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29
人物姓名: 徐寅
人物异名: 一作:徐夤;字:梦昭;自号:钓矶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028.pdf
出生年: 849年
卒年: 921年

传略

徐寅(849-921),一作徐夤,字梦昭。因尝于寿溪墨潭(今名徐潭)之矶垂钓,自号钓矶。因善于诗赋,秀句连篇,有“锦绣堆”之号。徐寅是唐五代一位享有声名的文士,时人尊称“徐先辈”。 寒门苦学 僧创书楼 徐寅对自己的身世,曾撰《徐氏宗谱序》作过确认,云:“远祖(徐)洪公生(徐)务公,唐天宝八年(749)入闽,至泉州莆田县北,居崇仁里徐乡。(徐)务公子三:长,(徐)琛公,寅大父(祖父),大父居岩麓溪南是也。子孙相承,虑其年代绵远,分派乖错,兹特谨按谱原传于后裔。时光化二年(899),岁在己未仲夏望日。诏赐进士及第秘书省正字,入莆第四世孙(徐)寅拜稽谨叙于岩麓万卷楼。”[1] 徐寅的生卒年,未见于史志记载,故今人文著多称不详。《延寿徐氏族谱·唐状元秘书省正字公传》云:“卒年七十有三,梁末帝龙德元年七月二十三日寿终正寝”,据此推算,徐寅大约生于唐大中三年(849)。[2] 徐寅先祖徐彦伯,唐天宝间曾以文章擅名于时。迁莆徐氏可谓书香门第,以读书为世业。徐寅少时家境贫寒,但志向高远,苦学不倦。徐寅尝有诗云:“产破身穷为学儒,我家诸表爱诗书。”(《赠表弟黄校书辂》)[3] 徐家附近陈岩,山上有古寺名琉璃院。徐寅尝有诗纪云:“一条溪绕翠岩隈,行脚僧言胜五台(山)。农罢树荫黄犊卧,斋时山下白衣来。松多往日门人种,路是前朝释子开。三卷贝多金粟语,可能长诵免轮回。”(《题名琉璃院》)[4]又有诗云:“岁计悬僧债”。(《昔游》)可证与寺僧尝有交往。传一日陈岩寺僧下山办事,见徐寅于溪岩读书,赏识其志向,异日必大贵,有心助之,遂于徐宅近处择地,出香灯田租创建楼阁(尖顶高楼五厦,当为五层楼阁),作为其藏书修学场所。[5]溪僧之远见卓识与慨慷助人,令人钦佩!高楼落成时,徐寅登楼览胜抒怀,有“不识云梯高几许,分明人在月中游”之句,可知楼阁之高,神情之爽。二十余年后,徐寅登第衣锦还乡时,未忘寺僧建楼助学之善举,知恩图报,捐资于靠近名胜处建景祥寺,施舍香灯田七顷,酬答寺僧之德,永志其恩。寺僧亦在祠堂左旁,为徐寅建祠堂,奉为施主。 蹭蹬科场 题名金榜 大约在唐乾符四年(877)前,徐寅踌躇满志,北上长安应试,博取功名,时年至多二十九岁。徐寅曾有诗云:“丹桂攀来十七春”,可知蹭蹬举场,至少达十七年之久。某年,徐寅应省试(礼部试),作《斩蛇剑赋》,歌颂汉王刘邦,逐鹿中原,以汉德之神剑,斩秦毒六奢,麾正乾坤、划分善恶,开创汉朝江山的丰功伟绩。省中诸生争相传诵,名满京师。所作《人生几何赋》亦出现“四方传写,长安纸价为高者三日”盛况。徐寅返归闽中后,渤海国使臣高元固拜访徐寅,曰:“本国人写得《斩蛇剑》、《御沟水》、《人生几何》赋,家皆以金书列为屏障。”(《折桂何年》诗序) 无奈,因当时科举制度缺陷,出身寒门的徐寅虽才华风茂,诗赋有名,奔走请托,却连连落第。其《忆长安上省年》诗,记述省试之年的不尽艰辛: 忽忆关中逐计车,历坊骑马信空虚。 三秋病起见新雁,八月夜长思旧居。 宗伯帐前曾献赋,相君门下再投书。 如今说着犹堪泣,两宿都堂过岁除。 徐寅长年旅居长安,寄身泥泞深巷,生活无着,索米度日。又遭三年大病,“身比秋荷觉渐枯”、“病骨逢春却未苏”(《病中春日即事寄主人尚书》),以至“烈日不融双鬓雪,病身全仰一枝筇。”(《西塞寓居》)有时亦去荐福寺南院独游,散心消愁。 一日游大雁塔,见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感悟“鸾凤岂巢荆棘树,虬龙多蛰帝王都”,顿生“谁知远客思归梦,夜夜无船舟过湖”之念。其诗《旅次寓题》,更强烈表露名场失意,人生彷徨的复杂心情。诗云: 胡为名利役,来往老关河。 白发随梳少,青山入梦多。 途穷怜抱疾,世乱恥登科。 却起渔舟念,春风钓绿波。 唐季乱世,天朝软弱腐败,藩镇分庭抗礼,战乱频仍不息,百姓流离失所。长安,犹如风雨飘摇中行将沉没之舟。徐寅长年旅居长安,举路堵塞,贫病交加,身心俱损。严酷的现实,使他更直接地体验乱世之祸、人生之苦,使他更冷静更深入地观察时事,反思历史,品味人生。在此期间,他写了不少诗歌,托物寓意,咏史抒怀,显示其明智的思绪,悲切的情怀。 徐寅揭露“贼去兵来岁月长,野蒿空满坏墙匡。”(《东京次新安道中》)的乱世荒凉惨状,抨击“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的腐败无能朝廷(《开元即事》),祈望“拜祝金天乞阴德,为民求主隆神尧。”(《西华》)他追寻历朝废兴之由,提出“僭奢须戒俭须凭”之政;“大道岂全关历数,雄图强半属贤能。”(《偶题》)、“高才无主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读史》)他深知政在用人的历史经验,讥讽“雀儿无角长穿屋,鹦鹉能言却人笼”(《古往今来》)与“鸡群未必容同鹤,蛛網何由捕得龙。”(《寄华山司空侍郎二首》)的用人之失。他常以梅、菊、竹、松自许,“爱竹只因怜直节”(《山阴故事》)、“涧松同德还同心”(《菊花》)、“龙盘劲节岩前见,鹤唳翠梢天上闻。”(《松》)叹世道炎凉,怀才不遇:“举世更谁怜洁白,痴心皆尽爱繁华。”(《梅花》)、“涧底青松不染尘,未逢良匠竟难分。”(《松》)他虽壮志不酬,仍雄心不已。“惟有经邦事,年年志尚存。”(《昔游》)、“平生欲献匡君策,抱病犹言未息机。”(《经过广平员外旧宅》)“中兴未遇先怀策,除夜相催也课诗。”(《温陵残腊书怀寄崔尚书》)诗为心声,这些诗无不是徐寅饱尝磨难后的理性思考,从中见其心志。 徐寅曾于十年落第之时,对自己躁求功名有所反思,咏诗述怀。既有“词赋有名堪自负,春风落第不曾羞”之坚志,又有“十载公卿早言屈,何须课夏更冥搜”之退念。他虽有彷徨,但从未言放弃。其《长安述怀》与《长安即事》(三首)诗,强烈表明其时的一种积极心态,既怀“明时则待金门诏,肯(岂)羡班超万户侯”进取之心,亦有“明时用即匡君去,不用何妨却钓鱼”的明智与宽怀。 唐乾宁元年(894),徐寅历经十七年科场登攀,春风落第之后,以“知命知时肯躁求”的积极心态,再次于黄河冰合之时,赴长安应试。按族谱纪年推算,时年为四十六岁。其坚志雄心,百折不挠,由此可见一斑。 此场试题,为《止戈为武赋》(以“和众安人,是为武德”为韵)与《东风解冻诗》。[6]时考棚以燃烛计时,三烛为限。徐寅文思喷发,一烛才尽,便已完卷。《止戈为武赋》云: 书契天设,文明日新。将究止戈之义,式彰为武之仁。足还太素,寿我生灵。志肃三軍,欲致理而臻乎至理。论归八法,见古人而教以今人。昔者楚庄,薄诸晋国。小臣请筑乎京观,厥王乃陈乎道德。谓临戎制敌,胜不在乎干戈。示子传孙,事宜归于翰墨。且武也者,战而不阵,师惟在和。考其字以因明所自,止其戈而焉用其戈。愿剑戟而器于农耕,贤哉若彼。问军旅而对以俎豆,圣也如何。矧乎伏羲画卦以穷微,仓颉造书而允中。能会意以无怠,实临文而可讽。下破山而加点,理绝乘危;上拟戍以无人,诚为动众。以五兵为武者,非武之资;合两字为武者,是武之奇。当用究言其不用,有为讵及于无为。鸟迹斯验,人情可窥。亦胄普(疑)而明焉,其仪不昧;秋悬心而愁矣,厥义咸知。是宜遵史籀之文,赞升平之主。两阶屡舞以称圣,七德修而曰武。亦何异威而不猛,宥刑而夏楚甯施。舍之而藏,得象而筌蹄奚睹。今我后洞穷经之旨,知为君之难。功不宰而八蛮自服,书同文而万国咸安。列圣摧凶,我则怀远而柔迩;前王伐罪,我则去杀而胜残。故得文物重新,妖氛自弭。庐人之百炼甯问,吕望之六韬可委。士有偶明,试而赋上获赞皇风而之是(下文缺)。 徐寅紧扣“和众安人,是为武德”的题旨,考究“武”字造字之由,解读“下破山而加点,理绝乘危;上拟戌而无人(为戈字),诚为动众。以五兵(戈、矛、戟、剑等兵器)为武者,非武之资;合两字为武者,是武之奇。追求“列圣摧凶,我则怀远而柔迩;前王伐罪,我则去杀而胜残。故得文物重新,妖氛自弭。”的和平景像。 史志称,时主考官、礼部侍郎李怿阅卷时,对赋中”下破山而加点,理绝乘危;上拟戌以无人,诚为动众”句,感到奇异,甚为赞赏。 放榜日,车马喧喧,彤霞灿烂。徐寅因举场磨难,已是“须鬓交白”之态。但同往年一样,满怀期待。他向在京的南海相公,借来鞍马,与仆人前往贡院观榜。“日昭袍光瑞色鲜”,果然金榜题名,名列第四。[7]大有“鹪鹩(小黄雀)惊与凤凰同,忽向中兴遇至公”(《曲江宴日呈诸同年》)之感慨。其《赠垂光》诗记述自己十七个春秋漫漫科举征途,抒发匡君济世之大志,诗云: 丹桂攀来十七春,如今始见茜袍新。 须知红杏园中客,终作金鸾殿里臣。 逸少家风惟笔札,玄成世业是陶钧。 他时黄阁朝元处,莫忌同年射策人。 据记载,由于徐寅在举场俊秀中,独以赋鸣世,传写遍长安,歌洽(传遍)江浙,珍宝达渤海诸国,昭宗皇帝闻之,又诏赐为进士第一[8],授秘书省正字之职。 徐寅感念父母长年的支持与寄望,情不自禁赋诗奉寄二亲,分享荣幸,报谢大恩。诗云: 宫花重插帽簷春,朝赍上方酒正醺。 赐号推光酬夙愿,叨恩独步庆英君。 名颁黄榜优金榜,身倚紫云望白云。 安得一飞归膝下,却将荣幸细云云。 徐寅登第后,授职秘书省正字,不过是个主办刊正文字的闲职。其任职及去向情况,因史志记载不甚详明,以至众说纷纭。《徐氏族谱》称:“授秘书省正字,无何投劾(引责辞官)归。道经大梁,谒梁祖(朱温)”。 刘山甫《延寿万卷书楼记》称:“无何,奈当牙郎,归故里,道经大梁,义不仕之。”据徐寅本人诗作,比较确定的经历应当是,曾入王抟(累官右仆射,因谏帝徐除擅权中宫,以防猝变,而为忌者所谮,屈死)幕府供职,可能于唐光化三年(900)王抟被谗屈死后不久,便弃职离京。其后客游汴梁,在梁王朱全忠幕府两年,即唐天复元年至二年(901-902)间。[9] 客游梁府 献赋蒙赏 徐寅与梁王朱全忠的交游轶事,古今史志对其献赋之事多有记载。北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云:“福建人徐寅,下第献《过梁郊赋》(又称《游大梁赋》、《过太原赋》)。梁祖览而器重之,且曰:‘古人酬文士,有一字千金之语,军府费用多(开销多),且一字奉绢一匹。’徐赋略曰:‘客有失意还乡,经于大梁,遇郊坰(效野)之耆老,问今古之侯王。父老曰:‘且说当今,休论往古。昔时之功名谁见,今日之功名目覩。’辞多不载。中一联云:‘遂使千年汉将,凭吉梦以神符;一眼伧夫,望英风而丧胆。’前句指朱温自诩尝梦淮阴侯韩信授兵法事,后句讥一目失明的李克用。遂留于宾馆,厚礼待之。徐病且甚,梁祖使人谓曰:“‘任是秦皇汉武’,盖诮徐赋有直论:‘(尝闻)萧史王乔,长生孰见;任是秦皇汉武,不死何归?’憾(不满)其有此深切之句尔。”[10]稍晚于张齐贤的苏东坡,更为生动记述此事,云:“徐寅,唐末号能赋。谒朱全忠误犯其讳,全忠色变,寅狼狈走出。未及门,全忠呼知客将(接待宾客的部将),责以不先告语,斩于界石南。寅欲遁去,恐不得脱,乃作《过太原赋》以献。其略曰:‘千金汉将,感精魄以神交;一眼胡奴,望英风而胆落。’全忠大喜,遗绢五百匹。全忠自言梦见淮阴使侯(韩信)授以兵法;一眼胡奴,指李克用也。”(《东坡志林》卷七)笔记生动表现徐寅善赋与机警。张、苏均为北宋名臣,熟悉前朝故实,所记当有所据。但“张记”称徐寅于“下第”即落第之时献赋,须进一步探究考定。 另一则徐寅献《无云雨》诗的轶事,亦广为流传。徐寅裔孙南宋秘书省著作佐郎徐师仁,其《钓矶文集序》引《洛阳缙绅旧闻记》云:“正字未第时,道汴州,进谒梁祖,而赋《无云雨》篇立就,其断句云:‘争表梁王造化功’,大蒙赞赏。”明邑人郑岳《莆阳文献·徐寅传》云:“朱温以梁国兼制四镇,寅投所业。引见间,无云雨,温索诗,寅立成一绝,有‘若教阴朗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之句,温大喜。”一些史志亦辗转引用。查《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一《梁太祖优待文士》条,先是详尽生动记述杜荀鹤进谒梁王,受命作无云雨诗之事,杜诗云:“同是乾坤事不同。雨丝飞洒日轮中。若教阴朗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由此大获见知,待之甚厚。下文即记徐寅献《过梁郊赋》之事。可能是徐序引文时移花接木,将杜之《无云雨》诗误置于徐寅名下所致,以至后世诸志沿袭其误。[11] 归宁闽中 大舟难容 对徐寅登第后的去向,大致可以推断,登第后曾人右仆射王抟幕府操刀笔之业,至少至唐天复元年(900)为止。后离京客游汴梁,为梁王朱全忠幕中充任陪客之职,任期为天复元年至二年。两处始终以文投业,尤以诗赋闻名。如其诗所云:“浮世宦名浑似梦,半生勤苦谩为文。”(《十里烟笼》)、“未游宦路叨卑官,终到名场得大名。”(《自咏十韵》)。 徐寅在梁府二年后,便离开汴梁,返归闽中故里,时间应是唐天复三年(903)。对于徐寅的出走原因,《莆阳比事》云: 梁祖受禅,再试进士第一,梁祖曰:“是赋《人生几何》者耶?三皇五帝,不死何归。此为何语?盍改之!”寅曰:“臣宁无官,不可改赋!”遂拂衣归闽。梁祖怒削其名。 对徐寅归闽原因的记载甚为明确,即因不肯改赋而被削职除名,故而归闽,极其生动地表现徐寅不畏强权,鄙视官禄,坚持己论的刚强正直之性。此说为其后不少史志所援引。 然而,徐氏族谱的说法却与其大相径庭,根本未提梁府任职之事,云:“授秘书省正字,无何投劾(引责辞呈)归,道经大梁,谒梁祖朱温也。”认为在京授职不久便引咎辞官南归了。如有其事,或与王抟寃案有关,意在避险求安、走为上策。尝为徐寅故友的刘山甫亦称:“以秘书省正字授其职也。无何,奈当牙郎,归故里。道经大梁,义不仕之。”[12]认为授职不久便归故里,并因出于节义而不仕梁祖,亦否认了梁府任职的经历。刘尝任王审知的节度判官,尝撰《延寿万卷书楼记》并题扁,后撰《徐寅墓志铭》,对徐寅生平事迹应当较为了解。所谓节义,可能就是不肯改赋之事。刘克庄《徐先辈集序》亦云:“初策名(授职出仕)过汴,朱温欲辟公,讽使改‘秦皇汉武不死(何)归’之语,公不肯改而去。”然同徐寅自咏所云有悖,姑作为悬案待考。 尽管史志对徐寅的弃职归闽之因说法不一,甚至有所牴牾,但从其史有记载的经历及其自咏的诗作,仍可窥探捕捉其心迹。大致一是才高官卑,乱世难为,不如辞官弃职,避险求安;[13]二是半生飘零,年老且病,不如归来,破解乡愁;三是恃才傲世,难于立身,不如归尝隐居夙愿。这些均可从其传世诗集中得到印证。典型诗句如:“明时用即匡君去,不用何妨却钓鱼。”(《长安即事》);“宦达到头思野逸,才多未必笑清贫。”(《岚似屏风》);“龙争虎攫皆闲事,数叠山光在梦思。”(《忆旧山》);“性逸且图称野客,才难非敢傲明君。”(《新屋》);“夫君才大官何小,堪恨人间事不平”,“浮世宦名浑似梦,半生勤苦谩为文。”(《十见烟笼》);“不如坐钓清溪月,心共寒潭一片澄。”(《忆长安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知其归闽乃属必然之举,只是发机早晚而已。 唐天复三年(903),徐寅自汴梁归闽。时海内多故,方镇僭乱,江淮盗起,故徐寅直接返归延寿溪故里。值闽王王审知热衷延揽人才,知其文名,聘请为幕府掌书记。当时王审知坚持奉梁唐为正统,宣称“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使闽地成为乱世中独享太平的一片乐土。其时以节度推官辅佐闽王的邑人黄滔,亦尝是“雪貌潛凋雪发生,故园魂断弟兼兄。十年除夜在孤馆,万里一身求大名”。连年落第,蹭蹬举场的志士,尝寄诗徐寅,抒发思念之情,互励其志。徐寅登进士第给他极大鼓舞,于徐授官后寄诗祝贺言志,诗云:“已免蹉跎负岁华,敢辞霜鬓雪呈花。名从两榜考升第,官自三台追起家。匹马有期归辇毂,故山无计恋桑麻。莫言蓬阁从容久,披处终知金在沙。”(《酬徐正字寅》)年已五十五岁的黄滔,果于翌年破冰登第。由此可以设想,闽王延聘徐寅入幕,必有黄滔的推力。徐寅亦有诗颂闽王延揽人才于南唐乐土的举措与功德。云“万古清淮碧绕环,黄河浊浪不相关。县留东道三千客,宅销南唐一片山,草色净经科雨绿,烧痕寒入晓窗斑。闽王美锦求贤制,未许掏公解印还。”(《醉题邑宰南塘屋壁》) 徐寅在闽王幕府,与黄滔交游甚密。一日,王审知馈鱼黄滔,时黄滔正与徐寅对谈,遂请代为谢牋。徐寅殊不经意援笔而成,曰:“衔诸断索,才从羊续(汉代时,羊续出任南阳太守时,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生鱼,羊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再进之,羊续出前之悬鱼,以杜其意)悬来;列在琱盘,便到冯驩食处。”时人称赏其才思敏捷。[14]其《题福州天王阁》诗,以“三门里面千层阁,万井中心一朵山。江拗碧湾盘洞府,石排 青壁护禅关。有时海上看明月,辗出冰轮叠浪间。”生动描绘天王阁的宏伟气势与月出壮观。值得一提的是,闽王还令人搜罗佚书,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成为福建早期刻印的书籍之一,为徐寅文集的传世做出贡献。 徐寅在闽王幕府时间不长便又离去。史志主流的说法是,王审知对其礼待简略,不乐而去。较早的文献如徐师仁《钓矶文集序》引《九国志》云:“(王审知)辟居幕下,而礼待简略,内不能平,一旦拂衣去,曰:‘丈尺之水,前坡后堰,安能容万斛之舟乎?’寻旧隐,慨然有长往之志。” 徐寅在闽中时,渤海国宾贡高元固来访云:“本国人写寅得《斩蛇剑》、《御沟水》、《人生几何》赋,家皆以金书,列为屏障。”徐寅赠诗云:“折桂何年下月中,闽山来问我雕虫。肯销金翠书屏上,谁把芻荛过日东。 郯子昔时遭孔圣,由余往日讽秦宫。嗟嗟六国金门士,几个人能振素风?”(《渤海宾贡》)感叹古时谋士之无能,从中亦可探知其时的心迹。 史称王审知一贯礼待文士,何以独对徐寅失礼,致其心中不乐?北宋陶岳《五代史补》云:徐寅登第归闽中,途经大梁,因献太祖《游大梁赋》。时梁祖与太原武皇(李克用)为仇敌,武皇眇一目,而又出自沙陀部落。寅欲曲媚梁祖,故词及之云:“一眼胡奴,望英威而胆落。”未几,有人得其本示太原者,武皇见而大怒。及庄宗之灭梁也,四方诸侯,以为唐室复兴,奉琛(珍宝)为庆者相继。王审知在闽中,亦遣使至。遽召其使,问曰:“徐寅在否?”使不敢以无恙对。庄宗因惨然曰:“汝归,语王审知,父母之讐,不可同天。徐寅指斥先帝,今闻在彼中,何以容之。”使回,具以告。审知曰:“如此则主上欲杀徐寅尔。今杀,则未敢奉诏,但不可用矣。”即日戒阍者(门卫)不得引接。徐寅坐是,终身止于秘书正字。”(《徐寅摒弃》)[15] 《十国春秋》与新编《福建省志》徐寅传亦同此说,看似合乎情理。然有论者指出,后唐庄宗于同光元年(923)登极,而徐寅此时早已归莆,应邀至温陵与太守王延彬交游。[16]时间相差甚多,难以吻合,姑予存疑。 有趣的是,徐寅拂袖离去后,归隐寿溪时尝咏诗云:“得争野老眠云乐,倍感闽王与善恩。“(《不把渔竿》)显然已经获知并体验闽王在唐庄宗欲杀时对其保护之恩。自然亦包括人幕任用、乃至刊印《钓矶文集》善事。由此可见,徐寅既是个不平则鸣的血性汉子,同时亦是个心怀磊落的知恩之士。 温陵布衣 以文会友 徐寅弃官离开闽王幕府后,径归莆田延寿故里。由于长年飘泊在外,归来见家业破落,难免有沧桑之感。题诗屋壁云:“尘埃归去五湖东,还是衡门一亩宫。旧业旋从征赋失,故人多逐乱离空。因悲尽室如悬罄,却拟携家觉转蓬。见说高宗天上梦,无情曾与傅岩通。”(《东归题屋壁》)于是,怀着“树影便为廊庑屋,草香权当绮罗茵。”(《新葺茅屋》)“衡茅只要免风雨,藻棁(梁上彩绘的短柱)不须高栋梁”(《客厅》)、“驾瓦虹梁计已踈,织茅编竹称贫居。”(《茒亭》)的平静心态,因陋就简,葺屋掘井,架构书亭客厅,筑堤分沼,构建新的生活环境。其《溪隐》诗记录淡泊名利的归隐心态与清闲生活。诗云: 将名将利已无缘,深隐清溪拟学仙。 绝却腥羶胜服药,断除杯酒合延年。 蜗牛壳漏宁同舍,榆荚花开不是钱。 鸾鹤久从笼槛闭,春风却放纸为鸢。 此间生活可谓少有忧虑,如其诗《不把渔竿》所云:“不把渔竿不灌园,策筇吟绕绿芜村。得争野老眠云乐,倍感闽王与善恩。鸟趂竹风穿静户,鱼吹烟浪喷晴轩。何人买我安贫趣,百万黄金未可论。”他获得眠云之乐,安贫知足,不忘闽王给予的善恩。 须知,徐寅尝是个矢志追求功名的志士,饱尝长年棲身孤馆、忍辱负重、贫病交袭的艰辛苦怨。清秀怡情的延寿溪山碧水,既不能完全洗涤当年铭刻于心的痛迹,亦难淡化其平生英壮之节,及壮志未酬之慨叹。其诗《嘉运》云:“嘉运良时两阻修,钓竿蓑笠乐林丘。家无寸帛浑闲事,身似浮云见自由。庭际鸟啼花旋落,潭心月在水空流。晨炊一箸红银粒,忆着长安索米秋。”而《昔游》一诗,更是高度概括了其荣枯炎凉经历,与其壮心难已之情。诗云: 昔游红杏苑,今隐刺桐村。 岁计悬僧债,科名负国恩。 不书胝渐稳,频摄鬓无根。 惟有经邦志,年年志尚存。 徐寅虽反复表白:“白首钓鱼应是分,青云干禄已无心。”(《休说》),“环堵岂惭蜗作舍,布衣宁假鹤为翎。”(《开窗》),有时亦不免有“耨水耕山息故林,壮图嘉话负前心。”(《新葺茅屋》)之慨叹,与“笼鸟上天犹有待,病龙兴雨岂无时。”(《北园》)之遐想。尤其因地位与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亦难免有失落之感。其诗《偶题》毫不掩饰地倾吐不甘寂寞,备受冷落的抑郁愤慲心情。诗云: 赋就长安振大名,斩蛇功与乐天争。 归来延寿溪头坐,终日无人问一声。 当徐寅哀叹“嘉运良时两阻修”,满足于“钓竿蓑笠乐林丘”田园生活之时,不意良时嘉运骤然而至。时任泉州刺史的王审邦,同其兄一样爱护人才,繁荣文教。他遣子王延彬设立招贤院,延揽来闽避乱的中原名贤。王延彬本人亦是个善于诗酒的风流文雅儒士,遂以礼招引徐寅来泉,以文会友。两人一见如布衣交。当时,仙游人陈乘(官秘书郎)、郑良士(官康、恩州刺史,后为闽王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倪曙(侯官人,官至左相,善赋)等亦在泉州。徐寅与诸名士每日相会,以诗酒为乐。王审邦死后,延彬继承父职,请徐寅撰《王审邦墓志铭》,惜已散佚,仅存赞铭,有“将以武用,牧以父桓。克文克武,惟公为全。桓桓武肃,奋迹光州。祚绩在远,林冠时流。政教廉(明),尔人仰德。勤劬临莅,条章有则。天宠特巽,万古英风。锄逆抚顺,恩威旁皇。在镇一纪,茂绩丰功。”[17]《十国春秋》称“人以为献谀”,其实自古以来,墓志、悼词总是论功不记过的。 《五代诗话》引《五国故事》称,王延彬“性多艺而奢纵”,日服一巾栉,日易一汗衫,能为诗,亦好说佛理,自称“为诗也为政”。词人禅客谒见,多为所阻,独对徐寅优礼有加。据徐寅诗及自注可知其耳顺之年,于延寿动土木、葺新屋,“钱财尽是侯王惠”(《自咏十韵》),得到王延彬的资助。徐寅苦心吟咏的两首回文八体诗还被配图悬挂在使楼,供宾客欣赏。 所谓回文诗,是古代文人创造的一种奇妙诗体,其诗句回旋往返均能成义可诵。而徐寅此两首八体回文诗更为奇妙,每首可以句为序,往返翻成八首,均能成意合韵诵读。不仅显示其高超的文字能力,同时亦反映其时的宽怀雅兴。特录《回文二首》于后,供读者玩赏。[18] 飞书一幅锦文回,恨写深情寄雁来。 机上月残香阁掩,树梢烟淡绿窗开。 霏霏雨罢歌终曲,漠漠云深酒满杯。 归日几人行问卜,微音想望倚高台。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据史志记载,徐寅此间,常披病向王延彬求药,王刺史以书慰问时,也不忘幽默一番,举其名作《人生几何赋》中警句云:“擅自调理,亦可自开豁。三皇五帝,不死何归?”[19] 后梁乾化二年(912),朝廷授予王延彬特进阶,加检校太保,进封开国伯。徐寅特赠诗《贺清源太保王延彬》二首志贺,称颂王氏“心地宽阔,文章立成”的才性与“温陵万户闲”的政绩(《十国春秋》本传称:“延彬再任泉州,前后历二十六年,吏民安心”),同时点出“英雄达处谁言命,富贵来时自逼身”的历史真谛,即今所谓时势造英雄之说,其实亦是徐寅晚年对自己人生思考的结论。贺诗亦披露徐寅此时身体状况已经不佳,处于“年年扶病掩柴关”的境地了。大约二年后,便向王延彬辞别回莆。徐寅前后在泉十年时间,以文会友,诗酒酣乐,可能是他一生中稍为可人的日子。以致归隐后,多次嘱托赴泉友人问候昔日座主。宋志所载的《温陵集》,按中国古代文士作品命名习惯看,当是其在泉十载的诗文结集,多达十卷。因早已散佚,内容不得而知,不能不为一件憾事,对于泉州历史文化的研究更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否则,将不知能从中看到多少精彩遗事和诗赋精品! 返归寿溪 淡泊明志 徐寅返归寿溪故里的生活情景,史志缺乏记载。但从他的传世诗集中,可见其若干片断。 徐寅有时闭门疗病。“闭却闲门卧竹房,更何人与疗膏肓。一生有酒惟知醉,四大无根可预量。骨冷欲针先觉痛,肉顽频炙不成疮。漳滨伏枕文园渴(汉司马相如为文帝陵园令,借喻病渴),盗跖纵横似虎狼。”(《闭门》)久病在床,仍关注国事。 有时郊村独游。“岁闰堪怜历候迟,出门随与野云期。惊鱼掷上绿荷芰,棲鸟啄余红荔枝。末路可能长薄命,修途应合有良时。市头相者休相戏,促膝先生半自知。”(《郊村独游》)一生历难,荣辱交际,已至知天命的人生境界了。 徐寅不忘读书论史,思考兴废之道、用人之失,与世道之不平。“虽倚关、张敌万夫,岂胜恩信作良图。”(《蜀》);“大道岂全关历数,雄图强半属贤能”(《偶题》);“楚国八千秦百万,豁开胸臆一时开”。(《读汉记》);“休说雄才间代生,到头难与运相争。时通有诏征枚乘,世乱无人荐祢衡。”(《龙蛰》);“雀儿无角长穿屋,鹦鹉能言却入笼。”(《古往今来》);“高才无主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读史》);“宣尼既没苏张起,风鸟不来鸡雀喧⋯⋯尧庭忘却征元凯,天阙重关十二门。”(《偶题述怀》)无不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 徐寅常托物咏志,针砭世俗。“涧底青松不染尘,未逢良匠竟难分。”(《松》);“争如涧底凌霜节,不受秦王号此官。”(《大夫松》);“举世更谁怜洁白,痴心皆尽爱繁华。”(《梅花》);“陶公岂是居贫者,剩有东园万朵金。”(《菊花》);“但教绿水池塘在,自有碧天鸿雁来。”(《双鹭》);“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悻门。”(《咏钱》)。不少诗是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深刻思考:“莫言明灭无多事,曾比人生一世中。”(《咏灯》);“莫见团园明处远,须看弯曲鉴时偏。”(《月》);“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水》);“疾危必厌神明药,心惑多嫌正直言。”(《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只闻神鬼害盈满,不见古今争贱贫。”(《新葺茅屋》);“多藏苟得何名富,饱食嗟来未胜饥。穷寂不妨延寿考,贪狂总待算毫厘。”(《逐臭苍蝇》)。 “素丝鬓上分愁色,络纬床头和苦吟。笔研不才当付火,方书多诳罢烧金。”“同年二十八君子,游楚游秦断好音。”(《新葺茅屋》)是说治病写诗、思念科举同年的心境;“身闲不厌频来客,年老偏爱最小儿。生事罢求名与利,一牕书策是年支。”(《北园》)是记居家理事的心态。有次读《昭明文选》,见顾彦先赠妇词,情不自禁,亦咏诗赠予爱妻月君。以平易如歌的语言,记述品貌双全、勤劳质朴、晚年相濡以沫的爱妻,充满对她的深情眷意。《赠月君》诗云: 出水莲花比性灵,三生尘梦一时醒。 神传尊胜陀罗咒,佛授金刚般若经。 懿德好书添女诫,素容堪画上银屏。 鸣梭轧轧纤纤手,窗户流光织女星。 值得一提的是,其《自咏十韵》一诗,追昔记今,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一生重要历程、精彩片断,及隐居寿溪的生活情景与心怀,不啻一幅多姿多彩的人生长卷。诗云: 只合沧州钓与耕,忽依萤烛愧功成。 未游宦路叨卑官,才到名场得大名。 梁苑二年陪众客,温陵十载佐双旌。 钱财尽是侯王惠,骨肉偕承里巷荣。 拙赋偏闻镌印卖,恶诗亲见画图呈。 多栽桃李期春色,阔凿池塘许月明。 寒益衾禂饶美寝,出乘车马免徒行。 粗支菽粟防饥歉,薄有盃盘备送迎。 僧俗共怜棲隐乐,妻驽同爱水云清。 如今便死还甘分,莫更嫌他白发生。 诗中表明对功名未成的愧疚,对王侯、巷里的施助感恩,对诗赋流传的欣慰,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安乐满足,如歌如诉,真实感人。 正是这种良好的心态及温暖的家族环境,使徐寅能够较为平静、宽慰地度过人生的最后岁月。 后梁龙德元年(921),一代赋家、先辈正字徐寅,于延寿乡里寿终正寝,终年七十三岁。[20] 徐寅生前好友、泉州刺史王延彬以诗哭之,曰: 延寿溪头叹逝波,古今人事半销磨。 昔除正字今何在?所谓人生能几何! 悼诗巧妙地引入徐寅成名之作《人生几何赋》名句,既赞颂其惊世才华,又悲叹其驾鹤逝去,充满对徐寅的敬重与伤悲之情。 闽王重臣、威武军殿中侍御史刘山甫撰《徐寅墓志铭》,史志称“情文兼至,为世所称”。刘山甫,江苏彭城人,进士。王审知入闽后,署为威武军节度判官,后为殿中丞。徐寅入幕后,二人交游甚密,尝为徐寅作《延寿万卷书楼记》,记述创楼始末,及徐寅雨夜三鼓漏下未寝,苦作《人生几何赋》轶事。元代徐寅二十三世孙徐玩,重编徐寅《钓矶文集》序文云:“复读威武军殿中侍御史刘公山甫撰(徐寅)公墓志铭,谓公所著词赋感动鬼神,搜适造化。又谓悲泣百灵,包罗万象,明珠无价,至道不文,穷达理性,讽诫浇浮,合先圣贤之意矣。读之至是,愈有所感。”[21]惜墓志铭已散佚,未能传世。 徐寅一生,官只正字,名扬天下。既以诗赋享誉当世,亦以刚直不阿的人格赢得人心。其不折不挠、光明磊落的品德,正是在举场蹭蹬、仕途挫折中闪耀光辉。因此,南宋“文主”、邑人刘克庄,应友人徐寅裔孙徐端衡贡士,为其篡辑《徐先辈集》作序,称许其词赋俪语之仅存者,已足与子华(吴融)、致光(韩偓)并驱矣。唐人尤重(徐寅)公赋,目为锦绣堆。日本诸国至以金书《人生几何》、《御沟水》、《斩蛇剑》等篇于屏障。然而,却以更多笔墨盛赞徐寅誓不改赋,蔑视权势、坚守志节的精神。刘序云:“当时卿相多由汴以进,(徐寅)公独舍汴而归,萧然于草堂之下、钓矶之上,以终其身。”称颂徐寅“恶梁忠唐”、“厄穷自守”的志节,称:“方唐之亡也,士大夫贵显而全节者,司空表圣(司空图)、韩致光二公;厄穷而自守者,惟公与罗隐。”“公与罗生,一前(朝)进士、一布衣,朝不坐,宴不与,而老死不受禅碑中,又难也。前辈止呼公为徐先辈正字,而王氏辟奏官职,并不称得其实矣。”[22]这亦是我们评价徐寅一生功过不可忽视之点。清代学者余嘉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士生乱世而不能严取与、重名节,未有不身名俱丧者。(徐)寅得以诸侯宾客终老,犹幸焉。”显然是违背事实的一种偏见罢了。 诗赋大家 名榜史册 徐寅自小苦学,读书万卷,博通经史,尤工诗赋,著述颇丰。由于年长日久,乱世兵灾,多有散佚。最早的刘山甫《徐寅墓志铭》,称诗赋外有著书二十一卷、《温陵集》十卷。北宋时,徐寅十二世孙徐师仁编《钓矶文集》时,家藏尚有赋五卷,《探龙集》五卷(《唐才子传》称:“谓登科射策,如探睡龙之珠也。”),徐寅自序其后。又从蔡襄家访得《雅道机要》一卷,访族人得诗二百五十余首,类为八卷,整编为《唐秘书省正字徐公钓矶文集》并自序。至南宋后裔徐端衡编《徐先辈集》时,所传仅律赋及《探龙集》各五卷,诗八卷,由刘克庄序。明成化间,族孙徐玩重新编次文集时,徐师仁所纂《钓矶文集》业已亡失,访得诗二百六十余首,赋四十篇,合而宝之,暂编成卷,名曰《唐秘书省正字先辈徐公钓矶文集》,并序。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徐正字诗赋》二卷,“提要”称:“(徐寅)著有《探龙》、《钓矶》二集,共五卷。自《唐书·艺文志》已不著录,诸家书目亦不载其名,意当时即散佚不传。此本仅存赋一卷,计八首;各体诗一卷,计三百六十八首。盖其后裔从《唐音统纤》、《文苑音华》诸书裒辑成编,附刻家剩之后者,已非五卷之旧矣。” 现存徐寅著作,诸家版本各异。经考订有赋四十七篇,诗二百六十九首,诗格《雅道机要》二卷,其中卷一经考辨,取自徐寅同时僧人、著名诗家齐已《风骚旨格》,卷二为徐寅自撰。此书属于诗法指南一类。徐寅的诗赋,无疑是其一生著作的精华,尤以律赋名重一时,位居晚唐三大赋家之首。 徐赋以题材论,大致可分为咏史、咏物和咏怀三类。其咏史赋,或怀恋盛世,渴望明君,或借古讽今,直陈时弊,披露政见,抒发心志。如《丰年为上瑞赋》,盛赞唐太宗重农爱民之政,抒发对明君盛世的怀念与渴慕。《朱云请斩马剑赋》,称颂朱云抗颜直谏,欲诛佞臣的浩然正气,并借以自勉。其咏物赋,则借景托物,寄情言志。如《洞底松赋》,借地势居偏、厄于岩峦之下的涧底青松,挺操弥贞,心凌碧霄,希匠斤拔之于高岸邃谷,营之于帝宫仙阁,讽谕朝廷能用位卑操贞之士,实乃表露自己效国之志。 其咏怀赋则借题抒怀,或对乱世末路的感伤,或为仕途冷遇的愤懑,或对人生际遇的慨叹,以赋言怀,表露情绪。如其成名作《人生几何赋》,叶落辞柯,人生几何,一巵芳酒,且共高歌,以醉平生。实乃晚唐乱世士人颓唐悲观情绪的表露。 实际上,徐赋多为借史托物,以示志言怀,写景状物,论古讽今,无不是抒发个人的政见与人生感悟,极大地拓展了律赋的题材。在表现艺术上,既有凄美哀婉之境,又具凌厉酣畅之势;既精巧细密,而又灵活多变。其语言亦以清新典雅为宗,渐近自然,刻意锻炼,时多秀句,故有“锦绣堆“之誉。徐赋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创新意义,对后世赋史影响甚大。 徐赋题材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这些特色,同样表现在其诗歌创作上。因篇幅关系不再细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徐寅诗赋创作,既是其文学天才的自然表现,亦是其历经多难,刻苦锤炼的结果。刘山甫《延寿万卷书楼记》记其于久雨之夜,欲赋《人生几何》章,时三鼓漏下,寝未也。仿佛间拾异书,遂用叶字起成前赋,自是诸多神语(神来之笔),《探龙集》、《雅道机要集》出矣。可知其杰作《人生几何赋》,乃是彻夜苦吟,捕捉灵感而成。其《雅道机要集》,亦是吸取同代诗僧齐已诗格,刻苦钻研诗法而后入门的成果。可证“天才出于勤奋”,言之不妄也,勤奋正是爆发创作天才火花的沃土。 总而言之,徐寅的诗赋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从中可了解晚唐政治风云、社会情状、百姓生活,以及作者本人生平事迹等情况,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23] 徐寅诗赋创作,以其丰富的作品,众多的题材,及其鲜明的表现艺术特色与创新精神,不仅对唐五代福建地区诗坛的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全国文苑亦占有一席之地,被推为晚唐律赋三大家之一。 注 [1]徐寅《徐氏唐入莆谱序》(《延寿徐氏族谱》)。 [2]黄祖绪《唐秘书省正字徐寅诗赋刻本考》(《绶水书香》)称,徐寅““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生于莆阳延寿村。”未详所据。此说有疑。史志确载徐寅为乾宁元年(894)进士,若生于咸通十四年,则时年仅二十二岁。又,徐寅《赠垂光同年诗》有“丹桂攀来十七春,如今始见茜袍新。”句,即考十七场始登第。依上两条史料计祘,徐寅幼年即应赴京应试,显然不合事理。徐建功《从徐寅诗文探讨寅公生卒年月》推算,徐寅生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卒于天成四年(929)。 [3]《徐正字诗赋》(《四库全书》),以下徐寅诗赋原文同此不注。 [4]清篡《全唐诗》卷七百三十将此诗误列为翁承赞之作,改名《题景祥院》。 [5]闽国王审知殿中侍御史刘山甫,作《延寿万卷书楼记》,叙其始末。南宋文宗、邑人刘克庄《徐先辈集》序亦云,族谱载万卷书楼在溪南山麓,为“一溪岩僧涅盘出义资创岑楼五厦,为正字公读书处。”又云宋朱文公历莆阅地,题诗有云:“壶公山下千钟粟,延寿桥头万卷书。”(见黄祖绪文) [6]吴任臣《十国春秋·徐寅传》。《东风解冻诗》载《徐正字诗赋》。又据刘山甫《延寿万卷书楼记》(《徐氏族谱》)。徐寅《诏赐时奉寄二亲》诗,与《徐氏唐入莆谱序》落款“诏赐进士及第、秘书省正字,入莆四世孙寅拜稽,谨叙于岩麓万卷楼。”可佐证。《莆阳比事》称,徐寅登唐乾宁进士第,“梁祖受禅,再试进士第一。”(《大魁祖孙》条)南宋刘克庄已有质疑,指出其时徐寅早已归闽,“公无至汴之理。”(《徐先辈集》序) [7][8]《唐状元秘书省正字公传》;刘山甫《延寿万卷书楼记》。(《延寿徐氏族谱》)。 [9]徐寅尝作《府主仆射王抟生日》诗;晚年《自咏十韵》诗,有“梁苑二年陪众客”句可证。 [10]张齐贤为宋真宗朝兵部尚书,所作《洛阳缙绅旧闻记》记述梁唐以还洛城旧事。自称:“庶可传信,览之无惑焉。”《四库全书提要》称:“书中多据传说之词,约载事实,以为劝诫。自称凡与正史差异者,并存而录之,亦别传之比。其他佚事,亦颇有足资博览者,固可与五代史阙文诸书,同备读史考证也。” [11]可参阅福师大佚名论文《徐寅研究》第二章《徐寅生平著述考略》。 [12]刘山甫《延寿万卷书楼记》(《徐氏族谱》)。 [13]刘克庄《徐先辈集·序》云:“(徐寅)始不改赋者,不乐客免园(入幕为客)也;去献赋者,诡辞脱虎口也,否则毙(朱)温手矣。” [14]吴任臣《十国春秋·徐寅传》。 [15]陶岳《五代史补》(《四库全书》)。 [16][17]福师大论文《徐寅研究》第二章《徐寅生平著述考略》。 [18]以第二首倒诵为例。其一为:(一)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二)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三)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四)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帆轻。其二为(二)(三)(四)(一)句组合;三为(三)(四)(一)(二)句组合;四为(四)(一)(二)(三)句组合。即一首回文诗正、反诵读,各可翻为四首,合计八首,故称为“八体”。 [19]《五代诗话》卷一“王延彬”条(《五国故事》)。 [20]据《延寿徐氏族谱》。谱牒记事虽多有讹误,然因徐寅生卒年史不见载,族谱所记仍不失为一种依据,且从其说。 [21]徐玩《唐秘书省正字先辈徐公钓矶文集序》(《延寿徐氏族谱》)。 [22]刘克庄《徐先辈集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 [23]从徐寅《醉题邑宰南唐层壁》、《贺清源太保王延彬》、《新刺袜》、《红手帕》等诗所咏:“披对劲风温胜酒,拥听寒雨暖于绵”(《纸被》)的纸被,“针罗截锦饶君侈,及争蒙茸暖避风”(《纸帐》)的纸帐,“浓染红桃二月花,只宜神笔纵龙蛇,浅澄秋水看云母,碎擘轻苔间粉霞”(《尚书新造花笺》)的花笺,“鹤绫三尺晓霞浓”、“藕丝红缕细初缝”(《尚书筵中咏红手帕》)的红手帕,“瑞莲开二朵,琼缕织千条。蝉翼轻轻结,花纹细辔挑”(《银结条冠子》)的银结条冠子等,可知当时丝织工艺品技术水平。《纸被》、《纸帐》、《尚书新造花笺》、《自咏十韵》等诗,反映当时造纸业与印刷业的情况。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进士
职位
正字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