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龙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46
人物姓名: 陈文龙
人物异名: 字:德刚;别号:如心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173.pdf
出生年: 1232年
籍贯: 兴化军莆田县

传略

陈文龙,字德刚,别号如心,兴化军莆田县人,宋咸淳四年(1268)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两任辅相。陈文龙是历史上一位坚持民族大义、忠勇刚烈的民族英雄。 朝阳鸣凤 抗章执义 宋绍定五年(1232)陈文龙生于名宦世家,先辈有“一门两丞相,九代八太师”之号。他初名子龙,子龙幼时颖悟,苦学不厌,在太学即以文词、节气闻名。宋咸淳四年(1268)五月,宋度宗策试进士,擢子龙第一。因其文才出众,改名文龙,字君贲。又因是度宗即位后第一榜(古称龙飞射策)第一人,故破格加官,授宣义郎、镇东军(治今浙江绍兴)节度判官。 镇东军地处越州,是皇亲国戚聚居之地,时有请托疏通关节之事。陈文龙于节度判官任上,秉公执政,不阿权势,为越帅刘良贵所敬重,政无大小,悉与咨议。皇家亲属素闻文龙刚直不挠,不敢干请谋私。 宋咸淳七年(1271)五月,陈文龙奉召入朝,除秘书省正字,兼崇政殿说书,可谓优恩之职。一年多里连任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八年十月,擢监察御史。丞相贾似道爱其文,为此对其迁升皆有出力。 时贾似道擅权用事,朝绅、学校,无人敢议论是非。十数年来,任命的台谏皆低声下气、软弱无能。心有所建白,皆先呈稿贾似道,经认可而始行。陈文龙独不呈稿,公然触犯贾相的铁规。[1] 浙西漕使洪起畏,迎合贾相旨意,推行“类田法”,即强制以边远瘠田,置换毗邻公田的优质私田,致使民户破家者众,民怨沸腾。陈文龙任监察御史才十日,便上疏论劾洪起畏,为民请命,词句剀切。贾相不得已,处罚洪起畏以自解。[2]朝绅、学校相庆,以为朝阳之鸣凤。[3]贾似道由此开始怀恨陈文龙。 宋咸淳九年(1273)二月,陈文龙奉命监督礼部试。当时,为防科场伪滥,规定应举者先于州县填报的履历上端,亲笔书写年龄、容貌、世系及所肄业等项,执以赴举,参对笔迹异同。乡举官吏借机开口要钱,公然索贿。时人以诗讥讽贾相云:“平章束手全无策,却把科场恼秀才。”陈文龙监试后,上章论士籍之拘,有“毋乃为阱于围中,岂不失士于天下”之语,再次令贾相难堪。 当时,朝政腐败,军事形势日益危急。襄阳(今湖北襄樊)素有战略要地之称,被元军围困前后达五年之久。贾似道却日恣淫乐,与群妾斗蟋蟀取乐,并封锁边事消息,对敢言者处死。他表面上多次表示欲前往督师,暗中指使其党羽上书挽留,至终未成行。 援襄将领范文虎乃贾相之婿,临阵先遁,致襄阳失守,元军乘势顺长江东下,直指安徽。朝野要求惩办范文虎。贾相力加庇护,仅将其降官一级,旋又令出知安庆(今属安徽)军事要地,并重用党羽赵溍、黄万石。陈文龙愤然上疏,极言贾似道过失,并严辞弹劾范文虎等人之罪,曰:“文虎失襄阳,今反见擢用,是当罚而赏也。(赵)溍,乳臭小子,何以任大阃之寄(委任将帅)?(黄)万石政事怠荒,以为京尹(京都临安长官),何以能治?请皆罢之。”贾相见疏大怒,将文龙逐出御史台,贬为大理少卿。文龙不受职,请祠。后以直显文阁出知抚州(今属江西省)。 贬知抚州 危局受命 抚州虽是名郡,但郡帑匮乏,势族慢令,不输租赋,号为难治。陈文龙于任上,严于律己,待士温和,治民宽恕,但对轻慢政令、拖欠税赋情节严重者,绳之以法。贾相既无法中伤文龙,遂托辞“催科峻急”,讽喻台谏论弹,但御史谏官都不肯违心加意毁谤。于是选择辖官李可,以官爵为诱饵,突击擢为监察御史,带头以“催科峻急”罪名弹劾陈文龙,将文龙罢职。文龙遂回第二故乡长乐(今属福州)。[4] 陈文龙见家乡水利年久失修,旱涝成灾,不计身处逆境,发动长乐民众疏浚塘港,汇合东西两湖及七十二洋之水,蜿蜒数十里入海,砌筑堤坡,建桥造闸,使当地一百八十余村、十余万亩田受益,且便利水上交通。乡人感其德,称之“陈塘港”,并建报功祠奉祀。 宋咸淳十年(1274),度宗病故,贾似道立四岁的赵显为皇帝,是为恭帝。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南宋主幼国危。德祐元年(1275)春,元军逼近安庆,范文虎不战而降元军直逼临安。南宋君臣大惊,紧急会议。一面诏令各地起兵“勤王”,救援临安;一面促贾似道领兵出战。贾似道被迫率兵十三万、战船二千五百艘,前往阻击元军,在鲁港(今安徽芜湖)一战即溃。贾似道临阵求和不成,狼狈逃往扬州。朝论哗然,请诛贾以谢天下。陈文龙奏言:“似道误国罪大,请俯从众言。”于是,贾似道被罢官,押解循州(今广东惠阳),行至漳州(今属福建)被监押官郑虎臣杀死。 至此,朝廷始悔当初不听陈文龙建言,于是急召文龙进京。文龙离家赴阙前夕,叔父陈瓒语曰:“为今之计,莫若劝上尽召天下之兵,屯聚沿江要害,择贤王与文武才干之臣分督之。敌若来战,并力齐奋,则国犹可为也。”文龙深知朝廷腐败,抚然曰:“叔父之策固善,然柄国非人,恐不能用。是行也,某必死之!” 陈文龙抵京,除起居郎、改左司谏。陛谢之日,太皇太后宣谕曰:“先皇正欲用卿,不幸仙逝。”文龙大恸不已。 果如文龙所料,面对边事危局,继任宰相王爚、陈宜中束手无策,安坐朝堂争私意,遗误军国大事。文龙疏曰:“《书》言,‘三后协主,同底于道。’北兵今日取其某城,明日筑某堡,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譬犹拯溺捄焚,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请诏大臣同心图治,无滋虚议。”然而二宰相终不能协谋以济大事,致政局进一步恶化,难有作为。 宋咸淳十年(1274)七月,诏命陈文龙同签书枢密院事。十一月,出任同知枢密院事。十二月,出任参知政事。其时,元军已经攻破临安北关,朝廷急令张世杰、文天祥入京护卫。诸大臣会集于漏院,面对君主急商国事。文龙谓世杰曰:“宋家天下被人坏了,今已无策可支。愿太尉收拾残兵,出关一战,大家死休,报国足矣!”并自请身督殿旅,联合江下义兵,决一死战。 文天祥与张世杰力主入闽,再图匡复良策。陈宜中却主张议和,而年已七十的谢太后,惮于远迁,同意陈宜中主和。遂于宋德祐二年(1276)正月,派监察御史刘岊奉表向元朝称臣。陈文龙见和议已决,抗战无望,壮志难酬,便以母老为由,请求归养。可是,才出京都,又幡然改悔,上疏请求回朝效力。因得不到朝廷答复,怀着痛苦心情回长乐。 临安朝廷投降后,元军俘恭帝、谢太后并南宋宗室、官吏等北去。文天样、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领导南宋军民抗元救国斗争。同年五月,益王赵昰南下福州称帝,为端宗、改元景炎。以福州为行都,建立抗元救亡政府,再次起用陈文龙为参知政事。鉴于形势严峻,文天祥特赴长乐访问陈文龙,商讨国事。文天祥亲书“兴龙”二字赠文龙,以示倚重,励志报国。 这年九月,广州,漳州、兴化相继叛乱,端宗命陈文龙为闽广宣抚使,前往征讨。陈文龙闻知前漳州知州黄恮素有民望,便任为参谋官,自己屯兵泉州,令黄恮入城招抚,兵不血刃,收回漳州。继而又讨平兴化石手军叛反。端宗帝命陈文龙知兴化军,赋予抗元救国的重任。 坚守兴化 誓死不屈 宋景炎元年(1276)九月,元军兵分两路,从临安出发,向福建、广东进军。十一月,元军相继攻破建宁府、邵武府、南剑州,兵锋直指福州。福州知府王刚中、福建招捕使王积翁献城降元。张世杰、陆秀夫护送端宗由海上退往泉州。驻节兴化军的陈文龙闻讯后,积极奋战,毁家纾国,将所得俸禄,并祖父坟山、功德院岁入,悉以招军,誓与元军决一死战。一些宫僚、乡绅、士庶,齐劝陈文龙献城投降。文龙答曰:“吾岂不知大厦之倾,非一木能支。顾世荷国恩,官至三府,国何负予,而余负国!设我贪生畏死,(早)已屈辱于杭州矣!移跸三闽,存赵祀也。汝等要降自降,吾自死耳!愿勿复言。” 正当陈文龙在兴化部署军事之时,泉州招抚使蒲寿庚与知府田真子献城降元。端宗被迫逃往潮州,元军占领泉州,兴化成为一座孤城,腹背受敌。陈文龙奋志坚守。十二月初,降将王刚中遣使到兴化诱降,陈文龙怒斩正使,纵其副使持书还,痛斥王世强、王刚中等民族败类!其后,元将阿拉罕也派使来兴化招降,又被陈文龙斩杀。督赞方应发见局势难以支撑,规劝文龙稍为屈服。文龙责以大义,挥剑逐之。 此时,兴化城中兵不满千人,众志成城。元军见招降无望,便下令攻城。陈文龙在囊山巧设伏兵,重创元军。城中哄传元兵将至,陈文龙亲自巡城,揭榜晓谕百姓:“当职登第八年,叨恩两府。生为宋臣,死为宋鬼。 不惜一切生命,止(只)为百姓生灵。各仰安居,毋自惊扰。”并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大旗,申明大义,鼓舞士气。 元军屡攻不克,又派太学生卢泽等人前来劝降。陈文龙怒不可遏,诘问:“诸位怕死,这辈子难道谁能不死吗?”斩来卒,悬头于槊(长矛)上,以示警告,卢泽吓得鼠窜而去。元军不甘心,又拘陈文龙姻亲、侍郎许自,胁逼其致书文龙招降。陈文龙大义灭亲,焚书斩使,复云:“文龙为理宗太学生,度宗状元,大都九个月,越州权签判,八个月,抚州衰太守,享朝廷禄食仅八年,尚能自决。他人受用几年富贵,各要保家计、养子孙,略不思大主人家,祭祀无所附,子孙无所托。彼苍者天,此何人哉!孟子曰‘效死弗去。’贾谊曰‘臣死封疆。’国事至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以守!”又云:“来书谓‘同舍之谊,布衣之交。’此朋友之伦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文龙不爱一身死,不爱一家死,但欲存赵氏一脉。若以区区之守义为不然,或杀身覆家,鄙意则虽阖门磔尸数段,亦所愿也!请从此诀,勿复多言!”报国之心,感人肺腑。 元军元帅唆都慕其名,亲自致书文龙,试图以“母老子幼”感化他。文龙复书云:“来书谓我名盖天下,何书不读,览尽兴亡,褒拂过当。不知我平生读书,但识《孟子》‘效死勿去’句、《左传》‘有殒(死)无二’句,如此而已。但谓天数如此,何必固执,不能嘿嘿(沉默)。宋三百年天下,列圣相承,无有失德,未至天遽厌之。柄国非人,不幸至此。闽广数个破郡,存赵封疆,岂非盛德事?不然,蕞尔小州,把作田横海岛[5]有何不可?昔微子之宋,听其自存,聊摄以东,置而不问[6],惟执事图之。若弗获命,磨厉以须!”[7]驳斥唆都,并非所谓“天数如此”,而是奸臣误国。借故典希望给予自存,否则血战到底,有死无二,表达对宋朝忠贞不二,坚誓不降的气节。 为防元军来攻,陈文龙遣部将林华外出窥探敌情,不意林华叛变,投降元兵,并乘夜引导元兵万余至兴化城下。林华诡称家兵来援,通判曹澄孙充当内应,开城迎敌。小校黄泰跃马至办事厅,称太皇太后有诏,逼使文龙出面。文龙朝服西向再拜曰:“臣得以死报陛下矣!”瞋目怒叱黄泰曰:“奴才,敢杀职乎?”遂抽刀欲自尽,被左右所执,夺去刀,急拥文龙上马。至军营,二十五名大将披甲出场,如临大敌。文龙下马,据胡床(似今马扎之类的便凳)怒视。忽见民房起火,延颈曰:“速杀我,,无害百姓!”元将惊愕,传令侦捕纵火者杀之。 十二月二十八日,天明,陈文龙及其家人,一起被押送到福州董文炳(金朝右丞相,南宋降臣)军中。面对董文炳凌逼与劝降,陈文龙大义凛然,手指心腹曰:“此皆节义文章,汝曹可相逼邪?”。董文炳劝曰:“国有兴亡,家有成败。汝是书生,何不识天时?”文龙对曰:“国亡,我当速死!”董又曰:“召忽死,管仲不死。[8]尔何以死为高?”文龙曰:“尔何比予于管仲?”董怒,将加戮,某元帅力持不可,曰:“皇帝圣旨,南朝好头目不教杀了。陈某是南朝状元宰相,会治民,不要钱。”遂送往馆舍。 元帅唆都又往来喻意,试图以“母老子幼”感召文龙。文龙斥之曰:“宋无失德,三宫北狩,二邸深入瘴烟,何必穷兵至此?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岐分南北,我子何足关念!”情词慷慨,令唆都愀然改容。 于是,将文龙押往杭州。途径合沙(今福州台江大桥头江中沙州)时,文龙赋诗寄次子诀别,表达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诗云:“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上吊、投水自杀)非吾事,得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臣(被俘臣子)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北,唯有丹心天地知。” 宋景炎二年(1277)四月二十五日,陈文龙被押到杭州,居住太学。要求拜谒岳王庙,薰炉自诉,一恸几绝。告语监押曰:“吾病矣。”遂留宿庙下,当晚卒于岳庙。终年四十六岁。 陈文龙殉国后,其妻儿继续押解北上,至洛阳(今河南洛阳)时,元主忽必烈闻其忠义,曰:“忠臣不可辱。”遂予释放,并礼葬文龙于杭州孤山智果寺。南宋端宗闻讣,赠陈文龙太师,谥“忠肃”,赐庙号“昭忠”。 大忠大义 满门忠烈 陈文龙是南宋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其尽忠报国志节,宁死不屈的精神,如日在空,万古长存。明太祖于开国之年,诏奉祀“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陈文龙被奉为福州府城隍,福州著名的尚书庙(奉祀陈文龙),至今有五座。清代名臣林则徐撰联曰:“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照海澨,与信国(文天祥)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自明至清,一直为邦人所崇拜。莆田亦于明洪武三年(1370),设庙奉祀陈文龙及其叔陈瓚,后为兴化府城隍庙。于今香火旺盛,缅怀英烈。 20世纪30年代,杭州重修陈文龙墓,莆阳名士张琴献联曰:“南宋两状元:理宗丙辰科(文天祥),度宗戊辰科(陈文龙),十余年甲第联镳,千古文章标节义;西湖二忠肃:前身岳少保(岳飞),后身于少保(于谦),一抔土松楸相望,双悬日月照乾坤。” 更可宝贵的是,陈文龙满门为抗敌英烈。 陈文龙被押解北上时,老母病不能行,遂留于福州一尼庵中。闻文龙殉节,病已危重,不肯服药,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辞世而去。众人叹曰:“有此母,宜有是儿。” 文龙从叔陈瓒,少有大节,宋末知必乱,无意仕进。于是散粟帛周济饥寒者,曰:“吾家世受国恩,当为国收民心耳!”文龙出任执政,行前,陈瓒寄语文龙,献屯兵沿江要害拒敌之计。 宋德祐元年(1275)十一月,端宗至广东时,陈瓒献家财三百万緍,航海至广资助张世杰军需,鼓励世杰曰:“百姓皆兵,府库皆财。相公宜为国家计,尽力一战,以作士气。”世杰欲授以官,陈瓒曰:“吾为忠义所激而来,岂买爵耶?”不受,辞归。 十二月,叛将林华等献城降元,文龙被执北去。陈瓒曰:“吾侄不负国,吾当不负吾侄!”于是秘密部署家丁,招募义民,于当年二月之夜,攻进莆城,俘获叛贼林华,诛杀后提首告于祖庙,献于行朝。端宗嘉其忠义,任命通判权守兴化军。五月,出家兵义军,接应张世杰讨伐蒲寿庚。 九月,元帅唆都发兵围攻兴化城。陈瓒号令严整,闭城坚守。每逢巡城,必南向悲呼,士皆感奋。唆都亲至城下劝降,矢石雨下。于是造云梯、炮石仰攻。十月十六日,元兵蚁附登城。陈瓒寡不敌众,力难固守,于是率领义民五百人展开巷战,元兵死者千余。陈瓒被拘捕,唆都欲其投降。陈瓒大骂曰:“奴狗,汝知前守此不降者,曰文龙者,吾侄也!吾家世敦忠义,岂肯从汝胡狗求活乎!”唆都大怒,残无人道地将陈瓒车裂于城门,并屠城三个时辰,血流成河。张世杰闻之,赠陈瓒兵部侍郎,谥忠武。 陈文龙弟陈用虎,尝任兴化军通判,见文龙被俘,与妻朱氏一同自缢尽节。陈文龙女陈淑贞[9],为南宋进士、承信郎许汉青妻,人称许夫人。夫妇尝在泉州护送幼主赵昺。文龙就义后,许夫人会同农民起义军,转战闽粤,坚持抗元斗争,历时六年,曾大败元军,震惊元廷。元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率畬汉义军与元军大战于东洋屯(今广东浮山),英勇殉国,年仅三十。清嘉庆朝尝追封一品夫人,旌表其忠贞气节。 令人回味的是,陈文龙家族的忠烈节义,还表现在元元贞二年(1296),元成宗诏令[10],寻访陈文龙子孙前来录用,然而,陈氏子孙无一人应者。[11] 需要提及的是,与陈文龙同时临危受命的,还有其邑人黄镛。黄镛,字器立,涵江黄巷人,出身仕官之家,在太学时敢于同朝中奸佞斗争。“学问文章,禀节可称”,登景定三年(1262)进士第。度宗朝,拜国史编修,除监察御史,升正言兼侍讲,旋升刑部侍郎,居官清正,刚直不阿。恭宗朝升给事中,继诏同佥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元兵逼进杭州北关时,黄镛与文龙共请身督殿旅,决一死战。不意朝廷众议降元,黄与陈坚决反对,无奈大势已去,乞归养母,弃位而去。益王赵昰执位后,黄镛与文龙起兵共赴国难。在一次战斗中,肩中流矢,舆疾而归,不久病逝。其坚持抗元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颂。 注 [1]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陈文龙传》(蔡氏点校本)云:“(文龙)独不呈稿,已忤似道,知临安府。洪起畏请行类田⋯⋯”。按,陈文龙未尝出知临安府,奌校有误,应为:“⋯⋯已忤似道。知临安府洪起畏⋯⋯。” [2]张日起《陈忠肃公行状》;张琴《陈文龙年谱》。(福建省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会陈文龙分会编《民族英雄陈文龙研究丛书论文集》,香港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又《宋史》陈文龙传云:“(贾)似道怒寝其疏。” [3]《新唐书·韩瑗传》称,唐高宗时,自宰相韩瑗与褚遂良相继死后,朝内外以言为讳将二十年。唐高宗造奉天宫,御史李善感始上疏极言。时人喜之,谓为“凤鸣朝阳”,喻贤才遇时而起,或希世之瑞。 [4]陈文龙出生于莆田县玉湖(今城厢区阔口村)。后随父到长乐贩市,过继给迁居长乐的族叔,于当地就读,后入乡学、补入太学,殿试夺魁。故以长乐为第二故乡。 [5]田横,战国齐国相国,韩信破齐,田横自立为齐王,率从属五百人逃往海岛。刘邦称帝,遣使招降。田横羞为汉臣而自杀。岛上徒众闻讯,亦皆自杀。 [6]微子,商纣王庶兄。因数谏纣不听而去国。周灭商,称臣于周,周公乃以微子率殷族封于宋。为宋国始祖。 [7]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事公子纠,后国乱,公子纠逃至鲁国,齐桓公令鲁人杀之。召勿自杀而死,管仲却成为齐相。 [8]陈文龙《复唆都元帅》,《宋元学案补遗》卷三十四(《民族英雄陈文龙从书研究论文集》)。 [9]陈松溪《抗元巾帼英雄许夫人》(《民族英雄陈文龙丛书研究论文集》)。 [10]《元录用忠臣烈士子孙诏》全文为:“诏曰:人之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有宋大臣陈文龙,乃死于节,可谓得其处矣。近编国史,显迹具存,其子若孙,理宜录用。今差宣抚使李文虎前去兴化路,寻访陈文龙子孙前来录用。钦此。”(元贞二年八月二十五日)[11]张琴《陈文龙年谱》。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进士
职位
正字
职位
监察御史
职位
辅相
职位
宣义郎
职位
节度判官
职位
参知政事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