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尚先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70
人物姓名: 郭尚先
人物异名: 字:元开;号:兰石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349.pdf
出生年: 1785年
卒年: 1832年
籍贯: 莆田县
亲属: 郭占选;郭捷南

传略

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莆田县人。清嘉庆朝进士,历官翰林编修,光禄、大理寺卿等职,官至礼部右侍郎。以考试选材、为官清廉、擅长书画闻名。 跻身翰苑 三命主考 郭尚先出身于儒学仕官之家。祖父占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官溧阳县(今属江苏)知县,转无锡(今属江苏)知县,执政有声。父捷南,为贡生,以诗文名于时。尚先生于乾隆五十年,自幼天资聪敏,受书香熏染,启发灵性。喜读经世书,对乡先贤郑樵名著《通志》,日夜研览,富有心得。 清嘉庆十二年(1807),郭尚先中福建乡试第一人,十四年,登进士第,时年二十五岁。邑人陈池养、陈云章,同榜及第。[]二陈分别赴隆平(今属河北)、乐平(今属河北)任知县,尚先则选为庶吉士,继续读书、习字。林则徐登第后,亦选为庶吉士,两人志趣相投,成为知友。深得翰林院学士卢荫薄(字阑相)赏识。卢学士喜谈掌故,与尚先言甚相得。并时常招呼林则徐来府上三人共聚,而别人很少参与。[2] 庶吉士,是从进士中选文学与书法优秀者,进翰林院继续读书习字的,可谓科举之秀,作为朝廷高级文官的后备人材,故被视为清贵之途。庶吉士每月有月考,三年一大考,大考后放出做官,名曰散馆。嘉庆十六年(1811),郭尚先散馆,授翰林编修。 修史与主考,是翰林官员的重要差遣。因出任考官,既可获一笔“棚规(考棚津贴)”,还可以中举者为门生,故被视为翰林官的美差。郭尚先在翰林十二载,先后五次奉命出任乡试考官,在莆阳名臣中尚为罕见。 清嘉庆十八年(1813),郭尚先出任贵州乡试正考官。昼夜兼程抵境。入闱后,坚持“崇实学,求真才”之旨意,按既定名额,甄选文字雅驯者十四人,恭呈御览定夺。他认为国家取士,将取有用之士而用之。欲求可用之士,必先器识而后文章。考官职在权衡文字之高下,固然无从知道贡士之素志,然器识之大小、浅深,亦往往于文章中得其大概。试以五经,视其兼而通;试以五策,视其瞻而精;试以排律,视其雅而谐。数者合,而人之夙蕴,可八九得,无学者不敢以悻为心,见遗者不得以命为憾。[3]嘉庆二十年,郭尚先充国史馆篡修、文颖阁总篡,修《治河方略》、《大清一统志》等书。翌年,出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悉心校阅试卷,历二十昼夜,按既定名额,选择其文章优雅者十四名。[4]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郭尚先出任云南乡试正考官。考试中,“试之诗以取其和;试之经以取其融释,试之策以取其综洽”。 清嘉庆二十三年(1828),翰林院例行大考。因郭尚先寓居翰林掌院卢荫浦府上,嘉庆皇帝特意拣览郭尚先文卷,谓芦学士曰:“汝家西宾(塾师,幕友尊称,亦称西席),写作俱佳,必在前列。汝宜以避辞免也。”芦学士遂辞去阅卷官以回避。阅卷官闻之,欲承顺帝旨,竟相寻觅郭尚先的考卷,将置全馆第一。终因考卷近似者充当之,而尚先之卷反列为乙等。可谓真才反为帝语所累,致使鱼目混珠,他人得利。对此,郭尚先泰然处之,毫不在意。[5]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郭尚先再度受命充当乡试官,将赴广东主持乡试。时郭尚先尝二度出任乡试正考官,此次广东乡试,理所当然宜为正座。不意,两年前方登进士第的河南人吴其濬,因以状元授翰林修撰,而自命不凡,竟向礼部争当正考官。郭尚先豁然大度让之,而自居副考,为士论所称道。 任上,郭尚先坚持“先器识而后文章”的原则,通过文章,谨慎遴选“器识德行之士”,为朝廷所用。他认为“器识德行之士,不必专求于文,而文固自异于众。”士人进身之始,应当“经术与文章,不欲分而二之,德行器识与文章,亦不欲分而二之。”[6]使中举者诚能以此自淬,落选者亦以此交励于无穷。通过取士,起到引导学风士习的作用。举人试后向考官赠礼,是科举的惯例。考试发榜后,有闽籍举人以同乡名义登门拜谒,持白金八百两为贺礼。郭尚先坚辞弗受。自岭南归来,竹箧仅余银一两。 吴其濬争正考官之事,不久为清仁宗所闻,以致终嘉庆之朝未尝起用。而郭尚先则充任《明鉴》纂修官、文渊阁校理、教习翰林庶吉士等要职。 关心民瘼 留意政务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郭尚先因父病故,丁忧归乡。时莆田因灾发生大饥荒,郭尚先以自己官俸布施,并倡议府县劝导富户出粟,由官府设点减价平粜,仍还粟主本钱,民可得粟济肌,富户亦不赔本,因此,出粟者益众,饥民赖以全活,皆曰:“郭太史救活吾侪(辈)!”郭尚先尝作《苦雨谣》曰:“稻花开时雨如织,雨师夺我口中食。妻子忍饥无奈何,私债官租定迫逼。民生民生死惟天,稻荒民饥天应怜。”[7]反映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清道光三年(1823),郭尚先服阕返京,补原官,又派教习庶吉士。七年吏部考核京官政绩,翰林掌院曹俪生,因尚先在本衙门撰文最久,拟予京察一等。尚先极力辞却,同僚更加敬重他。 郭尚先在翰林,一贯留心时务,胸有高策。道光六年(1826)五月,台湾嘉义、彰化因粤民黄文润失窃案引发民乱,数日间事态蔓延两邑。清廷令闽浙总督孙尔准赴厦门督办,准备渡海征剿。郭尚先认为民乱纯属土匪滋事引发,不足为患,何必劳师耗饷。两个月后民乱平息,人服郭尚先的见识。时海运通行,有门生为户部官员,谒见时,尚先询问有多少海船抵达天津港?门生竟不能答。尚先曰:“岂有曹臣不谙部务乎?”门生受教而退。[8] 督学四川 清风德政 清道光八年(1828)秋,郭尚先奉旨督学四川。时四川士不知学,科试多请枪手冒名替考,花样繁多,诡谋百出。郭尚先人蜀,惟带颜真卿、褚少孙二名家字帖,悉心大力振作士风。 初到任,郭便告示规定条约,违者重罚。在夔州(今四川奉节)查获枪手杨某,又于绥定(今四川达州)查获枪手黄某,皆依法处置,刹住了冒名替考的积弊。他又针对有人占田别县应考现象,规定一律以其人祖父学籍,或现居地为准,理顺了考籍,堵塞了避考之风。 时建昌县廪生私立学户名目,凡童生初应试,必勒令出钱若干共肥,否则不予保结,而不问其身家籍贯,有钱者概予签字许诺,以致体制失序,弊病泛滥。郭尚先飭令府县严肃查处,并会同巡抚大臣告示禁令,终于肃清了积年陋规积弊。 当时蜀地缺少书籍,坊间刻本为走捷径,将《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种儒家经典肆加删节,取名《类典》。文章大多鄙俗不雅,有取名《一说晓》、《龙门初耀》者,士子取巧精读,而不能领会全本真义,误人子弟。为此,郭尚先严厉查缴烧毁刻版,予以禁绝。由此,士人方知所学,书价亦因之急涨。 此外,当时新入学者有“红案”、“门包”等多种陋规,花费甚多,否则难以入学,贫寒儒生困苦不堪。因实行既久,以至以不法而成为当然。前巡蜀御史程伯銮,尝以其情况呈报朝廷,亦不能清除。郭尚先痛下决心,大刀阔斧悉予清除,儒生称为德政。 郭尚先在蜀巡学,清正廉洁。他时常赴各地巡察,所到例有供应。尚先每日亲手开单,惟取鸡蛋数枚而已,以免别人借其名义中饱私囊,滥费公帑。有次,仆从孙某擅向县中索取两鸭。尚先闻之,立即将其开除。一仆从姓常,偶言如此未免太苦,亦被一并斥逐。逢考试之日,将仆隶关闭房内,不使有与外间接谈的机会。自己则坐镇堂上收卷,随阅随记,常常一夜阅一千五百卷。 郭尚先在蜀督学三年,政绩显著。无论总督巡抚或是士民,全表钦服。 四川总督密疏朝廷曰:“学臣操守廉洁,关防谨慎,积弊除而真才出。本科乡试中式者,多出学臣上考,遇庸荼教官,甄汰决不姑宽。且留心地方,逢有应行真革事件,悉与臣等商榷筹办。”[9]对其居官风德和功绩,全面如实作出评价。 郭尚先离川时,仅日记(《使蜀日记》)数本而已。蜀人念其功德,奉祀于四川名宦祠,名留千古。 居官廉慎 以身殉职 郭尚先为人谦恭,居官廉慎,从不奔竞干进。京官例于春秋季分俸,郭尚先得俸,每置之案头,相对数日而茫然曰:“吾将如何设施,以无负此禄?”他在翰林虽有名望,然而居偏修之职十二年不迁秩。因翰林编修官头戴金顶帽,京师人戏呼其“金不换”。[10]至道光朝中期,方得较快擢升。道光十年(1830)十一月,授左赞善(东宫詹事府教官,从六品),掌记注、纂修之职。十一年二月,授司经局洗马(掌管东宫图书馆,从五品)。五月,兼翰林侍读(从五品),八月,授左春坊庶子(正五品,掌东宫侍从、启奏、传令等)。十一月,授翰林侍讲学士(从四品,掌撰著册文)。十二月,授光禄寺卿(从三品)。不久,授大理寺卿(从三品)。道光十二年(1632)夏间,道光帝召对,问他有关河工事务。郭尚先对曰:“臣二十三年为官,皆任学事、修撰之事,未精河工。”当时道光帝欲授任江南河道总督之要职,该职向被视为肥缺。郭尚先却无意获取其职,显其真实无欺,不求名利之心。因此,更加为道光帝所信赖。[11] 这年秋季,郭尚先署理礼部右侍郎(正二品),随之受命主持山东乡试。道光帝于勤政殿赐对,谕旨“(山东)大省人文所萃,落卷必遍搜阅。”郭尚先不辱使命,会同众考官三场考试,再四审校试卷,“有广收而无轻摈(轻易摒弃)”,历二十四个昼夜之力,圆满完成了取士任务。[12]尚先在考试中受暑热之侵,得病甚重,仍扶病坚持阅卷,直至考事完毕。 这年十月,郭尚先充任殿试读卷官。因严寒受冻,前病复发,仍勉强完事。十一月,奉命充任恩监考试官。十二月,赴刑部会审重大案件。他马不停蹄,罢于奔命。归来后寒热俱作,病情益重。郭尚先因某事未完结,仍扶病上殿奏事,不意病情大作,不幸十余日后病故,年仅四十八岁。 郭尚先性情忠鲠,居官尽瘁,年未及五十,须发尽白。积劳成疾,以身殉职。殁后二十余日,道光皇帝犹痛失股肱之臣,语工部尚书白冶源曰:“郭尚先学问好,人品更好,不意如此短寿。”[13]哀惜不已。尚先处事辛勤,治行廉洁,传诵于时。福建侯官(今福州闽侯县)人廖鸿荃督学江苏,陛辞请训。道光帝曰:“汝问郭尚先为学政,如郭尚先便不错!”又有吴其濬督学湖北,道光帝亦谕之曰:“汝曾与郭尚先一同典试广东,如郭尚先为学政可也。”各省督学闻之,无不以郭尚先为风范。[14]有同年挽联曰:“文可学,字可学,品尤可学,世谁不钦此老;年未大,官未大,子更未大,天胡遽夺斯人。”[15]概括其才学品操,寄托哀痛之心。 艺术才华 书画名世 郭尚先一生,德才兼具,学问文品俱好。同时又是一位极具艺术才华的儒臣,诗、书、画、印皆有成就,尤以书法名世。其挚友林则徐曰:“吾闽文学侍从之臣,以嘉庆朝为盛。其声誉烜赫,为中外倾慕者,兰石先生其尤也。然慕先生者,大抵推书法。”(《郭尚先墓志铭》)[16]康有为称其书大盛于时,“风流扇荡,名重一时。”[17] 郭尚先书法,长于行草,楷书更工,一日能书数百轴,尝一夜临写《醴泉铭》一通。据书家研究,其书法出入于唐颜真卿和宋米芾之间,故其书于气魄浑厚中不失清丽,博得嘉庆皇帝的赏识。[18]求书者履满户外,一时碑板文字,若非尚先所书不乐也。“尤以高丽(今朝鲜半岛)士宦争购之”、“高丽贩参者,辄以人参易尺幅”。在四川督学时,每逢给赏日,属僚各备纸求书,尚先大笑,悉书与之。尝有某富人,以重礼乞尚先为其父书铭,尚先因其平日行为不检点而拒绝,富人又托贵显前来求情,尚先更加严峻拒之,因此“书名益重”。[19] 郭尚先书艺炉火纯青,出于勤学苦练。每逢出使,总是携名家法帖揣摩,赴广东主考间,日临一过,至百余过后,使如铜墙铁壁,再透不过。赴四川巡学时,携褚、颜两家法帖自随,船窗展阅,若有所悟,叹曰:“惜日在倥偬中,不能追其见耳。今颜、褚同处,尚易理会。”[20] 郭尚先精于鉴别之术,举凡古代名家字画或瓷器之类,一经过目,真伪立辩。[21]尤精于鉴赏书法。凡遇有旧拓,辄重价购之。他对历代名家均有研究,认为“颜书意在一洗轻媚之习,故用力大过处,颇少自然。”而对颜书情有独钟,认为学颜书须先细观月余,偶有所会,纵笔追之,方能离形待似;认为赵孟頫“气韵生动,神采照耀。习赵书者须以遒朗求之,若烟视媚行,便无入处。”认为苏东坡书法,“其云笔凝墨法如云气蒸显,初无滞相松雪。”对于董其昌,认为“董书用墨浓淡,备有神化。”学者若专向墨刻求之,非佻则滑。对于篆书亦有独到见解,认为篆法至唐中叶,始有以匀圆描摹为能者,古意自此尽失。秦汉人作篆,参差长短,随意笔为之,正与作真行书一样。[22]由此可知,郭尚先不仅是身怀绝技的书法家,还是独具慧眼,精于论书的书论家。 郭尚先信奉书法艺术“心正笔正”的哲理。其诗云:“执笔期于正,诚恳献素扰。温夸新样脚,须识古贤心。雅曲丹台屏,矜持墨沿临。惺惺常惕念,茂之宛观箴。盤水神能定,锥沙力自深。见墙知坼壁,画被恐惭衾。但解书当敬,何劳帖徧寻。”[23] 郭尚先工诗能画,精于篆刻。其画除山水外尤善画兰、竹。篆刻朴茂浑古,法度精严,又不拘一格,生动有趣,有近百方印章传于世。其诗不少是题画诗。《题黄石斋先生画松》诗曰:“贞直翻疑佞,孤根独郁幡。飘摇大厦失,搘柱小朝难。柯叶终无改,冰霜任自寒。披阅风飒飒,莫共偃松看。”以松之孤根贞直,喻南明忠臣之志。《题邓过庭画竹》诗曰:““未须雨意泼淋浪,亦不风枝总短长。分布疏疏神韵足,知君近写十三行。”捕捉竹画的神韵。《刘柏邻印谱诗》则是写印师镌枝之妙,曰:“是有君形者,形形乃适然。万竿胸有竹,千偈古生莲。熟极忘于手,神来动以天。凿山镵(利锥)迹在,微妙与谁传。”[24] 值得一提的是,莆仙一些宫庙存有郭尚先所书楹联。如江口东岳观殿联“风雨八肱来日观;壶华双笏觐天齐。”仙游爱晓宫联“健笔补天凌造化;高文惊世涌波澜。”“潇洒弄柔翰,卓犖观群书。”[25]皆为传世之宝。 郭尚先著述甚丰,有《增默庵文集》八卷、《增默庵诗集》二卷、《经筵讲义》八卷、《进奉文》一卷、《芳坚馆题跋》三卷、《使蜀日记》一卷、《郭大理遗稿》四册。 注 [1]有传记称,郭尚先与林则徐同登进士榜,误也。郭为十四年恩科洪莹榜;林为十六年蒋立镛榜。 [2][5][8][11][13][14][19]李嘉谟《郭尚先先生传略》(台湾兴安会馆编印《福建兴化文献》)。 [3]郭尚先《癸酉科贵州乡试录序》(《郭大理集》卷八)。 [4]郭尚先《丙子科云南乡试录序》(《郭大理集》卷八)。 [6]郭尚先《已卯科广东乡试录序》(《郭大理集》卷八)。 [7]郭尚先《增墨菴诗遗集》卷一。 [9][15][23]转引自黄祖绪《清代礼部右侍郎郭尚先》(《壶山门第》)。 [10]梁章钜《巧对录》。 [12]郭尚先《壬辰科山东乡试录序》(《郭大理遗稿》卷八)。 [16]《林则徐集》。 [17][21]子亭《郭尚先书法驰名》(《福建兴化文献》)。 [18][20][22][23]俞建良《郭尚先书法及其字号考辨》(《昆仑堂》第二十三期)。 [24]郭尚先《郭大理集》。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进士
职位
翰林编修
职位
光禄卿
职位
大理寺卿
职位
右侍郎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