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瑛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52
人物姓名: 周瑛
人物异名: 字:梁石;号:蒙中子;自贲山人;号:翠渠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213.pdf
出生年: 1430年
籍贯: 莆田县连江里
亲属: 周举

传略

周瑛,字梁石,号蒙中子、自贲山人,最后号翠渠,莆田县连江里(黄石镇)人。明成化六年(1470)进士,历官安徽广德知州、四川右布政使等职,所到之处,皆有善绩。周瑛学识渊博,尤精于理学,多才多艺,皆有文名,可谓莆阳一位政学兼优的儒官。 博学善文 大器晚成 周瑛生于明宣德五年(1430),父周举为镇海卫(今福建龙海县)军官。十四岁送回莆田,依叔父生活。博学善文,常有奇悟。立志尽读天下书,探究夫子之道,期望年过四十入仕途。先后从学邑人朱昱、叶峦、吴时耕等,又往返莆漳,与泉州名儒陈剩夫相过从,谈论程朱理学。不久,都指挥桂同知镇海事,督战莆田,在卫学诸生中认出周瑛,呼到父前,曰:“有子在家,何不为家门发展早作打算?”于是,家父督促周瑛收心主修举业。 明景泰四年(1453),周瑛以镇海卫学生应乡试,主考官聂大年(浙江钱塘教谕)读其试卷大为惊奇,排在第二名。不意礼部会试,屡屡落第。于是更加广览群籍,探究奥秘,并与广东名儒陈公甫等,反复讨论理学,视古人退隐不仕为高尚行为。 明成化六年(1470),四十岁的周瑛登进士第,恰与早年所期吻合。 主政山州 视民如伤 明成化十年(1471)六月,周瑛授任广德(今属安徽)知州。广德地处皖南山区,士风质朴,民舍萧条。虽是偏远落后山州,周瑛依然踌躇满志,走马上任。周瑛有诗记其心态曰:“多少济时心上事,夜来默与鬼神谋。”(《初到广德州》)[1]下车伊始,便恭往宋代名臣范仲淹祠致祭,范仲淹尝任广德州司理参军,案无弊牒,狱无冤民,调职时卖马充作路费而归,廉介清劲,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世。周瑛景仰其风概,称其为“真大丈夫者”,以为自励。任上与同知(副职)陈一之同舟共济,开展政务,“稽政要(执政纲要),搜民隐(民间疾苦),访民奸(人民请求);别公私之务,定赏罚之科(赏罚规定),度浅深(事情轻重难易)之序,究缓急之宜。参于人情,揆于物理(参照情理),务销宿敝,而布新图(革敝立新)”。(《赠陈同知考绩序》)[2] 周瑛又于州署屏风正面题书“视民如伤”(关爱民众疾苦之意)四个大字,后背制作以“损上益下”[3]为主旨的铭文,宣示执政为民、亲民爱民的执政宗旨。到任三个月时,因夫人吴氏梦及先祖授给“温明”二字,遂将公堂命名为“温明堂”,题匾作记,表明“温(和)以接人,明(光明,明白)以处事”的执政风格。 周瑛是个言行一致的士君子。他在广德州主政九年间,坚持先贤以仁爱为核心的仁政,不遗余力为民兴利去害。据史志及其文集记载,他“巡行原野,察农劝惰,更示蚕缫法”,教民育蚕缫丝;他与同知(副州长)陈一之同舟共济,三年中,招徕因公私债务外逃的居民二百余家;筹集粮食七万余石,补充州仓粮食储备;针对生女不养的恶习,作《戒杀女歌》,并订立条规,严罚重赏,共存活民女六千八百余口;其后,百姓有育女者,皆呼“周女”。同时依法课征田赋,保障国税与军需。于州城墙下沟口,铸铁栅栏以禦盗。[4]一次赴宣州巡察,连续数日,夜阅积案,几番审读,徘徊斟酌,慎处生死命案。鉴于州县无人传习医术,开设医局,延请浙江余姚名医吕克正,培养子弟,以挽救遭疫病夭亡者。 周瑛任上,尤其重视对风俗教化的改造。到任第二年,便修造州学、迁建明伦堂。于万桂山建山亭池馆,以护形胜,完备儒学建制,命名“澄心池”、“顾影池”、“观德亭”、“退省轩”等,以感化身心。并亲自到学宫训迪士子,至夜半方散去。又于名胜万桂山建乡贤祠,博考郡志,选得本郡名贤十三人,或忠于君,或孝于亲,或勉于为学,或甘于隐退,足以轨世范俗者供奉,树之风声,教之德义,使后学小子有所感慕兴起。落成之日,亲率僚属与州学儒生隆重致祭。周瑛针对民间尚鬼陋俗,作《祠山杂辨》,教民戒除对鬼神的迷信[5];针对民俗丧祭无章,又多溺女不养,作《广孝广慈录》[6],谕民葬祭循《礼经》,毋或溺杀子女。同时推行保伍法,十家为保,每保设一保正,主持十家善恶,有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劝戒,使民割小利,惩小忿,保故居,修正业,常怀耻心,则词讼可简、盗贼可息,以期从根本上治理社会治安。[7] 周瑛虽为一州之长,但与民亲善,谦恭待人。一日因公事去民舍,路遇跛民(跛子),上前关切问其因何致跛。跛民称骑马外出,马受惊坠落而伤足。周瑛劝其何不舍马步行,则安然无恙。跛民称,并非马能跛人,而是自己驭马逞能,以致落马伤足,并借此向周瑛进言,治州如驭马,如得其道,州民唯命是听;苟失其道,则民不可控制,希望州长戒好逞,惜民力,控制步骤,谨慎治政。周瑛闻之,大为称善,特设酒饭致谢,回府后又记其说,用以自警。[8] 周瑛在广德任职三秩,政简民安,政声远闻。给事中杨廉作《理学名臣录》称赞曰:“谄鬼有辩,训民有录,乡有保伍,庠有教育。多多善政,不一而足。”朝廷赐敕旌表其优异政绩[9],父母、妻室俱受封号。周瑛升职离去后,州县为他立祠塑像。他赋诗称自己主政是“横琴弹古调,曲短意有余。徵声清以厉,宫声宽以纡”。实行古代圣贤倡导的“宽猛相济”之道。宽待君子,猛制小人。同后任刘太守谈及执政要领时曰:“始瑛作州(主持州政),无他伎俩,但求免得罪于百姓而已。”(《复广德刘太守介夫》)[10]与来任时宣示的“视民如伤”一脉相承。 出知抚州 民称父母 明成化十六年(1480)冬,周瑛升南京礼部仪制司郎中。[11]在部三年,事迹未见详载,仅《闽书》记其间著述,曰:“为郎时,著《经世管钥》、《律吕管钥》,推明蔡氏、邵氏学;著《字书管钥》,以讲六书(即《六经》)。”周瑛文集所载其间一次与僚友唱和诗,或可品味当时一些心迹。 诗曰:“三载仪曹留宦辙,半园风月属闲身。眼前富贵都成幻,梦里溪山疑是真。树密不知时已夏,花香暗记岁为春。十年簿领埋头久,此久今宵难语人。”(《成化癸卯夏,提学侍御娄君谦,洎自部曹诸君六七人,咸集于西园。月出酒酣,各有倡和,予次韵二首》)[12] 明成化二十年(1484),周瑛出任抚州(今属江西)知府。巧合的是,其族兄周莹(字次玉,号鹤州主人,明英宗正统间进士),天顺、成化间尝出任抚州知府。执政以宽简得民,士儒多从之游。天性平坦,不拘世故,不几年便辞官归里,自咏诗云:“二十居官四十归,急流勇退世应稀。⋯⋯是非不管人间事,长弄扁自看鹤飞。”周瑛来任,郡人呼兄弟二人为“大、小抚州”。周瑛重到府第,感慨万千,赋诗曰:“临川双郡守,闽海两书生。”“坐观循吏传,收拾此家声。”(《重到府城有感》)。决意发扬家兄之政,光大周家声名。 抚州乃豪门势族聚居之地,恃权借势,侵凌平民利益,民怨甚深。周瑛到任后,便张贴榜文,公开劝谕豪强,明白赏善惩恶之道,人刚则灭,势去则身死财散。规劝改弦更张,谦抑慈顺,邻里相安。“豪强豪强,亟图改张。听我训言,其福无疆。”(《喻豪强文》)[13] 周瑛到任后,又将原太守私第改建为办公厅,匾曰“正义堂”,制铭曰:“以理处物,是谓之义;以心徇物,是谓之利。维明维慎,精粗巨细,载谋载度,从心之制。义所当为,予何敢止?义所当正,予何徘徊,出入视此,求仁得仁。”[14]宣示坚持公平正义的处事原则。 郡志对周瑛在抚州的政绩,有个概括的记述,曰:“兴水利著政本,第输纳著政均,力行保伍之法,权右以为不便。”[15]意思是,兴修水利,用心培植农业这个“政本”(古代视农业为政治的根本任务);评定民众缴纳赋税的等纳,力求均分,合理负担税负,抑制豪门贵族势力,维护平民利益。并大力推行保伍法,劝善戒恶,违法实行连坐,安定社会秩序,改善治安环境。 属邑崇仁县(今属江西)巴罗山区,有座茭陂,始建于唐代,灌溉桑麻田地。因年久失修,闸版损坏,致使陂水白流。耆老孙孟献上状周瑛,切切请求修复。周瑛州事虽然繁多,但不敢疏忽政本农桑,有志兴复茭陂水利设施。遂冒着春雨,跋山涉水,寻找旧址,勘察实情,部署施工。周瑛作诗纪其事,曰:“逸道以使民,谅民无怨吁。万锸当云集,黍稷歌与与(形容作物茂盛)”。(《视茭陂陂》)[16]意为使用民力安然有节,民无怨言,积极参与修陂,期望粮食丰收。生动反映周瑛“兴水利著政本”事迹。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周瑛到郡第二年,抚州府学火灾烧毁,周瑛着手修建之。[17]明官修国史引《江西省志》称,抚州知府周瑛,“纯朴谨厚,以文事饬(训导、整治)吏治,安静不扰,民寔父母之”。[18]意思是用古代的政理引导、整顿吏治,宽简安闲,政不扰民,因此,老百姓视之同父母。 周瑛到抚州之初,曾与友人谈及主持郡政之道,在于“以虚为郡”,力求物我合一,恩怨两忘。[19]所谓“虚”,就是为政宽简,政不扰民。因其任上旗帜鲜明地抑制豪强势力,触犯其既得利益,而招致怨恨。成化二十三年(1487)末,周瑛再次有解职的传闻。 周瑛是个典型的儒官,志不在官,在于学以至道,故对进退坦然处之。他以诗抒怀曰:“解郡复解郡,解郡乃吾志。谈笑离别间,行我心上事。驭世既阔疏,赋性复粗梗。”“拂袖归田园,闲门谢卿相。白云有去来,青山本无恙。”[20]自感天性耿直,不善阿世,故反视罢职为解脱乐事。古人视归隐为高风亮节,非今世功利人所能理解的。 改知黔郡 因俗为政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周瑛改知贵州镇远府(今贵州镇远)。贵州地处西南边疆,当时被视为“风俗杂夷夏,蛮獠混生熟”的荒地,此命贬谪之意是不言自明的。周瑛作为臣子,依然谢恩拜命。郡守丁凤仪以诗赠行,周瑛次韵奉酬曰:“君子行道心,不是为窃禄。世路有险夷,君子何恶欲。”“所恨材智浅,无以供臣仆。”《赴镇远,郡守丁凤仪以诗见赠,次韵奉酬》)周瑛所谓“材智浅”,就是他初闻解郡时所云“驭世既阔疏,赋性复粗梗”。即为人迂拙耿直,不顺世情。后来在《次丁凤仪见怀六首》中,又云:“世非不我用,我道与世违。”亦是此意。在他赴任道出抚州石林书院(宋代知州叶少蕴建,其裔孙重建时,尝请周瑛作题署),特地登门鉴赏自己当年的题署,自感“神雋出奇”,不让古人,但势过险迫,少雍容和缓态,是其不足。周瑛曰:“古人谓‘字为心画’,观此,则予改郡以去,夫岂自外至哉?”[21]意思是,字随人心而画,见当年字势之病,便知此次改知镇远,并非外来,而是自己处事过于险迫,缺少雍容和缓之态。这是作为理学家周瑛的“内省”(反思)所得。由此反证其锐意革弊立新的执政风格与个人不阿世媚俗的正直品格。这正是他一生信守不逾的“古道”。 周瑛抵贵州后,方知镇远为云贵门户,并非传闻所云的令人生畏之地。其《贵州即事》诗曰:“好山明媚映晴川,贵省谁言声教偏。路远轮蹄皆入贡,时平民物不知边。华夷普照无双日,雨露覃敷共一天。最喜南来诸逐客(贬臣),寒炉次第死灰然。”[22]反映他到贵州后的开朗心情。 史志对周瑛在镇远府的事迹,记载极为简略,郑岳《莆阳文献》周瑛传称“调知镇远,因俗为政,不鄙夷其民”。《大清一统志》传略曰:“周瑛,莆田人,弘治初知府。博学能文,勤于政事,建城置堡,至今赖之。”[23]周瑛文集中的一些诗文,记述了镇远任上的若干片断。 周瑛先是向府吏索取郡乘,以便借鉴故实,可惜亡失。于是自己动手,“考地理以求险易,询敌情以求缓急,访民隐以求休戚。至于学校农桑、户口田赋、课程徭役、民物谷畜、法度典章,凡政事所关者,皆博求之。阅(经历)明年,颇得要领,拟即所见而次第行之”。(《修镇远府志序》)[24]即考察调查地情,制定计划,有序实施。他认为,“居一官而不知此官之政,是于此心为未尽知,而不能自致于物,是为不能举其职;不能举其职,而不奉身以退,则是爱官重于爱道,皆非也。瑛于是知所择矣。虽然,道者万世之公也,政者一时之宜也。苟有益于民,后世必有能举而行之者矣。”反映其奉公为民的使命感。 周瑛享有文名,虽飘泊遐荒,文事甚忙。贵州布政使延聘他篡修《宪宗实录》贵州部分,事毕,府卫诸公为其饯行。周瑛慨叹:“投荒万里愁无伴,倾盖片时逢故知。”石阡府知府祁顺,亦延请周瑛为重修郡志作序。祁顺为东莞(今属广东)人,进士出身,初为户部郎中,有学行,尝奉使朝鲜,受人敬慕。明宪宗赠诗誉之“中州孤风凰”。后任江西左参政,亦有重望,因部使者按事牵连,而贬知石阡,与周瑛志趣相投,成为知友,常有唱和之作。周瑛有“多少情怀谈不尽”之句。他们多是端直忠信之士,在此相与抚慰,重燃报国之志。时邑人林俊因直谏宪宗禁佛,被谪官云南,此时擢云南按察副使,路过镇远。周瑛赠词四首,称赞林俊“樽俎识英雄,玉立山耸。孤怀不与俗人同,一疏汪洋忧国泪,非少非翁”。借以抒发自己宠辱不惊,不负苍生的大丈夫情怀。周瑛获悉贬官镇远通判的高监,量移青州府,赋诗赠别,曰:“黔郡诗篇收旧稿,青州邸报有新欢。临行赠处无他说,忠孝相期此肺肝。”仍不忘以忠孝相勉。 一日,周瑛与友人出游,观看高空走索表演,鼓声中演员在绳索上或行或止,或坐或眠,如鸿雁高飞,如猿猴攀木,“脱胎未换人间骨,献技自比云中仙。”友人作诗警诫世情习巧成癖,周瑛和诗曰:“我因停杯呼群儿,人生须悟生杀机。万事只宜平实做,平实应无颠扑时。”[25]又曰:“造化小儿真小儿,翻来覆去无停机。鸾凤在棘成在野,古来贤哲谁逢时?”实为宦海人生的经验之谈。 《贵州通志》收录周瑛《独啸亭》[26]诗。该诗记述镇远任上,每逢政闲佳日,“散步自扪腹,仰天舒郁襟。”“正声发辱齿,余响振林木。”“缘非不平鸣,祇用矫庸俗。”“燕雀莫惊猜,吾将逐黄鹄。”不改正俗治世、立身行道的大志。 周瑛在镇远,三年秩满,归莆省亲。明弘治元年(1488),王恕为吏部尚书,起用周瑛出任四川参政,后转右布政使。任上,“咸有善绩,尤励清节”。[27]给事、御史交章举荐,大臣亦了解周瑛,因母丧而归。服除,已是望七之年,遂请致仕。孝宗嘉之,例进一阶。弘治十四年,兴化知府陈效延请,与黄仲昭共修郡志,周瑛领总志,十六年书成。卒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八十九岁。生前,自撰墓志,自叙邑里、世系、履历,以授诸子,曰:“我他日弃诸子,诸子无妄费金帛粉饰吾事,以诬天下后世。”[28] 官有善绩 博学多才 周瑛一生,居官三十春秋。善于抓纲治本,锐意革弊布新,宽严相济,视民如子,勤于自警,清廉务实。所任皆有善绩。朝廷有旌异,百姓为立祠。挚友林俊,对其执政特色,有概括的评价,曰:“公政用宽,继用严,继复静睱举之。教民有礼,课士有程,不举女有禁,祠山有辩。陂水利著政本,第输纳著政均,立保甲著政原(兴修水利,致力于执政根本;评定纳赋等级,力求公平执政;建立保甲制度,着力于治政之本原)。 镇(贵州镇远)不鄙夷其民,文教之修亦发端于此矣。藩政(四川布政司)别立老格,犹以古见迂世之求人者,盖亦详矣。”[29] 周瑛一生,好学成癖,居官不废读书,所到之处,皆自建书宝,静心读书。在贵州镇远,尝于石崖之上建书室,政暇坐室中读行橱所有书。客人问曰:“先生年迈矣,尚占毕未已(仍诵读不已)乎?”周瑛答曰:“天道备于圣人,圣人心术寓于书,而易、诗、礼、乐、春秋,皆书之大者。读书则有以探圣人心术精微之蕴,而天道可得,以是而立三纲,以是而秩五常,以是而酬庶务。天地所以位,万物所以育,皆是物也。恶(怎么)可不读书?”[30]收心读书,居敬穷理,由博返约,融会贯通,由体及用,归于一本,正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学者称其为“翠渠先生”。他认为,“六经自有安民术,莫向劳门苦着机”(《与同年熊腾霄分舟之任,临别赋此》)[31]“咀嚼六经髓,呵为天下春。”(《杂咏四首》)[32]“千古圣贤学,百年经济怀。”(《到广德作东园书室》)[33]居官从政,安民济世,是他读书行道的实践和成果。周瑛不但居官有善绩,在学术上亦有建树,故被誉为“理学名臣”。 周瑛博学多才,举凡天文地理、自然物理,皆究心体索,尤精于理学。诗书琴画、词曲律品、史志字学,皆有声名,可谓集政治、哲学、文艺、史学为一身,政学兼优的儒官,其博学多才,为当时官吏所少有。 周瑛著述丰硕,有《经世管钥》、《律吕管钥》、《字书篡要》、《词学鉴蹄》、《地理蓍龟》、《翠渠类稿》、《广德志》、《蜀志》、《兴化府志》、《漳州府志》等。诗文有《水云稿》、《金台稿》、《金陵桐川稿》、《临川稿》若干卷,藏于家。[34]晚年尤注意《周易》,参同契作本义,屡加删定。与邑人黄仲昭同修《兴化府志》,议论间有不合,固持己见,自号“莆阳拗史”。其文章浑厚雅健,诗格调高古,晚年归于平淡,不以繁音缛节,务求谐俗。清《四库全书》所收《翠渠摘稿》七卷(另补遗一卷),系门人林近龙选录付梓,故曰“摘稿”。 注 [1][11][12][20][22][31][32][33]周瑛《翠渠摘稿》卷七。 [2][24]周瑛《翠渠摘稿》卷一。 [3]“损上益下”,系《易经》彖辞,原意为君子为民,减损自己的享受,而增加下民的福利,所以人民不尽喜悦。 [4]《江西通志》卷五。 [5]陆容《菽园杂记》曰,周瑛《祠山杂辨》,辨及“埋藏”一事云,埋藏本为山泽之祭。祭品置于穴中,因地热故,易于腐化。道流欲神异之,故为过言,以骇愚俗耳。 [6]《江南通志》引《广德州志》亦然。《大清一统志》卷九十二,周瑛传略。何乔远《闽书》本传作《教民杂录》。 [7][8][10]《翠渠摘稿》卷五。 [9][27]《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周瑛传。 [11]据周瑛诗《成化庚子冬,有南京礼部之命⋯⋯》,《翠渠摘稿》卷六。有传记误作成化十四年。 [14]《翠渠摘稿》卷四。 [15][29]林俊《周瑛墓志铭》曰:“陂水利著政本;第输纳著政均;立保甲著政原。”“著”为“著力”“著手”“致力”“用心”之意。古代政治家视农业为政治之根本,水利又为农业之本,故曰“兴水利著政本”。 新版《闽书》(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为“守抚州,兴水利,著《政本》第输纳,著《政均》自叙居官行已,抑畏天命,凡有事,人不及知,而暗合于天者。”将“著”字解为著述,以至整句混乱不堪,显然不通。查周瑛著述,亦无《政本》、《政均》二书,亦可证其误读也。而“自叙居官行己”句,系周瑛自撰《蒙中子圹志》语,移花接木,断章取义。今传记亦袭其误。 [16][25]《翠渠摘稿》卷六。 [17]《江西通志》卷十七。 [18]《明一统志》卷五十四,周瑛传略。 [19]周瑛《续骚亭记》(《翠渠摘稿》卷三)。 [21]周瑛《观石林书院题署》(《翠渠摘稿》卷四)。 [23]《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九十五。 [26]《贵州通志》卷四十四。 [28]周瑛《自撰蒙中子墓圹圹》《翠渠摘稿》卷八)。 [30]周瑛《石崖书室记》(《翠渠摘稿》卷三)。 [34]《明儒言行录》卷六,周瑛。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知州
职位
右布政使
职位
知府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