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度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38
人物姓名: 黄公度
人物异名: 字:师宪;号:知稼翁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105.pdf
籍贯: 宋兴化军莆田县
亲属: 黄静;黄童

传略

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翁。宋兴化军莆田县人,生于宋大观三年(1109),绍兴八年(1138)状元,历官平海军(治今福建泉州)节度判官、秘书省正字、通判肇庆府(今属广东)、摄南恩(今广东阳江)守、吏部考功郎等职,因奸佞当国,屡受排斥,英年早逝。 独占鳌头 御赐阁匾 黄公度出身于簪缨文士世家,为唐代名士黄滔八世孙。父黄静为北宋政和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朝奉郎等职,以诗书传家。公度少时寄居涵江鳌山村姑母家,于雁阵山上结庐读书。 宋绍兴八年(1138)六月,这是莆阳科举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礼部会试赋题为《天子示以德为车》[1],二十九岁的黄公度,精神抖擞,“敢将诗律斗清新”,阐述儒学以德治国的政理,强调“外以动化于群下,内以操修于一己,正宸心而御。”“厚以载物,动而中规”,“慎保基图,务绥黎庶。中以视履,动而顺豫。既无陨越之失,又绝奔驰之虑。”所论甚为主考官所赏识,名列进士第一。时因宋高宗居丧,依祖宗前例,不临轩策试,遂以会试名次参定为五等,赐及第出身、同出身名分,黄公度为状元。[2] 放榜日,京都雷鸣,“平地雷轰造榜天”,黄公度名列榜头。更令人惊奇的是,此榜共有十五名[3]莆阳贡士登进士第,陈俊卿为亚魁,林邓以年七十三为“榜尊”,龚茂良以年十八为“榜幼”。《莆阳比事》以“四异同科”记载莆阳科举此一盛事,称“一时荣耀,以为四异”。黄公度的从弟黄童,此榜亦连袂登第。公度咏诗《会同年共乐台》,记事抒怀: 兰省三千士,莆阳十五人。 此时乡曲会,异日庙堂身。 名塞乾坤隘,恩沾雨露新。 天边三雁远,回首独凝神。 或因这场贡举莆阳进士军团的突出成就,以至坊间传说纷纭。稍后的名臣洪迈所撰《夷坚志》载,黄公度赴省试途中,于建安(今福建建瓯)梨岳李侯庙谒梦后,向陈俊卿逼问名次的故事。到明代朱国桢《涌潼小品》中,却改为陈俊卿在九鲤湖谒梦后,二人争论名次。试后高宗问乡土之奇,黄曰“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陈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以公度所答不如俊卿,而改陈为状元。显然有悖历史记载。[4]郡志记载,当时尝于荔城石幢街特为黄公度立“状元坊”,绍熙二年(1191),其长子郡州知州黄沃重修,明代已废。[5] 其后宋高宗特为黄公度少时读书处,御赐“登瀛阁”额,以示嘉奖。 黄公度撰《谢御书表》,称“非惟为儒者之荣,于以见圣人之意。”[6]“登瀛”典出唐太宗为太子时,于宫城开文学馆,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分三班备询政事,讨论典籍。选中者为时人所慕,谓“登瀛”。 “瀛”本为传说中的仙山,“登瀛”喻士人蒙宠,如登仙界。从公度所作《御赐额二首》诗看,颁宝仪式是颇为隆重的。[7] 翌月,宋高宗诏授黄公度承事郎、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按礼部原有规定,帝王不策试,状头(状元)补两使职官。宋高宗此次特例授予京官(承事郎),显示其恩宠,自此成例。 捧檄南州 忧国怜民 黄公度授官后,大约于宋绍兴八年(1138)秋后赴泉州上任。他在泉州任上前后达七年之久[8],但史志仅载一事。称有流民数百人自汀州(今福建长汀)、赣州(今属江西省)南下。守将疑为流寇,将其拘捕。公度探知实情后,竭力为其辩解,认为这些人本皆平民,因饥饿而流动迁移,奈何又迫使他们危急,聚而为盗?守将从之,将流民全部放走,本境亦得以安定。此事反映其处事的明智与深见,及不盲从媚上的品格。黄公度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心,在《行安溪道中》一诗里,亦有强烈的表现。诗曰:“鸡豚殆尽官军过,豺虎犹存野老愁。万一皇恩更宽大,会令戈甲变锄耰(碎土平田家具)。” 由于史志对其在泉州事迹记载过略,仅从其传世文集中,窥视其行踪与心迹。时秦桧当国,丧权辱国,推行“和议”,迫害抗金志士,抗金名将岳飞被杀,中兴贤相赵鼎被斥逐,是南宋朝廷最腐败的时期。 黄公度职在闽南,却无时不忧虑国家安危与政治局势。此间与不少友人唱和诗,强烈地倾吐忧国忧时心怀。诸如“平生忧国意,客至问朝廷。”(《闲居》);“十载枕边忧国泪,不堪幽梦破晨鸡。”《和龚实之(茂良)闻戎人败盟》)。《和宋永四兄(即黄童)集句》诗,更是慷慨悲壮,尽显忧国报国情怀。诗云:“时事干戈里,年光卷帙中。有怀忧社稷,无力靖华戎。世路日多梗,斋扉昼掩蓬。悲欢抚长铗,爽飒气摩空。” “岁月身将老,功名梦未醒。”(《题诗口铺》)“年来倦奔走,早觉利名非。”(《迓泉守晚宿囊山》)反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彷徨心情。“青衫幕府困奔走,赖有新诗为发声。”(《和汪端中陪府君游东湖》)诗酒成为日常消愁抒怀的借物,且时生归意。一日出行,夜泊同安,公度与林明府(县令)戏集杜甫诗句为《醉歌行》;“腐儒衰晚谬通籍,射策君门期第一。天门日射黄金榜,自怪一日声辉赫。三年奔走空皮骨,足茧荒山转愁疾。未有涓埃答圣朝,途穷反遭俗眼白。怀抱何时得好开,生前相遇且衔杯。儒术于我何有哉,黄帽青鞋归去来!”(《晚泊同安,林明府携酒相过,戏集杜陵句为醉歌行》)不过是借老杜之诗,发自己之心声而已。 黄公度在泉州时,与陈俊卿、龚茂良、方翥等交游甚密,他们既是同乡,又是同科,都是正直端士,气味相投,心声相应,常有唱和。陈俊卿时任泉州观察推官,一次见访,二人“对酒情无极,咏诗韵更清。”(《夏日陈应求见访》)《和陈应求韵兼呈方次云(方翥)》云:“策蹇冲泥到野扉,故人相对破愁眉。话因别久卒难尽,情逐杯深那更辞⋯⋯。”可见友情之深厚。 不可不提的是,黄公度登第时,时任左丞相的赵鼎,赏识其才,延见款密,别后以书来信。秦桧时任右相,“闻而憾之”。[9]当年十月,赵鼎罢相,出知绍兴府(今属浙江),明年四月徏知泉州,六月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疲于奔命。在泉仅两三个月,适逢公度在泉幕,故人邂逅,除政务公事外,必有唱和,惜未传世,可能同当时秦桧大兴“文字狱”有关。正是因秦桧怀恨黄公度与赵鼎的密切关系,致使大魁国器久滞南州卑职之上。 尽管世路危艰,仕途险恶,薄宦羁人,黄公度却始终保持士人的节义品格。恰如其一首咏梅诗所云:“不与雪霜分素艳,却随桃杏竞芳辰。自知孤洁群心妬,故著微红伴早春。”“少年桃李竟青春,回顾寒梅已丈人。 强欲施朱追俗好,谁知翻是失天真。”(《早春红梅盛开有感》)洁身自爱,不肯失节媚俗,亦是他久不得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黄公度后来曾致书荐举他的上司叶帅,阐述自己居官为人的宗旨,曰:“论高而与世多违,俯仰一官,侵寻(渐进)七稔(年)。心谬意于古人,力尽米盐,几失身于俗吏;尚幸私心所怀者梗概(耿直有节操),平生自信者行藏(出仕行道或退隐藏道待机),不肯妄求,不为苟合,不借名卿之势,援不资谭士之游扬。”可视为在泉幕七年的总结。[10] 校书东观 排毁横生 宋绍兴十五年(1145)一月,黄公度泉幕判官任期届满之后,终于迎来一纸诏命,授职秘书省正字。 此职在唐宋时乃朝廷储才之地,选贤多由于此。故属清要美差,往往是日后进身要路、参陪大政、替代王言的起步点,历来为仕者所垂青。对于任期届满的大魁黄公度而言,此命尚属常调,但从秦桧当国,且对其素怀怨恨的情势下,实乃难得,故自称“忽被优迁,实逾素望。”[11]据其文集可知,时在福州任职的朝廷重臣叶帅(叶梦得),赏识公度才器,怜惜关爱,设宴引见,使其“蒙特达(特殊)之知,辱以褒辞转之宸鉴”。[12]在公度被秦桧强权压制的不利形势下,毅然美言上书高宗荐举,而获得任用。 事后,黄公度致书叶帅,感谢前辈公允荐举“盛德”,追忆昔日用人“授受尽由于公议,则选抡多获于真才”的醇厚之风,指斥“在上者既无意于作成,在下者乃枉己而求售,”“竞趋势利,閧如市道之相求钩”的时弊。[13]亦是对自己久滞南州,怀才不遇的慨叹。 黄公度深知此命并非秦桧用意,而是迫于君命,故对此命,“人皆歆艳(欣羡),目曰‘登瀛’之荣;己独凌兢,心怀临谷之惧。”[14]因而自初赴调,踌躇(犹豫)不进。”[15] 此时,赵鼎已被秦桧谪至吉阳军(治今海南省三亚),已是天涯海角之地,又令吉阳军每月申报存亡情况,欲其死而后快。黄公度赴朝,道过分水岭,题诗云:“鸣咽泉流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题分水岭两绝》)抒情寄志,怀念故人。[16] 黄公度在秘书省仅数月,于当年十一月便被罢职。据史志记载,侍御史汪勃言:“李文会居言路日,公度辄寄书喻之,俾其立异。且谓不从则当著野史讥讪。其意盖欲为赵鼎游说,阴怀向背,岂不可骇,伏望特赐处分,故公度遂罢。“[17]黄沃为公度词《好事近》作小引云:“公到阙除秘书省正字。未几,言者迎合秦益公(秦桧)意,腾章于上,谓公尝贻书台官,欲著私史以谤时政。盖公在泉(州)幕(府)也,尝有启贺李侍御文会云:‘虽莫陪宾客后尘,为大夏之贺;固将续山林野史,记朝阳之鸣。’因是罢归。”可见,乃是秦桧怀恨赵鼎,怀疑黄公度欲为赵鼎辨诬伸冤,遂唆使党羽捕风捉影,望文附会,以言构罪。正如公度所斥:“风波之横生,”“排毁之端,靡所不至。”(排斥诋毁事端,无所不至)[18] 黄公度罢职,主管台州(今属浙江)崇道观,给予生活出路,公度自我解嘲,称为“尚俾罪躯,获沾祠廪,无官守、无言责,日寻故国之交游;不耕获、不菑畲(耕耘),坐享全家之饱暖。夫何幸会有此便安。”(《谢宫祠启》)[19]因其淡薄名利,早有归意,谢启言虽宽容,仍含一丝愤懑,但更多是对家园伦乐的期盼。所作《题崇安驿》诗谓“丹心自愧未能灰”,与《权南恩谢诸司》所云“身外百端俱长物,事入羁怀。君恩早晚粗酬了,粝饭敝裘归去来。”均反映此时的复杂心态。 命差偏州 摄丞郡政 宋绍兴十九年(1149),黄公度在宫祠闲职多年后,朝命差广东肇庆府(治今广东高要)、摄南恩(今广东阳江)守。此差既是朝中正人端士举陛之功,又是秦桧再度实行政治报复伎俩。原来,五年前公度赴任秘书省正字途中,曾于分水岭题诗两绝,后遭谤归莆。此时赵鼎已谪居潮阳,秦桧党羽谗言附会,谓该诗指赵鼎,言将不久复偕还中都。秦桧愈怒,故以岭南荒恶之地处之。[20] 肇庆为南粤荒远之地,对于魁星国器的黄公度而言,无疑是以罪投荒的做法。公度亦自知,昔人号为“跕鸢之乡,卑薄殊盛”(意为山岚气之盛,鹰亦将坠落,难以飞越)。但“私心所存者义命,平生自许者行藏。不敢枉尺而直寻(意为小曲大伸),独耿耿者尚在。”(《谢举升陟启》)素怀“仕专为贫人”之志,“老骥伏枥,空壮志之犹存;穷猿投林,欲择木而何睱。”他于行前作诗书怀云:“古来仕路多机穽,我复情田少町畦(规矩,仪节)。回首壮图犹拾沈(拾汗水,喻事不能实现),惊往事屡次齑(齑粉)。不因昏嫁那能许,此去声名敢厌低。但使安闲更强健,何妨游落在途泥。”(《将赴高要官守书怀》)怀着低调心态坦然走马上任。 到任后,公度多方拜会,宣示恪守官箴,勤恤民隐,卖刀剑而买牛犊,傥用心有循吏之风,乃至对天投诚,矢心自誓:“酌贫泉而操愈廉慎,处炎陬而身自清凉。”忠信正直,以全壁还家。 南恩小垒,地处南海一隅。“吏奸黠而民困侵牟(掠夺),地荒远而人多鄙薄。风俗凋甚,储峙(储备)萧然。”公度体恤民众疾苦,裁决滞留讼案,废除横征暴敛。针对丧家杀牛备酒、破产举办斋祭的陋俗,亲自作文谕导禁绝之。又增拨学廪二百余斛,选择秀民劝学习礼,学风大兴。该州自唐贞观时置郡,至此时才有士子梁作心首次登第。公度亲笔回函,称盛他“亲承圣问,高擢儒科,青衿知稽古之荣,梓里见破荒之事。士风增重,公论攸归。”(《回梁文学作心》) 一年秋旱,祈雨不应。黄公度咏诗叹曰:“天地何心岭海饥,⋯⋯隐忧先到老农眉、谁能鞭策卧龙起,乞与滂沱一解颐。”(《秋旱祈雨》)吐露忧民爱民情怀。 黄公度在南恩,常以诗书怀。“行行渐渐入瘴乡深,官事从人笑我侵。越俎代庖真有愧,逢场作戏本无心。宾僚假日一杯酒,杖履西园十亩阴。政尔无能落闲处,且从猿鸟觅知音。”(《再用韵书怀》)显示对政事的主动热情,轻松自如,亦不免有怀才不遇之伤感。 黄公度以大魁享有声名。一日,广东省帅方德滋生日,盛邀公度至五羊,特为开宴,令时居幕府的名臣洪适作乐语(歌词)戏云:“云外神仙,何拘弱水。海隅老稚,始识魁星。”又寄调《临江仙》侑酒云:“北斗南头云送喜,人间快睹魁星。向来平步到蓬瀛,如何天上客,来佐海边城。⋯⋯且须滟滟引瑶觥,十年迟凤诏,万里寄鹏程。”表达对公度的怀才不遇的不平,与对其前程的美好祝愿。 天赐良机。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病死,经朝中知己引荐,黄公度终奉诏归朝。公度总结曰:“崎岖两郡,首尾四年;久阅瓜期(任满替代),幸逃官谤。” 分曹选部 壮志未酬 奸相秦桧两居相位,达十九年之久,忠良正士尽遭陷害。黄公度前后几科的状元,如张九成、刘章、王佐、赵逵等,皆因不肯丧节曲附,无一不被贬谪,直至秦桧死后方被起用。公度嗣子黄沃在《知稼翁词》后记云:“公既南归,适秦益公薨。于是大魁张九成、刘章、王佐、赵逵等,以次除召。公在一辈中最久最滞,故首被命登对便殿。言中时病,上喜,劳问再三,面除尚书考功负外郎。朝论美其亲擢,知眷奖之渥,继见朝夕。”史志称,“入对便殿,乞总权纲,厚风俗。高宗嘉纳。”[21] 清人毕源《续资治通鉴》记载较详,曰:“绍兴二十六年(1156)正月庚午。左朝奉郎通判肇庆府黄公度引见。”帝曰:“卿官肇庆,岭外有何弊事?”公度曰:“广东西路有数小郡,如贵新、南恩之类,有至十年不除守臣者,权官苟且,郡政废驰。或不半年而去,监司又复差人,公私疲于迎送,民受其弊。”帝曰:“何不除人?”公度曰:“盖缘其阙在堂,欲者不与,与者不欲。”帝曰:“若拨归吏部,当无此弊。”遂以公度为考功郎。 黄公度文集《奏议》所录二篇劄子,就是他上殿对策的文稿。其一论收还威柄问题。指出:“庆赏刑威,人主之大柄也。下移则主道不尊,天下之患有不可胜言者。而大臣任私,上辜委寄。爵赏以爱憎为高下,刑罚以喜怒为轻重。陛下务全体貌,曲意优容,群臣畏祸,莫一敢言。天下之人,但知一相之重,莫知君父之尊。臣愿陛下收还威柄,躬勤万机,毋偏听、毋独任,凡爵禄废置、生杀予夺,命政府大臣更相可否,求合于道。如或议论不同,许各以己见次第敷奏,然后自以圣意断而行之,天下幸甚。” 其二论开放言路问题。认为:“国家之患,莫大于以言为讳。以言为讳,则政事之阙失,刑赏之过差,大臣之专恣,下民之疾苦,皆壅遏而不闻,国之不危者幸也。臣尝观自古贻此患者,皆由其君愎谏遂非,逞威喜侫,故其下无敢言。(今日)天下敢言之气,摧沮殆尽。良由用事之臣,挟谤讪之律,以钳天下之口尔。夫秉笔之士,立言措意,类不能逃疑似之迹。今自朝廷百官,下至草莱一介,试集其所为文于数篇中,椅摭(摘取)其语必可附于谤讪之律,是此一律,可以尽罗天下之士,而置之罪,惟权臣所欲为耳!唐虞三代不畏人谤己,盖其中无歉(不抱恨),惟恐天下不一指其失也。臣愚伏望陛下宽谤讪之禁,下求言之诏,使人晓然知前日以言语获罪者,皆非圣明之本心,自可日闻嘉言,感召和气,实万世太平之基。” 黄公度痛斥秦桧弄权之奸,直指高宗治国之失,均为治国之大政,切中时政之弊。显示其治国、平天下的卓识真知,谠言效国的忠诚与勇气,真不愧为大魁国器。 黄公度长期遭受秦桧的政治迫害,加之瘴区露雾侵害,身心俱损,早已霜雪半头、病痛缠身。归朝数月,便病故任上,年仅四十八岁。归葬莆田枫莲山,后称状元山。讣至之日,皆相吊出涕。 纵观黄公度一生,以大魁闻名天下,然时危国艰,仕途坎坷,壮志不酬。后为宰相的同榜亚魁陈俊卿,作《知稼翁集》序云:“公以文章魁多士,有盛名于时。胸中洒落,议论宏壮,识者期之甚远。而官止外郎,年四十八以殒,所以传世乘后者,止此而已,是可伤也。”同代名臣洪迈称,“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间,科名巍峨,副以属望,擢居大龙甲者(状元)十有一人,各至宰相、枢极、尚书、侍从,惟黄公师宪,名声最卓,卓而才至尚书郎,寿不满半百,于今伤之。”在封建专制下,人才难得,大材难用,乃是一条铁律。这亦证明公度上殿对策,关于用人与开放言路的针对性和深刻性。 工诗善文 文如其人 黄公度英年谢世,其子黄沃尝汇次遗作《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今传世《知稼翁集》分上下二卷,似不足十二卷之数。史论集《汉书镌撰》亦仅存二则。 公度工诗(词)善文。陈俊卿称其文“典重温雅,如其为人。其诗格律森严,兴寄深远,虽未尽追古作,要自成一家。”[22]洪迈称:“公既以词赋压英躔故,于诗尤精,大抵铿锵蹈厉,发越沉郁,精深而不浮于巧,平淡而不近俗。它文悉从肺府,源深流长。迨乐府词章,宛转清丽,读者咀嚼于齿颊间而不能已。”[23] 清乾隆《四库全书》《知稼翁集提要》云:“其诗文皆平易浅显,在南宋之初,未能凌跞诸家,然词气恬静而轩爽,无一切淟涊(污浊)龌龊之态,是则所养(修养)为之矣。” 其诗题材广泛,意境深远。“医国未能三折臂,忧时空费九回肠。”(《无题》)是忧国优时的伤悲;“致主知无术,归休幸有山。”(《漫成》)是怀才不遇的自慰;“权门虽好羞摇尾,世路多猜敢转喉。”(《春日书怀》)是坚节守志的自白;“贤愚贵贱俱物役,始觉名利真区区。”(《偕方次云饯孙守,月下同归戏成》)是人生的醒悟;“话因别久卒难尽,情逐杯深那更辞。”(《和陈应求》),是友情的真诚;还有“眼入故乡明,语还亲旧喜。”(《还家》)的故乡深情。他为人刚正端直,洁身自爱,好以雪里孤芳的梅花自标。其梅词《一剪梅》云:“冷艳幽香冰玉姿。占断孤高,压尽芳菲。东君先暖向南枝。要使天涯,管领春归。//不受人间莺蝶知。长是年年,雪约霜期。嫣然一笑百花迟。调鼎行看,结子黄时。”词论家赞曰:“黄师宪《知稼翁词》,气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白雨斋词话》) 其史论集《汉书镌撰》,从仅存的两段佚文看,融通历史,饱含辨证思维。 注 [1]袁捔《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志》“进士”条云:“绍兴八年黄公度榜,省试(试题)天子以德为车赋,谈笑却秦军诗,六艺折中夫子论”。(《四库全书》) [2][4]南宋熊克的编年史《中兴小纪》记载甚明,云:“(绍兴八年六月,试博学宏词科)知举翰林学士朱震,上合格进士黄公度等。上(高宗)以亮阴(居丧)依祖宗故事(旧例),更(改变)不临轩策试。壬申(六月九日),乃御射殿引见,参以四川类试人,遂赐公度以下二百九十五人及第出身。(朱)震出院(贡院)而病,同知举给事中张致远、起居舍人勾龙如渊入对。上问考试事,如渊曰:“大抵所取皆当,惟第二人陈俊卿,赋自落卷中得之。”上曰:“何故如此相远?”如渊以其词工而晦,细阅方见工处。上然之。公度、俊卿皆莆人也。”熊克为福建建阳人,宋孝宗朝官至起居郎兼直学士院。《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名曰小纪,以区别官修史书。但“上援朝典,下参私记,缀辑联贯,不失先河之导。”南宋著名编年史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宋史全文》等,均有记载。 [3]据黄公度《会同年共乐台》诗:“兰省三千士,莆阳十五人。此时乡曲会,异日庙堂身。”《莆阳比事》卷一“青衣告梦,紫气呈祥”条云:“明年擢第十有六人,状元黄公度、亚魁陈俊卿、参政龚茂良⋯⋯。”今人有传记称“前往汴京应试的十五名举子,有十四人得中进士。”南宋已迁都临安,所谓“汴京(汴京亦称汴梁、东京,今河南开封市)应试”,实南辕北辙也。 [5]周瑛《兴化府志》卷九《里图考(街市、村落、坊表附)》。 [6]黄公度《知稼翁集》卷上。以下引诗不注。 [7]黄公度《御赐阁额二首》诗云:“杰阁侵霄汉,宸章焕壁奎。内庭颁宝宴,中使揭璇题。信誓三河固,庞恩雨露低。寒儒倚天禄,目断五云西。”“功掩萧何第,名超崔氏堂。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金碧飞翬外,鸾虬结绮傍。落成纷贺燕,弱羽得高翔。” [8]黄公度《谢馆职启》云:“自决科虽阅八年,而莅事才更于二考。” [9][15]《知稼翁词》,《青玉案》黄沃小引。 [10][12][13]《知稼翁集·启》卷下《谢叶帅荐举》。 [11][14]《知稼翁集·启》卷下《谢馆职》。 [16]公度于宋绍兴十五年赴朝途经分水岭时题诗,时赵鼎已由广东潮州徏海南吉阳;公度通判肇庆府为绍兴十九年。《绶水书香》称,公度贬肇庆,“与赵鼎巧遇分水岭”而赠诗。乃无稽臆说。 [17]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四。 [18]《知稼翁集》卷下。 [20]《知稼翁集》卷下,黄沃《眼儿媚》小引。 [21]周瑛《兴化府志》卷三十七《人物传》。 [22][23]《知稼翁集·原序》。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承事郎
职位
公事
职位
泉幕判官
职位
正字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