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蕴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26
人物姓名: 林蕴
人物异名: 字:梦复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010.pdf
出生年: 755年
卒年: 826年
籍贯: 莆田县澄渚
亲属: 林披;林藻
非亲属: 欧阳詹

传略

林蕴(755-826),字梦复,莆田县澄渚(今西天尾镇)人。生于唐天宝十四年(755),为林披第六子。以忠烈名世,对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功。 铭砚励志 刻意业文 林蕴出身文学世家,少负奇志,赋性鲠直。少时曾同兄林藻与友欧阳詹读书灵岩精舍,读独孤及《李锜去思碑》,有“缦胡之缨,化为青衿”语,引以为憾,因铭于砚泉石,励志业文,奋发成才。南宋邑人李俊甫,作为莆阳科举佳话,以“感激铭砚”为题,写进《莆阳比事》,云:“林藻弟蕴,唐大历中,李成公锜为福建泉漳汀州观察使,始至兴学校。独孤及作新学碑,有曰:‘比屋为儒,俊选如林’,而藻、蕴兄弟犹以‘缦胡之缨,化为青衿’之语为憾,因铭砚泉石,刻志业文。未几,藻举进士,蕴擢明经,欧阳詹继之,故当时有‘藻蕴横行,欧阳独步’之语。”林蕴志在功名,相继十次试艺春闱,而未成名。某年应贤良方正科(贡举科目),对策词曰:“臣远祖比干,因谏而死,天不厌直,复生微臣。”本意为弘扬先祖直谏精神,却被考官视为“语大而肆”(放肆说大话)而黜落。唐贞元四年(788),林蕴终以明经科[1]及第,时年三十三岁,真正是“三十老明经”了。[2] 见义勇为 视死如归 林蕴贡举及第后,授官集贤院校理。集贤院是国家收藏、校勘典籍的机构,校理以校勘为职事。他身居冷署,关心时政,常以“马(马援)藏身拙,鸱(范蠡)报主疏”自勉。 唐贞元十六年(800),林蕴被西川节度使(治所今四川成都)韦皋聘为推官(掌勘问刑狱)。六年后,韦皋病逝,节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继任者),指使诸将上表求节授官。朝廷不得已,以节度副使知节度事,益加骄恣,求兼领三川之地,朝廷不许,刘辟于元和元年(806)正月公然发兵围攻东川节度使(治所今四川三台)。 时林蕴仍任推官,反对刘辟举兵叛反朝廷行为。先是晓以逆顺之大义,不听,又遗书切谏之。刘辟大怒,将其械系于狱,且杀之。将就刑,林蕴大呼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刘辟惜其忠直,暗地嘱行刑人不杀,只抽剑磨擦其颈以胁服之。林蕴怒叱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顽奴砥石(磨刀石)耶!”刘辟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将林蕴释放。不久,朝廷出兵讨伐,直指成都,刘辟投江不死,被擒送京师。林蕴由此以忠烈名重京师,出任唐昌县(今属四川)县尉。 林蕴后被沧景(治所今河北沧州)节度使程权聘为掌书记(掌文书、接待事务),时程权向朝廷献四川版籍(领土)请官,军中将士畏惧权力受制,于是挟持程权拒绝朝命。林蕴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陈述大义晓谕首将,使众人消除疑虑,程权得以脱身。不久,林蕴迁官礼部员外郎。 四度献议 直切政弊 林蕴长期在节度使幕府任职,目睹天下事之弊,虽非朝官,常为国忧,先后四次向手执国柄的当朝宰相上书献议。 唐元和二年(807)冬,林蕴针对强藩拥兵自重,西士边境不安的危机,向宰相李吉甫上书献策,因“无位而言轻”,未获采纳。元和六年,他再次上书献议。其《上安邑李公安边书》,重陈天下利病,揭露边将富贵而骄慢,士卒饥而无赏,而朝廷命将不得其人,至“五十余年无收尺土之功者”,提出“弊既久矣,可革而化之”,即通过改革用人制度,不拘一格,选择建功立事之异材奇士以备西境外敌入侵之虞,消除西河之患。林蕴建言,直切朝政之弊,却再次被弃置不用。 当年十二月,户部侍郎李绛为相。其为人鲠直,论学不媚悦上意,被唐德宗誉为“真宰相”。林蕴向李绛上安边、择帅、农桑、治乐、制礼六事,所说皆为当时极弊,感愤进说,仍未为用。 唐元和二年(807)出任宰相的武元衡,在朝廷平定刘辟叛反后,曾一度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六年后召还再相,主持兵事。林蕴在程权幕府时,亦尝满怀报国之志,推心置腹地向武相上书论兵献议。其《上宰相元衡宏靖论兵书》云:“陆贾有言,天下有事属在将,天下无事属在相。伏帷相公兼将相之重任,执生杀之大柄。蕴以窃被教化,忝在陶钧之内,四海平安。某则与歌虞赞鲁之人为俦,苟有妖孽,某安敢不隳裂肝胆,为相公之腹心乎!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伏愿相公少赐采择焉。某幼读书,不求甚解,但见古人之有建功立事者,心则慕之。以是十试艺于春闱,竟不成名,今为河朔一从事耳。苟不自言,其谁为言于相公乎?某窃聆议者谓淮西兵强,不与恒郓两军犄角相应,此皆腐儒竖子之言,不足与相公计大事。某窃知比者行营,师徒苦役,锡赉纳于将帅,饥寒加于士卒,欲其破虏,其可得乎?又朝廷奖用,多藉旧人,盖取官崇,或言望重,殊不料彼已崇重,更复何求?以此取人,往往皆失。某辄贺相公昨者制置,已得真人,伏愿相公任之不疑,各委兵柄,但绝常郓两处,莫许知闻。其余连城,惟在感激,人一其性,岂不易图?如此,则相公之功,不后郭尚父、李令公之功也。岂佐商辅周之德,独专美于前欤!以天下无限之勇士,破淮西有数之凶贼,孰谓不可?然则某又切愿相公用其勇敢之士,分巡诸道,将帅有不用命者,许以军法按之;士卒有被饥寒者,以其赤子保之。如此则忠勇奋起,奸谋自殄,倒戈脱剑,不日可期。”[3] 林蕴向武相献议进兵淮西破虏之策,直言朝廷用人之失,切望起用勇敢之士,任人不疑,威爱并行,激发忠勇。此书同向李吉甫、李绛二相上书献言一样,切中时政之弊,表现出一名臣子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热切心怀,显示其革弊布新的远见卓识,及其嫉恶如仇、直言不讳的品德。 仕途蹉跎 忠烈留名 林蕴应邀随从沧景节度使程权入朝后,迁官礼部员外郎。[4]虽赤胆忠心,正直有识,但仕途并不如意。他在向宰相武元衡上论兵书中,尝忆及幼时读书,“见古人有建功立事者,心则慕之”。“苟有妖孽,某敢不隳裂肝胆,为相公之腹心乎?”叹“久历险难,多见成败,比被刘辟欲杀,无人荐论”。“已出万死,故求一伸,穷困蹉跎,竟无知者。”“今当相公举直(举荐正直之士)之日,是某幸得尽言之秋。仰望陶钧,置诸伦品。”“然嫉其专制,感愤关说,而宰相置不用也。”[5] 林蕴嗜酒,颇纵酒自适,多忤时政。时任翰林学士的白居易,爱其才华义气,与林蕴交游甚善,赠诗苦心规劝曰:“世上如今重检身,吾侪恃酒似狂人。西曹旧日多持论,慎莫吐他承相裀。”郡县官曰曹,林蕴长期在西部为官,故称“西曹”;“裀”为夹衣。后两句意为:你往日在西境多有立论,指陈时弊,小心莫要触犯承相大人。可谓倾心置腹,好言相劝。 唐元和十年(815),刑部侍郎刘伯刍(河南伊,今河南洛阳人),以林蕴“抗忠言于蜀郡,刘辟改容;陈大义(谊)于沧州,程权归阙”,向朝廷表荐。[6]唐宝历间,林蕴以水部员外郎出知郡州刺史。后因杖杀门客陶玄之,投尸江中,籍其妻为娼,复坐赃,杖流儋州(今属海南),卒于流所,为唐代入琼林氏始祖。唐咸通十年(869),朝廷追赠林蕴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谥“忠烈”。其子孙于莆田县浮州埔(今莆田忠门镇)立“忠烈”牌坊祀之,俗称“忠烈门”,今忠门地名即源于此。 纵观林蕴一生,虽志不得伸,未能成就大功大业,然单以其忠烈之节,亦足副名贤之号矣。故莆田有宋以降,均以名贤祀之,立坊表于故居澄渚桥头。其裔孙明代三部尚书林俊赞曰:“明明我祖,精忠卓识,洁志藏脩,奎缠有奕。贤良对策,或受正直。抗议陈词,秋霜烈日,载罹虎口,刺史攸职。几若成仁,智不可及。传纪儒林,百祀庙食。”明代莆田史家周瑛修《兴化府志》为林蕴立传,论曰:“君子之论人,亦先观其大者而已矣。忠孝,人之大节也。予观林蕴切谏刘辟之反,将就刑而毅然不屈;后程权上四川版籍,而军中拒命,蕴陈君臣大义谕之,人人释然,则其忠盛矣。《新唐书》列蕴于《儒学传》,彭惠安(字凤仪)又列蕴于《名臣志》,予考其论议而观其设施,于斯二者,皆足以当之,然论其大者,则未有过于忠者也,予故取以冠于忠义之编云。” 林蕴既有忠义刚烈之慨然大节,亦善于辩给。尝有朝士问林蕴:“何许人?”答曰:“闽人也。”又问:“闽中何所有?”答曰:“人则王伯登仙,物则延平古剑。”尝有崔姓者,席间夸耀本氏族,林蕴折之曰:“崔杼弑君,林放问礼之本,优劣如何?”显其辩才与诙谐。 林蕴著有《林蕴集》,已佚。今传《林郡州遗集》二卷,及诗文数篇。 注 [1]明经与进士,是唐代两个不同的贡举科目。有文章称林蕴“以明经登进士第”,混淆了贡举科目,混淆概念,属常识性错误。 [2]时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说三十岁登明经科已显年老了,而五十岁进士及第尚属年轻。 [3]黄祖绪《壶山门第》第6页。 [4]有文章称:林蕴迁刑部侍郎,误也。疑袭新版《重刊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断句之误,第1103页。 [5]《新唐书·林蕴传》。 [6]《西河林氏重修族谱》。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校理
职位
推官
职位
掌书记
职位
员外郎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