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藻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唯一号: 130630020220003924
人物姓名: 林藻
人物异名: 字:纬乾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005.pdf
出生年:
卒年:
籍贯: 莆田县澄渚
亲属: 林披;林蕴;林荐

传略

?),字纬乾,莆田县澄渚(今西天尾镇)人,出身于仕宦世家,生年不详。四仕首尾,官至刺史,以书法名世。 结志攻文 穿杨折桂 林藻,父林披,字茂则。少时向学,读书过目,必记于心。年十五,手抄六经、子史约千余卷。二十岁以明经擢第[1],授临汀郡(今长汀县)曹掾。郡俗信山鬼,淫祠众多,民厌而苦之。林披撰写《无鬼论》劝导百姓。郡刺史樊晃奏授临汀县令,累迁临汀郡别驾知州事。民习治化,其政不肃而成。后诏授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因其志尚高洁,不习迎合,年四十便解印归里,不再出仕,以诗明志云:“山川虽远观,高怀不能掬。”[2]卒赠睦州刺史。 承接父辈教养,少有志尚,慨然奋励,不为荒遐僻地自我局限,告诫诸弟以明经、进士,各专其业,与弟林蕴和友人欧阳詹读书于灵岩。林蕴尝撰《泉山铭》,记载林藻首倡结志攻文事迹。铭云:“自大历纪年,犹未以文进,纵学者满门,终安于豪富,寂寞我里,曾无闻人。是以独孤及常州制《李成公新学碑》云:‘缦胡之缨,化为青衿。’得非以我为异俗而刊于贞珉(石刻碑铭,亦称贞石),不已甚欤!予仲兄(林)藻,怀此耿耿,不怡十年,谓张令公(唐玄宗朝名相张九龄)出自韶阳(今广东韶关),陈拾遗(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官右拾遗)生于蜀郡,我以彼况,彼亦何人?遂首倡与欧阳詹结志攻文,同指此山(泉山),誓必报山灵。不四五年,继踵登第。”[3] 唐时贡举,主要科目为明经与进士。明经每科取士一百名左右,进士仅取二三十名,而考生多至数千人,仅有百之一二荣幸登第,比明经科难得多,故身份亦较为尊贵。时莆俗“民少业书”,林氏家学“世独明经”,以避难就易。林藻志大才高,知难而前,与欧阳詹决意于词赋应进士举。 唐贞元二年(786),林藻、林荐、林蕴三兄弟,名列清源郡(今福建泉州,莆田县时属之)“贤能”之书,即取得进京参加礼部试资格,时称“生徒”、“乡贡”。于是连袂北上应试。 路途虽可策马,亦有肩舆代步,但在当时交通状况下,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三兄弟至建宁梨岭(今福建浦城北),攀登北岭时,但见“连峰危栈倚苍苍”、“小关高比大关高”。遂列名于巨石之上,誓曰:“彼鹄彼鹄,睥睨在目。坚取乃速,矢鹄(即天鹅,喻靶心、目标)祗夺!福二三子无替(废弃)。”誓词以箭矢射鹄,喻此行应试志在必夺,不可废弃。 据现有资料分析,此行并非他们首次北上应试。其弟林蕴十试未第,至唐贞元四年(788)第十一次应试,方以明经登第,足证举路成名之艰难,亦理解三兄弟梨岭誓言,“相戒坚志固取”,不折不挠的坚定志向。 苍天不负其志。林藻继其弟林蕴、林荐以明经及第后,穿杨折桂,于贞元七年(791)擢贾稜榜进士第,成为莆田登进士第一人。[4]人称“闽中破天荒”,故林姓有“双桂遗风”的堂号。 据史志记载,这场省试试题,赋为《珠还合浦赋》,诗为《青云干吕诗》。所幸均有传世。[5] 唐时邑人黄滔《闽川名士传》与《唐摭言》已见林藻省试作赋佳话。李俊甫《莆阳比事·珠叙合浦》云:“林藻,字纬乾。省试《珠还合浦赋》,赋成假寐,若有告者曰:‘何不叙珠去来意?’寤而修之,曰:‘珠之去兮,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兮,川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果中第。及谢主司杜黄裳,曰:“叙珠去来处,若有神助。”所谓‘神助’,其实是林藻作赋时灵感激发,这种“神来之笔”正是其长年勤学苦思的结果。 林藻登第后衣锦还乡,路过闽北蒲城梨岭,感慨万千,遂成一诗,题为《登第后归梨岭有怀》,并作小序追记当年列名巨石与矢鹄必夺的誓言;登第后兄弟轻车归庆,心悦忘险,开怀放情。告诫:曩之出也,相戒而坚志固取;逮今之入也,相劝以适愿(顺心)固惬(满意),保持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其诗云: 曾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 而今各折一枝桂,同向岭头联影飞。 后人遂名“折桂岭”。[6]林藻擢第次年,学友欧阳詹亦登进士第,故当时有“藻蕴横行,欧阳独步”之语。三人科举成功之路,表明士子立志,对于人生事业是何等重要。 四仕首尾 书法名世 林藻登第后,初授官校书郎、判官,旋升容州(治所今广西北流)刺史,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历岭南节度副使,终江陵(治所今湖北江陵)刺史,致仕。其裔孙、明刑部尚书林俊赞其一生云:“华夷轸壤,遐迩负耻。相先业儒,彼鹄自矢。赋成神助,破荒伊始。并影于飞,穿杨符喜。容州江陵,四仕首尾。庙食重庆,光有前史。”史志对林藻从政事迹记载无多,是否与其仕途平稳、未露声色有关,尚待探究。后人更多关注的是他的高超书艺,可谓以书法名世。 据行家研究,林藻书法史称其书正楷学颜真卿,形成“萧疏古淡,意韵近古”的风格,结构持正中显得疏朗,用笔有筋骨而自然轻松,直追晋人意韵。其行书《深慰帖》为行草横幅,清秀舒展,气韵贯通,墨彩浓厚,博大中寓峻拔之气;用笔纯熟酣畅,自由精妙,或细或壮,无不饱满;灵动跳跃,起伏有致,潇洒飘逸,神采飞扬,成为传世之宝,备受后世书法名家推崇。宋代《宣和书谱》称其“婉约丰妍,得智永之笔为多。”宋书法家邵亨题《深慰帖》云:“遒劲浓织,间杂参错,如冠冕佩玉之士,慷慨议论于庙堂之上,壁立万仞而以慈祥恺悌发之,唐人中丁丁(雄健)者也。杂之魏晋书中末易优劣。”(《书史会要》)。元代书家李倜题曰:“唐林藻书,世不多见,今观此贴,意韵近古,字字圆熟,甚可崇尚。”(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7]值得一提的是,《深慰贴》自宋御府流出后,曾为吴文定家藏,南宋有摹刻。之后真迹辗转流落,直至明嘉靖间方从严嵩府里查抄的字画古董中,发现林藻《深慰帖》真迹,时大书家文征明、董其昌分别将其刻入馆籍,真迹得以流传至今。 林藻与弟林蕴均工书法,得益于父林披启蒙。传林披“工钟(三国魏人钟繇)隶草”,尤善小篆。教子习字练笔,喜学钟繇三体。[8]林披志尚高洁,家教有方,九子相先业儒,英才竞出,俱为刺史,号“九牧林家”,有“一门九刺史”之誉。 林藻著有《林藻集》二卷,惜已佚。存世仅数篇诗文,亦可窥其人也。 注 [1]明经为唐代贡举主要科目之一,即须精通儒家某部经典,如《礼记》、《左传》,又称大经;《诗》、《周礼》、《仪礼》(称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又称小经;另加《孝经》、《论语》为必考经典。唐明经科目曾设“二经科”,即通大、小经各一;“三经科”,即通大、中、小经各一;“五经科”,即通大经二、中小经各一;“学究一经科”,即通任何一部经学。分三场考,首场考贴经,类似今填空题,二场为口试,三场为时务策,三场及格者即明经及第。明经每科取士一百名左右,而进士科仅取二三十名左右,故明经及第率相对较高,身分则不如进士科尊贵。 [2]郑王臣《莆风清籁集》卷一(林披《秋气尚高涼》)。 [3][7][8]黄祖绪《壶山门第》(二集)。 [4]据新编《福建省志·福建进士榜》徐晓望《福建通史》卷二,第253页;刘海峰《唐代福建进士考辨》(《集美大学教育学报》第2卷第1期)。 [5]《珠还合浦赋》云:“伊至宝兮无径能至,彼明诚兮有感斯致。昔我往矣,恶贪浊之不恒,今我来兮,表廉平之尤异,去既有意信格物之在修身,而后物致。且夫合浦远郡,溟涨之湾,灵生于彼,宝孕其间,郡振贪人,虽怀土而须去;郡会廉士,即隔海而须还。其去也,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寻之不知其所宅,望之徒挹其至宝;其来也,川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召之莫测其所至,观之俱美其至神。是以哲人察其去来之休咎,鉴此得失之先后,乃曰:与其黩货以败名,曷若澡身而无垢。尔以瑰琦自玩,我以清素自守,众所好兮尔所弃,尔所好兮众所否。故得卓尔球尤,不居然难偶。珠不得不还于旧所,名不得不重于可久。向使至仁之道不浃,溢盘之珍是耽。则彼宝潜伏穴,徒澄潭,安得表尔之实德,旌尔之不贪。此皆廉贞之德泽潜流,报应之祥符弗咈,诚足效于人瑞,岂无验于至物。已焉哉,彼不宝其宝,不奇其奇,守躬饬兮谦受益,宝自至兮奇自随,又何必恣所欲兮穷所为,使失灵贶不集,物情至离者乎。”《青云干吕诗》云:“应节偏干吕,亭亭在紫氛。缀空初布影,捧日已成文。结盖祥光迥,为楼翠色分。还同起封上,更似出横汾。作瑞来藩国,呈形表圣君。裴回如有托,谁道比闲云。” [6]此诗有异文。周瑛《兴化府志》后二句为“弟兄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黄仲昭《八闽通志·地理》“折桂岭”条云:“唐林藻与弟蕴登第经此岭,题诗云:‘长记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而今折得两枝桂,又向岭头连影飞。’故名。一名桂枝岭。”《壶山门第》末句讹“影”为“彩”。

知识出处

莆阳名人传

《莆阳名人传》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50人,包括高官大臣、御史、师儒、布衣儒士、状元大魁、名士等各类名人,介绍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专题

刺史
职位
进士
职位
书郎
职位
判官
职位
刺史
职位
监察御史
职位
御史
职位
刺史
职位