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磐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66
人物姓名: 周如磐
人物异名: 字:圣培;号:镇庵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323.pdf
出生年: 1567年
卒年: 1626年
籍贯: 莆田县

传略

周如磐(1567-1626),字圣培,号镇庵,莆田县人。明神宗万历朝进士,历官翰林检讨,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位居鼎席。 贫不失志 超俗才器 明隆兴元年(1567),周如磐生于莆田县连江里青江村(今属黄石镇)。幼年丧父,寡母以女红所得抚孤,相依为命,艰苦备尝。 如磐少时不好玩乐,举止与平常的儿童不同。[1]稍长,贫不自给,遂浪迹至连江县读书,住在龙典观,每日用磁器煨粥果腹,生活清苦,却以公卿、辅臣自期。同学常轻蔑侮辱他,如磐和顺不与计较。后来如磐果然登第做官进入内阁。这些人欲依例赴吏部等候选任,终因自感羞愧不敢前往,以致失去美程。 一日,一只老狐躲进阁楼上。时雷声大震,诸生皆逃走躲避,如磐不为所动。雷震愈急,众人一齐责骂他,才出来,刚走几步,老狐已被雷电击斃了。平时与诸生出行,诸生争走便捷小径,周如磐曰:“我们为朝廷所依赖,不可走邪途也。”[2]显示其远大志向、过人胆略与守正自约精神。 后来民间流传不少周如磐的轶事。一则云,如磐因家庭贫困,特择时除夕成婚,自书新房联曰:“屋破不遮头,仰见风云际会;家贫如彻骨,谁知鸾凤和鸣。”一则云,如磐为养家糊口,在邻县福清蒜岭教书。一日,东家宴请族绅、致仕宰相叶向高,因请如磐作陪。叶向高谦让上席之位,如磐昂然不辞。席罢,叶相请为堂上画轴题诗,暗试其才。一幅人物画为《韩信乞食图》,如磐题云:“乞食由来事本诬,英雄失路古谁无;临题恨煞丹青手,不画登坛拜将图。”[3]表达对西汉名将韩信忍辱负重、建功立业的钦敬心情。又一则云,如磐的妻子不幸病卒于家,除丧费外惟余铜锁一把。如磐抚锁泣曰:“吾曾打算日后报答汝,如今已不能了。”[4]史志所载与民间流传的这些轶事,让人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周如磐,他贫不失意,胸怀大志,对前程有所期待,显露其超俗才器。 翰苑重臣 东阁硕辅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周如磐乡试中举。二十六年,登进士第,选翰林庶吉士。后授翰林检讨,为皇子朱常洛(后为明光宗)、朱由校(后为明熹宗)讲经,预修皇家谱牒。 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皇权实行世袭,即嫡长子继承制。故册立皇储成为一代皇朝的头等大事,因事关皇权能否平稳过渡,故素有“国本”之称。明神宗朱翊钧的皇后王氏无子,万历十年(1582),慈宁宫宫女生下神宗的长子朱常洛。四年后,贵妃郑氏生神宗第三子朱常洵,因神宗宠爱郑贵妃,意欲废长立幼,但顾虑廷臣反对,故迟迟未立储,却是朝廷不可回避的一个涉及国本的重大问题。后神宗尝诏并封三皇子为王,经朝臣力争而作罢。 周如磐作为翰林官员,有参议朝政、论思献纳之责。面对立储久拖不决,他慨然叹曰:“国家之事,孰有大于此者?吾受厚恩,岂敢爱身不言哉!”于是上书内阁首辅王锡爵,以力请建储为第一要事。王是内阁中力主册立太子的廷臣。到神宗“三王并封”命下时,如磐再次专疏规谏立储,神宗温旨优答[5]。皇子朱常洛时在东宫,览如磐奏章,褒其“忠直可嘉”。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月,明神宗方正式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周如磐在翰林,多次受命出任考官。万历三十五年(1607)秋,为礼部会试考官。如磐慧眼识才,率先选拔南直隶贵池(今属安徽)人丁绍轼[6],九年后,丁与如磐一同升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师生共登揆席,荣耀一时。万历四十年,周如磐受命主持江西乡试,时称“得人”,即考选得到真才。升东宫詹事府右谕德,成为规谏太子的教官。万历四十三年,主持应天府乡试,鉴别选拔人材光盛。不久,转任右庶子(东宫二级长官,掌侍从左右、献纳启奏、宣传令言,佐官为右谕德),主管司经局(东宫图书馆)事务,其间尝奉命主持安徽藩王的册封仪式。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周如磐升南京国子祭酒。当时,周如磐正患病,奏请延期就任。神宗因视太学为陪都南京首要职位,非如磐这样的方正之臣不可,敕令催促赴任。周如磐到任后,严格训育,端正文风,深得师表之道。晋升詹事府少詹事(东宫副长官)兼侍读学士。 明天启元年(1621),周如磐升礼部右侍郎,篡修皇家谱牒,兼任经筵日讲官,《神宗实录》、《光宗实录》总裁。又历官太子宾客(东宫大臣)、吏部左侍郎,主持部务。 明天启五年(1625),周如磐升礼部尚书,摄郊祀(祭天地之礼)事务。当年秋,以“老成干济”推用,拜东阁大学士。时贵州境内发生叛乱,形势严峻。朝廷会议欲调动数省兵力围剿,如磐以为不可。遂从容定计,密授贵州抚臣方略,诛杀首领、赦免胁从,避免强攻,实行分化瓦解方针,不数月便平息了叛乱。熹宗加周如磐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内阁首辅。 时宦官魏忠贤专政,自号“九千岁”,独揽朝政,以厂卫刑狱,残酷迫害反对派东林党人。周如磐因事局日变,忧悴成疾,四疏乞请致仕,熹宗许以告假。如磐未出京师而病逝,终年六十岁。赠少保,谥文懿。史志称周如磐居官“一片忠诚,坦夷无物。士大夫称之”。 周如磐一生,贫不失志,自奋不息,由一穷师儒进身东阁。仕途畅达,备受眷爱,在明代莆阳众多的翰林名臣中,亦可谓一幸运者。郡人为其立“平章硕”牌坊表彰。史志记载,万历三十七年(1609),莆田连江里海堤毁坏,时任翰林检讨的周如磐,捐金募众,砌筑石码,并砌石道,自洖水港至清江头止,共三百余丈。[8]显其爱乡之心。周如磐著有《澹志斋集》。清人郑王臣称许其诗古体雅淡,不染当时习气。其《采菊》诗曰:“高秋凛风色,百草递萎黄。喜彼东蓠英,参差浥露芬。采之不盈掬,悠然倾我觞。”[9]可知其超凡拔俗之志。 注 [1]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三,周如磐传。 [2][4]《连江县志》(民国十一年重修)卷三十二,流寓。 [3]宋元模、陈光南《周如磐相国二三事》(福建人民出版社《八闽掌故》)。按,据《明史》叶向高传,叶于万历十一年登进士第,三十五年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四十二年与天启四年两度致仕。周如磐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叶首次致仕时,周已在翰苑十余年了,于万历四十年、四十三年先后主试江西、应天试。叶出席此宴倘若为真,决非致仕时事。 [5]据《福建通志》卷四十四,周如磐传。按,据《明史》卷十二,神宗本纪,万历二十一年神宗诏并封三皇子为王。而周如磐二十六年始登进士第,选翰林庶吉士、授检讨。《福建通志》所载再疏时间存疑。 [6]今有传记称,周如磐与丁绍轼同授首席阅卷官,是对旧志“分校礼闱,首拔丁绍轼“句的误解。据《江南通志》卷一百二十三《选举志》载,丁绍轼为丁未科黄士俊榜进士。 [7]《闽书》卷一百十二,周如磐传。 [8]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舆地志》。 [9]郑王臣《莆风清籁集》卷三十。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进士
职位
翰林检讨
职位
尚书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