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进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30
人物姓名: 陈洪进
人物异名: 字:济川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047.pdf
籍贯: 五代泉州仙游枫亭

传略

陈洪进,字济川,五代泉州仙游枫亭人。以英勇善谋拔于行伍,后以节度使割据泉漳一方,顺应历史大势,纳土归宋,为结束五代分裂局面,完成中国一统江山做出贡献。 勇略过人 智取帅权 陈洪进出身贫寒,少怀壮志侠节,颇读诗书,喜习兵法,以才勇闻名乡里。青年时应募从军,为泉州将领留从效部属。时从效为泉州散指挥使,念王氏失国,与亲党图议复位之举。遂募敢死士,得陈洪进等五十二人,夜持白梃(白色木棒)逾入汀州城,劫库兵,擒守将黄绍颇斩之。立延政从子继勋为刺史,从效等三人自署为统帅,,洪进等皆为指挥使。继勋令洪进携绍颇头颅往建州,请求闽王王延政出兵支援。途中,在尤溪智退众匪,不辱使命,深得王延政赏识,被提拔为建州马步行军都校。陈洪进还曾为王延政攻下漳州,扶助王延政之子王继成为漳州刺史。后王延政遣其回泉州,仍为留从效部将。 后晋开运二年(945),南唐主李璟出兵攻陷建州,王延政被俘,闽国亡。李璟任命留从效为泉州刺史。翌年,留从效兼并漳州,李璟升泉州为清源军,改漳州为南州,任命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兼泉南观察使,以陈洪进为统军使,与统军副使张汉思同掌兵权。 宋建隆三年(962),留从效疽发背而卒。其生前尝同时与南唐、吴越交好,并向宋廷纳贡,以期保留割据之势。死后,由子留绍镃继位。因年尚幼,无法掌控军政。陈洪进早已觊觎其位,遂乘留绍镃为吴越来使设宴洗尘席上,诬指绍镃欲离弃南唐、归附吴越,将其拘捕并送往南唐,推举张汉思为留后,自为副使。张汉思年老醇谨,军政事务皆决于陈洪进。张汉思诸子均为衙将,皆不服陈洪进,张汉思亦以其专权为患。父子遂合谋设酒宴大飨将吏,埋伏甲兵,借机擒杀陈洪进。酒过三巡,不意突发地震,栋宇倾侧,坐立皆不能自持。有同谋者因惧怕告以实情,陈洪进急忙逃出,躲过一劫。 张汉思因事败露,忧虑陈洪进先发制人,常严兵防备。陈洪进二子均为指挥使,欲率所部攻打张汉思。洪进不许,而成竹在胸。一日,他带领两子,穿着常服,安步来到张汉思府中。当时张在内斋,洪进斥退数百值兵,把内斋的门反锁住,然后叫人敲门告诉汉思:“郡中军吏请洪进主持政务,众情不可违背,望你将大印见授!”汉思惶惶不知所措,只好从门缝间交出大印。陈洪进立即召集将校吏士,当众宣布:“汉思年老不能理事,印绶已交予我,请我到郡视事。”将吏们都向他祝贺。陈洪进当日派兵将汉思迁到别墅居住,实为软禁。同时遣使请命于南唐后主李煜,以示归附。李煜接受请求,正式任命他为清源军节度、泉南等州观察使。陈洪进不费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完成政权的过渡,取得泉、漳军政大权。 顺应大势 纳土归宋 时宋太祖兵下扬州,取荆湖,威振四海。陈洪进大惧,遣衙将魏仁济绕道赴汴京,向宋太祖奉表,自称清源军节度副使、权知泉南等州军府事,且言张汉思老耄不能御众;请臣领州事,恭听朝旨。太祖遣通事舍人王班赍诏抚谕。时南唐李煜上表,称“洪进多诈,首鼠两端,诚不足听。”宋太宗诏谕李煜曰:“泉州陈洪进遣使奉表言,为众所推,因而总领州事,以诚控告,听命于朝。观其倾输,尤足嘉尚。但闻泉州昔尝附丽,尤荷抚绥。然变诈多端,屡移主帅,恐其地理辽远,制御有所未遑。朕以书轨大同,恩威远被,嘉其款附,已降诏书。盖矜其远俗便安,不必以彼此为意,想惟明哲,当体朕怀。”煜乃听命。 宋乾德元年(963),陈洪进主政泉、漳后,为养兵自重,并于当年起每年都向宋廷岁贡大量金银、象牙、乳香等,故此重征厚敛,极大地加重人民负担。据历史记载,仅建隆四年(963)冬,就进贡“白金千两,乳香、茶、药皆万计。”[1]以至连宋太祖观览福建版籍时,对宰相赵普曰:“陈洪进止以漳、泉二州赡数万觿,无名科敛,民亦不堪。”[2]加上官家子弟亲戚,交通贿赂,泉州之民甚苦之。乾德二年,宋太祖命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泉漳观察使、检校太傅,赐号“推诚顺化功臣”,并以其子陈文显为节度副使,陈文颢颢为漳州刺史。开宝元年(968)七月,陈洪进遣子文颢(漳州刺史)奉表乞请朝觐。 宋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陈洪进所辖泉、漳州二州迳与宋朝接壤。翌年,吴王钱椒入宋朝觐,陈洪进甚不自安。又遣其子文颢入贡乳香万斤、象牙三千斤、龙脑香五斤。宋太祖留文颢在朝做官,并下诏召陈洪进来朝。开宝九年,陈洪进赴开封朝觐。行至剑州(今南平),闻宋太祖病逝,遂折回泉州,举镇发哀。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加封陈洪进为检校太师。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八月,陈洪进携银千两、香二千斤及大量姜、葛、黄茶、龙脑、腊面等礼品,再次赴京朝觐。随后,又多次以各种名义进贡金银、土特产品,力图讨好宋廷。 早在陈洪进主政泉漳之初,面对北宋统一南方的趋势,时任掌书记的莆田人徐昌嗣,就率先规劝他纳土归宋。陈洪进正雄心勃勃,不但不听,反欲加害之。昌嗣潜走汴京。直至宋太祖平定江南后,洪进始悟徐昌嗣其忠。[3]表明此时对北宋统一南方的大势已有认识。进京朝觐,亦使他直接感受宋朝统一南方的坚定决心。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陈洪进再赴开封朝觐。朝廷派遣翰林使至宿州迎劳。陈洪进此行,特令曾经力劝纳土归宋的臣僚随行,包括莆田人徐昌嗣之弟徐昌国和陈靖(父陈仁壁任陈洪进,为泉州别驾,曾劝纳王,为通诚款于宋朝,宋太祖嘉其忠,授检校膳部员外郎、泉州录事参军,因年老辞,遂以次子陈靖代其随行)[4],以及负责笺奏文书的功曹参军、力劝陈氏归宋的南安人刘昌言等,显其归附之诚。 陈洪进到京后,宋太宗礼遇有加,赐钱千万、白金万两、绢万匹,又增其食邑,以其子文璟为通州(今属北京)团练使,仍知泉州;文顗、文顼分别为滁州(今属安徽)、登州(今属山东)刺史。洪进遂上表曰: 臣闻峻极者山也,在污壤而不辞;无私者日也,虽覆盆而必照。顾惟遐僻,尚隔声明,愿归益地之图,辄露由衷之请。臣所领两郡,僻在一隅,自浙右未归,金陵偏霸,臣以崎岖千里之地,疲散万余之兵,望云就日以虽勤,畏首畏尾之不暇。遂从间道,远贡赤诚,愿倾事大之心,庶齿附庸之末。太祖皇帝赐之军额,授以节旄,俾专达于一方,复延赏于三世。祖父荷漏泉之泽,子弟享列土之荣。棨戟在门,龟緺盈室,虽冠列藩之宠,未修肆觐之仪。暨江表底平,先皇厌世,会婴犬马之病,尚阻云龙之庭。皇帝陛下,钦嗣丕基,诞敷景命。臣远辞海峤,入觐天墀,获亲咫尺之颜,叠被便著之泽。六飞游幸,每奉属车之尘;三殿宴嬉,屡挹大樽之味。旬浃之内,雨露骈臻,至于童男,亦荷殊奖。恩荣若此,报效何阶?志益恋于君轩,心遂忘于坎井。臣不胜大愿,愿以所管漳、泉两郡,献于有司,使区区负海之邦,遂为内地;蚩蚩生齿之类,得见太平。伏望圣慈,授臣近地别镇。臣男文显等,早膺朝奖,皆忝郡符,牙校宾僚,久经驱策,各希玄造,稍霈鸿私。[5] 太宗优诏嘉纳之。以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请。诸子皆授以近郡,赐白金万两,各令市宅。 陈洪进入朝,所上表文深受太宗赞赏。太宗召见刘昌言时问道:“览洪进表,委命尽心,非卿润色耶?”昌言唯唯逊谢。[6]昌言后受到重用,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卒赠工部尚书。宋太宗尝称誉他“忠孝两全,东南一奇士也。” 陈洪进所献漳泉共十四县(包括时属泉州的莆田、仙游县),计人口十五万一千九百七十八户,兵一万八千七百二十七名。陈洪进纳土归宋后不久,吴越王钱椒亦贡纳领土(福州此时正式归入宋朝),于是宋朝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福建自此重归中央政权管辖之下,经济文化进入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我们由此亦看到陈洪进的深识远见,及其顺应历史大势,推进中国统一的历史功绩。宋太平兴国四年(979),陈洪进随太宗攻取太原。太平兴国六年,被封为杞国公,雍熙元年(984)加封岐国公。宋太宗念他年已古稀,特免其朝请,赐府第于开封祥符县。 宋雍熙二年(985),陈洪进病逝于开封。宋太宗下令罢朝两日以示哀,赐赠中书令,谥号忠顺,追封颖州会稽东海南康王,敕葬开封祥符县田村。 陈洪进主政泉、漳达十六年,其间曾改革田赋,兴修水利,如重修天水淮(后改名为节度淮),筑陈埭,合南浦诸水为陡门,通归于海等,有利于泉州地区经济发展。并于州衙东北隅筑“云榭”,拓建罗城,把松湾地纳入城区,建千佛庵(后改称崇福寺);于法石山筑坛建寺,镌大石佛像于九山日高士峰绝顶。 纵观陈洪进一生,披惊历险,智勇过人,尤其在历史紧要关节,选择顺应中国统一大势,纳土归宋,再一次显示其明智与果敢。他推进了历史,历史没有忘记他。民称其修建桥为“陈翁桥”,所筑海埭为“陈埭”,泉州城南大门铺尝有专祀陈洪进的南岳宫。仙游县亦流传陈洪进第十八女陈玑,鬻金钗购地助民开渠种荔枝,民感其德,呼渠为“金钗渠”,所产荔枝为“十八娘荔枝”的传说。[7]并名其乡里为“侯巷”,建德星堂奉祀。确如徐寅诗所云:“平生义德人间诵,身后何劳更立碑。” 注 [1]《宋史·太祖一》卷一。 [2]《续资治通鉴表篇》卷三。 [3]《十国春秋》卷九十三。该书“陈应功”条载,陈应功,莆田人。弱冠忠义自许。宋太平兴国初,陈洪进尚据漳泉,应功诣洪进,条陈古今天下分合之由,备述天命人心归属之意。洪进倾耳听之,遂纳土于宋。陈齐鹘,莆田人,事陈洪进为指挥使,常劝洪进输诚纳土,两全忠孝,后洪进卒归于宋,齐鹘与有功焉。 [4]《十国春秋》卷九十三。 [5]《宋史·陈氏世家》卷四百八十三。 [6]新编《泉州市志》称,宋开宝八年(975),遣曹彬下江南,南唐亡。詹琲力劝洪进纳土归宋,洪进从之。今《宋史》所载陈洪进《纳地表》,为詹琲所写。 [7]《仙游县志》(乾隆版),《枫亭志》。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指挥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