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45
人物姓名: 刘克庄
人物异名: 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167.pdf
出生年: 1187年
籍贯: 兴化军莆田县
亲属: 刘夙;刘弥正

传略

刘克庄,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兴化军莆田县人。生于宋淳熙十四年(1187),以祖荫恩补将仕郎,以“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官至权工部尚书。刘克庄是南宋继陆游、辛弃疾之后的著名爱国诗词家,有“文坛宗主”之称。 吏才初显 因诗落罪 刘克庄出身于仕宦文学之家,祖父刘夙为绍兴进士,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等职,为理学创始人程颐的三传弟子。父刘弥正为淳熙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刘克庄少有异质,日诵万言,为文立就,在国子监肄业时就以善于诗赋闻名。 宋嘉定二年(1209),刘灼以祖父刘夙荫补将仕郎,更名克庄,任靖安县(今属江西)主簿。不久遵制丁父忧,服满,历任福州右司理参军、真州(今江苏仪征)录事和江淮制置使李珏的幕僚。在李珏府中,因持论不合,为同僚所忌,以奉祠回籍闲居,曾一度赴桂林为广西经略安抚使胡槻的幕僚。 宋宝庆元年(1225),刘克庄出任建阳(今属福建)县令,到任后謁诸神庙,曰:“国家秩祀百神,选任群吏,凡以为民也。吏无愧于民,斯无愧于神矣;神有德于民,斯有德有吏矣。某与神皆当勉之。敢告。”以执政为民自勉。 据史志记载,该县有义仓贮米四千石,以备荒年平抑粮价与赈灾用。刘克庄到任之初,发现县义仓仅存粮八百石,便多方筹款购粮三千石,使之恢复原有储备规模,以应急需,并特撰仓联“聊为吾民留饭碗,岂无来者续新灯?”警示后来者,被誉为“父母之心,仁人之言”。刘克庄任上廉洁恤民,崇尚风教,装修朱熹等名贤祠,“三年之内,圄(监狱)空讼少,吾民不识水旱”实现“无愧于民”许诺,志称“庭无留讼,邑用有年”以治邑政绩优异闻于朝。离任时,“彩旗蔽路,送者达数十里”。 由于朝廷腐败,卖国苟安,极力排挤朝内正直之士,摧残贤才良将,刘克庄作诗予以揭露。诗曰:“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落梅》)以梅花的飘零,隐喻历史上屈原、韩愈、柳宗元等饱学之士惨遭迫害的凄况,同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压抑心情。不意为此惹下大祸。时任宰相的史弥远,是个以降金乞和、擅权误国的秦桧式人物。其鹰犬蓄意曲解诗中尾联二句,罗织罪名,欲以“讪谤朝政”落罪。幸得宰执郑清之以“不应以言罪人”为其开脱,后改任广东潮州通判。因政敌揪住落梅诗案不放,终被弹劾落职,废弃达十年之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落梅诗案”。耿正清忠的刘克庄从此与梅花结下不解之缘,写了一百二十多首咏梅诗词,以梅花披雪斗寒的傲骨清品,寄情抒志。 四度立朝 侃侃论谏 宋端平元年(1234),有旨都堂审察,刘克庄得以复官,除将作监主簿。绍定六年(1233)末,起用为吉州通判,未及赴任。端平元年正月,真德秀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刘克庄以将作监主簿任安抚使司参议官。同年六月,真德秀诏任户部尚书,刘克庄援例辞官,奉诏回京任将作监主簿,后改宗正寺主簿。端平二年六月,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官兼权吏部右郎官,在理宗召见时,抨击故相史弥远擅权误国,劝导理宗近君子远小人,谏曰:“服天下莫若公,今也失之私;镇天下莫若重,今也失之轻。二失不去,虽圣君贤相,不能以善治。”所谓“私”,指理宗宠幸贵戚;“轻”,指相权及法令不重。又言:“权臣坏朝纲,开边衅,兵骄楮贱,贪饕侥悻之俗不可回。诸贤起而当之,天人来庆。愿坚凝初意,无使邪说摇正论。”得罪了史弥远的党羽。中书舍人吴泳因传闻刘克庄当初曾遏制他晋升之事,指使其弟御史吴昌裔攻击刘克庄,遂被罢官,降授宫观闲差。不久,又改任漳州知州。嘉熙元年(1237),改任袁州知州,御史蒋岘攻击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时,与方大琮、王迈三人,抨击朝廷处理前皇位继承人济王赵竑事欠妥,因而又改授宫观闲差,方、王二人也被贬降,时称“三贤”。 宋嘉熙三年(1239),李宗勉为相,刘克庄被提拔为江西、广东提举,升转运使。任上,廉洁从政,“奉给、例卷,皆却不受。”又买田二百亩,以田租赡养来南任官而丧归者。李宗勉死后,刘克庄又被免职,主管崇禧观。嘉熙四年(1240),出任江东提刑,访求民瘼,为民洗冤,惩办信州、南康等地贪官污吏,时论称快。 宋淳祐元年(1241),诏令刘克庄回临安奏事,受御史金渊攻击而罢召回之命,并再次降授宫观闲差。淳祐三年初,一度出任为吏部侍右郎官,因濮斗南的攻击仍领宫观闲差。次年,起用为江东提举常平公事(一作提点刑狱),同年十一月,任将作监,改直华文阁。 宋淳祐六年(1246),刘克庄以将作监赴行在奏事,连奏三劄,指斥朝廷任人之失、谋划之误,谏言应上法祖宗,使善类常合、言路常通。宋理宗以其“文名久著,史学尤精”,特赐同进士出身。数日内连除秘书少监、兼权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官、崇政殿说书,兼中书舍人等职。克庄轮对时坦言:“今日之忧,莫如国本未建”,授引甚详。 时右丞相史嵩之服阕,宋理宗令刘克庄起草史嵩之致仕制词。克庄奏曰:“嵩之有无父之罪四,无君之罪七。旧相致仕,合有诰词,今臣行嵩之之词,未知为褒为贬?且不知合带何官奉祠?”理宗旨授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克庄复谏曰:“嵩之忠孝两亏,所授职名乃与元勋重德无异。乞止任命,止守本封永国公致仕。”理宗不得已收回前命;而克庄却以“不合奏审、直实欺君”,再次被诬劾罢职。时人称,刘克庄“在省七十余日,草七十制,士大夫争相传诵,以为前无古人”。 宋淳祐七年(1247),出知漳州,又改主明道宫。淳祐八年,授福建提刑,旋因丁母忧去职。十一年,刘克庄服制刚毕,宋理宗下旨促归朝,以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后又任崇文殿说书、史馆同修撰、起居舍人、侍讲等职。任上,一如既往,直言切谏,侃侃而论。刘克庄尝为邑人、著作郎兼右正言方大琮,作贺寿词《念奴娇》云:“须信谄语尤甘,忠言最苦,橄榄何如蜜。⋯⋯年年岁岁,大家同作真率”以为共勉。 时内臣近侍干预朝政,事多由内出。刘克庄谏曰:“祖宗盛时,内降(帝王直接降旨命官)绝少。今中外除授,不由大臣启拟(提议),求者、予者、奉行者,习以为常,臣窃惜之。”在起居舍任上,认为史宇之受任工部侍郎不称职,力奏不草答诏。在崇政殿说书任上,一次为宋理宗说书时,进讲吕后擅权、秦桧阴谋等故事,指出:“秦桧挟虏自重,高宗始欲和议之坚,举国以听。然大柄一失,不可复收。(高宗)甚眷(赵)鼎、(张)浚,而鼎、浚不得不贬;甚眷(韩)世忠、(张)浚,而世忠、浚不得不罢;甚眷(岳)飞,而飞不得不诛;甚恶(秦)嬉,而嬉为执政。”要理宗吸取用人大权旁落的历史教训。 刘克庄又纵论国内外形势,批评朝政,认为蒙古军攻占四川,致使“五十四州遂成荡覆,岂非外重而不能御,内虚而无以守”,以致受到御史郑发的攻击。次年正月,出为建宁知府兼福建路转运副使。郑发认为责轻而再次论奏,同年六月,再次以宫观回乡闲居。 宋开庆元年(1259),贾似道在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暗中向蒙古军乞降求和,而以战胜蒙古军闻奏,理宗“以其有再造功,以少傅、右丞召入朝”。举国上下不知道贾似道乞降求和的真实情况。 宋景定元年(1260),贾似道再相,刘克庄与贾涉、贾似道父子有旧交,连进贺启。由于贾似道的荐引,再次入朝,以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随后又升为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次年升为权工部尚书仍兼两制,担负起草诏书,日夜为草诏而忙碌。但不忘提醒宋理宗致力于国家大事,不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崇尚理学排斥异己之上,“勿以清谈废务、浮文妨要”,“先急政要务,(后)薄物细故。臣虽老悖,一念忧爱,狂言望择”。刘克庄的志君报国精神,至老不变。 当群臣对时相贾似道歌功颂德时,不明真相的刘克庄也参与其中,因此受到后人责难。宋景定二年(1261)八月,回朝不到一年的刘克庄急流勇退,请求致仕,也许是对贾似道的面目有所认识而决定的。同年以宝章阁学士出知建宁府,实际是告老还乡,“优游觞咏”,不多过问府事。景定五年秋,以目疾(白内障)乞退,遂以焕章阁学士守本官致仕。于咸淳五年(1269)病逝,享年八十三岁,谥文定。积官至龙图阁学士(职)、正议大夫(阶)、莆田县伯(爵)。 文坛宗主 众体兼备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诗、文、词俱工,骈、散文皆擅长,而以诗词的成就和影响大。其诗词流布海内,有南宋文坛宗主之称。时人称他“自少至老,使言诗者宗焉,言文者宗焉,言四六者宗焉”。理宗赞扬他“赋典丽而诗清新,记腴赡而序简古”。 林希逸称赞他:“诗虽众作而自为一宗,文不主于一家而兼备众体。摹写之笔工妙,援据之论精详。其错综也严,其兴寄也远。或舂容而多态,或峭拔以为奇。融贯古今,自入炉鞴(古时鼓风吹火的革囊)。有《谷梁》之洁,而寓《离骚》之幽;有(司马)相如之丽,而得退之(韩愈)之正。霜明玉瑩,虎跃龙骧,闳肆瑰奇,超迈特立。千载而下,必与欧梅六子并行,当为中兴一大家数也。”又称他“得文名最早,排觝于时亦最甚。”因《落梅》诗案罢职时,“身虽诎而文日传,时从数千里外,有能道其名而诵其诗,语以为今人率不信,亦知公之诗名久而传者远矣”“掖垣诸稿脍炙于人,好文者至相传写以相遗”。(《后村居士集原序》)[1] 刘克庄是个多产作家,作诗约四千五百首,数量之多在宋代仅次于陆游,是南宋江湖诗派中最著名的。他处于南宋末年危亡之际,爱国之情溢为诗词,“忧时元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正是他的自我表白。在《梦丰宅之》诗中,称颂爱国人士:“老犹奋笔排和议,病尚登陴募救兵”,“残胡仍在王师老,宝剑虽埋愤不平”。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最有成就的豪放派词人。他推崇爱国词人辛弃疾,称赞辛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刘克庄与辛弃疾词风相似,充满爱国主义与忧国情怀,如《沁园春·梦孚石》词:“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反映抗战的《贺新郎》词,惊呼国势危急,“国脉微如缕”,激励友人投笔从戎,“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快投笔,莫题柱”。即使被后人称为阿谀贾似道的诗词,也不乏爱国忧民的情怀,如《凯歌十首呈贾枢使》诗,歌颂抗蒙将士,“残党分兵尽扑除,游魂多不返穷庐,肃清执至龙颜喜,又奏淮西有捷书”;《汉宫春》(丞相生日)词“但管取三边无警,活他百万生灵”。都是不知贾似道暗向蒙古乞降求和的情况下写的。 刘克庄是南宋最有成就的诗词评论家,所著《后村诗话》论诗兼而评词,“论诗则具有条理”,“采摘菁华,品题优劣”,见解独到精当,远在南宋诸家诗话之上。所作《刻楮集序》写道:“初余由放翁(陆游)入,后喜诚斋(杨万里),又兼取东都、南渡江西诸老,上及于唐人大小家数。”《跋真仁夫诗》道:“繁浓不如简淡,直肆不如微婉,重而浊不如轻而清,实而晦不如虚而明,不易之论也。”由此略见其取法范围及审美好尚。 刘克庄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后村集》五十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后村先生大全集》收录其诗、文、词、诗话及附录等共一百九十六卷。 刘克庄一生经历宋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四度立朝,五度罢官,在朝直言切谏,在外亦有政声。他学问充积,“学贯古今,文追骚雅”,尤长吏事,守官举职不负所知。明代名臣彭韶,评价刘克庄一生功过是非时,指出:“先生志经济,尤善吏能,而为文名所掩,不及尽用。后遇似道当国,贪收德望,以慰人心,乃位八座,岂蹈蔡氏(京)用龟山(杨时)之故智耶。”认为“莆地偏小,至宋始成郡,而文献特盛。忠惠(蔡襄)、文节(林光朝)、正献(陈俊卿)三五公为之冠冕,最后后村刘先生起而继之,文章流布,事业兼备,论者谓三五公而下一人而已”。(《修复刘后村先生祠堂记》)[2]《宋史》或因其与贾似道的关系,以“晚节不终”未予立传,是有失公正的。 注 [1]《后村集》(《四库全书》)。 [2]彭韶《彭惠安集》(《四库全书》)。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仕郎
职位
主簿
职位
县令
职位
提刑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