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维骐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63
人物姓名: 柯维骐
人物异名: 字:奇纯;号:希斋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305.pdf
时代:
出生年: 1497年
籍贯: 莆田县
亲属: 柯英

传略

柯维骐,字奇纯,号希斋,莆田县人。明代著名历史学家,以巨著《宋史新编》闻名于世。 辞官力学 授徒著述 明弘治十年(1497),柯维骐生于仕宦世家。高祖柯潜,为宪宗朝翰林掌院,官至国子祭酒。父柯英,进士出身,官至徽州(今属安徽)知府。维骐幼时灵颖,传承家学,“思远而志宏,识高而才敏”。[1]弱冠领乡荐,明嘉靖二年(1523)登进士第,授南京户部主事。 时朝政腐败,局势不安。柯维骐无意出仕,未领牒就任便引疾告假归莆。朝廷规定,京官告假逾三年者一律罢职,柯维骐因超过期限而被除名。邑人黄巩曾因疏谏明武宗南巡,被罢职为民,家居多年,赠诗慰曰:“李泌名方起,休文病转萦(缠绕)。望乡愁思减,去国宦情轻。江净孤帆影,天寒落叶声。乌山深筑室,坐养寸丹成。”维骐自此杜门谢客,摒弃名利,专心读书,学问益进。从学者先后达四百余人,诲人不倦。翰林修编、东宫少詹事黄佐,誉称其为“柯氏鸿儒”。[2] 柯维骐一面授徒讲学,一面倾心著述,以“明道著书”为己任。他有感于学者学风轻浮,好走捷径,苦于厚积,以流行时说掩饰学问之浅陋,作《左铭》、《右铭》,启迪学者。又作《讲义》二卷,教育学者,以辨心术、端趣向为实志,以存敬畏、密操履为实功,最终以治理天下为实用,倡导务实的学风。他谆谆告诫为学的要领,在于一个“诚”字,心与理一致是诚,言与行一致是诚,终与始一致是诚。[3]对于论人,维骐认为:“求道德之士于三代之下,必欲如古圣贤,难矣。但能忠信廉洁,以礼义为进退,以名节自砥励,此其根本也。根本既立,虽无功业、文章,不足为病;根本一丧,即富贵、功名,鄙庸人耳,何足取哉?”[4] 柯维骐又将讲学中与生徒答问、辨析心学[5]、讲释经传的内容,厘为《心解》、《学解》、《经解》上下卷,《传解》、《史解》六卷,多为先儒所未阐发。[6]他授学、著述并行,相辅相成,成就可观,名闻闽邦,人称“希斋先生”。 深思发愤 新修宋史 柯维骐早年告假之时,尝研读司马迁《史记》,与晋、唐名儒对《史记》的诠注,发现所谓《索隐》、《正义》,未能深究其本义,以左思曲说遗误后学者,不可悉数,而心感遗憾。于是作《史记考要》十卷。[7]考据所闻,订正谬误,补其阙遗,同时对班氏讥评失实,《汉书》增损乖义,少孙补缀乱真,诸儒记载异同,均作申明辨析。而对天文、律历方面,阐发尤为详尽。其诗《闲居》云:“述作曾何益,无劳荐马卿。”[8]表露对司马迁的推崇,及维护其学术纯真的意愿。可以视作其日后新编宋史的学术准备。 柯维骐身处明朝中衰之时,外患益发严重,政局日见不稳,引发朝野士大夫的深重忧虑。他对元代篡修《宋史》,视宋、辽、金同为正统的做法反映尤其强烈。当时士林普遍认为,宋辽金时代应以宋为正统,甚至一些翰林高官,亦认为宋辽金三史体例失当,应予重修,恢复宋朝的正统地位。永乐间翰林编修、待讲经筵周叙,其曾祖周以立,在元朝时就认为以宋辽金“三史体例未当,欲重修”。周叙继承先志,于正统末年请求朝廷,诏许自撰。[9]可见,柯维骐新编宋史,创新体例,是有由来的。 柯维骐早年深受儒家传统意识熏陶,具有强烈的华汉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他有感于当时朝政日非,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几蹈亡宋覆辙。亟应以史为鉴,唤醒朝野人士,同心挽救国家危局。于是,决定另辟蹊径,辨明正统,新编一部奉宋朝为正统的宋史,以纠正不分正邪、混同正统的元修《宋史》。 柯维骐深思发愤,远引博考,订讹补漏,历二十余春秋,终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前后,完成了二百卷、一百八十万言的宋史巨著。计有十四本纪,四十志,四表,一百二十四列传。因有别于元修《宋史》,又非沿袭前人之作,自成一体,故命名《宋史新编》。据明万历举人沈得符《敝帚轩剩语》,维骐“作是书时,至于发愤自宫,以专思虑,可谓精勤之至”。[10] 得要得体 申明大义 柯维骐的《宋史新编》,强烈宣扬华夏民族意识,汇合宋、辽、金三史为一书,尊宋为正统,以辽、金两国与宋交聘交兵及其兴灭,附载于《本纪》,并详载其君臣行事为《传》,与西夏、高丽同列于《外国传》。又将流亡闽、广的二王赵昰(宋端宗)、赵昺列入帝王本纪,以定一尊,并相应将宋亡时间断于祥兴(赵昺年号)。就今天多民族共和的中国而言,显然不妥;但在当时,则体现传统的“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春秋》大义。 柯维骐的《宋史新编》,所宣扬的民族大义和爱国精神,不但对当时朝野人士具有激励作用,对后世的士族精神,亦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末清初,经历国破家亡的一批晚明遗民、爱国儒士,如著名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及以布衣参修《明史》的万斯同、全祖望等,无不将修史论文,作为鼓动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的利器。 《宋史新编》鲜明地弘扬历史正义。历史具有正义性,一切忠奸正邪,必受其公正审判。柯维骐新修宋史,竭力称颂文天祥、李纲、岳飞等英雄,将文天祥列入忠义传。指出,怀忠抢义者,不为祸怵,不为利疚,随其所遇,以身徇焉。为捍国难而死,守封疆而死,全使节而死,主辱国亡而死,忤奸妒、犯忌讳焉而死,虽剖心碎体、荼毒妻孥百口而不顾,非刚烈丈夫所能做到。[11]因而,有补于士习风操的提升。 《宋史新编》在热情褒扬忠义的同时,无情地鞭挞奸邪小人用事害国行径。指出,岳飞以勇敢进升,以忠义自誓,若非秦桧和议,雪耻复国,刻日可待;愿既弗偿,反遭惨祸。他表彰岳飞的忠勇,同时鞭挞奸相秦桧和昏君宋高宗。对北宋徽、钦二帝被俘,屈辱而死,柯维骐指出:按《春秋》之法,国君为社稷而死,为正义;避难而图兴复,义犹未绝。徽、钦父子二帝,并为囚虏,是逃避历史责任的不义行为。[12]明末崇祯帝于清兵入京时,自缢于煤山,正是明儒大讲《春秋》“死社稷”之义的现身解读。 柯维骐进而揭露历史上的小人,效劳似忠,顺旨似敬,献讦似直,借誉似贤,以及巧于取宠的两面派伎俩,认为“此历代之通患也”。指出,小人当路,君子必不安于朝,由此立势孤而乱政作。正是群奸用事,朝廷倚任非人,招致宋亡失国。迹其误国,窜殛不足偿,史家揭以奸臣之目,所谓遗臭万年者也。[13]痛斥小人奸险面目及其严重危害,总结历史经验,强调以史为鉴。 《宋史新编》在篡修体例上,较元修《宋史》亦有不少改进。柯维骐仿孔门四科次序与《汉书》先例,将类传改以道学居首,次而儒林、循吏、文苑,使之更贴合宋朝的实际情况。并纠正元修《宋史》宰相传附传的做法,恢复传统的以世代类编,便于考其优劣。《宋史新编》对元修《宋史》的内容,亦有纠谬补遗之功。如北宋名相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岳飞女痛父冤、负银瓶投井自尽,及汾州进士知浃,上书为岳飞讼冤,而被流放南荒事迹。均是反映名臣英将精神面貌的典型史料,予以增补。另外,对《宋史》因众手成书造成的记事歧异、抵牾之处,亦加校核订正。 清代翰林检讨朱彝尊云:“宋辽金元四史,惟《金史》差善,其余潦草牵率,岂金匮石室之所宜储?柯氏撰《新编》,会宋辽金三史为一,以宋为正统,辽金附焉;升瀛国公益、卫二王于帝纪以存统,正亡国诸叛臣之名以明伦,列道学于循吏之前以尊儒,历二十载而成书,可谓有志之士矣。先是揭阳王昂撰《宋史补》,台州王洙撰《宋元史质》,皆略焉不详,至柯氏而体稍备。”(《书柯氏〈宋史新编〉后》)[14]朱氏为清代文史大师,曾预修《明史》,体例多从其议,对《宋史新编》之论可谓公允精到。 柯维骐同历代史家一样,难于避免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宋史新编》并非完璧无暇。但无疑是莆阳史家,继郑樵《通志》之后,又一史学巨作,其奋笔创新的学术勇气,与纯正炽热的民族意识,爱国忧时的报国精神,亦值得褒扬。 柯维骐《宋史新编》修成后,翰林侍读学士、同修国史黄佐作序,赞扬柯维骐“覃思发愤,远绍博稽,厘复订讹,举偏补漏,凡二十余寒暑”[15]的艰苦坚韧著述历程与成果。两年后,时任翰林掌院的邑人康大和,再作后序,高评《宋史新编》得叙、得要、得体,“得义例之精”。经二人热情推介,《宋史新编》迅速为士林所知,影响日益扩大。 贫居著述 不改素志 从柯维骐的诗,可知他当时的若干生活片断与心境。端居养性,不善谋身;矮屋藏书,薄田免饥;归家十载,竟然白头。然而,不改素志,潜心治史。“霜露悴百草,松柏节乃见。志士岂讳穷,浮荣谅何羡。”(《杂感诗》)[16]可谓真实写照。其同年(同科进士)李默、吴鹏、徐阶均为高官,却未尝通书求助。抚按监司先后论荐十八疏,不再出仕。 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攻陷荔城,柯维骐“故庐焚毁,家困甚,终不妄取”。[17]时莆籍侍御史林润,奏请朝廷蠲租三年,又请发库银,抚恤贫困,重建学宫,修复东角海堤。维骐读疏,悲喜交集,赋诗控诉倭寇暴行,盛赞林润安闽之疏。诗云:“邑中鸡犬村,尽化豺狼穴。杀人积如山,沟渠日流血。逃者屋庐焚,赎者膏髓竭。耕夫与红女,生生望已绝。万口纷哀鸣,半菽不得啜。”“力振此邦人,一疏陈曲折。宽适兼简兵,当宁莫剀切。人谓今司徒,如古稷与卨。”(《壬戍秋读林侍御润安闽疏,喜而纪之》)[18] 柯维骐因住屋被倭寇焚毁,不得已鬻田筑小室棲身,每日危坐其中。生活贫困,日惟疏食菜羹而已。[19] 明隆庆元年(1574),廷臣给事中岑用宾、御史尹校,以其“可备著述”,荐用柯维骐。维骐闻之,作诗云:“茫茫闲身多病余,乞归实自肃皇初。生来奈有云林癖,交绝全无政府书。著述何功叨荐剡,行藏已老合悬车。木兰孤艇烟波里,免负驯鸥与狎鱼。”[20]他自知人生有涯,天道忌盈,而泰然处之,安居荔城乌石山陋室,甘贫明道,自求其趣。 嘉靖时,退养居莆望臣郑岳,倡起“逸老会”,以登临酬唱为乐,柯维骐亦参与其中。郑岳尝于嘉靖四年(1525),汇辑莆郡梁、陈以来诗文名作,又取名公事迹为列传,成《莆阳文献》十三卷,《传》七十四卷。时隔五十年,柯维骐痛念莆阳文献自嘉靖以来,屡经兵火,惧其湮没,遂撰次为二十卷,以接郑岳之笔,曰《续莆阳文献志》,并为《莆阳文献》补撰《郑岳传》,为存留莆阳历史文献而不遗余力。此时,他已是古稀老人,正处于贫病交加之际。维骐另有《艺余集》[21]十四卷、诗文杂著六卷并行于世。 明万历二年(1574),柯难骐病逝于城东乌石小柯山,年七十八。其著书立说之地,后人称为“修史堂”,即柯祠。 注 [1]康大和《宋史新编后序》。 [2]何乔远《闽书》卷一一〇,柯维骐传。 [3][6]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五五。 [4][19]《明儒言行录续编》卷二。 [5]心学为宋明理学流派之一,即良知之学,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代表人物为宋代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7]柯维骐《史记考要自序》(涂庆澜《莆阳文辑》卷三)。 [8][16][18]郑王臣《莆风清籁集》卷十八。 [9]《明史》卷五二,周叙传。 [10]转引自《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史部别史类存目。 [11]柯维骐《宋史新编》卷七二,忠义传序。 [12]同上书,卷九,钦宗纪。 [13]同上书,卷一八五,佞幸传序。 [14]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五(朱维幹篡辑《四库全书闽人著作提要》,别史类存目)。 [15]黄佐《宋史新编序》。 [16]《明史》卷二八七,柯维骐传。 [20]林岵《莆田县志》卷一。 [21]涂庆澜《莆阳文辑》《史记考要自序》按语云:“《艺余集》曰:艺余者,编宋史之暇所作也。”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