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叶颙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36
人物姓名:
叶颙
人物异名:
字:子昂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088.pdf
出生年:
1100年
籍贯:
兴化军仙游县古濑
传略
叶颙[1],字子昂,兴化军仙游县古濑(今大济镇)人。北宋元符三年(1100)出生于仕宦之家。少年徒步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博士弟子员,登绍兴二年(1132)进士第。[2]出仕三十余年,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以清俭正直闻名于世。 履职州县 守德创新 叶颙初授官南海县(今属广东)主簿,兼摄县尉职。此后,长期在郡县从政,日益显露其优秀品德与治才。 叶颙初任南海县主簿时,有商人用两只船运载私盐,被河泊管理所监官扣留。监河官有意助其仕途发展,把盐船交给叶颙,让其向州府报功受赏。叶颙曰:“仕途发韧(起步),如造房立柱,立柱不正,房随之倾斜。侥幸获赏,能说正直吗?”一次,州府檄令县尉协助巡检官,一同掩捕盗贼,巡检官捕获十余人,将功劳尽归叶颙。叶颙向州府报告曰:“捕盗计谋是巡检出的。今掠美、欺君、悻赏,三者皆大罪也,某不忍为。”府帅曾开闻而大喜,称赞他“仕不求速,劳而能逊”(仕途不追求速成,有功劳能够谦让)。退堂后告其子曰:“叶主簿,宰相器也!”提议部使者向朝廷荐用。 宋绍兴八年(1138),叶颙升建州(今福建建瓯)录事参军。当地民俗好争讼,上官巡县,遇有官不能裁决的积案,多数交付叶颙处理。他查实案情,秉公依法裁决。邻郡民众传闻其声誉,凡向省司申诉者,都请求交给叶颙办理。 时征收春秋两税,一些远民因人生事疏,怕到官府交纳,而僱人代交。中人往往乘机压低粟麦折变价格,虚高出入耗损,从中渔利,以至官民交病。上司欲禁绝中人代交做法。叶颙职为主簿,掌税赋征收。有中人欲以银器收买,被叶颙拒绝。他深知纳税其弊,建议创立定钞法,即以钞定税,改革现行的粮米定税方法,中人折变出入,欺诈牟利的行为就会自然消失。上司采纳他的创议,实行定钞法,民众果然感到简便易行,不受中人盘剥。 宋绍兴十二年(1142),叶颙由朝臣荐举,升宣教郎,调任泉州府晋江县丞。未赴任而双亲先后过世,遂居乡守制。至绍兴十七年服满,出任信州(今江西上饶)贵溪县知县。贵溪地广,民性刚直,轻易抵罪。叶颙视县如家,人不敢欺。时朝廷推选经界法,丈量田地,重定税额。郡府议定按上中下三等确定田税,叶颙考虑到农户收成各异,差别较大,请求细分为九等定税,避免低收高税,减轻不合理税负。太守采纳其法,并令信州六县以贵溪为样式,丈田定税。任上,朝廷诏令推行乡饮酒礼。[3]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仪礼之一,旨在教民明白长幼之序,倡导尊让洁敬之风,以避免争斗之祸,协和人际关系。由于该礼久废,县官无人知其制式。叶颙依古制指导举行乡饮礼仪式,登降献酬,少长有序,深得三代遗意。 宋绍兴二十年(1150)六月,有神妖惑众,聚而为盗,一日内达千余人。叶颙先遣二巡检出兵抗拒,亲自率领射士七十人,树旗山颠,驻营山麓,与贼对垒。夜里,派人潜入贼营纵火,叶颙令射士见火射箭,贼营大乱,溃逃而去。叶颙七十射士无一伤亡。叶颙虽然智退妖贼有功,却以事前“不能察觉,致贼啸聚”,被帅臣追究,免官削秩。 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叶知绍兴府上虞县(今属浙江)。当年适逢大饥荒。叶颙请求郡府预先开仓赈济,上官不听。叶颙对县里官吏说,邑人快要饿死,我们不能坐待他们救济,毅然下令开仓,发放储备粮救急。邻邑饥民亦前来就食。府县见老弱流民日增,方议决给食,终无法相救,独上虞县先机赈济,没有死人。叶颙春月下乡劝农时,农民感其德,塞道拜谢,见识父母官。 叶颙执政有方,待民宽和。摊派劳役,令民自报财力等级,不叫胥吏插手,居民欣然皆以实应,无人欺骗隐瞒。催收田赋,先与民立约,明确数额与交纳日期。届时使民自持文书与户租到县庭,亲视其人库,给予收据,官民两便。明年,新任府帅曹泳下令诸县,今岁夏租先期送十之八。诸县令惟命是从,唯独叶颙进言曰:“上虞小邑,往岁无秋(秋荒),今麦可望。愿少纾(延缓)其期。”曹帅发怒。到了麦收时,叶颙与民立约,民户争相交租,十日便完毕,反而成为诸县最早的,曹帅大喜。秩满时,曹帅许荐于朝,叶颙知曹泳为秦桧门客,坚辞不受。秩满,主管南外郭宗院属,掌外居宗室事务。 治郡有方 忤逆奸邪 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宋高宗于秦桧死后,振作朝政,起用人才。知枢密院贺允中,以叶颙“端方有守,静退无求”向朝廷荐举。宋高宗召见时,叶颙评论朝政指出:当下国仇未复,陵寝未还,中原士民,日夜企望銮舆返回。这里却尚清谈、司逸乐,非孟子困心衡虑(尽心竭虑,寻求奇计异策)之意。直切时弊,高宗嘉纳。过三日,叶颙除将作监主簿,迁司农寺丞。在朝三年,非公事未尝往拜丞相。枢密使王纶称道曰:“叶寺丞清介而灵通,严格而宽恕,真重器也!”但并未得到重用。不久,要求补外,除知处州(今浙江丽水)。 处州地处括苍山区,地瘠民贫,岁赋不给。叶颙到任后,节省费用,量人而出,迅速扭转了赋用困乏局面。青田县令陈光献羡钱(正赋外的无名杂税)百万,叶颙诘问:“县钱自何而得?”于是把献钱抵充本县租赋。宰相汤思退之兄居住处州,仗势犯禁,私屠私卖。叶颙一律绳之以法,引起汤相不满。时常州(今属江苏)拖欠赋税四十万缗,太守以此坐罪免官,继任者亦忧愁病死,士大夫视之为死地,无人肯往。于是,汤思退将叶颙移知常州,显然是政治报复。 叶颙到常州时,府库赤立,官吏无俸已七个月。叶颙探究利病,制定规划,堵寒漏洞,仅逾月便做到军有现粮,吏无欠俸。有人问生财之道,叶颙曰:“一州财赋,可为一州之用,不容更有生财之说。要当量所人,勿令使巧者摇手于其间,何忧不足!”叶颙初到常州,郡无旬月之储,不到一年,已节余钱二十万缗。同僚劝曰:“两浙二漕献羡余二十万,平江、镇江各十万,人赏一官。公何惜而不献?”叶颙曰:“名曰羡余,非重征则横敛,是民之膏血也。某之所积,固然出于专卖之赢,但以利易赏,心实耻之。某生平恶人献羡余,他人竞欲做好官,某只图做好人。” 时金国完颜亮南侵,宋高宗视师建康,道经常州,叶颙以职务赐对于御舟,进言恢复国土之计,莫先于选择将相。建议朝廷宜以容人之怀,起用谪居的老将张浚,为高宗所首肯。反映他时刻关注国家大局与朝政得失。 叶颙治郡,每有主见创意,政绩显著,但因端方有守,不趋炎附势,执法不避威权,故为上官所忌。他闻知汤思退唆使转运副使林安宅、提点刑狱王趯罗织罪名,欲以弹劾中伤,遂乞请奉祠退避。不久,林安宅坐论劾不实被免官,召叶颙为尚书郎,除右司郎中。 宋隆兴元年(1163),宋孝宗即位,有志于中兴,诏求真言议政。叶颙针对孝重用秀王赵伯圭知台州(今属浙江)之事,密疏谏曰:“陛下以手足之至亲,付州郡之重寄,是利一人、害一方也。”孝宗迁升叶颙任左司谏。不久,权给事中。 适逢汤思退再相,叶颙请求补外。汤惧怕叶颙履职论劾,提议他出任户部侍郎,实乃调虎离山之计。一日,孝宗召见谏官,曰:“叶某在都司二年,甚宣力(致力工作),可是与宰相结为朋党(指异党)。”谏官对曰:“臣不识叶颙,闻之公论不然(不是这样)。”因而详细陈述汤思退将叶颙移知常州的缘由,及其授意林安宅、王趯中伤之事,以及思退再相,叶颙心不自安,屡求补外的意愿。孝宗黯然良久,曰:“非卿则朕无以知此人。”越明日,除叶颙吏部侍郎兼权给事中。 受命选部 再居鼎席 叶颙在吏部侍郎任上,针对吏胥擅权,通过隐占缺员名额,借以安置私许;随意引用任人条例,用以谋私;摘取小节,压制用人等受贿遣官的腐败行为,疏曰:“典选一事,衣冠清浊所由分也。而吏胥得以操其柄,是使之(官员)入铨曹(考录官署)与吏为市,出铨曹与民为市,可不思所以革之乎!”又言:“今吏部之弊,莫重于行赂。立法有失其意(本意)者,不可不改也。”主张革除官员通过贿赂得到任用,录用后又以权谋私之弊。叶颙与吏部郎官编《七司条例》,对官员的升降予夺作出明确规定,一归至公,从制度上防贪保廉。自此,官员的升予夺始有定说。孝宗览之,认为吏部七司弊病,铲革无余,敕令吏部雕版颁布,与法令同时执行。 时皇兄赵居广,请以初除开府仪同三司应得亲属任官恩例,赐予王若纯。叶颙认为不可,争论曰:“若启一若纯,则百若纯至矣!”孝宗从之。签书枢密院洪适,请以恩赏二官移转高祖父母,诏已听请。叶颙疏言:“移轶高祖,礼经所无。愿循礼经改成命。”亦为孝宗采纳改命。孝宗于是有大用叶颙之意。 宋乾道元年(1165)三月,除叶颙吏部尚书。八月,引见叶颙于便殿,孝宗赐坐赐茶,礼遇超过他日,曰:“吏部条例,朕亦置之宫中,端乃(果真)纷然如此,卿亦何从得之。”称赏再三。又问:“卿当官,何以为先?”叶颙对曰:“真宗皇帝所制《文臣七条》,尽之矣。此万世子孙之法。然臣之当官,每以公忠为先。既尽公忠,则不为朋党,不畏强禦。以之为台谏,则持正论;以之坐庙堂,则行正道。处富贵而不以为荣,当鼎镬而不以为惧。公忠二字,其用甚大,未有一日舍之而安者。”孝宗曰:“卿无忘此二字。”五日后,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越二日,兼权参知政事。十二月,拜中大夫、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叶颙入谢时,孝宗曰:“朕闻卿等每事必有条理,堂吏不能为奸。”叶颙曰:“臣安敢必其不必为奸,惟每事必经意,乃付吏庶,权在臣等,则不在吏尔。” 任上,叶颙着眼全局,处事以公,辅佐朝政。时臣下有匿名上章的“白札子”,孝宗尝批转至中书省处置。叶颙曰:“事若可行,彼胡不显其名,示人以公?如不可行,则白札子安用?” 宋乾道二年(1166)春,孝宗临轩策士,唱名第一人乃宗子赵汝愚。洪迈曰:“陛下宜魁之,以励宗室。”叶颙曰:“不然!本朝典故:有官而试者,不得为第一人。徽宗宣谕嘉王赵楷不以魁天下,以第二人王昂为举首。”孝宗曰:“当从典故,参政所言是也。”武臣梁俊彦请税沙田、芦场,孝宗问策于叶颙,对曰:“沙田乃江滨地,田随沙溺而出没不常,芦场则臣未之详也。且辛已军兴,芦场田租并复,今沙田不胜其扰。”孝宗曰:“诚如卿言。”叶颙至中书省,召梁俊彦切责之:“汝言利求进,万一为国生事,斩汝不足以塞责!”俊彦惶恐汗下。是日,孝宗诏沙田、芦场并罢。时兴化军(今福建莆田市)苦输犹剩米[4]二万余石,知军张允蹈奏请废除。叶颙进言,孝宗岁减其半,后尽除之。江阴军(今属江苏)判官受贿,孝宗欲用汉法诛之。叶颙曰:“本朝自祖宗以来,未尝杀一士大夫,史册书之,天下以为美事。臣愿陛下以唐虞(尧舜)三代为法,汉法安足道哉!”孝宗欲用魏杞为相,亦向叶颙征求意见。 户部侍郎林安宅,奏请朝廷于两淮地区发行铁钱,孝宗问叶颙,叶力持不可。林安宅因此对叶颙怨恨不平。孝宗欲用林安宅,闻知二人不合之事,问叶颙曰:“朕欲用林安宅,如何?”对曰:“臣与安宅邻郡,少时同入太学。此人当官,吏事强敏,惜其偏心,不能容物(容人)尔。若蒙陛下擢置政府,臣得与协力以事陛下,臣之愿也。”孝宗笑曰:“卿言甚公!甚公!”遂擢林安宅谏议大夫。 林安宅利用职便,弹劾叶颙之子所谓收受富豪贿金百万,获得镇江(今属江苏)军仓监官之职。前因叶颙直言谏阻、未能封得要职的秀王伯圭,亦趁机唆使御史王伯庠论叶颙之罪。孝宗遣内侍慰谕叶颙。叶颙不欲牵累孝宗,奏请求去,曰:“臣待罪政府,本无善状。而议者以臣私家招纳贿赂,势当下吏(交法官审讯),即罪状可白。臣敢意湔袚(荐拔),弟(但)恐为陛下知人累耳。”遂除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洞霄宫,即日出阙。经查,林安宅、王伯庠所论风闻失实,无秋毫迹。孝宗遂将二人罢官贬逐。孝宗对执政魏杞曰:“安宅、伯庠之罢,非止为叶某一人而设也。不如此,后来大臣必有谤以暖昧。” 时海内朝野,见叶颙自少年徒步中试,官至执政,一涉猜疑,人情岌岌,无不为之悲叹。叶颙在家闭门数月,亦生归田之意。孝宗将二人罢官后,执政原请以叶颙知泉州府。孝宗曰:“(叶颙)无罪而去,当召以来。”遂召赴阙。叶颙捧诏,百感交集,鸣咽出涕,以体弱有病恳辞。孝宗复出御札,连派使者上道催促赴阙。叶颙于十二月到京。入对时,孝宗问劳加礼,曰:“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叶颙但引咎而无他语。不日,授职枢密院事,未入谢,又拜尚书左仆射。制书称叶颙“德博而智周,器闳而用远。秉心惟合于至公,持论不牵于流俗。”寄望“利用厚生(人民生活充裕),力未臻于善政;聚人守位,义最急于理财。宜思心腹之寄委,以茂股肱之始终。”[5]叶颙入谢时,曰:“臣识虑浅短,进思忠,退思补过之外,惟知荐贤以事君父。”孝宗曰:“惟贤知贤。” 引贤强朝 深谋经国 叶颙在左相任上,拳拳于引贤斥佞之大务,相继引荐王应辰、王十朋、刘琪、陈良翰、周操、陈之茂、王佐、王秬、芮烨、林光朝等,可备执政、侍从、台谏、给舍之选。 叶颙用人果断公正,所当授予者,并非因面识;其不当予者,不复更改批示,惟直言其不可用。叶颙每以接引后进、成人以材为己任。其所推引者,皆为郡县有声名政绩的官员。如处州丽水知县薛良朋后来为吏部侍郎;常州椽曹陈善举为殿中侍御史;主簿单夔为户部侍郎。时治狱之吏大多诋欺弄法,孝宗欲取公平不挠者出任廷尉(最高法官)。叶颙奏陈弥作近自蜀地还,其人独立不避事。孝宗深以为然,授职大理省卿。 与此同时,叶颙坚决奏罢恃宠弄权、贪贿者。内臣龙大渊、曾觌恃恩宠,窃弄皇威,窃听泄露人主任官消息。叶颙极论其事,孝宗将二人调离外放,中外相庆。殿前军帅王琪,常于孝宗面前妄荐人才,一次力荐宦官宠臣胡与可。叶颙对孝宗曰:“与可奴事诸宦官,朝士切齿。(王)琪之职,将也[6],应荐武臣,为何干预与可?臣不敢奉诏。”又令胡与可至中书省,列举本朝何人受将帅引荐事例,胡无以对,尴尬遁去。 镇江大将戚方,刻剥军士、勾结宦官。孝宗欲加严惩。叶颙曰:“戚方之罪固不容诛,然有主谋者。”于是内侍陈瑶、李宗回二人均由大理寺追究罪责。但对犯罪官员,叶颙并不主张置之死地,而给予自新机会,重要的是从中引出教训。处置戚方时,御笔籍设其家财三之二用以劳军。叶颙进言,只没收有司所报戚方所发放散官钱之数劳军。孝宗称所言“深得体”。陈瑶因查有赃钱二十万,孝宗欲将其鲸面流放远方。叶颙奏曰:“凡假陛下威福为奸者皆然,可尽涅乎?愿敕赐自新。”孝宗曰:“善。”诏陈瑶削籍、笞背,免涅,长流循州(今广东惠州);李宗回削籍、编置筠州(今江西高安)。 宋孝宗尝对叶颙曰:“朕思祖宗法度,创之甚难,坏之甚易。”叶颙曰:“盖坏者非一日遽能坏也。言一念虑间,不以祖宗基业为意,每事不省,驯致败坏。”又曰:“治乱在风俗美恶。今风俗犹未美。”孝宗曰:“如货赂一事,非不叮咛尚如此,盖风俗既成,以为当然。”叶颙曰:“陛下治陈瑶辈,俗不患不改。”孝宗曰:“作成人才,亦须岁久。祖宗时作成人才,至仁宗时文武名臣乃出。”叶颙曰:“陛下留意人才如此,亦何患不成?自古何尝借才于异代?乱世尝患无才,至创业之君一起,所用者皆乱世之人才也。关机合开,全在上尔。”孝宗曰:“善。”君臣这段对话,意味深长。 总观叶颙用人,引贤斥邪,公正无私,不示私恩,不结门党。故友称其善于以风貌品人,叶颙曰:“吾只是观其言行而知人罢了。”[7] 孝宗因国用未裕,诏谓“理国之要,裕财为急”。又针对前大臣忽视理财,决定自今宰相兼任国用使,参政知国用事。叶颙指出:“今日费财,养兵为甚。兵多则有冗卒虚籍,无事则费财,有事则不可用。虽曰汰(裁减)之,旋之招之。以臣之前愚,如欲足国用,当严于汰、缓于招可也。”所论切中理财要害,得到孝宗的赞同。 当时宋孝宗有四名宰执辅政,以左相叶颙居首,右相魏杞、参政蒋芾,邑人陈俊卿为同知枢密院、权参知政事。四人同心辅政,中书之务比较清明。曾经作为属官的林光朝称:“(叶)公于进贤退不肖,惟知任怨,不复示私恩。每退朝,于所亲语不及时事,有关献纳(建言献议)即削稿。虽当国之日浅(任职短),而公道开张,请谒(告求)不行也。”[8]左司郎官王秬称:“公日来平章万务,终无一件涉私,喜怒每每对人及此事。”[9]惟因用人上,虽以公忠进退,但宋孝宗对其除吏,仍必加咨访,干预过多过细。叶颙虽知任怨,终不免心存恐惧与不快。 一生质直 风德可范 宋乾道三年(1167)十一月,宋孝宗郊祭时,冬雷偶作,视之为异象。叶颙援引汉代故事[10],上交相印请祠,以左正奉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即日出关返莆,昏暮来归,寓南山广化寺。骨肉相聚,酒数行即退就卧,取药不及,奄然而逝[11],享年六十有八。“登门(吊唁)者哭之尽哀,行道之人相与悲叹,以为公一世质直,不下古人。”[12]宋孝宗闻其致仕遗表,嗟悼久之,赠特进,累赠少师,谥正简。 叶颙仕官三十余年,官至首相,并非一帆风须。其一生可谓公忠效国,清正守身,始终一贯。林光朝称赞他“从古遗直,杂然一辞。唯知有公,不知其私。”史志称其“为人简易清介,与物若无忤,至于大事,则毅然不可夺。”每言“当官不可不明,明不可察;驭下不可不严,严不可刻(刻薄)。”又曰:“抑强扶弱,为政之道。然寻事以抑之,彼必怨恨;示机以扶之,彼必骄。骄且怨,如为政何?”[13]可为官箴。 名臣洪迈草拟的叶颙罢相制曰:“秉心夷(平)易,制行简廉。悃幅无华(诚实,朴实,不浮华),风采夙高于政事;刚明有守,声徽(声望与风德)遂压于搢绅⋯⋯黾勉奉公之一意,式乘(乖巧灵活)经国之远猷(远大的谋略)。进英俊以强本朝,罕闻引类;发德音而下明诏,方伫责成。”[14]大致概括其居官功绩。 后世史志除详载叶颙的功业外,无不津津乐道其风操轶事。叶颙入朝为尚书郎时,故友高登尝投状讥切当权者而被追捕,危急之时,叶颙僱舟令高远走。高登曰:“岂不为君累(牵累)乎?”曰:“以此获罪,固所愿也!”仗义救人,伸张正义。 叶颙自初仕至宰相,服食、童妾、田宅,不改其旧,保持清俭之性。每次回乡省亲,借宿于寺院,刘克庄有诗赞曰:“丞相无家曾住寺。”叶颙曾与同年林宋弼厚善,约以儿女为婚。后宋弼病故,家道单弱,叶颙虽仕途渐显,仍坚持践诺前约,传为佳话。叶颙辞官归莆道中,告诫其子曰:“吾生无益于国,死不应乞谥。” 邑人史家黄仲昭作《叶颙传》论曰:“史臣论著叶颙事,而以清俭正直赞之。予因考颙之德行政业,与史臣所赞无不合者。要之,皆可为后世法程也。”[15] 注 [1]《莆阳比事》、《续资治通鉴》作叶容。 [2]《宋史》作绍兴元年,误也。 [3]《礼记》卷四十五《乡饮酒义》曰:“尊让,洁(清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之所以免于人祸也,故圣人制之,以道乡人、士君子。” [4]宋高宗建炎初年,闽西盗寇窃发,朝廷遣兵收捕。福建转运使移知福州,就近从兴化军取拨现存漕粮二万余石,以应军需。本属权宜之计,后却成为定例,称之“犹剩米”。每岁令运缴福州,致兴化军用度大困。 [5]《叶颙左仆射制》(仙游小鱼网《兴化史馆》)。 [6]新版《重刊兴化府志》误为“琪之识将也”。据杨万里《叶颙墓志铭》改。 [7]杨万里《叶颙墓志铭》(《诚斋集》)。 [8][9][12]林光朝《叶公行状》(《艾轩集》)。 [10]古时敬畏天命,视冬雷为异兆,故辞相以避灾祸。叶颙时年六十八,年老体衰,几经仕途风波曲折,早有归志。虽为首相,宋孝宗,授权有限,时有猜疑之心,故叶颙辞归,势在必然,不过是借冬雷引归罢了。 [11]叶就手《宋故尚书左仆射叶颙考》认为,可能因突发性脑溢血于广化寺去世。 [13][15]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卷四十,名臣传。 [14]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左丞相
职位
枢密使
职位
主簿
职位
尉职
职位
录事参军
职位
宣教郎
职位
县丞
职位
知县
职位
侍郎
职位
左相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