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茂良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41
人物姓名: 龚茂良
人物异名: 字:实之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133.pdf
籍贯: 莆田县华亭

传略

龚茂良,字实之。莆田县华亭人。宋绍兴八年(1138)登进士第,以年十八誉称“榜幼”。授南安县(今属福建泉州)主簿,后入为秘书省正字,累迁吏部郎官、监察御史、右正言、礼部侍郎等职,拜参知政事,又以首席参知政事行事。后因权奸构陷,被罢职贬逐屈死。 公忠直亮 治政有声 龚茂良于南安县主簿秩满后,转邵武军司法判官,又调泉州观察推官。居官廉勤,秉公断案,扶善除恶,为人称道。后荐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累迁吏部郎官。 宋隆兴二年(1164)三月,金兵南侵,张浚以右相督师江淮,抗拒金兵。龚茂良关心军事局势,致书张浚建言,曰:“本朝御敌,景德之胜,本于能断;靖康之祸,在于致疑。愿仰景德之断,勿效靖康之疑。”为张浚所赞同。由于宰相韩思退主和议,张浚终被罢职。龚茂良除监察御史。 宋孝宗执位后,极力培植自己的心腹势力,一些藩邸旧臣得到重用,内侍梁珂、龙大渊、曾觌深受宠幸而弄权用事,能为人祸福。为此,朝野甚为不满,京都流传民谣曰:“天上三奇日、月、星,地上三奇乙、丙、丁,人间三奇梁、龙、曾。”隆兴二年(1164)秋,江浙大水灾,孝宗诏廷臣进言朝政阙失与急务。龚茂良疏曰:“崇(宁)、(大)观、政和,小人道长,内则憸(奸邪)腐窃弄,外侧奸回充斥,于是京城大水,以至金人犯阙。今进一人、施行一事,命由中出(内臣干预朝政,皇帝直接下政令),人心哗然,指为此辈。臣愿先去腹心之疾,然后政事阙失可次第言矣!”直指孝宗宠用内侍之失。孝宗并不因茂良言论尖锐而恼怒,反而擢任右正言。 适逢内侍李珂病死,朝廷追赠“节度使”之官,谥号“靖恭”。茂良谏曰:“中兴名相如赵鼎,功臣如韩世忠,皆未有谥,如朝廷举行,亦足少慰忠义之心;今施于(李)珂为可惜。”孝宗遂废止李珂谥号。茂良又极言龙、曾之奸回,称“二人害政,甚(梁)珂百倍。”孝宗告谕曰:“(龙、曾)皆潛邸旧人(皇子府第辅臣),非他近习(太子亲幸之近臣)比,且俱有文学(文字能力),敢谏诤,未尝预(插手宫廷)外事。” 茂良针对孝宗的辩解,于次日再次上疏,进一步揭露奸邪蒙蔽君王之阴险手腕,曰:“唐德宗谓李泌:‘人言卢杞奸邪,朕独不知,何也?’(李)泌曰:‘此其所以为奸邪也!’今大渊、曾觌所为,行道之人能言之,而陛下更颂其贤,此臣所以深忧。”疏入,压下不报,即家居待罪。 其间,朝中直臣纷起群攻曾、龙奸邪害政,茂良亦再度上章弹劾。孝宗念其公忠,诏授太常少卿,茂良五辞不拜。除直秘阁、知建宁府,茂良自知为朝中群小所不容,请祠而不允。其后,孝宗迫于朝中舆论,对曾、龙二人劣迹亦有所觉察,遂将其贬逐出朝,中外称颂。孝宗见识茂良公忠直谅,起用为广东提刑,就知广州(今属广东)。 时广东地处蛮荒,经济文教落后,历来是朝臣放逐之地。龚茂良大力建学兴教,在广州番山建立州学,又建番禺南海县学,落成之日,举行祭孔与乡饮酒典礼,倡导尊师敬老和谦让有礼之风。城东广惠庵,是中原衣冠来居死葬之地,岁久荒废。茂良寻访故址,新建海会塔,收藏暴露遗骨,以慰英灵。其善举备受称颂。 宋乾道六年(1170)五月,龚茂良奉命入朝进对。宋孝宗曰:“广南在祖宗朝,多以重臣分镇,后来士大夫乃以入南为惮。南方农事,近来如何?”茂良对曰:“岭外土旷人稀,亦多不耕之田。盖缘顷岁湖寇侵扰广东,人户流移,今渐次复旧。”茂良尝为谏官,因论听纳(纳谏)之道,认为:当以功效成否责言者,若未见功效而遽赏之,恐好言利害之人,纷然竞进。孝宗曰:“敷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意为功成便惕其车与章服,以表示其能用),岂可未见效使赏言者?”时邑人陈俊卿为左相,欲将茂良留于朝廷任职,右相虞允文不乐。时宋孝宗锐意恢复北土,俊卿因对恢复北土时机主张不合圣意,遂罢相,龚茂良亦未能留朝任职,除直显谟阁、江西转运判官兼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陛辞时,茂良亦有规劝孝宗审慎筹划恢复大计之语。 时江西连岁大旱,宋孝宗以一路救荒大政付托之。龚茂良奏免郡县积税,对富户止索缴欠税,开仓赈赡灾民;对灾后瘟疫,命医治疗,全活数百人;对州县实行按赈灾期限考核户籍耗损数,报请朝廷赏罚的措施,调动州县守令赈灾积极性,有效抑制灾民流移,稳定社会生活。因救荒有功,孝宗进茂良敷文阁待制,以示奖赏。召对时,茂良曰:“潢池(潢池,即池塘,意为民肌寒而吏不恤,致使盗贼舞弄兵器于池畔,并非有意为乱)弄兵之盗,即南亩(泛称农田)负耒(翻土农具)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募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愿!”深刻揭示社会治乱之源。 以道事君 锐意革新 宋孝宗通过任用,已经认知龚茂良的吏才与精忠,遂于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除茂良礼部侍郎,又有急用为参知政事之意。因参政的任用,例于尚书职位上除拜,为此,孝宗手诏询问国朝用人典故,得知有过自从官除执政先例,次日即诏拜龚茂良参知政事,枢密院都承旨叶衡亦同拜参政。孝宗召见二人,赐坐,曰:“两参政皆公议所与。”二人起谢。孝宗复从容曰:“自今诸事不可徇私,若乡曲亲戚,且未须援引。朕每存公道,设有未是(不对),卿等宜力争,君臣之间不可事形迹。房、杜(唐朝辅佐唐太宗的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传无可书之事,盖其辅赞弥缝,不见于外,所以能然。”茂良曰:“大臣以道事君,遇有不可,自当启沃(竭诚忠告),岂容迹见于外。”所谓以道事君,即按儒家传统的君臣关系原则服侍君主,倡导臣子忠直敢言。 龚茂良于参政任上,锐意改革,清明朝政。吏治腐败,是历朝难以避免的痼疾。龚茂良针对吏部用人有法不依、用法不公、因例立法等腐败行为,向宋孝宗奏请修订《吏部七司法》,指出:“用人之道,在朝廷当量才以擢用;在吏部则宜守成法以差注(派遣)。法者一定不易(改变),不可私以方圆轻重也。法本无弊,而例实败之。法者,公天下而为之者也;例则因人而立,以坏天下之公者也。昔者之患,在于用例破法;而比者之患,在于因例立法。今吏部七司法者,缘臣僚申明冲改,前后不一,率多出私意徇人情。有司巧于附会,多伦条目。臣谓用例破法者,其害浅;因例立法者,其害大。宜诏有司讲求本末,将新旧法相与参考,旧法非大有所抵牾者,不可轻去,新立条制。凡涉宽纵,于旧法有违者,一切刊正。庶几国家成法简易明白,可以遵守。[1]此议为孝宗所采纳,对朝廷用人加以规范,促使依法用人,抑制私意徇情的腐败风气。 时淮南大旱,饥民嗷嗷待哺。龚茂良奏取封桩库(朝廷用以储藏每年国用之余及额外上供,以备非常之需的专用国库)米十四万石,委托地方长官赈济。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救荒应动用常平仓(地方设立用以调节粮食、备荒赈恤的专用粮仓)之粮,不宜取用封桩库米。茂良认为:“淮南与敌境近在咫尺,民久未复业,饥寒所迫,万一哨聚(相呼聚集),患害立见,岂能计较此米乎?”他正是着眼于国家政治、军事大局,果断处置救荒一事。他日,孝宗奖谕茂良曰:“淮南旱荒,民无饥色,卿之力也!” 龚茂良的公忠直亮,仕途隆兴,引起朝中奸佞的不满,处心积虑伺机打击陷害。适逢孝宗下旨查处潮州(今属广东)通判不法行为,该通判恰为茂良同乡。有同僚利用中书省职便,暗中交付大理寺审讯,企图罪及茂良,并将狱状进呈孝宗。孝宗见状,厉声曰:“参政决无此!”亲自为茂良辩护。茂良逊谢,不复自辩。淳熙二年(1175)九月,叶衡罢职,孝宗命茂良以首席参政行使宰相职事,足见孝宗对茂良之倚重。茂良坚持以道事君,倾力佐政。 龚茂良在首参任上,改革夏税预催制度。原规定夏税于每年八月半缴纳完毕。户部为不延误供应朝廷开支,要求于五月送达,迫使各地于三四月开始催收,而此时农作物尚未收成,民间苦不堪言,户部亦有“缺用”之难处,执奏不行。茂良提出:户部每年八月于南库借六十万缗,应付支遣,次年正月至三月措还。今若移此六十五缗于四月五月支借,则户部自无缺用,可以禁止预催之弊。孝宗称赞曰:“如此措置,不过移后就前,却得民力稍宽,于公私俱便。”诏令施行。茂良针对国用匮乏、支费日广,储备不裕的情况,强调对国家财收支“讲究措置”,须撙节(节制、节约)调度,方可无仓卒不给之患,显示其总揽大局,巧于理财。 宋淳熙二年(1175)十二月,朝廷举行太上皇(宋高宗)七十庆寿礼,例有恩泽,故中外臣僚觊恩求赏。茂良慨然叹曰:“此当以身任怨,不敢爱身以弊天下。若自一命以上覃转(广施恩惠赏官),不知月添给俸与来岁郊恩奏补几何,将何以给?”作为当家者,担心因大量赏官示恩,徒增官俸开支,造成本已拮据的财政供给困难。为此,说服孝宗严加控制各种恩例,诏有司裁减皇后亲属恩泽人数,并申严法禁,凡侥倖冒滥者必务革去。孝宗欲赠授秀王夫人亲属孙默一名添差监,茂良谏曰:“近制惟宗室戚里及归正人方得添差。”孝宗曰:“朕正不欲先自废法,可勿行。”茂良又缴进孝宗关于侍从、台谏两省官内外杂举监司、郡守、指挥等官员的诏令,强调举荐应参照资格,并定名限额,以抑制干请奔競、跑官求进之风。还明令禁止公开鬻爵以增加财政收入的惯例。 与此同时,不遗余力荐举人才。南恩州阳江县尉留正,茂良知广州时识之,荐于朝,后官至左丞相;京镗,茂良荐于孝宗,官至左相;陈傅良,善文,泰州教授,茂良举荐,改为太学录,兼权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宝谟阁待制。 时京都临安风俗奢侈,皆由贵近之家仿效宫禁而流传民间。孝宗曰:“革弊病当自宫禁始。”茂良提起当年宋仁宗禁珠宝故事。[2]孝宗闻之甚喜,遂命京城临安守臣禁谕奢侈之俗。茂良深知奢侈积习者,在民间绝少,多是戚里中官之家。故强调对“有官者”,即官员家属奢侈的整治,抑制官家奢侈恶习对民风的污染败坏。 反腐肃贪 蒙冤屈死 龚茂良与宋孝宗君臣关系,经历近三年的“政治蜜月期”后,开始趋冷,在举用名士朱熹一事上首现分歧。淳熙三年(1176)六月,孝宗宣谕奖用廉退之士。茂良遂奏举朱熹“操行耿介,屡召不起,宜蒙录用。”诏除秘书郎,朱熹力辞。而朝中群小乘间谗毁。孝宗手诏付茂良,谓朱熹乃“虚名之士”,起用“恐坏朝廷。”朱熹终未到任。 宋淳熙三年(1176)九月,龚茂良查处淮东总领钱良臣贪污大案。钱良臣以太府少卿擢淮东总领,户部每年拨有浮额,钱良臣用以充当馈遗(实为贿赂)之资。茂良奏请派遣户部员外郎马大同、著作郎何万、军器少监耿延年三人,分往升、润、鄂三总司查验钱物。恰在此时,钱良臣又以“岁用不足”请求朝廷增拨。茂良提请一并令何万等人查核。孝宗宠幸的内臣唯恐贿事败露,极力援救钱良臣。茂良不予关照,坚持追查。 何万奏报总领侵盗大军钱粮累计达十万之巨。茂良奏其案,孝宗虽手诏令“具析”(陈述开列),很快又令停止查处。不久,反而召钱良臣赴阙,迫不急待欲予重用。钱良臣后来成为打击陷害茂良的得力打手,而奉命调查案情的三名官员亦受株连。史家称“三总司苞苴(送礼)贿赂,根株盘结,一时不能改云。”[3]揭示了高层贪腐大案之奥秘。这正是以公忠为先、以道事君为座右铭的龚茂良,难以立朝的根本原因。 宋淳熙四年(1177)正月,宋孝宗诏除史浩为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察使兼侍读,茂良已觉察孝宗对自己的爱重与信任已见冷落,故坚决求去。孝宗慰谕曰:“朕以经筵召史浩,卿不须疑。”却于两个月后,拜史浩右丞相兼枢密院使,谓之曰:“自叶衡罢相,虚席以待卿久矣!”朝中奸佞早已看出孝宗对茂良的失信,以至公开恶语侮辱茂良。 适逢孝宗宠臣曾觌援引前例,欲录用其孙子为文官。茂良以其违背“文武官员各随本色(本职业)荫补”法规,缴进任命令。曾觌大为不满,伺机挑起事端。一日,茂良进入议事堂通道间,曾觌公然唆使值省官贾光祖等挡道拦马寻衅,巡卫官叱之,贾光祖口出狂言曰:“参政能几时!”茂良立即面奏孝宗,曰:“臣固不足道,所惜者朝廷大体。”孝宗不得不谕曾觌前往道歉,茂良正色回敬曰:“参知政事者,朝廷参知政事也!”曾觌悻悻退去。孝宗手诏谕茂良:先遣人于曾觌冲替(黜降官职)而后施行(指处置贾光祖等人)。茂良批旨:“取贾光祖辈下临安挞之。”孝宗闻知,手诏宣问茂良“施行太急”。茂良待罪求去,孝宗派人向茂良宣谕委曲,令缴进手诏,且曰:“卿去,虽得美名,置朕何地?”茂良奉诏。 翌月,经曾觌推荐,宋孝宗赐曾觌党羽、户部郎中谢廓然进士出身,除殿中侍御史。此任命未按朝廷任官程序,直接由孝宗下令。时任中书舍人的莆田人林光朝愕然斥之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轻视谏官,有辱科试)!”立即封还词头,驳回谢廓然除命。孝宗深知光朝决不奉诏,即将其调离中书省,改权工部侍郎。光朝耿直不拜,补外出知婺州,又引疾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道观。 谢廓然一进御史台,即参劾茂良“矫传敕旨”,断遣曾觌值省官贾光祖之罪。茂良极力求去。孝宗谕曰:“朕极知卿,不敢忘,欲保全卿去。俟议恢复,卿当再来。”遂罢相职,出知建康府(今江苏南京),令内殿奏事。茂良手疏“恢复六事,曰天意、曰人事、曰赋财、曰将帅,而所以用之者,曰谋、曰时。”孝宗曰:“卿五年不说恢复,何故今日及此?”退朝甚怒,曰:“福建子不可信如此!”孝宗震怒,实属莫名。[4] 曾觌、谢廓然乘势对茂良实施政治报复。谢廓然在曾觌的指使下,多次疏弹茂良“讥骂恢复”、“诞谩圣心”、“贪掠天语”、“擅权植党”等“可诛四罪”,必欲置诸死地而后快。孝宗宠佞信谗已难以自拔,抛弃“保全”诺言,责降茂良宁远军(今广西北流)节使副使,英州(今广东英德)安置。茂良父子不堪折磨,卒于贬所,时年五十八岁。 龚茂良屈死,是南宋孝宗时最大的政治冤案。茂良子龚晏、龚晸,于曾觌、谢廓然死后,相继诣阙讼冤,朝廷仅追复茂良通奉大夫。淳熙十四年(1187),宰相周必大进呈茂良复职,孝宗曰:“茂良本无罪”,遂追复资政殿学士,谥庄敏,终予剖白洗冤。 明代莆阳史家黄仲昭论曰:“龚茂良以公忠直谅受知孝宗,始由从官超参大政,逾再岁不立相而专任之,其宠遇可谓隆矣。一旦为曾觌所构(构陷),辄加窜斥,父子俱死遐荒。呜呼!谗说殄行之可畏如此哉![5]龚茂良的政治冤案,是封建专制的必然产物,与其说是朝中奸佞居心恶毒,不如说是宋孝宗刚愎昏聩。 注 [1][3]毕源《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四,宋纪。 [2]宋仁宗尝将从南海没收大珠赐赠温成皇后,温后当时还是贵妃,用大珠为首饰。戚里靡然效之,致使京城珠价涨至数十倍。一日,仁宋禁中内宴,望见贵妃首饰,不复回顾,曰:“满头白纷纷,岂无忌讳?”贵妃惶恐易去。仁宗大喜,命剪牡丹遍赐妃嫔。不数日,京城珠价顿减。(《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四,宋纪) [4]按,“恢复”中原国土本是宋孝宗夙志,茂良去国前夕,又亲嘱“俟议恢复,卿当再来”,茂良奏事时顺其意,纵论恢复六事,实乃臣子去国时对国事之关注,正是公忠直谅之举,何以反斥为“不可信”?茂良死后数年,朱熹从茂良儿子处得手疏副本读之,见茂良此疏虽论及“恢复”之事,但其意乃极论不可轻举“恢复”,犹其平生素论也,证明茂良提及“恢复”之论,并非无信。朱熹深为茂良蒙冤屈死叹息不已。正如莆郡史家黄仲昭所指,是因为“孝宗信曾觌之谗言已深,而不察其意耳”。 [5]《兴化府志》卷三十八,名臣传。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进士
职位
主簿
职位
正字
职位
郎官
职位
监察御史
职位
右正言
职位
礼部侍郎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