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潜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50
人物姓名: 柯潜
人物异名: 字:孟时;号;竹岩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195.pdf
出生年: 1423年
卒年: 1473年
籍贯: 明兴化府莆田县安乐里柯山

传略

柯潜(1423-1473),字孟时,号竹岩,明兴化府莆田县安乐里柯山(今莆田灵川镇)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生,景泰二年(1451)状元,官至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以“高材远韵、清标粹学”[1]闻名于史。 抡魁起步 德业益进 柯潜先祖居晋江(今属福建泉州),五代时迁莆田武盛里(今莆田东峤镇),至宋代再迁柯山,仕宦连绵,但至父辈以上九世皆不仕。 柯潜自幼警敏嗜学,十岁喜赋诗,师从乡贤林廷芳、方澥学诗,尽得其奥旨。十五岁能为举子业,明正统八年(1443)征补县学庠生,明年,领先福建乡试,时年二十一岁。本当赴京应礼部试,因初出家门,不忍离别之苦而未成行。正统十三年,首试春闱,不第。遂入太学为国子生。 从柯潜所作《四时叹学歌》[2],可知其苦学情形与追求功名之志。诗云:“书,吾为汝受尽艰辛,吾为汝费尽精神。何时得吾愿,却使我壮大家声(家族名望)”。他一唱三叹,为读书而历尽棘场,用尽思量,坐尽短檠(灯芯),闻尽漏钟,挑尽灯残,减尽三餐,“何时得吾愿,却使我附凤攀龙”。 明景泰二年(1451),柯潜再赴礼部会试,旗开得胜,为廷对第一。出席琼林盛宴后,上《及第谢恩表》谢恩示志,云:“臣等一饭不忘,岂独报以国士寸心,自誓庶无忝于贤科,再期圣德之益崇,永保天休之滋至。臣无任忻忻踊跃之至。”[3] 柯潜以状元授官翰林修撰。入院之时,柯潜与同僚相戒勉,不附势,不鬻私,亲故友,厚交往,或去或取,一以直道裁之,未尝有一点置疑。更加刻苦修养、磨炼,学问品行日进。 柯潜外表丰神秀颖,资性持重,不苟言笑。与人交游,必是斯文一类,雅谊深厚,以至倾倒无间。若非其类,虽是达官贵人、气熖薰灼,相遇而不交一语,因而,得到翰林院诸老的称誉推荐。凡朝廷有选任、有制作(指编纂典籍),柯潜均参与其中。 明景泰三年(1452)四月,柯潜升右春坊中允[4]兼修撰。五月,预修《历代君鉴》。五年五月,预修《天下郡志》。三年秩满,进阶承德郎(正六品),父母、夫人亦因柯潜均受荣封。七年五月,再升东宫司经局洗马,仍兼翰林修撰,日益受到重用。 这年七月,柯潜奉命出任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主考官。乘舟赴任,舟泊淮扬(今江苏扬州)码头时,一举子漏夜赶来求情谋私,柯潜叱之,曰:“尔急去,毋自速罪戾(自取罪过)!”举子以为柯潜不过是表面做作而已,坚请不息,将贿物置于柯潜面前。柯潜怒不可遏,命随从将举子执送有关衙门法办。这场科试,因柯潜主考公正无私,科场秩序严肃井然。完成录取后,柯潜自谓“得人为天下先。”意为治理天下,必须先得人才。 明天顺元年(1457),明英宗复位,依例罢去宫僚。柯潜改任尚宝司少卿,兼职照旧。三年二月,奉旨编修《玉牒》(帝王族谱)。天顺四年,偕同内阁大学士[5]吕原主考礼部试。揭榜后,有落第举人奏报主考官评卷作弊,名次颠倒。英宗问宰相李贤,对曰:“此乃私忿,考官实无作弊。如臣弟李让亦不中举,可见其公。”英宗乃命九卿会同翰林院复考上奏者,果然多不能答题意,因疏其狂妄,命枷号部前示众,浇薄之风顿时平息。[6]不久,命柯潜充任东宫讲读官,进阶奉直大夫(从五品),尚宝少卿兼翰林修撰。 明天顺七年(1463)二月,柯潜再次奉命偕同陈文学士主考会试。考试中因,考棚发生火灾而罢考。 侍读经筵 主考国试 明天顺八年(1464)正月,英宗病死,十八岁的太子朱见深奉诏即位,是为明宪宗。柯潜以东宫侍从,恩升翰林院学士。三月,宪宗令择优选调李东阳等十八名新进士,进入翰林为庶吉士[7]邑人吴希贤亦在内。命柯潜专任古文词学的教习。八月,又命兼经筵官。[8]不久,奉旨纂修《英庙实录》。 柯潜不辱君命,苦心选题进讲。一次进讲《尚书》[9],特以虞舜同臣子大禹、伯益谋划政事为题,讲解伯益吁请舜帝力戒八事,即罔失法度(不可失去制度)、罔游于逸(不可优游安逸),罔淫于乐(不可放纵取乐),任贤勿贰(任用贤人不可三心二意)、去邪勿疑(罢去邪不可迟疑不决),罔违道以干百姓(不可违背正道,去谋取百姓赞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不可强迫百姓意愿,顺从自己欲望)。指出,伯益爱君愿治之心,可谓到了极点。唐虞是盛世,君臣之间仍不忘儆戒,况且后世之君更应如此。告诫宪宗“诵伯益之言,法虞舜之治,则天下幸甚!” 又一次,进讲《孟子》。柯潜选讲宋国大臣戴不胜,推荐善士薛居州辅导宋王故事。指出:《孟子》本意认为,大臣欲端正其君,不可取办于一个好人便可成事。必须兼收并蓄,旁求广取,使忠贤之人毕集于朝,在国君的左右前后,无不是端人正士,然后才可以改变国君的气质,造就其德性,如此,太平盛世就不难也。[10] 柯潜讲题,针对治国大政、君德帝心与朝廷用人问题,委婉规谏宪宗,显示其对治国政略的深刻见解,及爱君报国之心。不幸的是,宪宗不是个励精图治、欲有作为的大帝,而是迷惑方术、听任太监的昏君。柯潜作为当年东宫太子朱见深之师,即位后又为帝师,对宪宗其德才可谓了如指掌,仍精心讲解经籍,启沃圣心,用心良苦。 明成化元年(1465)八月,柯潜奉命主考顺天府(今北京市)乡试。明年,又出任殿试读卷宫。至此,柯潜历任明代宗、英宗、宪宗三朝,省、会试主考官及殿试读卷官。因其精于文字,清廉公正,而素负重望,在莆阳名臣中所不多见。 殿试后,柯潜再次受命执教庶吉士林瀚等二十四人。宪宗赐赠新刊《贞观政要》一帙,以示嘉奖。 明成化二年(1466)十二月,宪宗任命柯潜掌翰林院。柯潜坦然处之。修饰公宇,整治环境。又于后圃建亭,凿池栽莲,决渠引泉。将亭命名“清风亭”,寓翰林院清水衙门、翰林官两袖清风,人称“柯亭”。亲手种植两株柏,人称“学士柏”,百年传为古迹。政暇,闲坐亭中,悠然如真登瀛州仙境。[11]柯潜执掌翰林院,“维持公正,人心帖服”。供职之余,常同二三知己游览名胜,雅歌投壶[12],分韵赋诗,自得其乐。 明成化三年(1467),柯潜编修《英庙实录》。八月,书成。升东宫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宪宗赐《大明一统志》示奖。明年二月,又命柯潜日侍经筵讲读。柯潜深知宪宗其人其政,不欲每日奉陪,上章请辞[13],反映他当时一种复杂的心情。年底,宪宗赐经筵儒官七人各一套官服。正值柯潜父亲病故,宪宗念其侍讲经筵之劳,破格予以厚葬,以示优礼。[14] 这年冬,明宪宗命翰林院官员拟进诗赋,为即将举办的元宵灯节助兴。翰林编修黄仲昭与同官章懋、庄昶三人,认为不合时宜,联名上疏谏罢。宪宗见疏大怒,将三人廷杖并外贬,京都人士号为“翰林三君子”。命下之日,柯潜连夜草疏乞请予以宽免。疏曰:“章懋等所言,亦欲少劾臣子尊爱(尊爱君父)之心,实非有他也。天下四海之远,闻其贬斥,将谓陛下过(过分)为戏玩之乐,忌人之言,故重为摧折之威,钳人之口,相与惊疑骇叹,以为不复得见太平之治矣。而凡怀忠爱之心,有所见而欲言者,皆畏避天威,卷舌自保。陛下复欲有所闻,以资圣德,其可得耶?伏乞陛下宏天地之量,追寝前命,俾懋等循省自新,以图服称(受惠与报恩相称)。且以开释天下之疑,劝激忠鲠之士,使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助长君子之道,消除小人之道),则宗社(国家)臣民不胜庆幸。”[15]此疏既体现对属官的关爱,又从国家开放言论以求治的高度,为被黜三官乞贷,意高而理直,不能不触动君心而改前命。 声望隆重 英年辞世 柯潜以其德才为人,职位日益通显,声望日益隆重。“虽官庶僚,已系天下之望”。早在英宗复位时,内阁大学士吕原病故。英宗问内阁大臣李贤曰:“吕原卒,内阁乃密命之地。今翰林院文学之臣,谁可嗣其任者?”李贤首荐柯潜,曰:“具官柯潜,清德粹文(德行清廉,精于文学),于今罕俪(无人匹配)。”英宗赞同李贤看法,后来却未予任用。[16] 明成化二年(1466)十二月,宪宗诏吏部从文学之臣中,优选能够进入内阁,掌握密命者数人奏上。吏部尚书王翔首荐柯潜,又未得到重用,时人无不惜之,后仅命掌翰林院。[17] 明成化四年(1468),礼部左侍郎虚位。时柯潜以东宫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侍讲经筵。吏部大臣疏请以阁老万安与柯潜充任之,二人皆极翰林一时之选。且用意可由此位进而获得大用。名单奏上后,仍未获任用。[18] 明成化七年(1471)四月,国子监祭酒缺员,久难其选。宪宗知柯潜博学刚方,而将任用之。时柯潜归莆葬父后又服母丧,诏起复。柯潜乞请终制,曰:“忠君者必自孝始。未有不能尽孝于家,而能尽忠于国者也。”[19]宪宗览疏许之。 柯潜因服丧,久寝苫块(睡草垫、枕土块)左足风痺,寒疾继作而不起,于成化九年(1473)八月逝世,终年才五十一岁。 为人质直 文章雄世 柯潜一生仕途,青年以抡魁起步,人仕后益自淬砺,学行日进。修典籍,主考试,掌玉堂,师东宫,侍经筵,清德粹文,声望日隆,终未获大用,不幸英年辞世。士大夫多伤之,惜其才华潜力未及施展于天下。后世史家多谓柯潜为“儒臣”,其实,不若称之为教育家,更符合其一生经历和功业。 柯潜门生、邑人吴希贤作《行状》曰:“(柯)公平生负直气,操行介特。遇事感发,言论侃侃,扬榷古今,毅然自负。噫!如公者,可谓动静不违,守之以正者矣。故虽官庶僚,已系天下之望,位日通显,望日隆重;虽尝以圣贤之学、经济(治国)之谋启沃圣心,而未见柄用(信任掌权)。夫用不用,非所以论公也。”[20]认为,不能以重用或不用,评论其一生功德。 史志称柯潜“接人外若乐易,而内实狷介”。并列举中贵人石享,宠冠一时,士大夫欲求速化者争趋其门,柯潜独不往。石享素慕柯潜文词,屡次欲柯潜屈致一见,将有所求,而柯潜至终不往。为此,“天下学士大夫仰之,以为异人,期以大用”。[21]或许从柯潜为人直气介特,守正不阿的性格中,能找出未获大用的一些原因来。 柯潜一生著述丰瞻,以文章雄世,负词林宿望,自成一体,有“柯家文章”之号。[22]除上文提及预修的《历代君鉴》、《英庙实录》、《天下郡志》及《玉牒》等国家典籍外,本人亦有诗文集《竹岩集》传世。明嘉靖翰林掌院、礼部侍郎,兼侍讲学士,邑人康大和序云:“其为诗冲淡清婉,不落畦径,庶几登陶(潜)、谢(灵运)、王(维)、孟(浩然)之堂;其为文平妥整洁,不事浮葩艳藻、佶屈聱牙之习,而风神气格迥出凡近。中如陈情疏、复郡侯书等作,尤见其主持伦常、翊扶世道、挽正风俗,视媕阿脂书(曲意阿谀),以哗世取宠者不同。览者不必生同其时,已可想见其人矣。”[23] 吴希贤曰:“柯先生以文章雄一世。先生为人,风度凝远,胸次洒落。故发之诗篇,率清新俊迈,如登千仞之岗,天风飒至,爽气袭人。”[24]又曰:“为文峻整有法,类其为人,尤长呤咏,兴至举笔立就,清新微婉,绰有风致。”[25]道出柯潜诗文的艺术特色与表现力。 注 [1]彭韶《柯潜像赞》(《竹岩集》附录)。 [2][3]柯潜《竹岩集》卷上。 [4]东宫设詹事府,统领东宫庶务,长官为詹事,副官少詹事。下设左、右春坊,左春坊掌侍从赞相,驳正奏议,副官称中允。下辖一馆(崇文馆)六局,司经局即太子图书馆,设洗马掌之。柯潜历任春坊中允、司经局洗马、詹事府少詹事及讲官等职。 [5]明初为加强皇帝专制,废除丞相,设诸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参预机务,实际掌握宰相权力。非翰林出身,不得进入内阁。 [6]焦竑《玉堂丛语》卷六。 [7]明代创立庶吉士制度,即选新进士中优于文学、书法者任之,主要职务是草拟文字、书写物件(宫中匾额、对联等),但非正式官员,属见习政务性质。每月考试学业,三年大考,后放出任官,称“散官”。 [8]专为帝王讲解经史的职官。 [9]柯潜《进讲尚书》(《竹岩集》卷上,《经筵讲章》)。 [10]柯潜《进讲孟子》(同上书)。 [11]州为传说中仙人居住的仙山。唐太宗尝于宫城西作文学馆,选置十八学士顾问政事,讨论典籍,时称选中者为“登瀛州”。 [12]古时宴会游戏,宾主依次投矢壶中,多者为胜。 [13]柯潜《辞日侍经筵疏》。(《竹岩集》卷上,《疏》)。 [14][16][17][18][19][20][25]吴希贤《柯岩行状》(《竹岩集》附录)。 [15]柯潜《乞贷翰林编修章懋等疏》(同上书)。 [21]周瑛《兴化府志》卷三九,柯潜传。 [22]董士宏《竹岩集序》(《竹岩集》序)。 [23]康大和《竹岩集序》(同上书)。 [24]吴希贤《游文峰岩诗稿跋》(《竹岩集》附录)。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翰林学士
职位
国子祭酒
职位
主考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