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林藻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24
人物姓名:
林藻
人物异名:
字:纬乾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005.pdf
出生年:
?
卒年:
?
籍贯:
莆田县澄渚
亲属:
林披;林蕴;林荐
传略
?),字纬乾,莆田县澄渚(今西天尾镇)人,出身于仕宦世家,生年不详。四仕首尾,官至刺史,以书法名世。 结志攻文 穿杨折桂 林藻,父林披,字茂则。少时向学,读书过目,必记于心。年十五,手抄六经、子史约千余卷。二十岁以明经擢第[1],授临汀郡(今长汀县)曹掾。郡俗信山鬼,淫祠众多,民厌而苦之。林披撰写《无鬼论》劝导百姓。郡刺史樊晃奏授临汀县令,累迁临汀郡别驾知州事。民习治化,其政不肃而成。后诏授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因其志尚高洁,不习迎合,年四十便解印归里,不再出仕,以诗明志云:“山川虽远观,高怀不能掬。”[2]卒赠睦州刺史。 承接父辈教养,少有志尚,慨然奋励,不为荒遐僻地自我局限,告诫诸弟以明经、进士,各专其业,与弟林蕴和友人欧阳詹读书于灵岩。林蕴尝撰《泉山铭》,记载林藻首倡结志攻文事迹。铭云:“自大历纪年,犹未以文进,纵学者满门,终安于豪富,寂寞我里,曾无闻人。是以独孤及常州制《李成公新学碑》云:‘缦胡之缨,化为青衿。’得非以我为异俗而刊于贞珉(石刻碑铭,亦称贞石),不已甚欤!予仲兄(林)藻,怀此耿耿,不怡十年,谓张令公(唐玄宗朝名相张九龄)出自韶阳(今广东韶关),陈拾遗(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官右拾遗)生于蜀郡,我以彼况,彼亦何人?遂首倡与欧阳詹结志攻文,同指此山(泉山),誓必报山灵。不四五年,继踵登第。”[3] 唐时贡举,主要科目为明经与进士。明经每科取士一百名左右,进士仅取二三十名,而考生多至数千人,仅有百之一二荣幸登第,比明经科难得多,故身份亦较为尊贵。时莆俗“民少业书”,林氏家学“世独明经”,以避难就易。林藻志大才高,知难而前,与欧阳詹决意于词赋应进士举。 唐贞元二年(786),林藻、林荐、林蕴三兄弟,名列清源郡(今福建泉州,莆田县时属之)“贤能”之书,即取得进京参加礼部试资格,时称“生徒”、“乡贡”。于是连袂北上应试。 路途虽可策马,亦有肩舆代步,但在当时交通状况下,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三兄弟至建宁梨岭(今福建浦城北),攀登北岭时,但见“连峰危栈倚苍苍”、“小关高比大关高”。遂列名于巨石之上,誓曰:“彼鹄彼鹄,睥睨在目。坚取乃速,矢鹄(即天鹅,喻靶心、目标)祗夺!福二三子无替(废弃)。”誓词以箭矢射鹄,喻此行应试志在必夺,不可废弃。 据现有资料分析,此行并非他们首次北上应试。其弟林蕴十试未第,至唐贞元四年(788)第十一次应试,方以明经登第,足证举路成名之艰难,亦理解三兄弟梨岭誓言,“相戒坚志固取”,不折不挠的坚定志向。 苍天不负其志。林藻继其弟林蕴、林荐以明经及第后,穿杨折桂,于贞元七年(791)擢贾稜榜进士第,成为莆田登进士第一人。[4]人称“闽中破天荒”,故林姓有“双桂遗风”的堂号。 据史志记载,这场省试试题,赋为《珠还合浦赋》,诗为《青云干吕诗》。所幸均有传世。[5] 唐时邑人黄滔《闽川名士传》与《唐摭言》已见林藻省试作赋佳话。李俊甫《莆阳比事·珠叙合浦》云:“林藻,字纬乾。省试《珠还合浦赋》,赋成假寐,若有告者曰:‘何不叙珠去来意?’寤而修之,曰:‘珠之去兮,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兮,川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果中第。及谢主司杜黄裳,曰:“叙珠去来处,若有神助。”所谓‘神助’,其实是林藻作赋时灵感激发,这种“神来之笔”正是其长年勤学苦思的结果。 林藻登第后衣锦还乡,路过闽北蒲城梨岭,感慨万千,遂成一诗,题为《登第后归梨岭有怀》,并作小序追记当年列名巨石与矢鹄必夺的誓言;登第后兄弟轻车归庆,心悦忘险,开怀放情。告诫:曩之出也,相戒而坚志固取;逮今之入也,相劝以适愿(顺心)固惬(满意),保持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其诗云: 曾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 而今各折一枝桂,同向岭头联影飞。 后人遂名“折桂岭”。[6]林藻擢第次年,学友欧阳詹亦登进士第,故当时有“藻蕴横行,欧阳独步”之语。三人科举成功之路,表明士子立志,对于人生事业是何等重要。 四仕首尾 书法名世 林藻登第后,初授官校书郎、判官,旋升容州(治所今广西北流)刺史,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历岭南节度副使,终江陵(治所今湖北江陵)刺史,致仕。其裔孙、明刑部尚书林俊赞其一生云:“华夷轸壤,遐迩负耻。相先业儒,彼鹄自矢。赋成神助,破荒伊始。并影于飞,穿杨符喜。容州江陵,四仕首尾。庙食重庆,光有前史。”史志对林藻从政事迹记载无多,是否与其仕途平稳、未露声色有关,尚待探究。后人更多关注的是他的高超书艺,可谓以书法名世。 据行家研究,林藻书法史称其书正楷学颜真卿,形成“萧疏古淡,意韵近古”的风格,结构持正中显得疏朗,用笔有筋骨而自然轻松,直追晋人意韵。其行书《深慰帖》为行草横幅,清秀舒展,气韵贯通,墨彩浓厚,博大中寓峻拔之气;用笔纯熟酣畅,自由精妙,或细或壮,无不饱满;灵动跳跃,起伏有致,潇洒飘逸,神采飞扬,成为传世之宝,备受后世书法名家推崇。宋代《宣和书谱》称其“婉约丰妍,得智永之笔为多。”宋书法家邵亨题《深慰帖》云:“遒劲浓织,间杂参错,如冠冕佩玉之士,慷慨议论于庙堂之上,壁立万仞而以慈祥恺悌发之,唐人中丁丁(雄健)者也。杂之魏晋书中末易优劣。”(《书史会要》)。元代书家李倜题曰:“唐林藻书,世不多见,今观此贴,意韵近古,字字圆熟,甚可崇尚。”(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7]值得一提的是,《深慰贴》自宋御府流出后,曾为吴文定家藏,南宋有摹刻。之后真迹辗转流落,直至明嘉靖间方从严嵩府里查抄的字画古董中,发现林藻《深慰帖》真迹,时大书家文征明、董其昌分别将其刻入馆籍,真迹得以流传至今。 林藻与弟林蕴均工书法,得益于父林披启蒙。传林披“工钟(三国魏人钟繇)隶草”,尤善小篆。教子习字练笔,喜学钟繇三体。[8]林披志尚高洁,家教有方,九子相先业儒,英才竞出,俱为刺史,号“九牧林家”,有“一门九刺史”之誉。 林藻著有《林藻集》二卷,惜已佚。存世仅数篇诗文,亦可窥其人也。 注 [1]明经为唐代贡举主要科目之一,即须精通儒家某部经典,如《礼记》、《左传》,又称大经;《诗》、《周礼》、《仪礼》(称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又称小经;另加《孝经》、《论语》为必考经典。唐明经科目曾设“二经科”,即通大、小经各一;“三经科”,即通大、中、小经各一;“五经科”,即通大经二、中小经各一;“学究一经科”,即通任何一部经学。分三场考,首场考贴经,类似今填空题,二场为口试,三场为时务策,三场及格者即明经及第。明经每科取士一百名左右,而进士科仅取二三十名左右,故明经及第率相对较高,身分则不如进士科尊贵。 [2]郑王臣《莆风清籁集》卷一(林披《秋气尚高涼》)。 [3][7][8]黄祖绪《壶山门第》(二集)。 [4]据新编《福建省志·福建进士榜》徐晓望《福建通史》卷二,第253页;刘海峰《唐代福建进士考辨》(《集美大学教育学报》第2卷第1期)。 [5]《珠还合浦赋》云:“伊至宝兮无径能至,彼明诚兮有感斯致。昔我往矣,恶贪浊之不恒,今我来兮,表廉平之尤异,去既有意信格物之在修身,而后物致。且夫合浦远郡,溟涨之湾,灵生于彼,宝孕其间,郡振贪人,虽怀土而须去;郡会廉士,即隔海而须还。其去也,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寻之不知其所宅,望之徒挹其至宝;其来也,川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召之莫测其所至,观之俱美其至神。是以哲人察其去来之休咎,鉴此得失之先后,乃曰:与其黩货以败名,曷若澡身而无垢。尔以瑰琦自玩,我以清素自守,众所好兮尔所弃,尔所好兮众所否。故得卓尔球尤,不居然难偶。珠不得不还于旧所,名不得不重于可久。向使至仁之道不浃,溢盘之珍是耽。则彼宝潜伏穴,徒澄潭,安得表尔之实德,旌尔之不贪。此皆廉贞之德泽潜流,报应之祥符弗咈,诚足效于人瑞,岂无验于至物。已焉哉,彼不宝其宝,不奇其奇,守躬饬兮谦受益,宝自至兮奇自随,又何必恣所欲兮穷所为,使失灵贶不集,物情至离者乎。”《青云干吕诗》云:“应节偏干吕,亭亭在紫氛。缀空初布影,捧日已成文。结盖祥光迥,为楼翠色分。还同起封上,更似出横汾。作瑞来藩国,呈形表圣君。裴回如有托,谁道比闲云。” [6]此诗有异文。周瑛《兴化府志》后二句为“弟兄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黄仲昭《八闽通志·地理》“折桂岭”条云:“唐林藻与弟蕴登第经此岭,题诗云:‘长记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而今折得两枝桂,又向岭头连影飞。’故名。一名桂枝岭。”《壶山门第》末句讹“影”为“彩”。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刺史
职位
进士
职位
书郎
职位
判官
职位
刺史
职位
监察御史
职位
御史
职位
南节度副使
职位
刺史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