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珏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67
人物姓名: 宋珏
人物异名: 字:比玉;号:浪道人;又号:荔枝仙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327.pdf
出生年: 1576年
卒年: 1631年
籍贯: 莆田县城关

传略

宋珏(1576-1631),字比玉,号浪道人,又号荔枝仙,莆田县城关人。善诗文,工书画,尤精于八分书,自成一家,开创篆刻莆田新派。宋珏侨居苏杭,以文会友,在江南享有盛名,是莆阳一位有大成就的文艺家。 放弃举业 交友吴门 明万历四年(1576),宋珏生于莆田荔城仕宦世家,为明代著名儒臣宋端仪侄孙。宋珏天赋颖异,才藻不凡。初为儒学诸生,意气风发,志向高迈,不甘俯首贴耳,受举子业束缚,又不屑与乡里衣冠子弟相随,斗鸡走狗,而埋没里巷。宋珏三十余岁时,负笈赴南京入太学。[1]其后,游走于武林(今杭州)、吴门(今苏州一带)、金陵(今南京)之间,以文会友,广交吴越名士。 宋珏同江南文士程嘉燧(字孟阳)的结识与交游,颇具传奇色彩。明万历三十年(1602)夏日,宋珏欲回莆啖荔,途经建州(今福建南平)时,因故受阻,客居于僧舍。偶见一旅人扇头上的诗画,是新安(今属江苏无锡)人程嘉燧所作。一面是水墨画荔枝,间以素馨(一种白色香花)数朵,另一面书《殷司马坐上饮荔枝酒歌》。宋珏觉得,画虽不类,而歌则奇古有韵,堪为荔枝酒传神,且能用几朵素馨相掩映,其人亦非寻常之辈,不禁击节叹慕,必欲求得其人。遂口占一歌,题于扇上,托咐友人前往寻求一识。[2] 宋珏所题这首《壬寅夏寄答程孟阳荔酒歌》,讥讽程君画荔“传神已误毛延寿,效颦仅得东家施”。“忽观是图怆我神,对君何异新都人”,不无自豪地介绍色香味俱佳的莆田优质荔枝。“人生不得饱啖此,腰缠万贯犹然贫”,“灵物由来无与比,程君程君莫轻拟。如船之藕枣如瓜,依稀气韵或相似。客商走笔寄君知,勿笑吾言太支离。”[3] 宋珏的扇诗是否到辗转程君手中,历经七年仍不得而知。后于嘉定知县陈一元席上终得以见识,遂以兄长待之,成为知交。并通过程兄遍交邑中名士,包括名画家李流芳(字长蘅)、礼部侍郎顾梦游(字与治,江宁人)等。宋珏因慕嘉定程嘉燧、李流芳两先生风流文采,遂迁居吴中。李流芳的垫中楼与檀园,皆是宋珏流连觞咏之处。[4] 执义交游 义友哭墓 宋珏为人豪放。与人交游,以义以诚,平易近人,庸仆贱隶,人人得至其前;意所不可,虽王公大人,亦不与交往。其“神情轩举,开颜谈笑,可使愠(恼怒)者平(心平气和),悲者喜,仇者释(消除)。”[5] 常熟人(今属江苏)钱谦益,是个大文士,尝任礼部侍郎,因坐事被罢官归里闲居,门可罗雀。宋珏知其屈,时来常熟与钱公相会[6],二人交游达十年之久。宋珏尝致书为其叹不平,又时往常熟造访,为钱公排忧解愁。一次到访将行之日,二人唱和不绝,钱公连作十二首绝句,纪事书怀。有“看君漫減怀中刺,恰称闲门有罗雀”的关爱,《宋比玉过访虞山将别,以六绝句为赠》)有“笑君尚护仙人短,顾我依然口缕罗”的辨直,有“一树莓苔数枝雪,凌寒著蕊待君过”的奋励,有“登楼何限思君意,帘阁焚香读楚词”(《比玉许再和前韵长,至日蚤起,复书此趣之》)的深情,抒发知交挚友宋珏的慰语消愁,伸张委曲,患难见交的感奋之心和无限思念之情。 福建漳浦人黄道周,翰林出身,任东宫詹事府中允,为人正直,因连疏为阁臣钱龙锡辨冤不听而辞官归田。宋珏闻讯赠诗相慰,诗云:“百舌无声久,俄闻衰凤鸣。乾坤如乍寤,鬼魅合潜惊。药石千言苦,身家一笑轻。堪怜肉食者,争说是沽名。”(《辛未立春闻黄幼玄上疏》)[7]道周在漳浦病中依韵为答:云:“岂不畏风雨,胶胶须一鸣。但教白日出,忍受青燐惊。百折两肱在,千金只剑轻。自看犹琐琐,非分享狂名。”[8]由此可见宋珏交友之义与诚。故钱谦益称其“以朋友为骨肉”。 宋珏长年寓居吴门,但每逢荔枝成熟季节,总是不远千里回莆探亲,痛享口福。钱谦益对其吴门浪迹及为人,有个形象的概括,曰:“其为人也,以文章为心腑,以朋友为骨肉,以都会为第宅,以山水为园林,以诗酒为职业,以翰墨为娱戏。”[9] 宋珏因长年流寓异乡,身为滞淫旅人,默默不自得,而放浪形骸,斗酒伤身,于明崇祯四年(1631)因病客死常熟,而不能瞑目,挚友程嘉燧抚之乃合[10],终年五十五岁。程与钱欲留葬常熟未果,遂由家人护丧归莆,葬于文赋里梅陇山(今华亭镇山牌)。程嘉燧多年欲赴莆吊祭挚友,久而未果。 明崇祯十五年(1642)三月,宋珏逝世十年之际,其生前好友顾梦游,自金陵至常熟拜见钱谦益,告知将赴莆奠祭宋珏。因宋珏无子,墓亦未有刻文,乞请作墓表,并嘱正在福建巡按的浙江道御史,宋珏的世交李嗣京,伐石刻文。钱公欣然答应。所作墓表概括宋珏生平事迹、艺术成就及其为人。慨叹顾梦游千里奠祭义举,曰:“呜呼,京兆之阡,北邙之塚,高墳石阙岿然,九京者多矣!松楸郁然,碑版相望,樵人牧竖,行歌过之,而士大夫鲜有回车太息者。比玉一老书生,殁无三尺之息,一抔之土,沉埋于陈根堕樵之中,乃有如与治者,访求其墓,乞文以表之。百世而后,风人志士,义与治之为,必有过比玉之墓,回翔而为忍去者,其益以此知比玉已矣!”[11] 顾梦游跋涉三千里到莆,拜墓哭曰:“空天落木迥生哀,豪士青山骨已灰。剑挂高松吴客去,酒香宿草白魂来。遗文一代传新极,片石千秋表大名。地下好名知不免,为君寄语谢霜台。”(《拜宋比玉墓》)[12]顾梦游为江宁人(今属南京),少称神童,后因病放弃举业,专攻古文词,与四方名士相结识,任侠好义,与宋珏交游。来莆哭祭后,又收其遗文。诗家曹学佺录其诗人集,叹曰:“真诗也!”梦游由此亦声名大振。[13] 浙江道御史李嗣京巡按福建,笃念世交,刻《宋比玉遗稿》于金陵,来莆复立石表墓,题额“海内盛名士宋比玉先生墓表”,又作表文称颂宋珏成就,曰:“文齐玉局,诗俪青莲。琴心酒德,风流倾江左之英;书圣画禅,购求尽海外之使”“遇塞才通,名丰享啬。交尽天下之奇人,饮尽东南之美酒,探尽山湖之幽胜,辨尽鼎彝之体势。细事传为芳躅,只字宝于艺林”。[14] 诗书画印 自成一家 宋珏是古代莆阳一位诗、书、画、印皆精的文艺家,在明代文化史上亦享有盛名,独占其位。史志称其“以诗歌书画名于时,尤善隶书,规模汉法。”[15]“片扎只字,人皆珍若拱璧(大型玉璧)。”[16]爱好者藏其书画颇多。其裔孙宋枯耕云:“吾从祖比玉公,尝过姑苏,贾客携玉斗一,孚质晖文,实数百金物。姑询其值(价钱),漫应曰:‘百金耳。’比玉随手碎之地,贾色变,欲前持(争执)之。比玉笑曰:‘偿汝值何如?’命擘笺(持纸)为挥洒十数字,使索之质库(当铺)中而坐待之。贾既捧金归,始知十数之字百金值也,深悔失言,比玉大笑而去。”(《绿天偶笔》)[17] 宋珏为诗,才情爛漫,出之于心,任其意兴,信手疾书,不加持择,犹如天与。诗成亦不留稿,身后所刻诗集十卷,皆是欣赏者代为收集的,并非宋珏意愿。清代一代诗宗王士祯《渔洋诗话》称,宋珏“诗亦工”,对其一首别离的绝句,状物抒情之妙尤加赞赏。诗云:“来时梅瘦未成花,别后垂杨金作芽。他日相思如见画,板桥西望是吾家。”[18] 宋珏漂泊吴越,广交文友,待友情深。不少诗纪其浪迹怀友之情。如《逢郑应台》云:“拓浦班荆后,无端又十年。故人长短梦,世事去来船。留滞悲王粲,风流老郑虔。今宵淮上酒,莫论几多钱。”如《将归白下留题侯豫瞻画璧》云:“酒中别意画中花,梅半残时柳半芽。我欲桥边添个客,醉眼芳草不思家。”如《泊皖城三日,怀白下故人》云:“城依碎石岸依沙,行遍城南乏酒家。日暮客愁如白下,芦花风起似杨花。”如《过燕矶怀孟阳》云:“孤帆落照在矾头,风引歌声唤客留。正欲低徊寻往事,纷纷木叶下江流。”[19] 宋珏的诗,不拘一体。一首以仙游枫亭荔枝为题材的《荔枝词》,揭露人所少知的官府苦情,云:“俞公晚好事,垂涎及荔支(枝)。愿贬枫亭驿,甘作驿丞卑。妄意荔熟日,端坐饱嗷之。事有谬不然,倾耳听我词:枫亭闽孔道(大道,干道),迎送无停时。及至荔支熟,苦情公不知。”[20]王士祯认为有古人讽谕之遗风,收入著名的《渔洋诗话》。 宋珏几首寄黄道周的七律,赞佩其立朝敢谏精神,叽笑朝中尸位素餐的肉食者,慨叹“迁谪何是论,孤忠自古危”。歌颂历史上的英雄霸业,显示其对时事的关注,而并非沉湎歌酒、不问国事的骚客。他的题画诗亦往往与画相得益彰,倍添诗情画意。如《题画》云:“山水空灵让武夷,黄梅正歇荔支时。画成不学乡心乱,添得梳中几文丝。”[21] 因李氏所刻宋珏十卷诗集,今已不见,但从邑人郑王臣《莆风清籁集》所录宋珏十八首诗,及清人别集所散见者,仍可窥其一斑。郑氏称宋珏“诗思轩爽流逸,不在松园(程嘉燧)、檀园(李流芳)之下。”(《兰陔诗话》)[22] 宋珏的书画艺术,善于继承创新,自成一家,更为士林所青睐和高评。钱谦益生动记载其创作实况。曰:“比玉善八分书,规模《夏丞碑》苍老深穆,骨格斩然。画出入二朱、仲圭、子久,不名一家,泛爱施易,不自以能事,不受促迫。或即席赋诗,或当筵染翰,或伸纸涤砚,从容挥洒,或书窗浣壁,淋漓戏剧。当其酒阑灯粚(灯烛灰烬),兴酣落笔,若风雨之发于华牍,若鬼神之凭其指掌。或醒而求之,以为不能加也;或旦而视之,忘其谁作也。”[23]可谓到了出神人化的境地。史志亦称:“饮酒以斗计,求书多伺(宋)珏醉后,出绫绢听其挥洒疾持去,墨渖淋漓。时以为张颠复作。”[24] 宋珏善画松树。宋枯耕《从祖比玉公画松歌》云:“上枝蟠空下偃石,分张鳞鬣双松立。长风忽来素练翻,疑是画龙欲破璧。”[25]令人如临其境,栩栩如生。北京故官博物馆收藏宋珏《松阴晓霭图》,与扇面画《亭皋落木图》,弥足珍贵。著名画家黄锡蕃诗云:“宋君妙笔世长留,文人能事知难量。万变千奇在笔头,浪游还忆卄年前”。(《画中书画录》) 宋珏作画不拘成法,善于创新。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宋珏临摹李伯时《辋川图长卷》,不设色,山石纵笔作摺带皴,不拘拘于法。比玉能脱尽画史习气,自是士人高致(最高造诣),其写松树犹绝。江苏无锡诗画家秦祖永《桐阴论画》云:“诗情画笔,倾倒名流;所写山水,脱尽画史习气。盖由其人品高洁,故落笔清而神腴,自有一种高逸之致流露尺幅间,真士人雅构。”[26] 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宋珏善八分书[27],行楷亦俱登峰造极。清代著名书画家汪惟宪,购得宋珏一幅二十八字分书,虎气龙身,腾跃飞舞,字向纸上,皆轩昂如立。重锦装潢后悬挂室中,观赏,竟无可指摘。叹曰:“灵物之动人如此!”[28]宋钰以汉隶入印,打破篆印的传统古法,开创中国印史的新流派——莆田派。周亮工《闽小记·印人传》曰:“莆田人有宋比玉者,善八分书,有声吴越间,后人竟效之;至用其意图章,古无是也。”浙江著名文史家周春(字芚兮)论印诗云:“闻说莆田宋比玉,创将汉隶入图书。爱奇竟道翻新样,古法终嫌尽扫除。” 嗜荔成癖 多才荔仙 宋珏生长于荔枝之乡莆田,对荔枝情有独钟,喜荔成癖,自号荔枝仙。他啖荔、论荔、唱荔、画荔,对推扬莆阳荔枝的声名,为莆阳荔枝文化增容添色,作出独特的贡献。 宋珏流寓吴门,每年都约期回莆品尝荔枝。出发时,亲朋相送于荔城北门,指荔子丹为归期。与妻儿告别,亦曰:“墙东一树,留以待我。”东埔有二株陈紫荔树,宋珏每年都饱啖一尽,树主陈六郎致书曰:“子未归,吾东面树不摘也!”每逢荔季,自早熟品种吃到晚熟,前后四十余日。[29] 宋珏视荔枝为“福业”,称荔枝为果中之仙、之佛,实无一物可与之比美。宋珏天赋啖量,每日能啖一二千粒荔枝。逢成熟季节,自初盛至中晚期,每年有十余万粒在腹中。 宋珏啖荔颇为讲究,喜欢按荔枝谱选优品尝。遍尝名品。始以泉浸,继以浆解,磁盆筠笼,一物不见,宁可不啖。作为文人,宋珏又与同好友人结为“荔社”,聚于名园古刹荔枝树下,品荔尝浆,征引荔谱,拈题唱和,日啖三千,晨集暮散,轮流值日,所谓“虽迹溷埌(混世),而景界仙都;身坐火城,而神游冰谷。” 宋珏作了不少荔枝诗,记啖荔之趣,忆故友之情。“人生不得饱啖此(荔枝),腰缠百万犹然贫。”、“明朝买船下水去,犹及山园晚熟时。”(《壬寅夏寄答程孟阳荔酒歌》)“箕踞松阴餐六百,就中啖量较谁多?”(《庚戍夏东埔食荔枝寄孟阳四首》)“崔园千粒啖还健,枫驿百篮未太奇。”(《辛亥食枫亭怀孟阳》)“臣餐陈紫三千粿,甘与荔枝作谪仙”“但愿饱餐树下死,赢他身后有传奇”“三千客路千年别,犹及繁枝次第尝”“人此饱餐三十夏,我生于世谅无求”。(《丙寅归故园啖陈杂诗十一首》) 宋珏作为书画家,每年啖荔十万,精于鉴赏,故画荔亦咄咄逼真。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六月,宋珏自姑苏买船归莆啖啖荔,因船期耽误,错过大半荔季,以至夜不能寐。同行的新都人孙不伐,问荔枝之状何若。宋珏曰:“难言也,子不读君谟(蔡襄)谱乎?亦曰‘非名画之可得,而精思之可述’。”遂于舟中画陈紫与宋香以示。宋珏每画一枚,孙生拍掌大呼奇异,船友亦云“咄咄逼真”。宋珏一气画了四十五枚,色泽肤理,与生无别,只是不能画出香味罢了。可见宋珏画荔枝艺之高超。 宋珏又作《荔枝谱》,含福业、荔社、术蔡、牒宋、荔酒、纪异、荔奴(即龙眼),杂纪八篇,为明代荔枝谱家邓庆寀(字道协)所推崇。《术蔡》记述蔡襄作《荔枝谱》始末;《牒宋》记载莆阳古荔宋家香的历史与现状,宋珏亲见该树自蔡襄作谱后五百余年,依然“树益向荣,根本蟠踞,层阴蔽亏”,一派欣欣向荣气象,并记载明邑人状元林环为宋家香所作的记。还披露宋珏乌山屋傍,有株古荔大数十围,树腹已空,可坐四五人,相传是宋家香的“孙枝”,等等,均是研究莆田荔枝文化的珍贵资料。 注 [1][5][10][11][12][24]钱谦益《宋比玉墓表》(《初学集》卷六十六)。 [2][3]宋珏《荔枝谱》杂纪第八。(《历代荔枝谱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 [4]王昶《直隶太仓州志》卷五十六。 [6]高士羲,钱陆灿《常熟县志》卷二十二。 [7]钱谦益《初学集》卷九。 [8][20][22][23]郑王臣《莆风清籁集》卷三十四。 [9][13][15][18][26][28]黄祖绪《明代海内盛名士宋珏》(《壶山门第》)。 [14]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卷十七,《顾与治传》。 [16]《福建通志》卷五十一,人物志。 [17][25]廖必奇《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二,宋珏传。 [19]王士祯《渔洋诗话》。 [21]《元明事类钞》卷三十五,《作丞噉荔》。 [27]今书法界通常指汉隶为八分书,字形特点是“字方八分”,即字体方广,如八字分开。清人书诀曰:“方劲古折,斩钉截铁。”或认为八分书与汉隶有所区别。汉隶字形平画宽结,以臂运笔,八分则斜画紧结,以肘运笔。 [28]汪惟宪《记宋比玉分书》(《积山先生遗集》卷七)。 [29]本节所引事例、诗文,均出自宋珏《荔枝谱》,不一一列注。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