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32
人物姓名: 蔡襄
人物异名: 字:君谟;自号:莆阳居士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059.pdf
出生年: 1012年
籍贯: 宋兴化军仙游县枫亭
亲属: 蔡高

传略

蔡襄,字君谟,自号莆阳居士。宋兴化军仙游县枫亭人,后迁居莆田城南,俗称蔡宅。蔡襄是一位忠直正义、嫉恶如仇、执政为民的名臣,宋代著名改革家,在农艺学上也有突出的贡献。 佐政漳郡初显吏才蔡襄于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生于一农家,偶得仙游县尉凌景阳赏识提携[1],幼而从学,日进不已。年十五求举于乡里。天圣七年(1029)与弟蔡高徒步赴京师应试,“公年十八,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名动京师。”[2]天圣八年,擢进士甲科。翌年,授漳州军事判官,步上辉煌的仕宦人生。宋天圣九年(1031),蔡襄莅任漳州军事判官之职。 “佐幕偏州,实贰(辅佐)郡政。”大则生杀鞭掠之权,小则勾稽簿领之务,无不参画职掌。战战兢兢,昼研夕味,补短弄清,旁搜远深,期于有得。“折狱必先本其情,干局(处理政务)必预防其弊;正其心以临下,尽其心以率职。但求内无愧于心,外无作于人而已。”但因“赋受愚直(天性拙直),不能取容于人,在己上者,有所枉道则咨之;在已列者,有所罔心则评之;在己下者,有所干犯则征之。介介而行,一无所屈。故自知获誉必少,而得谤必多也。”[3] 蔡襄在漳莅职一年后,向福建转运使王殿院(由殿中丞出任运使,名未详)上书,谈及自己任职得失及所可忧者,表白自己立身处世之道,与“驱策驽钝,黾勉展效”的进取心志。同其稍早所作《士伸知己赋》,提出的“固其窳(不坚实)而厚其薄,必幽者绠而培者扶,进抑时而退抑命。”即不失时机地培育扶持被埋没的无名人才,知人善用的主张,同声相应,一脉相承。我们由此感受初出茅庐的蔡襄,佐幕偏州,官卑位下,而胸怀大志,自强不息的精神。 蔡襄在漳州任职四年,史志称其“精吏事,笑谈剖决,破奸发隐,吏不能歁,而镇以简静。”[4] 以诗讽政 跻身谏署 宋景祐元年(1034),蔡京迁授西京留守推官,年二十三岁。其时,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屡贬言者。权知开封府范仲淹,针对时弊,上《百官图》,对吕相多所指责。被以越职言事,离间君臣为由弹劾之。落职,知饶州(今江西波阳县)。集贤校理余靖,上言为范申辩,亦落职知筠州(治今江西高安)。馆阁校理尹洙请与范同贬,被斥为郢州(治今湖北钟祥)酒税监官。司谏高若讷深知宋仁宗贵幸吕丞相,不敢出言。馆阁校理欧阳修致书遣责之,高恼羞成怒,上奏欧阳修之书,致欧阳坐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十余日间连贬四官,朝中为之震动。 蔡襄居官正直敢言。宋景祐三年(1036)五月,目睹权佞弄威,正人遭贬,愤然作《四贤一不肖》诗五首,以记其事,称赞范仲淹、余靖、尹洙和欧阳修四贤士,痛斥高若讷为不肖之徒。诗云:“四公称贤尔(高若讷)不肖,谗言易入天难欺。朝家若有观风使,此语请与风人诗。”诗出,京都士民争相传写,卖诗者大获厚利。甚至连契丹(辽国)使臣到京,亦买诗以归,张贴于幽州之馆,蔡襄名传北国。 蔡襄作诗,虽出于义愤,大快人心,但在封建专制下,却面临极大政治风险。果然,江苏泗州通判陈恢疏请追究作诗者罪,幸得左司徒韩琦弹劾陈恢“越职希恩,宜重行贬黜”,蔡襄得以幸免一劫。 蔡襄诗的走红,反映当时朝中朝外要求改革时弊的迫切心情。宋仁宗亦“思正百度以修太平”,于庆历三年(1048)三月,力排众议,罢吕夷简相职,任用晏殊为相,并亲擢时负声望的王素、欧阳修、余靖与鱼周询为谏官,议论时政,拾遗补缺。朝野为之欢呼相庆。蔡襄作诗贺曰:“御笔新除三谏官,喧然朝野竞相欢。当年流落丹心在,自古忠良得路难。必有谋猷裨帝右,直须风采动朝端。世间万事俱尘土,留取功名久远看。” 此诗“言多激劝”。鱼周询闻之,自感不预士论,无颜再任谏官,遂乞辞职,朝廷从之。于是,王素、欧阳修、余靖三人,以诗荐于仁宗,蔡襄即被任命为谏官(知谏院兼起居注)。勉曰:“襄虽小臣,名闻予彻。亦尝献言,箴予得失。刚守粹悫,与修俦正。并为谏官,正色在列。予过汝言,无钳汝舌。”遇之甚宠,时称“京都四谏”。 蔡襄既为朝廷广开言路之举,感到欣喜,亦不免担忧朝中敢言直臣正人难于久立,遂上书建言,指出:“朝廷增用谏臣,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臣恐邪人不利,必造为御之说。”深刻揭露奸佞攻击阻塞谏官之邪说,及某些谏官投机取巧,敷衍塞责之术,告诫仁宗对谏官陈述,若于理适当,即赐施行,无使天下谓“朝廷有好谏之名,而无好谏之实。即使其言有激切,亦应宽容对待,防止奸邪离间,以致被斥逐,使天下人指朝廷有拒谏之失。蔡襄所论,切中时政之弊,不啻任职谏院之宣言书。 举贤斥邪 指陈时政 蔡襄在谏院,汲汲以尽忠补阙为己任,指陈时政,建言献议。主要论题是去邪任贤的用人问题。 自宋庆历三年(1043)四月起,他相继上章参劾,乞请罢去压制忠良、进用朋党的吕夷简商量军国大事之权,以全国体。吕致仕后,又乞请朝廷勿滥恩推礼,授予太尉重秩,另议官秩;乞请罢免才能最下,柔懦缄默的王举正参知政事之职,提请任用才名德望素著的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朝廷任用韩琦、范仲淹为枢密使后,应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防止进用之后,或有谗间,或拘旧例,使其不尽所长而去;乞请将行迹邪丑,不宜在天子左右的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李淑和宰臣梁适,外放州郡之任;乞请罢免恬然自安、私营忘公的晏殊宰相之职,以救时弊等。 蔡襄矛头所向,直指政府大臣,进而指点皇帝用人之失,是冒着很大政治风险的。正如他在参劾李淑、梁适时所言:“臣力指奸邪,世人以臣不思后患,为臣寒心,笑臣愚鲁,臣自知甚明。苟利国家,岂顾后患哉?臣不爱身,惟忧朝廷不施行耳。奸邪不去,正人退缩,此正可痛心也!”这是其忠君效国赤诚之心的剖白。 指陈朝政之弊,是蔡襄论谏的焦点问题。宋庆历四年(1044)七月,旱蝗、灾害与日食、地震连续发生,朝野议论纷纷。蔡襄连上《言灾异》四疏,深刻指出真正原因,提出对策。其第三疏曰:臣伏念灾变之来,实由人事,政治阙失,感动天地。数年以来,天戒屡至,朝廷虽有警惧之意,然而因循时弊,未甚改更。致灾之本,由君臣上下之厥失也。不专听断,不揽威权,使号令不信于人,恩泽不及天下,此陛下之失也;持天下之柄,司生民之命,无嘉谋异画以矫时弊,不尽忠竭节以副任使,此大臣之失也;朝有敝政而不能救,民有疾苦而不能去,陛下宽仁少断而不能规,大臣循默避事而不能斥,百官邪正并进而不能辨,四夷交构内侵而不能谋,有愿避之心,无力诤之节此臣等之罪也。陛下既有引过之言,达于天地神衹矣。伏乞陛下必践其言,必行其实。践言行实之要,莫若专听断、揽威权。号令信于人,恩泽及于下,则灾异和而气应矣。”疏出,同僚无不为其直言不讳担惊受怕。蔡襄自己亦有充分思想准备,其《言灾异》第四疏称,“臣等备位谏列,无所补益,乞加窜逐。” 宋庆历四年(1044)六月,京师开宝寺塔为天火焚毁,朝廷斥巨资重建,并取塔基舍利归寺。蔡襄终夕不寐,漏夜草疏,连上三章,乞请寝罢迎舍利活动。指出:“治天下之道,匡生民于富寿,皆由教化刑政修举,以臻太平。非理之福,不可徼求。况奉佛无效,前世甚多。今生民困苦,四夷骄慢,陛下当修人事,救时弊,若专信佛法,以徼福利,岂可得耶?”揭露迎舍利是僧徒交结陛下左右之人,张皇其事,夸惑都人,借此势力,别图财利的阴谋诡计。 蔡襄又上疏乞罢停重建开宝寺,驳斥所谓神圣福利的诡辨。指出:“浮屠为舍利所居,天火一夕而焚尽,岂可谓之神灵?”不过是僧徒“妄引灵怪,以惑圣聪”罢了。“臣谓一塔之费,数百万钱;一钱之资,皆生民膏血。当此多事匮乏之时,岂可虚费?若施于土木,果有福利;以之助军需,少宽民力,此岂独无福利哉?”希望陛下当修人事以报天戒。对所有乞请修复开宝寺塔者,特加深罪,以绝欺妄。 这年八月,保州(今河北保定)守卒据城哗变,朝廷诏令敕榜招安。蔡襄急上三疏,论列招安之策,是“顾一州之苟安,而不虑天下之皆乱。”指出:“苟无诛戳可行之令,必开骄慢叛乱之萌,力诛剪以振威令,戢骄兵而绝祸乱。”为朝廷所采纳。蔡襄又上二疏,乞请责罚预闻军政大臣,对率先奏请叛乱者予以恩赏,从制度上杜绝隐患。 蔡襄在知谏院前后两年时间内,忠于职守,指陈朝政,议题涉及国防安全,军法、科场改制、东南政务等。不但表明其不辱谏官使命,指陈朝政,勇于改革救时,富有远见卓识,同时亦显示其善于把握全局,处事坚定果断的吏才。正如其同僚和挚友欧阳修所言:“公以材名在选中,遇事感激,无所回避。于是权幸畏敛,不敢挠法于政,而上(皇帝)得益与大臣图议。明年屡下诏书,劝农桑、兴学校,革弊修废,而天下悚然知上之求治矣。于此之时,言事之臣无日不进,而(蔡)公之补益为尤多。”(《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蔡襄诸多奏议,虽未全为宋仁宗所采纳,但如韩绮、范仲淹的进用,不可不谓其荐举之力,宋仁宗庆历新政,应有蔡襄推动之功。宋仁宗因数论事无所避,赐蔡襄五品服,以示褒奖。历史誉蔡襄为“庆历名臣”,亦属公允之论。 正如蔡襄知谏院时所议,由于朝中奸佞挑拨离间,改革主将范仲淹、韩琦乞请外任以求安,欧阳修亦离开谏院外任。宋庆历四年(1044)九月,蔡襄风闻朝廷任用资政殿学士、知青州陈执中为参知政事,连夜呈札子,乞请稍缓其命,容上殿奏论。不意仁宗不听众议,力用执中,命中使赴青州送与敕告,并谕意曰:“朕用卿,举朝皆以为不可。朕不惑人言,力用卿耳!”为其鼓气。明日,谏官蔡襄等上殿时,仁宗脸色乍变,曰:“岂非论陈执中邪?朕已召之矣!”谏官乃不敢言。 蔡襄不为皇威所屈,就此罢休。他毅然上疏,论列陈执中并无建储(即劝宋真宗确立仁宗继位)之功可言;为相八年,亦无政绩可称;处理西夏边事,屡屡失误;且赋性强狠,不容商议。乞请追罢执中参知政事之前命。宋仁宗不从。蔡襄遂以父老便亲为由,请求外任乡郡。 出守闽邦 为民谋利 宋庆历五年(1045)正月,蔡襄以右正言、直史馆出知福州。任上,以安民济世为大任,精求民瘼,为民解困。 当时,福建海盐由官府煎卖,利益甚少,而每年有数万人因犯禁私煎陷于刑狱。蔡襄奏请朝廷开放盐禁,允许自煎和通贩,使民分享盐利。他访知福州厢军,差往广南(广东、广西)诸州屯驻,因土风不同,沾染瘴毒,军回时死损一半,前后六七次。因此,每至差发,士卒与父母妻子生死诀别,极可哀悯。乞请只于比近州军,节次挪移对替,年岁计期,以免异地久役死亡。朝廷准之。蔡襄所请,存救福建厢军人命不可胜计。 蔡襄针对当地居民轻医崇巫陋习,下令禁止巫医,颁布宫廷御方六千余帖,创办医学堂,普及医药知识。下禁令破除民间迷信,取缔巫觋。“禁绝甚严,凡破数百家,自后稍息”。蔡襄又自撰《福州五戒文》,提倡家庭和睦,乡党亲善,戒田主不要兼并农人,商贾不可欺诈贫民。人人各守本分,和谐相处的良好乡风民俗。 宋庆历七年(1047),蔡襄由福州知军迁改福建转运使。他一如既往,励精邦冶,为民谋利。他访知泉州、漳州、兴化军三郡人户,税负极重,五代时旧税身丁米,宋真宗曾下令免征浙闽六路身丁钱,但泉、漳、兴三郡仍沿袭科纳,每丁年征身丁米多至七斗五升。贫民无力输纳,以至生子不敢养育,逃亡他乡。蔡襄奏请朝廷减征一半身丁米,以减轻三郡人民负担,全活生民性命。 宋庆历八年(1048)春,蔡襄赴兴化军视事,访闻莆田县原有陂塘五所(胜寿、西冲、太和、屯前、东塘),自来积水,灌注塘下沿海碱地一千余顷为田,八千余家耕种为业。大中祥符年中,豪绅陈清一伙,勾结州县官去水为田,致使原先依赖塘水灌注之地尽皆焦旱,有种无收。结果是豪绅得塘田一百余顷,而千余顷碱地无收;富足了三十余家得官户,贫困却有八千余家,官府每年亦只得百顷塘田的租赋,却因灾免除千顷租赋,公私均受其害。蔡襄乞请朝廷下令福建路转运司,派精干官员查看关连案卷,亲诣五所陂塘处定夺闻奏,除落新定塘田产钱,依旧积水为塘,利济民户。五所陂塘修复后,民户感念蔡襄功德,于塘岸建祠祀之。 蔡襄任上,致力扩大建安县北苑贡茶生产,改进制茶工艺,创制小龙团茶,成为京师珍品,客观上推动福建茶业生产的发展。 蔡襄还下令郡县夹道种松[6],庇荫行人,自福州直达泉、漳。闽人即桥旁作堂以祠之,又作诗歌之。曰:“道边松,大义渡至漳泉京,问谁植之我蔡公。岁久广荫如云浓,甘棠蔽芾安可日。委蛇夭矫腾苍龙,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长清风。” 宋庆历八年(1048)十一月,蔡襄丁父忧,离职回莆服丧。 再度立朝 忠直执义 宋皇祐三年(1050)正月,蔡襄服除赴京,授右正言、判三司盐铁勾院、复修起居注。后改右正言、直史馆、同修起居注、判三司度支勾院,再迁朝奉郎、起居舍人、知制诰、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上骑都尉。作为帝王的近侍,他一如既往怀忠尽责,不避风险,规谏帝王之失。 一日,殿中侍御史唐介廷奏:“宰相文彦博,以灯笼锦媚贵妃而至位宰相,又以美官巴结国戚。请逐之!”言涉官掖,语甚切直。枢密副使叱唐介下殿,唐介诤谏愈切。宋仁宗大怒,出声甚厉,诏贬唐介春州(今广东阳春)。春州地处岭南,历来被视为必死之地。众官恐祸出不测,无人敢言。蔡襄作为起居注官,立下殿陛,毅然趋而进曰:“(唐)介诚狂直,然纳谏容言,人主之美德,必望全贷。”不顾自身安危,见义勇为,“独论其忠,人皆危之。”次日,又上疏乞罢唐介春州之命,曰:“春州恶地,唐介台官,今言执政而得必死之谪。伏望陛下少霁天威,以全国体,追寝唐介春州之行”,又曰:“臣官为正言,又在侍从,耳目闻见,不敢默默。臣死罪,具状奏闻,伏候敕旨。”幸仁宗“悟而意解”,改贬唐介英州(今广东英德)别驾。蔡襄无异于救了唐介一命。 蔡襄在知制诰任上,御使吕景初、吴中复、马遵三人弹劾宰相梁适奸邪贪黩、任情绚私,不宜久居重位。宋仁宗受梁党蛊惑,在罢去梁适相位翌日,旨意将吕、吴、马三御史贬逐外任。蔡襄缴还词头(命官谕旨),拒绝草制。其后,屡有除授,凡属不当者,蔡襄皆封还拒草。 蔡襄还就宋仁宗宠爱的张贵妃丧事及册封、立志等违背皇朝礼制的诸多做法,接连上疏规谏废止,并婉言谢绝为宋仁宗书温成皇后碑文。 上述行动,显示蔡襄忠君效国、直言不讳的谏官本色。虽时犯龙颜,却未始嫌弃。宋仁宗反而“嘉其有守(原则)”,“遇之益厚”。闻其母老,特赐冠、帔示宠,又亲书“君谟”二字,遣使持诏送与蔡襄。 宋至和元年(1054)七月,蔡襄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开封乃京师之地。但因皇室贵族与权要恃势弄权,“世称省府,为难治,而易以毁誉,败者十常四五。”[7]蔡襄以其杰出吏才,典领难治京邑,举重若轻。 时内东门司有径向京师店铺购取宫廷日用物资的特权,恃势取物而不付钱,成为京师一大公害。蔡襄奏请朝廷批准,没收该司掌控字号,移交给杂买务,以现钱采购供给宫廷所需物品,从而解决欠款难题。此举根除长期困扰的宫市之弊,维护了商家经济利益。这是蔡襄对城市经济政策的改革创新。 蔡襄知开封未及一年时间,自称“莅京都之繁浩,初无才略,动忤贵权,事必处于公平,要惟归于勤瘁,每缘睿奖,仅免人言。”政声颇佳。欧阳修称其“为政精明,其治京师,谈笑无留事,尤喜破奸隐,吏不能欺。”[8]因念亲慈高年,思乡情切,遂乞请转开封府,出知泉州。 再守乡郡 殚劳惠民 宋至和二年(1055)三月,蔡襄以枢密直学士知泉州。三年移知福州,一年后,再知泉州。两地三任,前后共五年多时间。确如他到任后的谢表所云:“敢不励精邦治,殚尽夙夜之劳;宣谕帝慈,周通爱育之惠。”精求民瘼,忧公如家,惠泽万民。 蔡襄在知福州任上,大力倡导开渠浚湖,兴修农田水利。命侯官、闽县、怀安三县开挖疏淘河浦,并建桥方便通行。仅闽县开淘河浦一百七十六条,溉田三千六百余顷,基本形成福州城内河渠体系。蔡襄亲撰《福州开河记》,详记宋嘉祐二年(1057)自清水堰至东康门桥的开河规模。[9] 在办学兴教上,蔡襄针对士人专攻诗赋以应科举的积习,倡导攻读儒学经书,造就经国人才。为此,特奏请朝廷任用精通经义,文词深厚的著名儒士周希孟,诏授将仕郎、试国子监四门助教,充本州学教授,并礼聘陈襄、郑穆、陈烈等名士执教,开讲经学。蔡襄还亲至学舍执经讲问,促使士习的转变。 蔡襄访知民俗看重丧事,以侈为孝。丧家破产变卖产业,或终身负债,以置办山头斋会,任人恣食索钱,以至亲人死亡而秘不举哭,或破产发丧。愤然叹曰:“弊有大于此者邪!”亲撰《戒山头斋会》,告戒丧家不得置酒宴乐,山头不得广置斋筵聚会,并立碑公示。又作《教民十六事》,告知民众处理十六事项准则,倡导遵法为善,改变陋习,监督与告发官吏的非法行为,诚信买卖,告发诈骗者,禁止赌钱与侈办丧事等。对于加强社会管理,稳定公共秩序,防止官吏徇私舞弊,促进官风民俗的转变,具有刚性的指导意义。 蔡襄任上,尝于上元日下令每户居民燃点七盏,造成民众负担。文士陈列作大类丈余,大字书讽曰:“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蔡襄闻过即改,下令罢灯。他还下令每年二月开放州府园林春台馆,任由民众游览。 蔡襄两知泉州,前后历时四年。任上,威惠并行,赢得郡民敬畏。 泉州北有万安渡,为南北交通要冲,因江海交汇,水深流急,水域宽广,商旅往来,视为危途。宋皇祐五年(1503),泉民筹建跨海大桥,困难重重。蔡襄来知,主持桥事,积极筹款,招募工匠,探究破解工程技术难题,采用筏形石墩,木排浮运,涨水架樑,又以蛎房胶固桥基,于嘉祐四年(1059)建成。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置墩四十六座,架石樑三百余板,耗钱一千四百万。桥成之日,蔡襄“为之合乐,燕饮而落之。”万民欢呼。蔡襄撰《万安渡石桥记》,勒石立碑,曰:“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民莫不利。” 蔡襄知泉州期间,泉州连年大旱。上任伊始,便到南安县九日山飞阳庙祭神祷雨。祭神文称:“究民疾苦,莫若秋旱不雨之急者。”后又到灵岳祠为民祈雨。蔡襄不信神灵,祷雨是借以激发、鼓舞郡民抗灾信心。同时调动民力,加强水源管理,制定《龟湖塘规》公约,制止用水纠纷。 蔡襄知泉州任上,严肃吏治,奏请朝廷以贪赃枉法罪罢免晋江县令章拱之(此人伯父为宰相章得象),为民申张正义。还捕杀畜养虫蛇,以治病为名谋财害命的巫妖,仅惠安县就惩处巫妖数百人。 值得一提的是,蔡襄享誉中外的农学名著《荔枝谱》,就是宋嘉祐四年(1059)八月于泉州写成,并于翌年三月书于府署安静堂。[10] 综观蔡襄出知福泉两郡,前后历时六年,突出地显示其精求民瘼,为民解困惠利的执政取向。正如其宋至和二年(1055)初知泉州时,读白居易诗《闲居篇》,作诗回顾仕途坎坷,抒发济世安民情怀时所云:“愿舒泰山云,甘泽成岁功”(风调雨顺,岁岁丰收)、“愿跻万人寿,夭扎终不逢(万民长寿,免遭夭折);愿令编户富,食衣无困穷(平民百姓,摆脱穷困)”。为弘扬古人救世安民仁德,而不问自己贵贱,不顾华发早衰。 京都计相 曲守杭城 宋嘉祐五年(1060)四月,朝廷授蔡襄翰林学士、权三司使。三司是当时总管全国财用的机构,地亲权重,号称计省。蔡襄既感宋仁宗“宠数殊优”,亦自知任重事繁,难以营为,故上表恳辞。仁宗诏答云:“翰林,儒者之极选;三司,天下之大体。朕之任人,于此尤重。卿有博通之学,足以谋王体,而兼济之道,足以济邦财。断于朕心,则用而已晚;稽于物论,则资适其宦。当体眷怀,无或牢让。所乞宜不允,故兹诏示,想宜知悉。”蔡襄遂以怀忠效国之心,赴京履职。 当时国家积贫积弱已深,财政匮乏,入不敷出。蔡襄“较天下盈亏出入,量入以制用,必使下完而上给”。革除习弊,建章立制,使“簿书纤悉,纪纲、条目皆可法。”精心理财,对“民齿耗登,财用丰寡,日考而月课之,乃见虚盈。” 宋嘉祐八年(1063)三月,宋仁宗病逝,赵曙继位,是为英宗。因兴建昭陵及大加赏赐,所费皆猝办于县官经费之外,蔡襄夙夜谋画,以应急需,遂拜三司使。由于宋廷财用久虚,用度百出,蔡襄应烦若闲,而人不知其劳,仍不免捉襟见肘,致被诘责。 更为严重的是,奸邪乘机造谣兴谤,称蔡襄尝对宋仁宗立赵曙为皇子有异议。前被惩处的晋江县令章拱之案亦讼冤于朝,章氏家人撰造所谓蔡襄乞不立赵曙为皇子疏,刊印流布。[11]英宗于是对蔡襄耿耿于怀。宰相韩琦与大臣欧阳修等,力为蔡襄辨诬,规谏不可以飞语获罪,幸勿致疑。无奈英宗执迷不悟,对蔡襄职事横加挑剔。面对小人兴谤,帝王猜疑,蔡襄有口难辩,自感不安,遂上章以母老乞知杭州,英宗破例“一请而允“,诏准辞三司使,以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知杭州。 蔡襄因英宗猜疑,在个人极为困难的政治环境下,进奏《天下财用总要》,又针对衰败朝政,上《国论十事》与《论兵十事》,提出“兴治道,正风俗,谨财用,赏功实”四纲十二目,对挽救北宋危局,提出全面改革方案。足显其忠君体国之心,忧民济世之情,其心志胸怀,与刚愎自用、必欲逐走蔡襄而后快的赵曙,真是天壤之别耳! 宋治平二年(1065)五月,蔡襄到杭州履新。他在任上坚持奉行安民济世的宗旨,询求民隐,乐于便安,任之宽简。他的《杭州清暑堂记》,对其执政思想作了阐述,曰:“究民之不至而教之,庶民之所有而用之,去其所不愿,就其所便安。如得其本,于为惠亦大矣。”实际亦是其出知福、泉与开封的经验总结。他在杭州最突出的安民功德,就是针对钱塘江弄潮轻生的民俗,下令禁止泅徒弄潮之戏,保护百姓生命安全,革除积年陋俗。 蔡襄在杭州为政仅年余时间,翌年十月因丁母忧而离去。服丧间,次子蔡旬因大病卒。蔡襄亦卧病不起,遂于宋治平四年(1067)八月病逝莆城蔡宅,享年五十六岁。 蔡襄挚友、名臣欧阳修撰墓志铭,高度评价其一生功绩与风德,铭曰:“岿岿蔡公,其人杰然。奋躬当朝,谠言正色;出入左右,弥缝补益。间归于闽,有政在人。食不畏蛊,丧不忧贫;疾者为医,学者有师。问谁使然,孰不公思。”明代吾莆名臣柯潜曰:“莆城巨域,人物英英。孰为第一,蔡公端明。”(《蔡忠惠公墓记》) 书艺名世 诗文清美 蔡襄一生,仕宦三十七年,不仅政绩卓著,品德典范,在科学文化上亦有突出成就。所撰《荔枝谱》,为现存最早的荔枝专著,详述福建荔枝的品种、种植、加工、运销等项,对推扬闽中荔枝作出贡献。所撰《茶录》,介绍茶叶品质、收藏、品评及制茶、饮茶器具等,首次提出色、香、味三大标准,是继晋代陆羽《茶经》之后的论茶名著。两书在我国古代农学史上均有建树。 蔡襄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其书众体皆备,有“翰墨豪杰”、“一代绝笔”之誉。欧阳修曰:“君谟书独步当世,笔有师法。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苏东坡曰:“独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米芾曰:“蔡襄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妖娆,行步缓慢,多饰名花。” 蔡襄著述甚丰,诗文清遒粹美,奥壮浑古,深厚简练,传世文集收诗词条三百七十首,奏议六十四篇,杂文五百八十四篇,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襄于仁宗朝危言谠论,持正不挠,一时号为名臣。不但以书法名世,其诗文亦光明磊落,如其为人。” 注 [1]黄岩孙《仙溪志》卷二。黄氏宋宝祐四年(1256)十月所撰《(仙游)县尉厅记》(周瑛《兴化府志·艺文志》卷二十七)亦载其事,曰:“君谟卒为庆历名臣,系一尉(教诲)之力。” [2][7][8]欧阳修《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十五) [3]《蔡襄全集》卷二十四《上运使王殿院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陈庆元等校注本)。以下引文只注篇名。 [4]《漳州府志》卷二十四《宦绩》。 [5]《蔡襄全集》卷十四,奏议。以下奏议引文同此。 [6]闽人谓榕树为松,榕树速生、荫广布,松则不然。 [9]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四。 [10]《蔡襄全集》陈庆元等校注本《荔枝谱》注。 [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王明清《玉照新志》(蔡金发《蔡襄及其家世》)。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进士
职位
军事判官
职位
留守推官
职位
谏官
职位
右正言
职位
直史馆
职位
朝奉郎
职位
起居舍人
职位
知制诰
职位
翰林学士
职位
权三司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