣统帝溥仪即位,年仅三岁,由父醇亲王载沣摄政监国,袁世凯被解除兵权。针对政权更迭,政局未稳形势,江春霖连上三疏,进言:摄政王重受顾命,尤必大政亲裁,以防事权旁落之渐,谨防小人甘言谀色(《论庆亲王奉旨世袭罔替,覃恩过优疏》。指出,袁世凯现虽去位,而各部长官,省直大吏尚多其党。提请召复勋旧大臣,布置要地,以资坐镇,以防万一不虞生变。 江春霖直言效国,却被视为“乱聪明语”。他以近来都察院人员,为国谏言者少,而受贿请托、变乱是非者多的事实,反驳摄政王“臣等不可乱聪明”谕旨,进言摄政不可“为乱聪明者所乱”,并提请起用因言事被革职的监察御史赵启霖。 清宣统元年(1909)七月,江春霖疏请防止奸党借国际外交,挟制起用袁世凯。翌年二月,再次上疏提请,利用吏部进呈大臣京察之机,罢黜袁世凯的党羽,奉天巡抚出使大臣唐绍仪、学部侍郎严修,农工商部侍郎杨士琦、苏松太道蔡乃煌、江西巡抚冯汝骙、安徽巡抚朱家宝等。以上建议无不是维护政局稳定无虞的对策。 疏劾亲王 誉满天下 载沣摄政监国后,用郡王载洵、载涛分别掌管工部、海军与禁卫。时贿赂公行,奔竞求进者门庭若市。江春霖深知这些夤缘干进者,不过是因事权所在,欲求富贵而已,以致朝野民间议论纷纷。春霖风闻,叹息不已。于是披肝沥胆,疏劾载洵、载涛二郡王。 江春霖援引古时皇族掌权,因宠骄失教而失败的事例,指出,载洵、载涛二王“见近利而忘远害”,虽未到重蹈覆辙,慎终于始,要在防微杜渐。疏曰:“军国重事,监国摄政王主之。治同其乐,乱同其忧;国之不保,家于何寄?监国岁未及周,物议沸腾,至于所极,臣不禁为祖宗三百年天下,效贾生痛哭流涕长太息矣!”恳请摄政王“召诫二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庶息众谤,顾全大局”。(《劾洵、涛二贝勒疏》)摄政王载沣与洵、涛二王,均为光绪帝之弟。江春霖出于爱君效国之志,不顾“语涉离间”之嫌,直言论劾,尽显其愚忠与戆直。疏入,留中不报。春霖对人曰:“清室存亡,在此一疏。关捩(折)不转,无可为矣!”心不由己为之痛哭流涕。 半年之后,江春霖上疏论劾清廷首要,庆亲王奕劻“老奸窃位,多引匪(非)人”,更是以直声震天下。 庆亲王奕劻是清廷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首脑人物,多年来与袁世凯狼狈为奸,乱政害国。江春霖尝上八疏,论劾奕劻父子及袁世凯。宣统之初,又疏谏摄政王,对奕劻赐恩过优,提请严防事权旁落,视之为南宋奸臣史弥远一类邪佞,但均未见采纳。宣统二年(1910)一月,江春霖针对清廷内外交困危局,不避冒渎,再论其奸。 江疏尖锐指出:庆亲王老奸窃位,多引非人,非特简忠良,严杜滥进,不足挽危局而赞大猷。先帝(光绪)时,军机大臣袁世凯,交结其为靠山,排斥异己,遍树私人,包藏祸心。袁世凯被罢职后,其党仍然盘踞要位。疏中列举江苏巡抚宝棻,陕西巡抚恩寿,山东巡抚孙宝琦,系其亲家;山西布政使志森系其侄婿;浙江盐运使衡吉系其旧部;直隶总督陈夔龙系其干女婿;安徽巡抚朱家宝之子朱纶,系载振之干儿;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两江总督张人骏,江西巡抚冯汝骙等,均经由袁世凯牵引而依附奕劻。 江春霖针对军机大臣空缺,尖锐指出:“枢臣名有五人,实仍一人揽而已。若我皇上监国摄政王,复听奕劻荐引私人,或误用老迈庸儒者充数伴食,大局之坏,何堪设想!”疏曰:“枢臣贤否,实为治乱攸关,远大孰有过于是者?缄口不言,抚衷滋疚(扪心痛甚),敢恳圣明,揽天下才,极一时选,不论官防崇卑,是否现任,破格擢用,俾效赞襄。欲建非常之业,必用非常之人,固未尝拘于成例也。” 江春霖此疏,直论庆亲王奕劻之失,词及十数名朝廷重臣与封疆大臣,词锋尖锐,事实确凿,震动政坛,誉满天下。认为其参劾袁世凯、庆亲王及载洵、载涛二郡王三疏,“尤为古今有数文字,且与有清宗社之存亡,有密切重大之关系。”“有清三百年间,谏官奏疏殆未有如君言之切直者”。 直言死谏 一身正气 江春霖疏劾庆亲王,并涉及十名朝廷重臣与封疆大臣,意就事关国家治乱的重大用人问题,指陈得失,以挽救挽局。不意疏上却被指为“牵涉琐事,罗织多人,荒诞不经”之“诬妄”。令就其中所参陈夔龙、朱纶二事明白回奏。 江春霖接旨后,当即凭实据理予以回奏。他巧妙地以谕旨单令明白奏陈、朱二事,反证所劾其他“八款皆实”,借以反驳“诬妄”之指。并举当年九月疏劾袁世凯与载振结拜弟兄,而时任军机大臣的奕劻与袁世凯,竟不敢论辩,证明对其事所论不虚。又以道光十六年(1836)皇帝关于不追究所谓“浮言”,以免言者顾虑畏缩,致使民生疾苦、吏治废弛之情不能上闻的圣谕为据,表明自己职在风闻言事,遵循祖训,有闻即应入告;面对人言籍籍,不容畏缩顾虑,不以上闻。其回奏有理有据,理直气壮。 朝廷却以势压人,强辞夺理,指责江春霖复奏“皆属毫无确据,恣意牵扯,谬妄已极。两次所奏,实属莠言(恶语)乱政,有妨大局。亲贵重臣,固不应任意诋诬,即内外大臣,名誉所关,亦不当轻于污蔑。似此信口雌黄,意在沽名,实不称言官之职。江春霖著回原衙门行走,以示薄惩。”江春霖被解除御史之职,令其回翰林史馆任职。 命下,御史台哗然。都御史张英麟率全台同官,合疏请求江春霖留任。御史胡思敬上疏责问曰:“言官参劾亲贵,小事则曰琐事,大事则曰非小臣所应言,至竟必何事乃许其奏邪?又,亲贵被参,不待查办而罪言官,此后亲贵如有不职,究应奏参与否,应请旨明曰宣示。”给事中陈田、御史赵炳麟,亦奏请收回成命。 基于群情激愤,更因江春霖所论事实确凿,本人又清正廉洁。一月十九日上谕:”昨据御史江春霖奏参庆亲王奕劻,并明白回奏各摺,牵涉琐事,罗织多人,以毫无确据之言,肆意诬蔑,殊属有妨大局,本应予重惩。姑念该御史平日戆直,尚无劣迹,是以从宽,只令其回原衙门行走。朝廷于用舍大权,斟酌至当,毫无容心(奉承,宽容之心)。兹据陈田、赵炳麟、胡思敬等奏请,收回成命,暂予优容留任效用之处,著无庸议。钦此。” 江春霖坦然受命,遂回词馆。同僚前往慰问,春霖曰:“吾自为言官,则置此身于度外。若稍有身家利害,何敢批龙麟、捋虎须,以一身冒万险,而不知悔耶?”他深知清廷腐败不堪,气数将尽,事已不可为,遂称疾乞请归养。诏曰可。同官竞相前往慰问,春霖胸怀旷达,殊不以得失介怀,但叹息曰:“吾廷试居三甲末,蒙先帝特达之知,拔置翰林,备员谏垣,竭知尽忠,久已置此身于度外。丁末,戊申(光绪三十四、三十五年)之际,奏劾奕劻、袁世凯之疏,先后八上,自问骨鲠可任,不负此官,恩旨放归,复何所憾!” 江春霖离京前,诸同年饯于松筠庵。席间,春霖慷慨对孙雄表曰:“吾辈当以古人相期许,目前悲欢离合,不足计也。”他平生最佩服是诸葛亮、包拯、海瑞三人。常谓:“武侯(诸葛亮)论事以数(术数、博弈),余则以理;孝肃(包拯)无子,脱然无累,又值(宋)仁宗明睿,故临事锐而无梗(锋锐而无阻);忠介(海瑞)历仕三朝,有言必听。余则适际时屯(时势艰难),亦不惜身以曲全大局耳!” 御史台同仁聚金二千两赠行,春霖一概不收,作《辞同台馈赆诗》感谢。诗曰:“同僚款洽别应难,盛饯躬逢况长官。归去已无三尺献,兴来且尽一杯欢。也知在宋金为赆,尚记过曹璧返盘。闽海舟车今已便,还乡莫作远行看。”又作《解言职乞归养亲留别都中知己诗》三章,书怀示志。其一曰:“朱云汲黯昔称贤,戆直羞将誉并延。葵藿有心空向日,蒭荛无力可回天。放归田里原应尔,得返蓬瀛岂偶然?宫锦旧袍菜子服,雷霆雨露总矜全。”又曰:“一别家山又九年,俸余只剩买书钱。久无甘旨供堂上,惟有平安报客边。班列神仙知不贱,老来母子料应怜。他时圣主如垂问,为道之推已隐绵。”一时文学之士,竞相和诗。 江春霖离京之际,京都人士于湖广会馆集会欢送,与会者至万人之上,一睹江御史风采。出都门时,送行者倾城而出。人们见其归装,仅敝衣数袭,书箱几箧,以及朝衫外,别无他物,更加敬佩其居官清正。 江春霖南归途经上海时,上海十四个团体集会欢迎,与会者五千余人。抵莆时,郡人于府学明伦堂集会,热烈欢迎江御史,与会者逾万人。人称自明翰林黄仲昭因谏拜杖,辞官归里,莆人在此集会欢迎之后,将及三百年,于今得再现之。各地送迎之盛况,充分表明广大民众对江御史直言死谏,一身浩然正气的敬佩与赞扬。 热心公益 赤诚为民 江春霖归莆后,贫居梅阳深山,清心守志。尝自题园门联曰:“园小庚子山,栽花犹幸有余地;世无曹孟德(喻奸贼),种菜何须更闭门。”可见其心志。 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孙中山领导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翌年一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二月,清宣统帝下诏退位。历经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就此结束。尝为清廷臣子的江春霖,百感交集,登高望阙,泣叹曰:“早知有今日矣!” 江春霖自此蓄发道装,每日从事花竹农圃、树艺果蔬,亲自灌溉。暇时则临水登山为诗歌,以荡涤心志。朋友请求序跋,姓名之上必书“梅阳山人”四字冠之,隐寓不复出山之志。清廷尝授官福建宣慰使,不受;闽都督府延请聘为顾问,不赴。 江春霖虽然退居山林,但凡有利于社会民众公益事,总是知无不为,为不遗力。则义不容辞,热心扶助。时梧塘海堤崩溃,淹民田数万亩,郡守以身殉职。莆之父老集资修堤,请春霖主持其事。春霖以事关民命,慨然许诺。为文祷于江神,誓不以丝毫自肥。精心筹划,日夜施工,仅两个月便竣工,所费仅五千金。仅为乾隆时溃堤,官帑修治靡费数十万金之百分之一,乡民大欢。并相继主持修筑江口九里洋水渠、镇前海堤、梧塘沟尾堤(韩坝),募建涵江哆头陡门、南埕海堤,及林尾等处七座石桥。韩坝工程使七万亩田地受益。还募建萩芦溪大桥,方便南北交通,乡民特建“御史亭”志功。江春霖以其名德感动乡里,凡狱讼械斗,往往得其,一言而仇恨立解。春霖以另外一方式为民请命,报效社会,实现其素志。 福建镇抚使岑春煊,为江春霖请功。时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为笼络人心,通过岑抚电邀江春霖出山。电文有“直声素著,乡望尤孚”、“投袂解纷,片言弥乱”、“忠信笃敬,素裕平时”、“勉事拊循,以成克终之美”,乃至“资我矜式”等语,极尽慕名求材之意。江春霖守志不移,托书岑抚予以坚辞。书曰:“春霖正当伏处山林,避贤者路,虽使无益于时,无闻于后,犹庶几存廉退之节。若以友朋怂恿,轻身而出,适以取路人之嗤点也!” 当年八月,袁世凯又借江春霖主持韩坝工程,造福农民之功,授予四等嘉禾勋章。春霖笑曰:“道人无须此也!”致书水利局长许世英请予代辞,书曰:“古诗有云:‘功成不受赏,长揖归田庐。’乞执事据情代呈大总统察鉴,务恳收回策令,俾春霖优游林下,娱待老亲,以终天年,则受赐多矣,分外一毫,更无希冀。”春霖有诗曰:“伏波志本在功名,钟鼎豪华淡宦情。当世纵云泥可掘,此生早与水同盟。一家饱暖心何忍,四海安危梦尚萦。虫臂鼠肝随付与,不堪再误是苍生。。”(《独坐有感》)又撰联曰:“富贵何求,任老子遨游山水;升平有待,看少年整顿乾坤。”抒发心迹,寄希望于未来。 民国七年(1918)一月,江春霖因病逝世于梅阳故里,终年六十四岁。京、沪、福、厦、泉、莆与台湾等地,皆集会追悼,祭文、挽诗、挽联如雪纷至,缅怀一代名御史。各界公祭的祭文称赞春霖,“气节可以重河岳,文章可以泣鬼神,年不及七十,而寿于万世;官不过五品,而荣于五侯。” 故友孙雄挽联曰:“神奸不去,大厦将倾,七疏掬忠奸,鼎镬如饴期救国;一棺附身,万事都已,千秋钦直节,君亲不负是完人。”林纾挽联曰:“一万里与予长相忆,二百年监官无此人。”清廷末帝溥仪,亦委派帝师陈宝琛送挽联:“七上弹章,惟有故臣悲故国;十年归养,即堪贤母哭斯儿。”寄托对一代名御史功德的钦敬之心,与哀悼之情。 江春霖一生,立志自奋,艰苦卓绝。自词馆至谏垣至归山,“气节可以重河岳,文章可以泣鬼神,年不及七十,而寿于万世;官不过五品,而荣于五侯。”(《公祭祭文》)不仅以直言敢谏名世,又以高德清风感人。 江春霖尽忠效国,直言不讳,触邪斥奸,无所避忌,不顾蒙受斥责、罢黜、治罪,“不惜身以曲全大局”,为国为民,尽言官之责,而无悔无怨。效国之心,昭昭可鉴。其弹劾权贵之疏,被誉为“古今有数文字”。为光绪、宣统以来“谏官第一人”。 江春霖赤诚为民。早年立志,为民、为国、为天下。“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即使归田,仍怀深厚的爱民情结,对民众公益事业,知无不为,不遗余力。 江春霖清廉守志。居官清正廉洁,生活清贫。居住宣武城南,出入无车,每上奏章,半夜雇车入宿朝房,风雪无阻。邮传部尚书陈璧,为人贪鄙,甚畏言路,欲为其置妾,又赠骡车,皆辞不受。食则自煮笋干配粥。平时外官来朝,例送礼金,悉予谢绝。回莆时辞却同僚巨额赠银,而自己卖书充当路费。他虽然“十年薄宦更无余”,但坚辞外任知府,“不望于原品公费之外,更增一秩,餐赐一金。”(《辞截取知府呈》)春霖作《咏水仙》自况,诗云:“雪貌冰姿冷不禁,早将白水自明心。任教移向金盆里,半点尘埃未许侵。”可谓其人格之写照。 莆阳可谓御史之乡。江春霖故友、史家陈衍,主篡《福建通志》时,叹莆阳人物之盛,直言敢谏者相踵。光绪朝以江春霖“赫赫在人耳目,一时至以‘前彭(鹏)后江’并称,抑山川之尊严气、义气,独钟于兹邑邪!”江春霖不愧为莆阳御史的一面旗帜。 江春霖著述颇丰。其后裔曾于民国十六年(1927)刊行《江杏村侍御奏议》,陈衍序。今有《江春霖集》三卷(马来西亚兴安会馆编印)行世,含奏议、文集、诗集各一卷,为江御史著述总集成。 注 [1][6][7][8]幼石《江梅阳侍御轶事》(台湾兴安会馆编印《福建兴化文献》)。 [2]孙雄《江春霖墓表》,载卢金城《江春霖御史奏稿简注》(厦门大学出版社)。 [3]卢金城《青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厦门大学出版社《江春霖御史奏稿简注》)。 [4]林纾《江春霖墓志铭》(《奏稿简注》)。 [5]张琴《莆田县志》(民国)称“六冠其曹”。从林纾《墓志铭》。 [9]有传记把江春霖考选御史与正式授职混为一谈。实际是光绪二十八年考选,考后告假在莆,三十年正式授江南道御史。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翰林庶吉士
职位
道御史
职位
翰林检讨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