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滔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27
人物姓名: 黄滔
人物异名: 字:文江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015.pdf
出生年: 840年
卒年: 911年
籍贯: 莆田城关前埭
非亲属: 徐寅历

传略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关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祖籍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市),后迁居莆田涵江黄巷。以辅佐闽王王审知名世,因擅于文辞而有“闽中文章初祖”之号。 科场跋涉 异级登第 黄滔生于唐开成五年(840),出身寒微,少时笃志向学,携友于荔城南山灵岩东峰(今莆田广化寺处)结茅苦学。十年寒窗,博览诗书经典,擅长诗赋,锐意功名,修身以济世。他多次参加乡试而不第,至唐咸通十三年(872)方登第。于是,踌躇满志,伴随公差计吏,北上京师长安(今西安市)应礼部试。 时中原战乱频仍,科试未能如期举行。黄滔静心在京候考。不意盼来开考后,出师不利,首场便落第。其《下第》诗云:“昨夜孤灯下,阑干泣数行。辞家从早岁,落第在初场。”[1]道出落第的悲伤心境。 黄滔作为客居京都的一介寒士,虽满腹诗书,文才横溢,因少有豪门公卿的举荐(当时科举之惯例),加上考官徇私舞弊,竟然连续二十场屡试不第。《长安书事》诗道出其久困科场的境遇与彷徨心情:“一年年课数千言,口祝心祠挈出门。孤进难时谁肯荐,主司通处不须论。频秋入自边城雪,昨日听来岭树猿。若有水田过十亩,早应归去荻江村。” 可贵的是,他虽深知科场腐败,“豪贵塞龙门之路,平人艺士十攻九败”,亦饱尝漂泊京华,往来穷巷,终日菜肠、霜鬓度年,浮名难立的艰辛,“二纪(十二年为一纪)飘零、三朝困辱”,“苦于吞蘖乱于丝”,“举头尽到断肠处”,仍不改初志,“十年除夜在孤馆,万里一身求大名”。在漫漫科场崎岖路上,艰难跋涉,渴望“待得至公搜草泽,如从平陆到蓬壶”,一展“愿当舟楫便,一附济川人”的报国安民之志。 连年科场挫伤与乱世流离困顿,使黄滔切身体验唐季战乱的祸害,更加同情人民。“望岁心空切,耕夫尽把弓。千家数人在,一税十年空。没阵风沙黑,烧城水陆红⋯⋯”。(《用事》)对日后的辅政与诗赋创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乾宁元年(894),邑人好友徐寅历十七个春秋而登榜,使黄滔受到巨大鼓舞。他果于翌年,荣登贡院南墙金榜。其《放榜日》诗云:“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郄说联臂升天路,宣圣飞章奏日华。岁岁人人来不得,曲江烟水杏园花。” 不意此次考试,因主考官舞弊,所取二十五名,势门子弟“侥幸者半”,以至物议纷纷。唐昭宗一心欲为寒进开路,重召复试,仅取十五人,黄滔名列第十。初试榜自状头以下十人均被黜落,主考官亦被贬官外放。黄滔连克初试、复试,充分显示其实力。恰如友人褚载《贺文江复试及第》诗云:“一枝芳桂两回春,始验文章可致身。已把色丝邀上第,又将鸿笔冠群伦。龙泉再淬方知利,火浣重烘转觉新。今日仰头看御榜,大能荣耀苦人心。” 黄滔两试所作三赋《人文化天下赋》、《曲直不相入赋》、《良弓献问赋》,要旨在于称道“人之道兮,切在忠直”,力主“惟曲是斥,彰万乘之准绳;惟直之求,示百王之楷式”;提出治国者不可不重视英贤,使用不唯唯诺诺、献可替否之辅臣,体现人为国本、英才佐国的政理及其忠直之心。故唐昭宗阅卷后降御书曰:“(黄滔等人)所作诗赋,义理精通。用振儒风,且蹑异级。” 黄滔对自己苦登进士第,虽不免有“业诗攻赋荐乡书,二纪如鸿历九衢”之慨叹,但更多是忠君报国、一展夙志之壮心。如其《成名后呈同年诗》所表露:“名推颜柳题金塔,饮自燕秦索王姝。退愧单寒终预此,敢将恩岳怠斯须。” 辅佐闽王 规正有功 黄滔的仕途如举路一样曲折。时藩镇群雄割据相争,战乱迭起,朝廷因政局动荡无暇授官,直至唐光化二年(899),黄滔才被授予四门博士的学官闲职。因难伸其志,加之宦官乱政,节将挟持皇帝,政治危机四伏,个人安危不测,遂由同乡进士、京兆尹参军翁承赞举荐,于天复元年(901)弃官南归闽中,投奔福州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亦了却长年思乡情怀。 黄滔到闽后,即被王审知辟为监察御史里行,充节度推官要职,成为辅佐王氏主闽的得力助手。黄滔亦得以施展自己平生抱负,对王氏主闽大政决策产生积极影响。诸如刷新吏治、任用贤才,勤政安民、戒奢崇俭,发展经济,开辟海港、拓展贸易,礼遇名士,兴办学校、传播文化,安定 社会秩序等等献议,多为闽王采纳,甚为王审知所器重。幕府的重要文告、金石志铭多为黄滔草制。唐天复元年(901)唐昭宗遭挟持,王审知在福州建“定光多宝”塔祈佑昭皇回京,特命黄滔撰《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翌年,王审知修筑福州城竣工后,在灵山塑天王像镇守城池,命黄滔撰记详述修城之事。又相继奉命为吴越王母后与南海王刘隐去世撰写祭文。 黄滔在王审知幕府,不仅仅是弄文舞墨的刀笔吏,更是一位胸怀全局,善于审时度势的谋士。 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皇朝式微,不少强藩巨镇竞相开国称帝,独立政权。如浙江越州节度使董昌之“大越罗平国”,四川王建之“蜀国”,江淮杨行密之“大吴国”等。王审知当时已据有全闽之地,完全有实力据闽立国称帝,故亦难免为之心动。经少数有识臣僚的规谏,终于放弃称帝的念头,公开对外宣称:“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坚持奉梁唐为正统,从而使福建在乱世混战之时,独享太平。为此,后世史家无不推重黄滔规正之功。《莆阳志》云:“王审知据有全闽而终其身为节将者,(黄)滔规正有力焉。”[2]明名臣吴源《莆阳名公事述》曰:“(黄御史)为闽藩上幕,又能专长史之任,规正闽王审知,使终身为开国节度,不为闭门天子,君臣之义终不废者,御史之力也。”[3]清代吴任臣《十国春秋·黄滔传》亦取上说。 王审知不称帝,使福建政局长期稳定,三十年免受兵祸,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生活安定,正是黄滔规劝之效,这也是黄滔最大的历史贡献。于是中朝名士,如常侍李洵、翰林承旨韩偓、中书舍人王涤、补阙崔道融、大司空王标、吏部夏侯淑、司勋员外郎杨承休、御史王拯、弘文馆直学士杨赞图、馆阁校勘王倜归、集贤馆校理傅懿等,无不视黄滔为宗主,皆曰:“安莫安于闽者此也。”视之为动乱时世之乐土,称黄滔文章为“闽之初祖”。亦是此时此地,黄滔方有雅兴,广搜唐高祖武德至唐哀帝天祐近三百年间,闽人所作诗歌,辑成《泉山秀句集》三十卷,是为福建首部诗歌总集。黄滔还与罗隐、陈峤、翁承赞、陈黯、徐寅、林乔等著名文士,结为莫逆交,唱酬论文,使闽地文风大振。 黄滔在闽藩幕府任职八年,因年老且病致仕后,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归莆东里定居,乾化元年(911)卒,葬莆城西门外太平山。明成化间兴化府知府岳正特立“文章初祖”坊表之。 善诗能文 文章初祖 黄滔不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辅政能臣,亦是晚唐时期一位享有文名的墨士。他善诗能文,尤擅律赋,书艺亦工。学识博洽的南宋端明殿学士洪迈称赞黄滔曰:“其文瞻蔚有典则,策扶教化,其诗清醇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风概。”(《黄御史集》序)贞元、长庆分别指著名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的通俗清新诗风。 黄滔之文,多为杂文、志铭。杂文如《吴楚二医》、《公孙甲松》、《巫比》等,短小简练,说理精辟,以小见大,皆关治世之论。闽地当时的金石志铭多由黄滔属草。所撰《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记》,记载王审知修筑福州城工程,全文二千多字,句式工整,文采飞扬,极尽铺叙,饱含气韵。其志铭不仅佳句连绵,更有立身治政道理,内容涉及唐末五代闽地政治、社会现状,成为重要的文化遗迹。值得一提的是,黄滔还为莆田灵岩寺(今广化寺)、龟洋禅院作碑,成为莆田文化和宗教活动的宝贵史料。灵岩寺碑还记载黄滔早年与友葺斋东峰读书,其辈因目睹“豪贵塞龙门之路,平人艺士十攻九败”而分道,与自己奋然二十四年于举场,幸忝甲第后,东归寻址访僧之事,弥足珍贵。 黄滔其诗,意境开阔,语言精练,既有关注时事、同情民生的心语,亦有清新自然、凝练深意的佳句。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称“其诗尤奇,盖余在中都时所未见也,其功后无及焉”。并例举“一声初触梦,半白已侵头”、“余灯依古壁,片月下沧州”(《河南府试秋夕闻新雁》)、“寺寒三伏雨,松偃数朝枝”(《游东林寺》)、“谏草封山药,朝衣施衲僧”(《上李補阙》)、“青山寒带雨,古木夜啼猿”(《退居》)等佳句,认为可与唐末著名诗家韩偓、吴融等辈“并游”,而未知其何人徐行后者也。(《黄御史集序》)清人杨浚《论次闽诗》云:“大有贞元长庆体,泉山领袖属文江。”对黄滔的诗在福建文学史的地位,作了充分肯定。 黄滔客居长安十多年,向以作赋闻名。其赋一启士林竞于纤靡浮华而乏气骨的江左颓习,多取材典型史事,吊古讽今,铺叙析理,简练工巧,独运匠心。所作《经马嵬坡赋》、《馆娃宫赋》、《景阳宫赋》、《水殿赋》等风行一时,“雄新隽永,称一时绝调”。(《十国春秋》本传)洪迈《容斋四笔·黄文江赋》论曰:“晚唐士人作律赋,多以古事为题,寓悲伤之旨。黄滔亦以此擅名。 ”律赋不仅助黄滔鱼跃龙门,亦是表现其政治思想的文学载体。名作《以不贪为宝赋》云:“以玉为宝兮,宝之常名;以不贪为宝兮,宝其可惊(警)。彼空矜其纯粹,此特禀其清贞,洁已虚中,既处一言而落落;飞声擅价,终倾众宝以铿铿。⋯⋯岂可轻重贵贱,诹议磷缁,衒实矜华。尔则以琬琰当也,辉今映古;我则以惇素称之,卒使民知反朴之风俗,靡攫金之过。岂惟清白以足谓,固亦温良而大播,所以不润屋而润身。盖非货而曰货,则知以非货而为宝者少;以所货而为宝者多,则与珪璋而合美;多则与瓦砾而同科。”借战国时代宋人子罕以稀世之珍为宝的典故,以形象的文学语言,阐发以惇素清白为宝的道德取向,于今仍不失其警诫之义。 黄滔的律赋,精心构思,对仗工巧,丽句连篇,如“木之理兮,犹不差忒;人之道兮,切在忠直。直也不可以曲从,曲也不可以直饰。”“小人曲媚,或乘造次以得时;君子直诚,可仗英明而辅国。”“惟曲是斥,彰万乘之准绳;惟直是求,示百王之楷式。”(《曲直不相入赋》);“日惨风悲,到玉颜之死处;花愁露泣,认朱脸之啼痕。褒云万叠,断肠新出于啼猿;秦树千层,比翼不如于飞鸟。羽卫参差,拥翠华而不发;天颜怆恨,觉红袖以难留。”(《明皇回驾经马嵬赋》);“较美古今,列子之乘风固劣;论功昼夜,桓娥之奔月非优。”(《白日上升赋》);“空三楚之暮天,楼中历历;满元朝之故地,草际悠悠。”(《秋色》);“花颜缥缈,欺树里之春风;银焰荧煌,却城头之晓色。恨留山色,啼百草之春花;愁寄龙云,鏁四天之暮碧。遗堵尘空,几践群游之鹿;沧州月在,宁销怒触之涛。”(《馆娃宫赋》);“理昧纳隍,处穷泉而讵得;诚乖驭朽,攀素绠以胡颜。青铜有恨,也从零落于秋风;碧浪无情,宁解流传于夜壑。荒凉四面,花朝而不见朱颜;滴沥千寻,雨夜而空啼碧溜。莫可追寻,玉树之歌声邈矣;最堪惆怅,金瓶之咽处依然”。(《景阳井赋》)等等,不尽例举,均现其匠心与功力,千古传诵而不减其韵味。 黄滔一生著述颇丰,《唐书·艺文志》载有《泉山秀句集》三十卷、《黄滔集》十五卷,惜均久散佚。南宋淳熙初,其八世孙考功郎黄公度尝以旧藏稿本厘为十卷,名曰《东家编略》。后其子永丰宰黄沃进而访得诗文五卷及逸诗、铭碣,由杨万里、谢谔二人作序,于宋淳熙四年(1177)镂版刊印,庆元二年(1196),又由翰林学士洪迈作序再版。明代亦多次刊行,清代收入《四库全书》。 纵观黄滔一生,大致早年苦学十年,中年科举二十四年,晚年归闽佐政。史志对其经历记载简略,辅佐闽政事迹亦无详载。幸有文集传世,虽不完备,仍可窥其生涯浪迹。其生卒年亦不载于谱,仅知讳日为四月初三,文字可考见者只七十二载。 今莆田荔城东里黄滔故居门联云: 雄藩息烽火,名士集南州,规正论功,闽海一时称乐土; 延福世书香,甲族开东里,文章初祖,莆阳千载仰高贤。 简练概括了黄滔的一生业绩及其历史贡献。 注 [1]《黄御史集》(《四库全书》)。以下引诗同此不注。 [2]转引自《黄御史集·附录》(《四库全书》)。按,明代彭韶、黄体勤、岳正尝相继篡修《莆阳志》,现均失传,未知为何者。 [3]《黄御史集·附录》。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监察御史
职位
节度推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