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旅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47
人物姓名: 陈旅
人物异名: 字:众仲;号:荔溪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182.pdf
出生年: 1288年
籍贯: 元代兴化路莆田县崇福里
亲属: 陈子修

传略

陈旅,字众仲,号荔溪。元代兴化路莆田县崇福里(今莆田市忠门镇)人。生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他是元代的一位著名师儒,官至应奉翰林文字,国子监丞。 笃学成材 荐举大用 陈旅先世业儒,父陈子修,博通经籍。时朝廷遣使急购郑樵名著《通志略》,福建省肃政廉访使孙泽,闻知子修博学,嘱付他与本郡郑铖,共同校雠订正所购刊本,尽复郑樵原著的本来面目,上报朝廷,交学官使用。 陈旅资禀颖异,先人与外祖父赵氏,学有源委,皆东南硕儒,少时依其培育。笃志学问,于书无所不读。尝读书海上,以屏绝名利干扰。后外祖父与先人相继故去,无所问学,遂携带书籍至温陵(今福建泉州)游学,师从乡先生傅定保求学。傅定保,字季谟,自号古直。六岁通晓《大学》、《论语》大义,有文名。南宋咸淳七年(1271)礼部试第四名。因宰相贾似道作难而未第。直至元大德初年,荐授漳州路儒学学正。其讲《四书》,尊朱熹成说而得会通之旨,究极微妙而皆中正之论;诸经亦只是发挥先儒之论,而不标新立异。教人尚忠厚、务实践。为文温润典裁,语类刘康夫[1],诗律类陆游。其道德学识,可见一斑。陈旅后来称,“日从先生,佩服教言,所得多矣!”并誉为“闽学师宗”。[2]陈旅从学多年,文名日著,被推荐为闽海儒学官。 适逢御史中丞马祖常到泉南巡察,发现陈旅学问渊博精深,对陈旅曰:“先生乃馆阁[3]大器,为何滞留于此?”勉励去京师游学。 陈旅到京师后,马中丞向翰林侍讲学士虞集引荐。虞学士测试其为文,叹曰:“此所谓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者矣!”视为可以传承学问者,即引进至馆阁来。 虞集,字伯生,江西崇仁人。史称其三岁知读书,师从名儒吴澄[4]后为大都路儒学教授,累迁侍讲学士,时篡修大典册,均出其手。虞集堪称饱学之士,职位虽高,不耻下问,自此与陈旅“朝夕以道义学问相讲习”,即每日一起讨论研习道德义理与学问。虞集自称“得(陈)旅之助为多”。翰林修撰张翥云:“虞公以其文擅四方,学者仰之。其许予君(陈旅)特厚,君亦得与相熏濡,而法度加密(更加缜密)焉。”[5] 虞集于是又同马祖常中丞,向朝中名卿交口游誉陈旅,无不认为陈旅博学多闻,宜居师范之选。又经时任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廷极力推荐,除国子监助教。 分学上都 提学江浙 陈旅在国子监任教三年,考满,诸生不忍其离去,向朝廷乞请留任。由此可知陈旅的学问、为人和教学成绩。其间,虞集主纂《经世大典》,亦约请陈旅参加编务。 元天历二年(1329)六月,陈旅分掌上都路儒学。七月,举行开学典礼。公卿大夫来贺,有司宴请学官与诸生。陈旅对诸生曰:“国家所以优待吾党,异于他职业者,得非(莫非)以吾道功用之大,其他固莫可得而比欤?然则吾党之为责也重矣。至元以来,庞臣硕辅,出于吾国学者,功在社稷,泽被生民,有足征已(已足以证明)。凡在斯堂者,其毋愒(旷废)毋玩(轻慢),毋忽(忽略)毋诞(散漫)。当究心圣人之言,约而有之于己(用圣人教导约束自己),举而措之于事业,则无愧于昔之为国学生者。不然,徒食县官,无补于治,人得以议(非议)我矣。若夫倚席(教官)不讲,唯窃稍焉,则不能逭(逃避)其责也。”[6]勉励诸生奋志力学报国,无愧国学生称号;作为学官,亦不逃避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陈旅的使命感、责任感,及其善于教诲。 不久,陈旅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任上,将举行乡试。时虞集已归田多年,陈旅念恩师学识渊博,公道正派,热心提携后学,适合主持乡试。经报请行省参知政事孛术鲁翀同意,亲奉书信、礼物,邀请虞集出任主考。 陈旅任上,常应邀为州县儒学作题记,借以宣扬郡官重教兴学、化民成俗的责任,激励学官不辱使命,有所作为。其《嘉兴路儒学教授题名记》云:“予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大矣。善为治者,每使校官掌之,以授多士。盖以为,士者,民之望也。士习正,则民俗美;民俗美,则世德厚;世德厚,则唐虞三代在是矣。任教事者,固为治之机寓(机制)焉。汎(博学)乎其来,蔑(目不明)尔以去,亦何不为吾道计也。郡之先哲言曰:‘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为此邦校官,其亦味(品味)斯言哉。行之敦茂而有才,用意学事,吾将见其有成绩也。”[7]指出,教育为政治之本,学官是关键。为了崇高信念,博学而来,眼花而去。希望品味乡贤“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格言,诚朴宽厚,有才华,用心学事。我期待其成绩。其《庆元路(今浙江宁波)儒学新修庙学记》,赞扬官长“以兴学为己责”,期望校官为诸生黜薄习、养厚德,克广德心而尽职。[8] 海盐县(今属浙江)儒学,元初破坏严重,学田十无二三。至元三年(1337),教授吕文饶慨然有作兴之志,得到官民支持。于是自营新修学宫,“化窘为裕,而卓然有成。”陈旅作《海盐州儒学新修庙学记》[9]云:“旅闻之,能有为者无难事,能尽职者无卑官。教授文饶,处卑制难,而能从容集(成)事。吾知其可以大用于世矣。”希望学者务学,居实而不求华,敦让(宽让)而不习骜(傲慢),舒其容而和其气,展现邹鲁古风。 陈旅所作儒学题记,宣扬重教兴学之政本,学官尽职教事之使命,诸生务实养德之学风,言简旨远,谆谆教诲,并非文字的应酬,而是学政的宣示,信念的表露。 以学养文 自成一家 元至元四年(1338),陈旅奉命回京,为应奉翰林文字。[10]至元六年,迁国子监丞(掌监务),阶文林郎(正六品)。至正八年(1347)卒,年五十六。 陈旅平生为人笃实,对师友情谊尤为真诚淳厚,视恩师虞集为知己。虞集归田后,陈旅思念不已。其《题虞先生词后》云:“忆昔奎章学士家,夜吹琼琯泛春霞。先生归卧江南雨,谁为掀帘看杏花?”表达深切思念之情。为了慰问恩师,不远千里,自京师专程冒着酷暑,前往江西临川慰问虞集。虞集为其不辞辛劳来访而感动,挽留十日方离别,拳拳以斯文相勉励,“惨然若将永诀焉。”平时,虞集每同学者交谈,必以陈旅为平生益友。以至一日生梦,二人举杯相向曰:“(陈)旅甚思公,亦知公之不忘旅也,但不得见耳!”可见情谊之深厚。不久,闻讯陈旅不幸故去,深切悼念故友。可谓君子之交也。 翰林直学士、知制诰、邑人林泉生称,元代初期十多年,陈旅文章誉满天下。然而,知其文者未必知其人。认为陈旅“学博而通,识高而敏,使之裁繁理剧(裁决繁重困难的政务),有兼人之能;或处危制变,有济时之智。”惜未尽用便离世,未能发挥其潜能,因此人们仅知其文章,而不知其人。[11] 陈旅为文自成一家,因其学广博深厚,自先秦以来至唐宋诸大家无所不究,故其文典雅峻洁,必求合于古,而不趋时媚俗。林泉生云:“熏经饫史,吞吐百氏,久则剸玄刿颐(裁奥琢微)以为文,自成一家,超轶古昔。”“贯综该洽(博通详备),人见其富也;精采振发,人见其丽也;天机之敏,人以为巧;法度之周,人以为密。乃若众仲之学,则封殖(培育)深厚,发无不茂。”认为,这正是其文醇正典雅的本源。[12]陈旅传世文集,有《安雅堂》十三卷,系其子陈吁编次。举凡诗赋序记、碑碣墓志及杂文诸辑。翰林修撰张翥序称其文:“变雕琢磔裂之习,而反诸醇古,故其制作,完然一代之雄盛文人学士,直视史汉(《史记》、《汉书》)。”赞赏陈旅文章,“其所铺张,若揖让坛坫(诸侯会盟场所),色庄气肃而辞不汎也;其所援据,若检校书府,理详事覈(核实)而序不乱也。其思绵丽藻拔,而杼机内综也;其势飞骞盼睐(飞腾顾盼),而精神外溢也。“大致道出其文的艺术特色。[13]陈旅诸多题记、政记,则赞许修堤、捕蝗与便民惠政;学记,则倡导尽职教事、兴学化民之功,及至友人书斋记序,倡导存诚防邪(《存诚斋记》)、[14]治身谨严(《谨严斋记》)、约身制骄(《约斋记》)、逊志时敏(《逊敏斋记》)之风,歌颂菊花不与群艳竞吐,而退然于风霜摇落之时的情操(《菊逸斋序》),等等,清新隽永,不啻为药石箴言。 注 [1]刘康夫,北宋学者,曾从周希孟学,任教三十余载,门生千余人,被立为福州乡贤之一。 [2]陈旅《傅先生墓志铭》(《安雅堂集》卷十二)。 [3]馆阁指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馆)一阁(与秘阁),是宋代储备人才、培养高官之地,有“择儒学(学官)为馆职,由馆职择侍从,由侍从择辅相,要路必由此选”之说。士大夫视之为仕路的终南捷径,毕生殊荣。 [4]吴澄,字幼清,专注于圣贤之学。尝任国子监司业、翰林学士、经筵讲官,四方从学者千数百人。 [5][11][12][13]《安雅堂集原序》。 [6]陈旅《上都分学题名记》,《安雅堂集》卷七。 [7][8][9]《安雅堂集》卷八。 [10]周瑛《兴化府志》《陈旅传》作“至元统四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误,元统仅有二年。据《元史》订正。 [14]《安雅堂集》卷六、卷七、卷八。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翰林文字
职位
国子监丞
职位
翰林文字
职位
国子监丞
职位
阶文林郎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