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承赞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28
人物姓名: 翁承赞
人物异名: 字:文尧;一字:文饶;自号:狎鸥翁;晚号:螺江钓翁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021.pdf
出生年: 859年
卒年: 932年
籍贯: 莆田兴福里竹啸庄
亲属: 翁巨隅

传略

翁承赞(859-932),字文尧,一字文饶,自号狎鸥翁,晚号螺江钓翁。尝出任王审知闽国宰相,对福建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是莆田历史上第一位宰相。 两蹑青云 谏议有誉 翁承赞,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曾祖翁轩于唐元和间入闽为官,居漳州。祖翁何,官检校散骑常侍,迁居莆田兴福里竹啸庄(今荔城区北高镇竹庄村)。父翁巨隅,为荣王府咨议参军,累迁少府监,因购田筑宅福唐县万安乡(今福清市新厝镇漆林村),遂举家迁往漆林。承赞于唐大中十三年(859)生于莆田竹啸社。[1] 翁氏乃簪缨世家,翁巨隅特建漆林书堂课子。承赞不无自豪作诗云:“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高。”“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书斋漫兴二首》)承赞励志好学,才藻优瞻,立志功名。唐景福元年(892)赴长安应试,初考不利,继续留滞京师候考。 唐乾宁三年(896),承赞名登龙榜,并以最年少进士被选为探花使,出席曲江杏园盛宴,名动公卿。其《擢探花使》诗云:“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抒发踌躇满志的心怀。 翌年,承赞鹏程再奋,又擢博学宏词科,人称“名高五七字,道胜两重科。”不意未获美职,仅授京兆尹参军,为九品卑职,不免怨叹:“两枝月桂虽堪美,九品青袍又是卑。俸薄只能供买德,曹闲赢得学咏诗。”由于翁承赞学问渊博,文词清丽,朝贵众口交誉。 时藩镇割据,地方军阀与朝廷掌兵权的南、北司权要内外勾结,翁承赞深以为优,曾上章抗言:“方镇交结权幸,终必误国。”赢得朝野赞许。翁承赞羁留京都多年,自觉无补大局,萌生归意。唐天复二年(902),翁承赞由陕西周至县县令调任秘书郎、左拾遗,见不少麻风病人(俗称“孤老”)沦为乞丐,顿生悲戚之心。于是上章谏议曰:“天下残疾老稚无所依怙者,何忍听其沦落,宜加赈恤。”唐昭宗从其议,颁行天下设立养济院。明崇祯元年(1628),里人、东阳县令郑为于乡里立碑记功。[2] 两使闽土 衣锦还乡 时唐昭宗欲笼络闽地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翁承赞作为闽籍朝臣,又有才学,无疑是个合适人选,遂于唐天祐元年(904),以右拾遗奉诏,赐以锦衣,赴闽册封王审知为琅玡王。 承赞对此行甚感欣喜,咏诗多首纪事寄情。其《天祐元年以右拾遗使册闽王而作》诗云:“蓬莱宫阙晓光匀,红案舁麻降紫宸。鸾奏八音谐律吕,凤衔五色显丝纶。萧何相印钧衡重,韩信斋坛雨露新。得侍丹墀宫异宠,此身何幸沐恩频。”从中可知他是在文明殿披旨受命,红案舁麻,鸾奏八音,甚为隆重,并蒙赐锦衣以壮行色。 对此,承赞既有“得待丹墀宫异宠,此身何幸沐恩频”感恩之情,也有“德音耳聆君恩重,金印腰悬己力微”(《御命归乡,蒙赐锦衣》)的感叹,更多是“微臣淹留鬓已斑,此心长忆旧林泉”(《奉使封王,次宜春驿》的一片归心,以至途中“夜来梦到南台上,遍看江山胜往年。” 承赞到闽后,备受王审知礼遇。其诗《甲子岁(即天祐元年)御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云:“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此身替与交亲好,今日还将简册回。”王审知欲加挽留,承赞虽感知遇之恩,因朝命在身,即回长安复命。 唐天祐四年(907)四月,朱全忠逼迫唐哀帝李祝禅让,自就帝位,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最初,朱全忠对归顺的唐朝旧臣颇示笼络,擢翁承赞为谏议大夫。王审知为求闽中政局安定,向朱全忠上表纳贡。朱全忠提高礼遇,以礼部侍郎萧顷(今多误为萧项)为册封使,册封王审知为闽王。承赞曾经使闽,与王审知有旧,故命为副使,再次赴闽。 我们有幸从翁承赞亲撰《王审知墓志铭》,看到当时京都的受命仪式与闽国的册封盛典。“翌岁敕封闽王。天子御正殿,亲降简册,自东上阁门,宣车辂冠剑,太常鼓吹,诏名卿乘轺,直抵南闽。至止之日,自江馆陈仪注,复展卤簿;旌旗珂珮。文武导从,笼络井邑,箫鼓相望二十里,抵登庸馆展礼。王弁貂冠,被礼服,剑履受册。命乘辂车、坐公衙,以彰旷代之贵盛。虽郭尚父、浑令公之恩泽,无以加也。”承赞出任使节所作《谢恩表》亦称:“宝箱重叠,擎来而袭带御香;紫绶辉华,捧处而密聆天诏”,可知受命出使的仪式庄严隆重,承赞因川陆遥程,谨诣东上閤门奉表谢恩,表示“尽捐犬马之微躯,曷报乾坤之厚泽;谨认君亲之睿圣,惟酬臣子之丹心”,“载仰天恩,无任沥血感恩激切屏营之至!” 承赞因暮齿之年获圣泽还家,大有“诏行而骨肉生辉”之感,作诗多首寄情。如“更待临轩陈鼓吹,星轺便指故乡归”。(《御命还乡蒙赐锦衣》)表其归心之切。“时人莫讶再返乡,简册分明剑佩光。驷马高东太常乐,登庸门下亿贤良。(《辞闽王归朝寄倪先辈》)述其使命之荣。友人黄滔亦题诗纪其盛况:“滋赋諴文侯李盛,终求一袭锦衣难。如何两度还州里,兼借多人更剩观。”(《翁文尧以美疹暂滞,令公大王益得异礼,观今日之宠待之盛,辄成一章》)此行,翁承赞还陪同册使萧顷赴漆林故里拜访儿时读书的漆林书堂。萧顷《赠诗》云: 轺车故国世应稀,昔日书堂二纪归。 手植松筠同茂盛,身荣金紫倍光辉。 入门邻里喧迎接,列坐儿童见等威。 却对芸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 《赠诗》记述萧顷与翁承赞两使轻车简从,寻访翁氏漆林书堂故址之盛况,昔日书堂,邻里喧迎、学童威容,赞誉学堂人才辈出。[3] 承赞此行,看到王审知“一千年改江山瑞”、“晋文事业不寻常”治闽业绩,百姓安居乐业,归闽之志更为迫切。其《奉使封闽王归京洛》诗云:“泥缄紫诰御恩光,信马嘶风出洛阳。此去愿言归梓里,预凭魂梦展维桑。客程回首瞻文陛,驿路乘轺忆故乡。指日还家堪自重,恩荣昼锦贺封王。”甚至归途登舟亦是“一片归心随去棹,愿言指日拜文翁”。(《江上登舟忆闽》)可证归志之强烈。故好友黄滔赠诗云:“衣锦还乡翻是客,回车谒帝却为归。”(《送翁员外承赞》) 翁承赞与萧顷回京复命谢恩,哀帝嘉其能,赐以紫袍金带,以冠还乡之盛。朱全忠以其抚辑闽疆有功,提升为御史大夫,加左散骑常侍。然承赞见朱全忠日渐骄恣凶悍,滥杀文人学士,难与为治,毅然致仕返闽定居养老,时年六十。 出相辅政 殊勋茂绩 王审知获悉翁承赞归闽定居,大喜过望。他赏识承赞相才,恳邀其出山辅政,拜门下传郎同平章事,敕曰:“昌乎王道,系彼相才,前盐铁副使大中大夫上柱国赠紫金鱼袋翁承赞,才冠九流,学穷三古,两蹑青云之梯级,载攀明月之枝条,剔除清涂,骞裳昭代,垂闻望于缙绅之内,走姓名于宇宙之间,锦制衣裳,昼还乡国。⋯⋯可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度评价承赞相才。翁承赞是莆田历史上第一个出任宰相之职的能臣。[4]闽王又封其晋国公,赐其乡曰“文秀”,里曰“光贤”,漆林庄曰“昼锦”,以示恩宠。承赞咏诗谢恩表志云:“乡名文秀里光贤,别向钧台造化权。阀阅便因今日贵,德音兼与后人传。自从受赐身无力,向未酬恩骨肯镌。归阙路遥心更切,不嫌扶病倚旌旃。”(《蒙闽王改赐乡里》)。 故友黄滔亦情不自禁奉和三首,其一曰:“乡名里号一朝新,乃觉台恩重万钧。建水闽山无故事,长卿严助是前身。清泉引入旁添润,嘉树移来别带春,莫凭栏于剩留住,内庭虚位待才臣。”(《奉和翁文尧员外郎文秀、光贤、昼锦三首》) 翁承赞为相,悉心辅佐闽政,极力建言整饬吏治,轻徭薄赋。倡议创设四门学,以教闽士之优秀者,造就高级人才。并在各府县建学,做到府有府学,县有县学,乡村有私塾,并派人四出访书,缮写刊印,海隅闭塞之民智为之一开,故人们称他为“办学兴闽第一人”。翁承赞对福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文化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后唐同光三年(925)王审知因病故去,翁承赞亲作墓志铭,倾情称颂闽王功德。铭曰:粤有雄杰,镇于闽城。文同周召,武定韩彭。功存带砺,政显忠贞。崇勋冠古,遗德垂名⋯⋯ 王审知去世后,其子孙为争权位而自相残杀。翁承赞苦劝不听,自感回天无力,遂托辞年老称疾致仕,归隐闽北建安(今福建建瓯),与僧道交游,与药鼎仙方为伴,建挂冠园、狎鸥池示志,自号“狎鸥翁”。后唐长兴三年(932),翁承赞病卒,终年七十三岁,葬建安新丰里,追谥“忠献”。 翁承赞的生涯际遇正如其《充闽王册礼使谢恩表》所言:“臣族绪孤单,性灵拙直,担镫入学。叨承宁越之风;提策观光,偶中孙弘之志。春闱际会,阳道亨通,累践桂科,寻升宦路。奏声京兆,结绶王畿,旋敛迹于天台,亟标缨于谏署。礼弁或详,溢议粗立。公方宪司首显于廉介,使封闽府遽垂于末品。洎陛下龙飞紫极,凤应黄星。叨荣于仪仗之前,供奉于乘舆之右;序迁省闼,乔擢地曹,兼差督府之正权,稽究计司之弊事。罄智虑而不败挠,输赤忠以绝觊觎。奉册列藩,宣求专对。凯谓唐朝之暮齿,获蒙圣泽以还家。”这大体概括了其致仕归闽之前的历程。至于出任闽相,后人称道:“公能事大,宣瘁尽力。国之丹青,邦之柱石。辅佐闽王,殊勋茂绩,讴歌载道。” 晚唐才子 工诗能文 翁承赞工于诗文,与同时的唐寅、黄滔齐名。著有《谏议集》、《昼锦集》一卷、《宏词前后集》二十卷,皆因兵祸散佚,传世作品屈指可数。《全唐诗》编其诗一卷,收诗四十首。《唐才子传》称誉“其诗高妙”。 翁承赞的诗端重典雅,字句炼精,意境深远,不乏名篇佳句。如:“千嶂华山云外秀,万重乡思望中深。老嫌白发还偷镊,贫对春风亦强吟。”(《华下霁后晓眺》);“微宦淹留鬃已斑,此心长忆旧林泉。不因列土封千乘,争得衔恩拜二天。云断自宜乡树出,月高犹伴客心悬。”(《奉使封王,次宣春驿》)是乡思的流淌;“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擢探花使三首》)是登龙的快意;既有“秋高岩溜白,日上海波红。”(《题壶山》)壮阔的山川胜景,又有“名士穿云访,飞禽傍竹吟。窗含孤岫影,牧卧断霞阴。”(《题莒潭安闽院》)的深山幽雅惮院。“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书斋漫兴二首》)“花繁不怕寻香客”、“知尔苦心功业就”(《喜弟承检登科》)“力学烧丹二十年,辛勤方得遇真仙。”“得路自能酬造化,立身何必恋林泉。”(《寄示儿孙》)无不是生涯体验的提炼;“烂熳香风引贵游,高僧移步亦迟留。可怜殿角长松色,不得王孙一举头。”(《万寿寺牡丹》)“倚涧临溪自屈蟠,雪花销尽藓花干。幽枝好折为谈柄,入手方知有岁寒。”(《松》)则是咏物示志,勾画出高洁正直情操。 翁承赞的文亦不多见。近年出土的《王审知墓志铭》,可视为代表作。碑志全文三千五百言,以散文笔法,全面记述闽王世系与冶闽功绩。如写其体恤兵民,曰:“凡部伍劳逸,王皆躬视。士未食,不亲匕箸,士未饮,不近杯水;耕织无妨,歌谣满路。”记其德政曰:“充威武军节度自是显七德,敦五常,政和人和,示其略也。先长幼之序,次征讨之条。宽猛酌中,德刑俱举。孜孜惕惕,夙夜罔怠;戒以视听,杜诸谄谀。坚执纪纲,功无凝滞,抚俗乃不严而理,教民且不令而行。”“化战垒为田畴,谕编甿于礼义。示久安之基址,廓永逸之筹谋。”记其筑城开港,曰:“创筑重城,绕廓四十余里,露屋云横,敌楼高峙,保军民之乐业,镇闽越之江山。”“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敕号甘棠港,至今来往蕃商,略无疑恐。”颂其居官之道,曰:“劲直之道,甲天下之藩服。且文武宏谋,释道玄理,应机剖判,动合古人。以文:即兴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之义。岁声鹿鸣,广设庠序。至于礼闱考艺,无不言文物之盛、俎豆之风。以武:即兴趣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整八阵之名,说六韬之要。示廉直之道,辟宽恕之閞,使将将无欺,杀杀为止。蜀相之且耕且战,恒在言前;晋师之入守出攻,不差料内。”“体国而惟忠惟孝,律身而克俭克勤。”“公暇之际,必极劝农桑,恳恤耆耋,数千里略无旷土。三十年卖剑买牛,但闻让畔之谣,莫有出征之役。江南雄镇,欢好会盟,外域诸番,琛赆不绝。其廪瘐之丰盈,帑藏之殷实,虽鲁肃之囷,铜山之冶,比之霸赡,彼乃虚言。而劳不坐乘,暑不张盖,民仰之如夏日之阴、冬日之阳。”“其代天理物,可以盖天下也;守志化俗,可以仁天下也。”生动形像、详尽翔实记述闽王王审知其人其事,异德殊勋,不但是一篇反映五代闽国历史的珍贵文献,同时亦具有较高的文学品赏价值。 注 [1]一说生于福清漆林。 [2]翁承赞请赈恤孤老乞丐碑文:“唐昭宗时,下诏各省:乞丐孤老每扰人家。御史具奏,将直省乞丐孤老尽行屏逐。时里人翁承赞登探花第,官授右拾遗,在朝力谏,谓:天下残疾老穉无所依怙者,何忍听其沦落,宜加赈恤。帝悦,颁行天下设立养济院。时孤老丐子,感恩图报,乃发愿凡里内有喜庆丧事者及平时俱不敢扰。故光贤乞丐无分票,由此始也。爰勒石以记功云耳。崇祯元年正月吉旦,里人东阳令郑为立。”(《京兆翁氏族谱》)原碑现存于福清市新厝乡谏议祠遗址。 [3]此诗《全唐诗》将作者萧顷误为萧项,谬种流传三百余年之久,拙著《莆阳谈丛》《莆田第一相萧项辨析——兼对〈全唐诗〉的一点考正》有辨析。 [4]所谓萧项为莆田第一相,纯属子虚乌有之事。笔者考证见拙著《莆阳谈丛》。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宰相
职位
探花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