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卿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39
人物姓名: 陈俊卿
人物异名: 字:应求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115.pdf
出生年: 1113年
籍贯: 兴化军莆田县

传略

陈俊卿,字应求,兴化军莆田县人。宋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至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雄才大略,秉义怀忠,正色立朝,被誉为“南渡名宰相”。 工词亚魁 皇储辅臣 宋政和三年(1113),陈俊卿出生于莆田玉湖陈氏士族之家。自幼秉性庄重,不苟言笑,七八岁自知为学。母卓氏,安贫好施,寡居课子力学成才[1],俊卿益自刻厉,于绍兴八年(1138)以乡举试礼部,因赋词工而深晦,险被落选,排名第二[2],与大魁邑人黄公度联榜扬名天下。 陈俊卿初授泉州(今属福建)观察推官,服勤职守,待人宽厚。秩满再调,按例应是馆阁清选之职,因秦桧觉察其不肯依附,而调任南外睦宗院教授。后通判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未上任而秦桧死,于是调秘书省校书郎。安份守身,一年多里,除非公事,未曾上权门攀附。 时宋高宗命宰相选择有才能者,为皇储普安郡王赵眘(后为宋孝宗)辅导官。宰相们争欲安置所善者,高宗不合意,命选择“馆职、端厚静重者”为之,于是提名陈俊卿。授职著作佐郎兼普安郡王府教授,寻迁著作郎。[3] 俊卿在王府二年,讲读常附会经义,借以规劝告诫,言简理精。因郡王爱好鞠戏(古代马球游戏),俊卿略诵唐代名臣韩愈,当年上徐泗节度使张建封书,陈述击毬之害,婉谏止毬养寿。郡王会意,当即诵读全文,敬而纳之。俊卿退而喜曰:“王聪明而乐从谏,社稷之福也。” 论劾邪佞 仁者之勇 陈俊卿德才兼备,居官清正,历官礼部司勋员外郎、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入对时首言:“人主以兼听为美,而存心必本于至公;人臣以不欺为忠,而论事必达于大体(本质,要点)。”他反复推明,引今附古,词温气正,高宗感到惊异。俊卿又论曰:“御下之道,惟恩与威不可偏废。今主兵之官,率无远虑,惟事骄侈。其志不过聚敛以肥家,其术不过交结以固宠。任事者未尝一问,则将不知有威,士不知有恩矣。陛下诚有以抑将之骄而警其惰,作士之气而收其心,则纪纲正而号令行,三军之士,孰不感上恩,而效死以报国者哉?”陈俊卿所论,着眼全局,立意深远,推论治国之道,切中时弊,显示其辅国之才识,高宗称善再三。 陈俊卿在御史台,怀忠秉义,维持纪纲,纠察百官,不避强权。相继论劾、陷害无辜的秦桧党羽韩忠通;拒命遣兵、聚敛特盛的京口总兵刘宝,皆被抵罪,公论称快。宰相汤思退,秉政无状,公论沸腾。俊卿奏言汤相“器识浅暗,不足以任天下之重。”诏罢汤思退相职。殿前指挥使杨存中,久握兵权,以聚敛交结得幸,士卒嗟怨。俊卿劾奏其罪,被高宗解除兵权。 时灾异频现,金兵南侵大势已成,人心惶惶。陈俊卿上疏献议,认为灾变发生,实应人事。朝廷应反思:是否贤才有未任用、赏罚有无失当?防御有未修举,赋敛有未节制?近臣有无挠权,大臣有无任责者?君王左右阿谀者众多,而不闻忠谠之论?希望朝廷下诏求言,以审察朝政之阙失。于是高宗诏令台谏侍从们上奏对策。 针对金朝南侵,陈俊卿多次建言,提出减赋集兵、修城筑堡、裁减冗官、节省妄费、振作士气等一系列措施。尤其主张用人上宜广收博采,舍短录长,用之绳墨之外(破格使用),责以事业之成。勿拘小节,勿课近效,以济时用。呼吁起用素怀忠义、兼资文武,且谙军旅之事的中兴老将张浚。疏入未报,陈俊卿又请对极力建言,高宗乃觉悟首肯。内侍张去为,面对金兵南侵危急形势,暗中阻朝廷用兵防御之策,鼓动高宗退蜀避敌。俊卿以其窃弄威权,损害圣德,阻挠朝廷御敌成算,提请按军法斩之,以振作士气。高宗愕然曰:“卿可谓仁者之勇矣!”宋高宗从俊卿的建言献策中,识知其怀忠效国之志,胸有全局,把握局势,谋略高深,次日,擢升兵部侍郎。不久,张浚亦得到任用。 金主完颜亮率军渡淮河,陈俊卿受诏措置浙西水军。完颜亮死,高宗诏陈俊卿治淮东堡砦,屯田。金完颜雍立,欲与宋重修旧好,朝臣多附和议,陈俊卿则以为“宜先正名分”,“名正则国威张,岁币可省”,并陈选将、练兵、屯田、减租之策,以为当务之急。 忠义愤发 谠言谏主 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即位。陈俊卿入对,奏言:“为国之要有三,曰用人、赏功、罚罪。而所以行之者,一曰至公而已。故善为国者,贤不以仇而弃,愚不以亲而用,赏不以远而遗,罚不以近而免。不敢以一己之私,废天下之公。若以生杀予夺,人莫予违,而惟好恶喜怒之私是从,其偏党为害政事,亦无所不至矣。”强调帝王当务之本,是清心寡欲,屏远便佞,远离奸声乱色、淫词诐行,做到用志专、邪正分。时孝宗有收复国土、报仇雪耻之志,因俊卿奋发,沉静有谋,迁中书舍人。不久,调江淮宣抚判官,兼权建康府事。临行,针对军事形势,奏请分遣舟师,直捣山东。因权臣力主和议,未被采用。 宋隆兴元年(1163),陈俊卿奉诏入朝,十一月,奏事,条陈十事:“一曰定规模,二曰振纪纲,三曰励风俗,四曰明赏罚,五曰重名器,六曰遵祖宗之法,七曰杜邪枉之门,八曰裁任子之恩,九曰限改官之数,十曰蠲无名之赋。”备受孝宗嘉纳。因新设都督府,陈俊卿改任礼部侍郎,参赞军事。张浚尝谋划大举北伐,俊卿认为时机未到,不若养威观衅,俟万全而后动。后谍报敌军聚粮,边将建议先发制人,举兵击之。俊卿请兵于朝,获准出师,连战连胜,并将乘胜长驱敌境。俊卿审时度势,认为盛暑兴师,深入敌国,皆兵家所忌,宜速回师。于宿州与敌军遭遇,各惊溃去。朝中主和议派借谣传夸大败情。俊卿入见孝宗,具奏实情,曰:“胜负兵家常事,愿勿以小衂而沮大计。”孝宗曰:“朕任魏公(张浚)不改也。”张浚抗章待罪,俊卿亦奏请从坐,孝宗不得已诏贬秩两等。 汤思退复任宰相,御史尹穑阴附思退,建议罢免张浚都督使职,改治扬州。俊卿奏言,指斥议者但知恶浚而欲杀之,不复为宗社计,愿下诏戒中外协济,使浚自效。两疏规谏,孝宗始悟,命张浚都督,又召为右相。但终被汤思退所排挤,遣往视师江淮,遂不复返。俊卿愤然,累章请罪,以宝文阁待制出知泉州,又自请提举宫祠。 宋隆兴二年(1163)十一月,汤思退因急于和议成功,自坏边备,被言官论罪,诏贬永州,死于途中。宋孝宗于是思念陈俊卿忠言。太学生数百人伏阙下拜,疏请起用陈俊卿。乾道元年(1165)正月,陈俊卿奉召赴阙入对,孝宗抚劳再三。俊卿引用欧阳修、司马光之言,极论朋党之弊,指出:“近岁宰相罢黜,则其所用之人,不问贤否一切屏弃,此钩党(结党)之渐,非国家之福也。愿诏大臣一以大公至正为心,并用恩仇,兼忘物我,唯才是任,毋恤其它,则植坏群散,而人人得以自效矣。”又劝孝宗言:“察群情之所欲者行之,所甚恶者去之。捐其所甚爱,谨其所可戒。审真伪,辨忠邪,从谏任贤,以格天心,以作士气。庶几外敌畏威,不敢侵侮。”授职吏部侍郎,寻兼侍读、同修国史。 任上,俊卿规谏孝宗治心修身,立政任人,必考成法而行。指出:“今日积弊千条万端,而朝廷不能革除,愿诏大臣力任此责,合群议而讨论之,力行坚守,必冀有成。”又言:“人才者,国家之命脉也。而论人才者,又当以气节为主。气节之士,虽有小过,犹当容之;佞邪之人,虽甚有才,犹当察之。庶几有以作新人才,兴起颓弊。”于是,孝宗对俊卿寄以厚望,有意大用。 时钱端礼以皇亲国戚任参政,挤排朝中正士。俊卿上章谏言:“本朝无以戚属为宰相者。今若此,惧不可为子孙法。”孝宗以为然。钱端礼闻讯,密遣亲信示意俊卿,若任宰相,许以“共政”。俊卿于翌日进读《宝训》,讲读到外戚事时,又极言:“本朝家法,对外戚不预政最有深意,陛下所宜谨守,无使天下后世,有以此议圣德者。”孝宗首肯久之。钱端礼由此深忌俊卿,俊卿不得已求去,出知建宁府,孝宗亦未让钱出任宰相。 宋乾道三年(1167),执政请徙陈俊卿帅江东。孝宗称俊卿为人鲠亮,召其赴阙。入对时,孝宗面谕俊卿曰:“卿前去国,盖有谮卿者。卿无一语自辨,朕服卿厚德也。” 宋孝宗以俊卿耿直忠厚,授吏部尚书。俊卿曰:“臣典选事,但当谨守三尺(法制),检柅(阻遏)吏奸。至于愚暗见或未到,亦望圣宣谕,时时训敕。君臣之分虽严,而上下之情不可不通。”孝宗曰:“卿言是也。朕或有过,卿亦宜尽言。”俊卿曰:“古惟唐太宗能导人使谏,所以致贞观之治。”孝宗曰:“每读太宗事,未尝不慕之;若德宗之忌克不乐人言,未尝不鄙之。”俊卿又针对朝廷用人之弊,重申用人去私至公、取其大节的原则,曰:“今日人才衰少,士气不振,若必求全责备而后用之,则遗贤多矣。要当君臣一意,公听并观,略人细过而取其大节,去己私意而徇夫至公,则人材彬彬出为时用矣!” 俊卿又检举州县吏治之弊,曰:“州县之间,号为能吏者,往往务为急刻,专门趣办财赋为功,而视抚字听旨为不急。其间又有聚敛以为羡余之献者,增市征则害商贾,督逋赋则病农民,甚或侵移常赋,贻患后人,朝廷不察,反谓有才。愿有以深戒戢之,则天下之幸也。” 时孝宗未能禁绝鞠戏、游猎之好,俊卿用汉唐古典引以为戒,疏称:“古之命大臣者,使之朝夕纳诲谏以辅德,绳愆纠缪以格非,欲有以正君之过于未形,而不使著见于外也。”数日后,俊卿入对,孝宗喜迎俊卿曰:“前日之奏,备见忠谠。朕决意用卿矣!”俊卿拜谢。孝宗曰:“朕在藩邸(王府),已知卿为忠臣矣!”遂拜同知枢密院事,继诏命参知政事。 受命时,俊卿对孝宗曰:“执政之臣,惟当为陛下进贤退不肖,使百官各任其职。至于细务,宜归有司,庶几中书之务稍清,而臣等得以悉力于其当急之务。”孝宗许之。任上,俊卿针对统兵官不见执政之弊,每日召三五人从容与语,察其材智所堪而密记之,以备选用。 俊卿与时任左相的邑人叶颙,协力任贤斥佞,孝宗多所听从。俊卿奏罢“怙旧恩,窃威福”的内臣曾觌、龙大渊,中外称快。又奏罢刻削军士的镇江军帅戚方,并追究幕后指使的两名内侍;疏请严处诈传上旨、增筑城壁的殿前指挥王琪。均为孝宗采纳。戚方被罢官,两内侍交付大理寺推究贿状;王琪亦削秩罢官。俊卿还劾奏罢黜“奸险谗佞,不宜在左右”的中书舍人洪迈;阻止复用被罢的内臣曾觌。孝宗均能从谏。 对于忠直之臣,俊卿则力加保护。同知枢密院事刘珙,进对时争辩激切而忤旨。既退,孝宗御笔除刘珙端明殿学士奉外祠。俊卿即藏去手诏,密具奏:“前日奏札,臣实草定,以为有罪,臣为先罢。(刘)珙之除命,臣未敢奉诏”。明日,复前申请,曰:“陛下即位以来,容纳谏诤,体貌大臣,皆盛德事。今(刘)珙乃以小事忤旨,而获罪如此,臣恐自此大臣皆以阿谀顺指,为持禄固位计,非国之福也。”孝宗甚悔。俊卿又曰:“(刘)珙正直有才略,肯任怨,臣所不及,愿且留之”。孝宗曰:“业已行之,不欲改也。”俊卿进曰:“(刘)珙无罪而去,当与大藩(地方长官),以全进退之礼。”孝宗乃命刘珙为江西安抚使。俊卿退而自劾“草奏抵突、被命稽留之罪”,孝宗手扎留之,俊卿所请益坚,孝宗不许,曰:“卿虽百请,朕必不从。”不数日,制授俊卿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谨持政柄 守邦有方 俊卿每劝孝宗亲忠直,纳谏诤,抑侥悻,肃纪纲,讲明军政,宽恤民力;用人之际,随才任使。任上,以用人为己任,所任官吏皆一时之优选,奖廉退,抑奔竞。或才可用,资历浅,则密荐于上,未尝语人。每接见朝士及州牧郡守自远方至,必问以时政得失、人才贤否,每见随从,必勉之曰:“朝廷政令安得每事尽善,主上从谏如流,公等意有未安,勿惮举职,朝廷唯是之从。”四川宣抚虞允文致力于抗金,俊卿荐其“才堪将相”。孝宗初召为枢密使,至则命为右相。俊卿亦擢为左相。 俊卿位居首铉,秉义尽忠,辅佐朝政。一如既往,用人至公。坚决杜塞私门奔竟歪风,力挺朝中被挤正色之士。内臣曾觌复用后官满当代,俊卿预请处以浙东总管。孝宗为其说情曰:“(曾)觌意似不欲为此官。”俊卿曰:“前此陛下去二人(曾觌、龙大渊),公论基惬。愿损私恩、伸公议。”曾觌遂怏怏而去。枢密院承旨张说为亲戚求官,惧俊卿严正而不敢言。后告请于虞允文而得官。俊卿闻敕已出,语吏留之。张说惶恐前来谢罪,允文虽有愧犹为之请,俊卿始终不与官。吏部尚书汪应辰,因与虞允文议事不合而求去。俊卿数次奏请“应辰刚毅正直,可为执政。”孝宗起初同意,后来却命其出守平江(今属湖南)。俊卿意识到孝宗已意向虞相,故数次求去。 虞允文任相之初,即建议孝宗遣使金国,以陵寝为请。俊卿面奏以为未可,复手疏言之。此时,虞又复申前议,孝宗手札谕俊卿曰:“朕痛念祖陵寝,沦于荆棘者四十余年,今欲遣使往请,卿意以为如何?”俊卿奏曰:“陛下痛念陵寝,思复故疆。臣虽疲驽,岂不知激昂愤切,仰赞圣谟,庶雪国耻。然于国家大事,欲计其万全,俟一二年间,吾之事力稍充乃可。兹又承圣问,臣之所见,不过如此,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悻以上误国事。”俊卿遂杜门上疏,以必去为请,疏三上,乃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陛辞时,犹劝孝宗远佞亲贤,修政攘敌,泛使未可轻遣。俊卿既去,遣使终不得要领,曾觌亦召还重用。 宋乾道六年(1170),陈俊卿赴闽就任。史称“政尚宽厚,严于治盗。”转运判官陈岘奏议启行盐钞法,陈俊卿移书宰执,权衡利弊得失。认为:“福建地狭人贫,土无重货,不可与淮浙比。改行钞法,必将夺州县岁计;严禁私贩,必亏税务常额。而民贫无业,又将起而为盗。州县阙用,则必横敛农民;税务既亏,则必重征商旅。盗赋既起,则未知所增三十万缗之入,其足以偿调兵之费否?将来官钞或滞不行,则必科下州县,州县无策,必至抑配民户,本以利民,而反扰之。此皆非变化之本意也。”改钞盐法果未实行。 时浙江定海水贼倪郎,侵袭闽广,海道骚乱。陈俊卿召见统领官郑庆,授以方略。郑庆畏难,托辞等候海风,逗留未行。俊卿植旗于庭,监视风向。郑知不可欺,昼夜穷追,遂悉擒捕,海道得以平静。 宋乾道七年(1171),陈俊卿请祠,以提举临安洞霄宫。淳熙二年(1175),再命俊卿知福州,辞不得请乃行。民习其政,不劳而治。始至,帑藏空竭,俊卿节省浮费,用亦不乏。孝宗知悉俊卿治闽政绩,亲自下札抚劳。四年,俊卿累章告归,除特进,提举洞霄宫。 宋淳熙五年(1178),诏起陈俊卿判建康府、江南安抚使,兼行宫留守,并召赴阙奏事。到殿入对,孝宗改容加敬,命坐赐茶,诚挚宣问。陈俊卿从容进言曰:“择将当由公选,臣闻诸将多以贿赂交结而得之,如此大坏军政。陛下不可不察。盖主兵者得之不以才能,而以货赂,则其下不服,必致误事。陛下选用人材,当辨邪正,然又必由朝廷,乃合公论。如闻曾觌、王抃,招权纳赂,荐进入材,而皆以中批行之,外间口语籍籍,恩尽归于此辈,谤独萃于陛下。此非宗福之福也。”又言:“比来出令多不审,随即变更。祖宗故事,固不能守,而陛下初政,力去弊事,可以为后世法者,今亦不能守矣。如未铨试不得注官、未历任不许堂除(任命官员)之类,今皆以内降放行矣。”孝宗曰:“此诚一时不思之过。” 俊卿又奏言:“赃吏最可恶,比亦有已经勘结(审查结案),而直降内批改正者。如此,天下何所德劝?”孝宗曰:“恐无此事。”俊卿曰:“臣知其人,但事已往,不欲斥其姓名耳。此皆左右害政之大者,陛下不可不每事加察,防其微渐。”孝宗曰:“朕若知之,决不容也!” 明日,俊卿入朝辞行,孝宗曰:“卿远来,得相见,气貌不减往时。今年几何矣?”对曰:“犬马之齿,六十有六矣。”孝宗曰:“极清健,可喜也。”俊卿言犹未尽,奏曰:“臣去国九年,重入修门,见都下谷贱物平,人情安帖,惟士大夫风俗大变。向来士大夫奔(曾)觌、(王)抃之门,十才一二,尚畏人知;今则公然趋附,十已七八,不复有顾虑矣。人才进退,由于私门,大非朝廷美事。”孝宗辩曰:“(王)抃则不敢,(曾)觌虽时有所请,朕亦多抑之,自今不复从矣。”俊卿直言不讳曰:“陛下之言虽如此,其如外间喧传,某人由某之荐,某人出某人之门。此曹声势既长,台谏侍从多出其门,颐指如意,朝廷亦唯命是听,无敢为陛下言者。天下靡靡,风俗日趋败坏,奈何?臣昨所奏,将帅贿赂交结,又为特甚。不惟士大夫言之,虽军伍使臣、朝臣胥吏,下至走卒,亦能言之,独陛下以为无有。臣恐小人奸计百端,巧为弥缝,使陛下独不悟,此不可不深察而严禁也。陛下信任此曹,坏朝廷之纪纲,废有司之法令,败天下之风俗,累陛下之圣德,臣实痛之!愿陛下勿忘臣此四言者,常留圣虑,则天下幸甚!”孝宗曰:“卿到建康,见兵将有如此者,一一奏来。”朱熹《行状》的详尽记述,令人们千年之后,仍能感受这场对话的精彩生动,君臣关系的和协,与俊卿忠君忧国、披肝沥胆之真诚情怀。 陈俊卿上次离建康,至此大约十五年了。建康父老喜其重来,所至之处相聚以百数,焚香迎拜,如见亲戚。俊卿任上,为政平易、宽简,悉罢不名之赋,严禁军屯害民,犯者以军法处,诸军肃然。 奖赏有加 清严持重 陈俊卿作为大臣,主持朝政,规谏君过,任贤斥邪,加之尝为藩邸旧臣,于国有功,于王有德,深为宋孝宗所敬重,奖赏有加。尤其在晚年,多次进爵加官,优礼以待。迁银青光禄大夫,转金紫光禄大夫。淳熙五年(1178),除少保;八年,除泉观使,进封申国公;九年,累表告休,诏以少傅致仕,进封福国公;十二年,册拜少师,进封魏国公。俊卿每发恳辞。 宋淳熙十三年(1186)十一月,陈俊卿病危。夜半手书一纸示诸子,曰:“予病恐不能自还。生死大数,无足悲者。白屋起家,致身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报国无功,叨荣有䩄(惭愧)。获死牖(窗)下,尚复何云。遗表只谢圣恩,无得祈求恩泽。死亡后百日入葬,不用僧道追荐(诵经拜忏以求超度)等事。吾欲以身率薄俗,汝等不可违也。无功无德,无得立碑、请谥。汝等力学为善,人惟忠惟孝,可报国家,此外无可祝。”命妇女寝门,顾谓中子陈守曰:“遗表以选用忠良、恢复境土为请可也。”翌日,安卧而逝,终年七十四岁。 宋孝宗闻丧,嗟悼辍朝,赠俊卿太保,赐谥正献。 陈俊卿二十六岁出仕,历三十年为宰相,居官四十余年。胸怀坦然,清严自守,立朝谠言正色,分别邪正;排斥权要,无所畏避。主政顾大体,务持重,不为幸胜苟得之计。爱惜名器,裁抑侥悻,用人公正无私,好贤之心,笃实雅善。孝宗屡称其“忠诚不欺,为当今贤相”。治郡崇尚风教,所至民必建生祠、立碑颂其功德,俊卿亟命禁而碎碑。 俊卿性宽洪简淡,自奉甚约,在官不受馈赠。在建康时,例有月饷,储之济贫,离去时所余几万缗,重归公库。平居不改乡闾之旧,食不过一肉,衣有二十年不易的。晚年筑第,不为华侈,僮使不过数人,门庭阒然(寂静),过路者不知是宰相之家。[4]对外物淡然无所好,独喜爱观阅书史,病中仍不释卷。 陈俊卿著有《陈正献奏议》二十卷、《陈正献表》二十卷、《陈正献集》十卷行世。 注 [1]黄公度《颍川太夫人卓氏行状》云:陈公早卒,夫人婺居二十四年,督诸子学。虽所居近市,不以贫故令趋利。晚年俊卿果以甲科登第,乡虽服其子积学,而尤多夫人之能教也。”(《知稼翁集》卷下) [2]熊克《中兴小纪》卷二十四载,高宗以亮阴(居丧)依祖宗故事,更不临轩策试。第二人陈俊卿,赋自落卷中得之,“以其词工而晦,细阅方见工处。”朱熹《陈公行状》云:“绍兴八年以乡举试礼部,知举朱公震、张公致远,得其文读之,叹曰:‘公,辅器也!’将置首选,而同列有异议者,乃屈居其次。”详见本书《黄公度传》注。 [3]制曰:“俊卿以清约之守形于文,参订编摩,皆已逾岁。观其所蕴,可以推其长,兹命序升,俾专撰者。益尽乃心,以恢远业。”周麟之《海陵集》卷十七。 [4]宋人笔记《坚瓠集》云:“陈正献俊卿为阜陵(宋孝宗)名相,筑第既成,或讶其门大卑(低矮),正献曰:“异时使灶婢乳媪可开乃佳耳!”(《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七)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进士
职位
枢密使
职位
观察推官
职位
著作佐郎
职位
教授
职位
员外郎
职位
监察御史
职位
抚使
职位
行宫留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