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朝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40
人物姓名: 林光朝
人物异名: 字:谦之;自号:艾轩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125.pdf
籍贯: 兴化军莆田县

传略

林光朝,字谦之,自号艾轩,兴化军莆田县人。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有“南夫子”之号。年五十始登进士第,官至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除中书舍人兼侍讲,学问气节受人敬仰。 科场两挫 学问有成 宋政和四年(1114),林光朝生于莆田县黄石。早年,在家乡随从林霆为师。林霆为政和五年进士,博学经史,尤精象数,笃行义、重名节,力诋秦桧和议之非,官至湖州通判。林霆的学行,对林光朝的启蒙与一生行藏影响甚大。由于林霆与郑樵向有金石之交,气节相投,林光朝通过老师结识了郑樵,其后时有往来,借阅图书,抄写古籍,讨论学问。[1]光朝勤学好问,少时便有声于科场。 宋高宗绍兴初,恢复开科取士。宋绍兴五年(1135),林光朝同兴化县人陈昭度赴临安应试,与邑人举子方翥结识。昭度一举登进士第,光朝与方翥均落第。昭度时年十九,为人正直,精通理学,二人志节相投,光朝尝登其堂拜母,情同兄弟。绍兴八年,林光朝再赴临安应试。此科莆阳举士大显身手,十五人登进士第,黄公度夺得大魁,陈俊卿亚魁,龚茂良以年十七为“榜幼”,邓普以年七十三为“榜尊”,誉为“四异联科”,方翥亦上榜,林光朝却再次落第。 程颢、程颐创始的理学,为朝廷所推崇,程门子弟杨时、尹焞去世后,盐官(今浙江海宁)人陆子正尝受学于尹焞,后又师从杨时的高弟王信伯,学问精深,造履清白,忧国忧时,鲠直敢言。光朝闻之,遂不复以科场得失为意[2],前往吴中(今江苏吴兴)从陆子正游学。自此之后,林光朝专心致志于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出入起居,必中规矩,深造独得,学以致用,成为莆阳理学之祖。[3]“其学探道德性命之蕴,慎言行动静之节,通甲兵钱谷之事。”[4] 林光朝的学问养成,同方翥对其启迪有关。光朝早年与方翥在钱塘游学,相处三年。时光朝喜李白、石曼卿的为人,又爱稽康、阮籍的风度,有如寒蝉孤洁,认为不入俗调,心甚乐之。方翥云:“此数人来孔子之门,恐一日着脚不定(不能落脚孔门)。”光朝始悟,孔门人物以千年为标准,历经淘汰,乃为无愧;而千年以上,又有多少豪杰可以共学入道者?故此,光朝自称“(方翥)先我而闻道,吾事之犹吾兄。”[5] 林光朝自幼勤奋好学,一生手不释卷,遂有立论之功。晚年尝致书王舍人谈及读书之癖,曰:“某一生来收拾书卷,每自吴中来,必至空囊尽买书。”“某觉得早衰无他想,惟贪把书卷不减少年时,终日在案头翻故书,以此为实历日子。然实历殊不易得,往往为俗事所分。读书如饮啗,一日不得食,便如所空莆(空虚);三朝五日,或不近书卷,亏耗自不少,每以此自警。一生停蓄来,唯此为最。每一开书卷,便觉眼明,此为一如意事也!”[6]由此亦可窥视其学问积累养成的苦功夫。 授徒讲学 形成学派 宋绍兴九年(1139),林光朝族叔林国钧,有感于南渡后,儒学中辍,学者无所取正,不知所从,认为本族林光朝励志于圣贤之学,足为学者宗师,于是借黄石水南红泉宫开办义学,延请林光朝为师,置义田岁捐谷千余石供养学者。[7]时四方从游者岁以数百计,以莆田、仙游、福清等县居多,更有远道长溪(今福建霞浦)慕名而来的。刘克庄称:“初,艾轩来水南,学者空郡从之,而红泉东井之学闻天下。”[8] 林光朝授徒讲学,继承尹焞“学者以学为人”的育人思想,“教人以身为律,以道德为权舆(起始),不专习词章为进取(科举入仕)计。”教学内容以“六经”为主,对《易》、《诗》、《礼》,精通默识,间为章句(解释章节、句读),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使诸生涵咏体践,知圣贤之心,而不在于训诂。自己则身体力行,出入起居,语言问对,无非率礼蹈义,感化士者,卓然有“南夫子”之号。 名儒朱熹回忆早年路过莆田时,听林光朝讲学,“说一种道理,说得精神极好。听者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好之,念念而不忘。”[9]反映艾轩讲道之生动精彩,影响之深刻经久。虽然光朝只口授学者,未尝著书,但从传世《艾轩集》所存三十八节《策问》,可知其与生徒问对,内容广泛,涉及政治、法制、经济、人才、军事等,语言通俗,比喻生动,说理精辟,见解独到。 明代翰林侍讲学士林文,对林光朝授学特色及其成效作了概括,曰:“其学笃意践履之实,不专于训诂之攻;究极性命之微,不专于科举之文。故及门之人,出而仕者,皆能建勋立业,为朝之名臣;退而处者,皆知迪德蹈义(行德执义),为乡之善士。东南学者,翕然化之。此所以为艾轩之教也。”[10] 林光朝以践履之学授徒讲道,培养出一批经世人才,不少生徒“取岿科、登显仕”。如莆田的刘朔、刘夙、黄刍、陈士楚,仙游的林肃,长溪的杨兴宗等,先后登进士第出仕。莆田的卓先、林恂如,福清的林亦之、魏几、林阿盥,仙游的傅蒙等,亦多学有成就。 更难得的是养成一代新的士风。陈俊卿曰:“莆虽小垒,儒风特盛。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而以行必修饬于乡里者,艾轩林先生始作成之也。”“开门教授,四方之士抠衣从学者,岁率数百人。其取巍科、登显仕甚众。”“以至生徒经行井邑,衣冠肃然,有不可犯之色。人虽不识,望之知其为艾轩弟子也。莆之士风一变,岂无所自(由来)?”[11]林光朝还在黄石谷城山松隐岩、国清塘濯缨亭,及东峤五侯山蒲弄草堂,授学传道。 林光朝因其精湛之思,加之锻炼之功,其学术亦深造独得。黄公度赠诗云:“千载有人扶古道,一时倾盖尽儒冠。”(《寄林谦之》)《宋史》称:“南渡后,以伊洛之学(理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人称“艾轩学派”、“红泉学派”。光朝常曰:“道之全体,存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太虚,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本源的一个概念。今学界据此认为,林光朝的哲学思想,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 因仕行道 徇义无私 宋隆兴元年(1163),年已五十的林光朝,一改授徒布道之业,再试临安,登进士第。时光朝本已闻名士林,因其交游的朋友与艾门弟子,为官显达者已多,争相祝贺。 时在两省任职,后与光朝五联官曹,官至丞相的故友周必大,道出其年半百而科试出仕的用意,曰:“区区一第,何足为公重(看重),欲其因仕行道耳。夫未仕而乡人之善者,以为师友;通国之人,皆谓之贤。既仕则又为之喜,由是天子察而用焉。兹岂声音笑貌所能致哉!”[12]周必大作为官场故交,这是对光朝年五十而从政的一种合理解释。从林光朝自号“艾轩”,亦可窥其心迹。[13] 林光朝倡导践履之学,以实行为本。出仕为官,是要在更广阔的政治课堂上,以官行道,实践儒家的政治主张。在其后十五年的从政经历中,极其鲜明地表现了对儒家治国之道的独特理解与实践。 光朝登第后,初调袁州(今江西宜春)司户参军。时孝宗初执位,重用原王府亲臣,以培育心腹势力。任命龙大渊、曾觌知阁门事,遂沽恩恃宠,窃弄威福,御台谏官纷纷弹劾,仍安然无事。时光朝未上任,与新拜著作郎的弟子刘夙,以名儒一同荐对。光朝谈史论道,指出:“数圣人之行事,虽若不同,而其所为同者,一归于宽通简易之道耳。”“愿陛下开张道德之化,崇尚宽简之风,使天下之人一归于景德嘉祐(宋仁宗朝)忠厚之俗。”[14]提出治国的目标与途径。同时言及曾、龙二人之罪,谏曰:“陛下何不延纳愤激敢言之士,而听讦直难堪之言,因以自考察成败得失。”清晰表明对治国之道、为君之道与用人之道的主张,及其直言不讳的风格。由于触及孝宗痛处,遂改任左承奉郎、知永福县(今福建永泰县)。 数年后,刘夙病卒,光朝哭吊甚哀,对友人曰:“宾之(刘夙字)爱君均于爱亲,忧国过于忧身。古有遗直,今难其人。”刘夙之忧国爱君情怀,正是来自恩师光朝教育薰陶的结果。因而,亦可视为光朝自身奉行的志节。 由于大臣识知林光朝乃治国大器,即使未为孝宗重用,仍“论荐不已”。[15]遂于乾道五年(1169)七月,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九月,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四月,兼实录院检讨官,预修《四朝会要》,书成,六月,迁著作佐郎,兼礼部司勋、司封郎官。七年七月,迁著作郎,兼礼部郎官。时孝宗令宰臣选任谏官。左丞相虞允文力荐林光朝等三人,称其“鲠亮有文学,为时所推重”。孝宗却任用宠臣曾觌推荐的夤缘干进之辈。虞相与右相梁克家力争用光朝,孝宗不从,虞相遂辞相使蜀而去。八年五月,光朝晋升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仍兼史职。 宋乾道九年(1173),皇亲张说再任签书枢密院事,声势显赫,朝臣纷纷祝贺,林光朝却不前往致贺,遂以直显谟阁出任广西提点刑狱,次年,移任广东,不久除转运副使。任上,关心民瘼,奏“便民五事”,言历年上供之害,且以英、连、韶、雄四郡受害尤甚,乞与蠲免。时茶寇进迫岭南,其锋锐甚。光朝率郡兵屯守要害,督将阻击,茶寇败走。孝宗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妙论中庸 敢驳谕旨 宋淳熙四年(1177)二月十五日,宋孝宗巡幸太学。此前臣僚建言:祖宗朝幸太学,皆命儒臣讲经。孝宗曰:“《易经》、《诗经》、《书经》,累朝皆曾讲。如《礼记·中庸》篇,言‘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最关治道。前此却不曾讲。”巡幸之日,孝宗礼祭先圣后,于崇化堂赐诸生诏书,命林光朝讲《中庸》“九经”。光朝讲解时,对“九经”(九条法则)之道细加训释,认为君主治理天下国家有九经,即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人,尊敬大臣、体谅群臣、视民如子,招徕百工,怀柔四夷,安抚诸侯,而要使这些得到实行,全靠一项,这一项就是“中庸”。因此孔子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是因为时时处在适中的位置上,小人违背中庸,是因为其言行无所忌惮。因此,中庸之道是至高无上的。孝宗嘉其所论,赐光朝三品服。翌日,林光朝上劄子请求,将孝宗赐诸生诏书,镌刻于玉,镶于堂壁,借以激励天下四方士子。孝宗认可其奏,并宣喻云:“前日讲义甚好。如训释‘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一乃中主庸。’此说深得圣人之旨,盖先儒来及。”[16]高度评价光朝的讲义训释。不数日,除中书舍人兼侍讲。光朝尝上表状请辞,未果。 林光朝上任才几天,接连二次封还词头(皇帝命官喻旨),抵制王命。三月二十一日,三省奉旨差除枢密院编修官沈瀛知梧州(今属广西)。林光朝以其“懦而无立,惟知干进”为公论所不容,若与州郡之职,难以示劝惩,“公论自此不立,为害甚大”,奏请孝宗寝罢除命,“以为浮躁不知耻者之戒。”[17] 五天后,孝宗宠臣曾觌推荐吏部郎官谢廓然,除殿中侍御史,赐同进士出身。面对孝宗喻旨,林光朝不畏祸忍耻,不避诛斥,奏陈封缴词头之由。曰:“臣备数词掖,凡再行谢廓然词,来尝不备述上意,以谢廓然为能吏。陛下赐以太常之第,命以御史之官,是科目太汎(滥)、名器太轻,非所以开张正途、诱来谠论也。谢廓然之所长者,可以治财赋、理狱讼。至于耳目之司、纪纲之地,则有所不可。六部寺监所系者一职,惟御史府所系者国体。天下以为可畏者,谏官、御史也。非御史可畏,畏公议也。苟或人人皆可为御史,则公议不立;公议不立,则天下亦何所畏哉!是国体轻重在于此,不可不早定也。”光朝最后又言:“今此一件,臣若书行,不知中书所当缴者为何事?然天子择言事之官,而臣以本职有所可否,则为犯雷霆之威,无复生全。臣已阖门待罪。所有录黄,臣未敢书行。”[18]毅然拒绝书命的行为不仅因其端直敢言之性,更出自对所奉执政之道的忠诚如一,时论称赞“此举为过江后所未有”。[19] 宋孝宗见林光朝坚决不肯奉诏,改任权工部侍郎,光朝不拜,请外,以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金华),引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翌年,一病不起,卒年六十五。陈俊卿与林光朝交游四十年,称为“三益之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作《哭林艾轩》诗云:“出为岭峤澄清使,归作甘泉侍从臣。百担有书行李重,十金无产橐中贫。经旬把臂言犹在,昨日题诗壁尚新。清晓访君呼不起,寝门一恸泪沾巾!”[20] 文节名世 奉祀乡贤 综观林光朝一生,博学笃志,出仕行道,有古诤臣风。为人秉德深厚,徇义忘私,诲人不倦,善则誉,见恶不去,羞以同俗。高风特操,表表在人,以学问气节名世,故谥“文节”。其学为当世所宗,其节为天下所仰。大儒朱熹尊其为师,名臣陈俊卿称其为友。大臣周必大作墓志铭。光朝去世六年后,邑人思其矩范,遂于城南建祠奉祀,陈俊卿撰《祠堂记》,称“艾轩之学行文章,为吾里宗师”。 林光朝作为名儒,惟口授学者,未尝著书,以至故后仅有遗文数卷。其从子林成季尝汇集其遗稿,不轻易示人。后其族孙林同叔,搜罗略备,得诗文若干首,为十卷,陈宓作序。之后,其外甥方之泰搜求遗逸,辑为二十卷,刻于江西鄱阳,刘克庄作序。至明代,两种宋刊本均已佚。经郑岳访求抄本,择优为九卷,附录遗事一卷,题《艾轩文选》,即今传世的《艾轩集》(《四库全书》)。陈宓称光朝“出使入朝,徇义忘私,无田无宫以遗妻子,独富于书,至死不释卷,故其文森严奥美,精深简古,上参经训,下视骚词。他人数百言不能道者,先生直数语雍容有余,非学博识高、义精理到,能如是乎?”(《艾轩集》序)刘克庄云:“先生学力既深,下笔简严,高处逼《檀弓》、《谷梁》,平处犹与韩(愈)并驱。”(《艾轩集》序)。明代林俊曰:“艾翁不但道学倡莆,诗亦莆之祖,用字命意无及者。后村(刘克庄)虽工,其深厚来至也。”[21] 注 [1]林光朝《与郑编修渔仲》(《艾轩集》卷六)。 [2]林光朝高弟陈藻称,林艾轩上太学时,一次月试,以“兵势”为题策问。光朝对曰:“譬如婴儿夜啼,拊之不止,啗之不止。卒然灭烛,伏户下为虎啸狐鸣,则其喙如窒。”太学丞陈少南曰:“此笔当与太史公争衡,必置首选。”因主考官已得首选而次之。少南曰:“毋使居人下。不然,宁黜之!”语颇侵犯祭酒。少南因此而去国。光朝闻而叹曰:“甚矣,知己之难!”弃其籍而归,一意聚徒讲道,不复试成钧者十余年。年五十始以乡书免,擢第。“(林希逸《鄱阳刊〈艾轩集〉序》)又,林光朝《广西宪到任谢表》曰:“伏念臣起家单远,为学阔疏,有十上举子之劳。”可知其科试历程之漫长曲折,及其忠直正义操行。 [3]郑岳《艾轩文选后序》(《艾轩集》卷十,附录)。 [4]周瑛《兴化府志》卷十五,学校志。 [5]林光朝《正字子方子窆铭》,《与杨次山》(《艾轩集》,卷九墓志铭,卷六,书简)。 [6]林光朝《与王舍人宣子》(《艾轩集》卷六,书简)。 [7][10]林文《红泉讲道序》(《兴化府志》卷三十一,《艺文志·杂记类》。 [8]刘克庄《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堂记》(《艾轩集》卷十,附录)。 [9][19]郑岳《遗事》(《艾轩集》卷十,附录)。 [11]陈俊卿《祠堂记》(同上书)。 [12]周必大《神道碑》(同上书)。 [13]《礼记》曰:“五十日艾,服官政(作官从政)。”据《辞海》,轩本指大夫乘坐的高车,引申为高起、高扬之意。 [14]林光朝《丁亥登对剳子》(《艾轩集》卷二)。 [15]黄仲昭《林光朝传》(《兴化府志》)。其间,邑人叶颙、陈俊卿相继为相。 [16]《宋史全文》卷二十六上。 [17]林光朝《缴奏沈瀛除知梧州词头》(《艾轩集》卷二)。 [18]林光朝《缴奏谢廓然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词头》(同上书)。 [20]《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三十三。 [21]吴之振《宋诗钞》卷八十二,《林光朝艾轩诗钞》。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进士
职位
国子祭酒
职位
中书舍人
职位
侍讲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