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信孺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43
人物姓名: 方信孺
人物异名: 字:孚若;自号:诗境;又号:好庵、紫帽山人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145.pdf
出生年: 1177年
籍贯: 宋兴化军莆田县
亲属: 方崧卿

传略

方信孺,字孚若,自号诗境,又号好庵、紫帽山人,宋兴化军莆田县人。以父荫补官,踏上仕途。慷慨敢为,事不辞难,颇有政声。尤以出使金朝,以大智大勇,舌折敌酋,不愧为古代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试职州县 吏才初显 宋淳熙四年(1177),方信孺生于仕官世家。父方崧卿,隆兴元年(1163)进士,官至京西转运判官,政勤官廉,平易得民。职余尤爱校书著述。信孺生有异质,幼能诵书,九岁落笔作文,人称天才。约于庆元四年(1198),以父荫补番禺县(今属广东)县尉。 方信孺在番禺县尉任上,面对县政废坏之后的困难局面,“创立廨宇,盖造营房,置办军器,教阅弓手,境内肃然”。[1]一日,一群海盗抢劫海上商人财物。信孺获讯,曰:“鼠子,敢尔(如此大胆)!”亲自划舟前往抓捕。海盗正聚集海滩上瓜分所抢财物,忽见县尉来到,惊慌奔走,欲去船上取武器对抗。不料,信孺已先派人把贼船拖走,断其去路,全部束手就擒,一个不少押往官府。 方信孺在番禺,深入考察各处名胜古迹,足及新会、东莞、肇庆(今属广东)诸地,作《南海百咏》七绝百首,纪胜咏史。每首均有解题、考证,显示其文才,为后人的广东名胜著述广泛引用。由于方信孺文武双全,忠于职守,善于开拓创新,“才望倾一府”,以至“诸公争致之幕下”。[2] 时番禺、新会县令缺员,郡府檄信孺代理其事,“铲剔蠹弊,百废一新。”朝廷劝谕纳粟,本府委令信孺措置到三万余石。诸司知其才,同衔奏辟(征召)知增城(今属广东)县,上章列荐者有十数人。[3]三年秩满,以捕盗有功改秩,知肖山县(今属浙江)县丞。 方信孺赴肖山到任不久,浙东转运使钱象祖、提刑傅伯成奉命整固庆元(今浙江宁波)海道,以防备金朝自海上来侵。钱帅闻信孺有智,遂征召他往来处理海防事宜。因信孺处事干练有条,多次向朝廷推举差兼淮东随军转运属官,事毕又回肖山县。 其间,朝廷要求内外臣不拘一格,荐举人才。时任淮西总领的邑人蔡戡(蔡襄四世孙),疏荐方信孺,称其“才猷隽明,风力强敏,文采吏事,皆有可观。”“慷慨敢为,事不辞难,所治辄办。”认为“其人年壮气盛,有意功名,奋励激昂,不择剧易。少加涵养,必为成材。内而繁难职事,外而沿边任使,皆可试用。”[4]对信孺的才华评价虽高,但实事求是,为此蔡戡最后声明曰:“将来朝廷擢用后,不如所举,甘俟朝典。”[5]以身担责。 宋开禧二年(1206),平章国事(高于7丞相)韩侂胄贪功冒进,乘金朝一时内困之机,策划北伐,宁宗下诏“伐金”,史称“开禧北伐”。五天后,金朝亦下诏“征南”攻宋,倾国南侵,多路宋军一战而溃,西线四川宣抚副使降金封蜀王。金军直抵淮河、汉江一线,形势危急。因兵凶战危,胜负难知,政局不安。韩侂胄亦为师出屡败,悔其前谋。宋金双方,均不欲扩大事态,而萌生和议息兵之意。金朝首先遣人喻示后,宋廷亦多次遗使往来接触,但因不得其要领,仅到濠州(今安徽凤阳)便被金人刁难胁迫而折回,以至七命出使而无成。 宋开禧三年(1206)正月,不少朝廷近臣推荐方信孺有“专对”(遇事机敏,交涉应对)之才,可胜任使命。时任枢密院属官的邑人刘弥正(刘克庄之父)亦极力荐用。[6]宁宗降旨,权臣赴都堂禀议定夺。 奉使北廷 舌折金帅 宋自高宗与金朝订立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以来,数十年间宋廷使者不绝于途。好几位使者因金朝背义,被拘禁杀害。故朝臣视北使为危途死命。开禧三年(1206)二月[7],方信孺受荐,毅然赴朝拜命,朝廷告谕出使之命。行前,告别老母曰:“王事不可辞,愿勿以儿为忧。”实际自知此行生死难料。 信孺虽是七品下僚,对天下形势却洞若观火,心知此次与金朝和议焦点,在于如何处置北伐首谋者,故受命时特问曰:“国家多事之际,不敢以老母辞。此次是我方开战,敌方若问主谋者,当如何措词应答?”这是出使谈判不可回避的难题。信孺所问,直切大臣韩侂胄心头之痛。韩侂胄惊惶不安,无以应对。于是,借调方信孺为朝奉郎、枢密院检详文字,以枢密院参谋官身份,持宋都督府帅张岩书信,通问金朝元帅府。 时因西线四川吴曦叛变降金,金人气焰嚣张。方信孺一行行至濠州,就被金帅纥石烈子仁制止,拘押狱中,露刃环守。又断绝薪火水源供应,欲威胁逼使信孺屈服。随行属官见势,有的吓得痛哭流涕。信孺怒叱曰:“你哭泪,大辱国格!” 金帅纥石烈子仁,开门见山,提出“五事”进行要挟,即反俘、归币、称藩、割地、缚送首谋五项和议条件。信孺清楚宋廷和议底线,不改神色,从容应道:“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古无此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敢言。”子仁怒曰:“你不想生还么?”信孺应曰:“我奉命出国门之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矣!” 金帅又指责:“宋朝失信,擅起事端。”信孺驳斥曰:“尔失信,故我失信。”金帅不解,问“我何为失信?”信孺徐曰:“我之用兵在去年四月某日,尔之诱逆曦(叛逆吴曦)在三月某日,以日月先后计之,是尔先诱我叛臣也!”金帅语塞,暗中佩服其精明干练,对整个事件了如指掌。双方论辩甚久,纥石烈子仁始终难不倒方信孺,只好送他去汴梁(今河南开封)元帅府,会见金朝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 宗浩将方信孺一行送到简陋的传舍(本系供路人歇脚住宿用的辟舍),门额上书有“天狱”二字,曰:“此非濠州可比。”信孺正色应曰:“事须商榷,何至以威胁人!”宗浩指使二省(金朝中书、门下省)要员庞赵前来重提“五事”,并归咎于宋朝“无故兴师”。信孺对曰:“本朝不旋踵追悔,所以敛兵纳和。”宗浩嘲曰:“正为无兵可敛。”信孺反诘曰:“岂无淝水八千之众!”宗浩言归正题,曰:“缚送首谋,事既无例,姑置;称藩、割地,莫有故事否?”信孺回应曰:“惟有靖康时,尝仓猝割三镇,绍兴以太母故暂屈己(指宋高宗赵构委曲求全,欲以割地赎回被俘生母韦太后),今日岂可沿用故事耶?此事独小臣不敢言,行府(指张岩都督府)亦不敢奏也。”宗浩词穷理屈,于是令庞赵与方信孺联诗对句,试图为难、戏弄他。庞赵借吴曦献蜀地降金,出诗曰:“仪秦虽舌辨[8],陇蜀已唇亡。”既称许信孺善辩,又嘲弄无补于宋朝失地。信孺闻诗,出口对曰;“天已分南北,时难比晋唐。”[9]强调时势已经不同,贬国号、割地是不可能的,表明宋朝不可屈辱之志。 宗浩曰:“前诗并非戏弄,尔国有多少州军?今一掷已失五十四州,吾为尔国危矣!”方信孺不折不挠,正言厉色对曰:“吾衔命在此,固未知失蜀本末。大元帅间谍素明,犹未知我之所以立国乎?象犀珠玉之富,俱出于两广,江东、西则茶桑之陆海也,淮东西则铜醝(盐碱)之薮泽也。浙西十四郡尔,苏湖熟,天下足,元帅之所知也。而况生齿日繁,增殖者众,苇萧岁闢,圩围浸广,虽不熟亦足以支数年矣。浙东鱼盐之富,海藏山积,食之虽众,生之无穷。闽自为东南一大都会,其支郡有六,又且兼江淮之所人。故吾国之余波,常及于大国者,以其力之有余也。彼蜀之为蜀,号为州五十四,其财赋擅吾国者百不十一,然而仅足以为五十四州军民之用。一有菜色,或转馈焉。白石饶风之捷,必不为他人有者,凡以为民而已。”[10]列数大宋半壁江山之富足,蜀地之危弱,对宗浩的诞语给予有力回击。 次日,方信孺要求面见丞相宗浩,以决定大事。庞赵引信孺前去。但见宗浩正襟居坐帐幄中,陈兵以见。宗浩指责曰:“前日兴兵,今日求和,何也?”信孺对曰:“兴兵复仇,为社稷也;今日屈己求和,为生灵也。”宗诰不能诘。指使侍从传谕云:“五事不从,旌旗南指,楼船东下矣!”信孺欲上前说事,宗诰曰:“事止此,无可议者。”急忙将报书(回复文书)交付信孺,待其回去报告后再来决定和战。 方信孺于四月回到临安,宁宗问候慰劳,官转三秩,以示嘉奖。并令侍从与中书、门下省、台谏们,商议金朝所提的“五事”。众议认可其三,即返俘、增岁币五万,追罪首谋;拒绝称藩、割地两项。 当年五月,方信孺携命再使金朝。金元帅宗浩令庞赵迎接。时宋朝已经平定四川吴曦叛反,金朝为之沮丧,但仍坚持前议“五事”。宋廷则利用有利时机,强化和议底线。都督府帅张岩回复宗浩的报书,对“五事”作了比较强硬的回应。 信孺同庞赵谈判和议条件时,曰:“本朝诸臣,已谓增币为卑屈,何况名分(称藩)、地界(划界割地)哉!”庞问其故,信孺告曰:“议者以曲直胜负交之,皆云本朝兴兵在去年四月,若(你方)贻书诱(吴)曦去年三月也。若虽得滁、濠等州,我不得泗、涟水乎?若夸胥浦桥之胜,我不有凤凰山之捷乎?若谓我攻宿(州)、寿(州)不下,若围庐(州)和楚(州)竟何得乎?且‘五事’已从其三,犹过执不见听,不过再交兵耳!杨行密尚能以数州之地自立,本朝幅员万里,江东将相岂久下人者?”[11]指出兵端之起,曲(失理)在金朝;宋金交战,亦各有胜负,宋军并不弱于金兵。所论大长宋朝志气,大杀金朝威风。 庞赵两度接待信孺,亲见信孺之慷慨忠烈和诚恳,于是向他透露内情曰:“割地之议,姑且不再提;称藩不从,当以叔为伯;岁币之外,别致犒师钱可也。”方信孺揣度金人伎俩不过如此,于是固执不许。宗浩计穷,与方信孺初步达成协议,让庞赵与信孺密议数条合约,取信孺手记为质。信孺所约,自然不超越宋廷和议底线,宗浩面授信孺报书。 方信孺于六月回到临安,向朝廷复命。朝廷因功再转三秩嘉奖。 权佞误国 功败垂成 一个多月后,即宋开禧三年(1207)八月,方信孺第三次受命赴金朝。鉴于信孺与宗浩已有初步协约,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此次是按宋高宗时与金和议的先例,改以通谢国信所参议官的身份(属于正式国使)赴金,携带国书草约,及朝廷所许百万缗犒军费。 不意,方信孺抵达汴梁后,不见庞赵再来迎接,而更换为二省差领客。丞相、大元帅宗浩,亦奉金主诏命,全部推翻前议,无理指责信孺曰:“所议事项未能听从,为何急忙以国书使者的名义前来?”责备信孺不向朝廷委婉建言,接受金朝条款,并威胁要囚禁、诛杀。信孺不为所动。 一日,宗浩指使全副武装的兵士,强行簇拥信孺到帐下答状。信孺抗议曰:“岂可如此对待使者?”宗浩理亏,急忙辞送信孺回宾馆。二省的差官来曰:“此事非犒军钱可以了结,需另商定项目。”信孺答曰:“正因岁币不可再增加,故以通谢钱代之。今得此复彼,某惟有头颅与墙壁俱碎而已!”差官曰:“是庞赵误害阁下的。”信孺驳曰:“是丞相(宗浩)误害庞赵的!”差官又曰:“不尔,丞相欲留(实为拘留)阁下。”信孺曰:“留于此死;辱命归亦死。不若死于此!”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时宋朝在四川出师收复大散关。宗浩益加怀疑宋朝真心和议,并一再追问信孺:为何无权臣书信?信孺为争取时机,促成和议,不得不私下仿照权臣致书宗诰的款式,作书帖应付之。虽出于公心,却给自己留下后祸。 对于方信孺这样大智大勇、能言善辩的谈判对手,宗诰与金朝既恼怒又无奈,本欲将信孺拘留囚禁。后宗诰认为,方信孺此行,事未成功,自知回朝必得罪,若拘禁正使他日作为藉口。不若责备其轻佻妄为,释之使归,自穷无辞告白国人,赵扩、韩侂胄必然选择为人谨慎厚道者来使。于是,遣送方信孺带着报书回去。 宗浩回复张岩的报书,指责宋朝对称臣、割地、缚送主谋三事,并饰虚说,不肯如约;污蔑方信孺和议未定,辄将所次具约,拟为誓书(和议文书),以求成自任。“轻渎诳给,理不可容。”并按照金章宗的“圣训”,提出:“若能称臣,即以江淮之间取中为界;欲世为子国,即尽割大江为界。且斩元谋奸臣,函首以献,及添岁币五万两,犒师银一千万两,方可议和好。”[12] 值得注意的是,宗诰回书还传述了金主要求宋朝撤换方信孺,另派使者的诏命。称:“方信孺言语反复,不足取信;如李大性等辈,似乎忠实,可遣诣军前禀议。据方信孺诡诈之罪,过于胡昉,姑放令回报。”反而证明方信孺三使金朝,开展外交斗争的成功,和金朝上下对他的敬畏之心。 九月,方信孺回到临安复命。经淮北时,已将宗浩的报书呈交都督府张岩。韩侂胄问宗浩报书的要求,信孺言金朝所欲五事:一割两淮,二增岁币,三索归正人,四犒师银,五不敢言。韩厉声追问之。信孺徐曰:“欲得太师头耳!”韩侂胄闻而大怒。但急于和议,欲再遣信孺赴金。信孺曰:“信孺既为朝廷万里行矣,初不惮死,今具得敌方要领,即再往亦决不死。惟让信孺稍迟再行,敌必遣使来报,再商议对策。望平章(韩官平章国事,故称太师,位高于丞相)听愚计。信孺三赴金师,早已摸透金人急于和议的心理。故提出欲议故止,促其自来的策略,无疑是取得主动权,降低代价的妙策。韩侂胄却怀疑信孺难于再往,决定另行择人出使。信孺因和议未成,自劾待罪。朝廷以其仿修大臣书贴私馈金将,有失事体,夺三官,临江军居住。 方信孺一年之内,自春至秋,三度使金,不畏艰险,不辞辛劳,往返于炎沙烈日、僵尸满野、虫蛆臭腐之途,随从相继死于道中。信孺仗节将命,神闲意定,奋然前行。他深知,金朝军事上尚与宋朝相持,但军力不济,势难持久,故对金人所提称臣、割地、缚送主谋要求,皆拒而不予,极力维护国家利益,一直欲以和议达到休兵的目的。金朝每索问兵端主谋,意指朝廷权臣,信孺但以邓友龙等人应对,掩护韩侂胄。他看出金朝甚有意于和议,虽恨其不肯屈服退让,并不敢轻易杀他。由于朝政腐败,权臣意气用事,致使功败垂成之际。即使如此,亦有成说,为日后谈判打下基础。因此,信孺虽被贬官,但名闻天下,时年才三十岁。刘克庄以诗赞云:“奉使年三十,名满四夷奇。” 此后,宋廷命王柟北使。韩侂胄因金朝坚持缚送主谋者,怒而用兵,中外忧惧。礼部侍郎史弥远等密谋暗杀了韩侂胄,又不顾国格,开棺斩首,函送金朝,赎淮南之地,并以伯侄之国、改犒军银三百万两(方信孺 时为钱三百万缗)的重大代价,决定和议,时为嘉定元年(1208)三月。史称“嘉定和议”。金朝多年坚持的苛刻条件,基本得到满足,而这些条件,恰是当年方信孺坚拒不许的。 史家指出,当时完颜宗浩等金朝几员骁将,相继病死,临战易将,兵家所忌。而宋人不知乘机制胜,举朝惴惴以和议求得成功为幸。故金人每 笑“南朝无人”。[13]值得一提的是,王柟赴庙堂复命时,奏曰:“和议之成,皆方信孺备尝险阻,再三将命之功。信孺辩析敌酋于强愎告语之时,及柟至,权臣诛矣,事皆勉从矣。方某当其难,柟当其易。每至军前,金人必问方某安在?且谓暑行者三,不委顿车上,已可伏(令人佩服)矣。公论所在,虽金人亦不能掩(掩盖、否认)也。乞录信孺功,而蠲(免)其过。”[14]于是,诏许方信孺自便,还其公道。朝论赞许王柟“不掩人扬己”,有长者风度。 持节粤桂 守备淮东 宋嘉定元年(1208)三月,宋宁宗诏许方信孺自便后,先是除通判肇庆府,不久就知韶州(今广东韶关)。[15]此后,接连在广、湘、桂一带任职十余年,克任其职。致力于平乱锄恶、决断疑狱、表彰先贤、助学兴教,又能关心民瘼,体恤僚属,因而政声广布。 信孺知韶州时,江湖属邑多被流寇焚毁,惟独韶州防备森严,全境晏然。知道州(今湖南道县)时,郡有地霸十人,号“十虎”,其势力能够使监司贬逐太守。信孺到任后,立即将十虎窜逐流放。在广西提刑任上,阅知蜀郡滞狱(积案)有超过百十年不决者,有一事株连数十家者。信孺件画条析,上奏朝廷。诏下时,一日开枷释放数百千人。前按察使以风力自任,怀疑南官例有贪脏,检举无虚日,守、令罢逐拘捕尤众。信孺考罪虚实,多数人经奏报朝廷而释放。信孺任上,单马巡行,访民疾苦。荒镇恶县,无停驿处,张幙野宿,习以为常州,足迹遍及全省内陆。 宋嘉定七年(1214),方信孺转朝奉郎、除广西转运判官。恰巧二十年前,其父方崧卿曾任此职,体恤民情,改革盐法(改私贩为公营),为民所德。信孺将运使厅事命名为“世节堂”,表示继承父节。他深知盐业对公私的利害关系,自出新智,调整政策,既减轻百姓负担,又增加盐税收入。并将增收的财政用于兴修学宫,增加士廪(学子伙食),创设试院。又奏减诸郡历年积压的欠税三十六万缗,藉以“广圣恩,承先志”。对于僚属,善意厚待。每年举荐官吏,优先考虑出身孤寒者,贵要者居后,为此,虽小校裨将,皆得欢心。对不幸病故者,必助其归丧,妻儿返里。 方信孺在广西任职五年,“威信行于一方”。[16]不久,召赴临安奏事,除大理寺丞。适逢金朝因宋廷停止贡纳岁币,出兵南侵,企图以武力迫服。嘉定十年(1217)五月,宋宁宗亦下诏“伐金”。鉴于两淮战事复起,方信孺除淮西转运判官,未行改淮东兼提刑,知真州(今江苏仪真),以加强防务。 方信孺到任后,巡察城池,发现城中只有官府、兵营、仓库等设施,居民皆移居城外江下,一旦有事,无人守城。于是奏请建筑翼城,并附图上报,朝廷不答复。信孺遂在自己的职权内积极备战。他尝登高览望,知城西北能能档风寒,即在此山蓄水备用。依山砌筑石埧,广六里、长二十里,一旦决水,城西北辄成海洋。信孺亲自率领民工畚筑,十日便完工蓄水。 信孺又重赏谍报敌情,查核郡兵,更新旗帜金鼓,增置弩砲兵器;贮备城头御敌礌石,整治城防渠闸,加深壕堑,加高城外挡城,等等,任务多而急,以至日不暇给。信孺却举重若轻,从容应付,不废与宾客觞咏之乐。郡人鉴于开禧间饱尝金兵来侵之害,多聚居于江边沙洲上,以便逃生,信孺则携自家百口子奉侍老母,居住城中官舍。淮民复业日众,酒盐税利倍增,信孺令降低官、私房租赁价格十之三,吸引居民进城居住,并于高地安葬战场遗骸三十七窖。于是,军民感奋。 宋嘉定十二年(1219)三月,金兵攻占盱眙(今属江苏),游骑出没于天长、六合(今属江苏)一线,真州民心忧惧。信孺乘小车巡行安抚,令民不要携物逃离。帅司移文报告,扬州(今属江苏)已登城防御金兵,局势危急。时信孺方就寝,鼻息如雷。通判请求携家渡口躲避,信孺以其动摇众心弹劾之。信孺门客曰:“公以死守,是也。寿母怎么办?”信孺曰曰:“吾母虽年老疲惫,特有昔人伏剑(守义持剑自刎)之风。” 此时,江淮制置使李珏前往扬州督师。信孺夜乘小舟,掀舞巨浪,于黄天荡中会面,秉烛畅谈。曰:“金兵顿兵,过城不攻,掠野无获,已非昔日之强敌。诚得尺寸柄,号召诸将,愿为士卒先,彼可一战而平也!”李帅击节曰:“君言差强人意,将檄君督战,敌拔寨去矣!” 这一年,山东地方武装首领开始归附朝廷,置为忠义军,以抗金兵。方信孺上疏献议曰:“豪傑不可以虚名驾驭,英雄不可以弱势填压。宜选有威望重臣,将精兵数万,开幕府山东,以主制客,重驭轻磨,以岁月翦荆棘为沃野,化盗贼为耕农。不特外包山东,内固江北,而两河固在吾目中矣。”但朝廷未能重视措置。 时山东李全,聚众抄掠州郡,出没岛屿,缺粮无食。方信孺秘密派人航海赠粮,欲以结交,以归附朝廷。李全归附后,率忠义军与金兵作战新立功。信孺赠以金碗、战袍,舟载麦饼、酒壶犒劳。制置司怀疑他越权行事。信孺又论劾豪吏,亲信多谏止,信孺正色曰:“彼以势(依靠权势),此以理(道理,法制)。吾买草履(鞋)行矣!”不久,谗言忌恨交起。诏令易地任职,后省驳奏信孺“徙家沙上,以为民望;遣馈山东(李全),是谓侵官(越职)。”降三秩,免归。其实,当时信孺一家一直居住城内,未尝迁移。其后,金兵进迫仪真时,守将泄水退敌,城邑安然无事。于是建成翼城。山东、河北亦皆建立制置司、镇抚大使,所做皆是信孺前所言之事,显示其深谋远虑,先见之明。 信孺出于公心,而蒙冤降秩,虽坦然以对,仍不免有所失意。即日返归莆田。 一代奇才 夙志未酬 方信孺早先于莆田城南择地建房,于是奉母居住。于中堂作复阁,题匾“诗境”。又凿田为寿湖,湖中垒海石为山,环湖植荷、柳、松、菊,间有茅、亭、木栈。徜徉其间,如与世相忘。 朝廷念其功绩,差主管华州云台观,后叙承议郎、授朝奉郎,祠满改建康府崇禧观。 一日,信孺游西淙,见瀑泉千丈,飞落云端,认为此瀑不亚于浙江雁荡山名瀑,而千百年不为天下人所知。于是招募壮夫,平险通道绝顶,于银河观下建玉虹亭,曰:“吾老于此矣!”此后,匹马一童,兴至即往,一月中约一半时间住宿瀑上。 宋嘉定十五年(1222)秋,方信孺不幸得病,初发热,后胃弱恶食,贫不能医,卧阁八旬,神情衰弱。病重时,仍赋诗数章,叫人张挂诸葛亮像于屏间,发出师未捷之叹。泪别老母,于十二月二十六日逝世,年仅四十六岁。 纵观方信孺一生,虽才华横溢,大智大勇,因朝政腐败,壮志不酬,仕途坎坷。邑人史家黄仲昭论曰:“信孺为尉,则能以智计擒群盗;奉使,则能以意气折金人;提刑,则奏纵乆系之狱;守边,则豫为完城之计。又能新学宫、增士廪、表先贤、创试院,随所任使,皆克举厥职。蓋一时之奇才也!而荐遭坎壈(坎坷不幸),不克究其所蕴,惜哉!”(《方信孺列传》) 方信孺的挚友刘克庄,后来在方信孺的祭文中,亦不无感叹云:“呜呼,士患白首无闻于世。公未三十立奇节,取显仕。自江湖内岭海,外至荒徼(边境),皆喜道其姓名,何其锐也;然甫四十而废,废数年而死,又何其脆也。[17]叹信孺“进不得伸其有用之志”“有才而无命,有志而无时。”多次梦及信孺“中原独著鞭,往来绝境几食毡”的英雄功业,及其“封侯反出李蔡下,成佛却居灵运先。”的不平遭遇,与“自古英才多顿挫”历史悲剧。 刘克庄对方信孺的为人,亦有具体记述,使人进一步了解其崇高德性情操。曰:“(方)公美姿容,性疏豁豪爽。”“公才高事方横冲决,他人莫敢措手,公谈笑直前当之,常慕王景畧、刘穆之、李文饶为人。及摈不用,袖手怡然,亦无郁郁不平之意。自改秩,终其身不乞怜、易服色,淡于荣利如此。人视公若磊落宏放,而公内行极饬(谨慎、端正)。事母尽孝,事兄如事父,疏姻远族皆收恤,贫不能丧葬、嫁娶者,倾囊助之。素不喜治生(经营家业),视金帛如粪土。出疆时,流民环绕,公以千万尽散赐金与之。尤好士,所至从者如云,閒居累年,家无儋石,而食客常满门。岁饥(饥荒之年),猶斥卖书画,煮糜粥、施棺以惠流殍(流民与饿死者)。属纩(病危),叶安人鬻冠珥乃克殓(病逝后,夫人叶氏出卖首饰,才得以收殓)”。 方信孺家父藏书四万卷,故自幼博览苦学,贯穿群书。为文未尝起草,平夷妥贴,无斧凿痕。又工于诗,风格“渐趋平淡矣。平淡,诗之极致”。[18]著有《南海百咏》、《南冠萃稿》、《南辕拾稿》、《曲江啸咏》、《九疑漫编》、《桂林丙三集》、《击缶编》、《好菴游戏集》等,当时皆板行。离广西后,有《诗文》三卷,《寿湖稿》一卷,《通问语录》二卷,藏于家。 方信孺又是古代著名书法家,诸体皆精。因其有山水癖好,足迹北至黄河,遍及南国,所到之处,豪墨淋漓,镌刻殆遍。知湖南道州时,题于宁远县九疑山玉琯岩悬崖峭壁上的石刻“九疑山”三大字,每字近二米见方面,气势雄伟,苍劲遒拔,与紫霞岩联成一气,令人叹止。因其题书,俗称“书岩”。明代大旅游家徐霞客,曾慕名前往探赏。[19]仅在桂林任上,有近三十多处题刻,而以西山的“碧桂山林”大字最为著名。信孺尝向著名爱国诗人陆游问书,陆游为大书“诗境”二字赠予,信孺于是自号“诗境”,并在广东韶州、湖南道州、广西桂林多地镌刻,仅桂林就有三处。这些地方,因方信孺的摩崖题刻,成为当时的旅游胜迹。故称方信孺为古代的旅游家,与旅游业的开创者,亦当之无愧。与徐霞客不同的是,他是以摩崖题刻与诗集(《南海百咏》等),记录他的游踪。这些题刻,同他的爱国精神、英雄功迹一样,千古不朽,为后人所景仰。 注 [1][3][4][5]蔡戡《荐赵时侃、方信孺奏状》(《定斋集》卷六)。 [2][11][14][16][18]刘克庄《宝谟寺丞诗境方公行状》(《后村集》卷四十八),下称“行状”。 [6]刘克庄“行状”曰:“公被选使金,先君(刘父刘弥正,官至吏部侍郎)为枢属(枢密院属官,属近臣),实预(参预)其议”。 [7]据《金史》,《宋史》作四月。 [8]此句指战国时,能言善辩的纵横家张仪、苏秦。 [9]五代后晋石敬瑭向契丹献燕云十六州,奉契丹王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为国史之奇耻大辱。南唐李璟献地,画江为界以苟安。 [10]据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函韩首》。 [12]脱脱《金史·宗浩传》;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三,《北伐更盟》。 [13]毕源《续资治通鉴·宋纪》卷一百五十八。 [15]《闽书》、《广东通志》称,“起为番(禺)尉”,并载智捕海盗事,有误。 [17]刘克庄《后村集》卷三十三,《祭方孚若宝谟文》。 [19]徐宏祖《徐霞客游记》卷二,《楚游日记》。明崇祯十年(1637)三月二十四日。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进士
职位
转运判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